匡姓简介(匡姓的介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05:13:28 浏览
1、匡姓的介绍

在湖南地级市出现频率较高的27个姓氏:25.唐姓,南方大姓,湖南永州和四川东北部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永州。27.邓姓,南方大姓,湖南、广东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郴州。30.曹姓,分布均衡,陕西北部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郴州。32.彭姓,南方姓,湖南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湘西。36.田姓,北方姓,鄂湘黔渝交界土家族地区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湘西。57.谭姓,南方姓,湖南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株洲。71.邹姓,南方姓,江西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娄底。79尹姓,分布均衡,云南保山,湖南南部,吉林延边三个高比例集中区,频率高湖南邵阳。80.雷姓,分布均衡,陕西、湖南、浙江南部福建北部三个集中区,频率高湖南郴州。81.龙姓,南方姓,湖南贵州交界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湘西。90.龚姓,南方姓,湖南湖北交界处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益阳。102.向姓,南方姓,鄂湘黔渝交界土家族地区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湘西。105.康姓,北方姓,内蒙古中部,陕西北部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娄底。114.易姓,南方姓,湖南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株洲。118.颜姓,南方姓,湖南、福建、台湾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衡阳。143.舒姓,南方姓,湖南怀化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怀化。169.欧阳姓,南方姓,湖北,江西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永州。175.喻姓,南方姓,长江中游地区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长沙。179.滕姓,南方姓,湖南怀化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怀化。186.阳姓,南方姓,湖南南部、广西桂林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衡阳。215.米姓,湖南怀化,内蒙古呼伦贝尔,鄂尔多斯三个集中区,频率高湖南怀化。218.瞿姓,南方姓,湖南西部,云南保山两个集中区,频率高湖南怀化。253.麻姓,南方姓,湖南湘西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湘西。260.匡姓,南方姓,湖南和江西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衡阳。277.谌姓,南方姓,湖南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益阳。280.粟姓,南方姓,湖南贵州广西交界处比例较高,频率高湖南怀化。312.卿姓,南方姓,湖南永州、四川中部较多,频率高湖南永州。357.隆姓,南方姓,广西、湖南较多,频率高湖南湘西。369.湛姓,南方姓,重庆涪陵和湖南岳阳较多,频率高湖南怀化。394.奉姓,南方姓,湖南永州较多,频率高湖南永州。#匡姓简介#

2、匡姓取名

康姓,全国人口共220万,人口数在所有姓氏中排第92位。康姓源于姬姓,得姓始祖是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城,后人称其康叔。姬封勤政爱民,治国有方,为民众所爱戴,死后谥号“康”,子孙便以其谥号为姓,或以封邑为氏。这是康姓的起源。东周时期,周定王同母胞弟刘康,“康”为其名,后世子孙取其名为姓,也称康氏。源于阴康氏。应劭的《风俗通》记载:“阴氏,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阴康氏是传说中女娲的后裔,曾在今陕西商洛一带建立阴康国。后来,阴康氏演化为“阴氏”和“康氏”。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国王子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为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于中国的西北一带。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高长安城一万二千里”,拥有现在新疆以及中亚之地。隋之前疆域广,族中有康姓。据《梁书·康绚传》所载,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那位王子到达中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康居国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其后人以国为氏,是为甘肃康姓。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出自匡姓。据《宋史》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湖南衡山有一匡姓,宋太祖在朝时为官,为避讳太祖名,改匡姓为康姓。康氏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卫国定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蓝田(今属陕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迁始于三国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迁到江苏、浙江一带。唐玄宗时有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封天山县男(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其孙康日知,举家南迁浙江省绍兴县定居。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从征入蜀,后定居四川;同时,康氏还有迁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康姓人分布以安徽、四川、陕西、甘肃、山东居多,这5省康姓人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的63%。康姓郡望: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东平郡(今山东东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晋阳郡(今山西太原)。康姓历史名人:康泰、康穆、康子元、康日知、康茂才、康有为。

3、匡姓现状

《万安县志》载,匡思尧因为有功于此,被朱元璋任命为工部衡虞主事,这是不靠谱的。现代文人习惯在文中说,匡思尧是明朝水利专家,如是等等,其实他就是个农民。用今天的话讲,他还是一个越级上访户。然而,他上访不只为自己,更多是造福桑梓。一个农民写出洋洋洒洒千言《通水利疏》自然不易,向皇帝请奏更是需要勇气。明朝江西万安县有一个越级上访户,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不顾自己的安危,不顾家人的指责,族人的笑话,为了村民安居,毅然的走上了告御状之路。并且这个御状告赢了,换来了如今剡溪边一座座圳陂巍然屹立。谁能想到,这些造福后世子孙的工程,竟是明朝农民匡思尧所为。在明朝以前,江西万安县剡溪一带水利设施缺乏,因为地势较低,又紧靠通津河,故遇春而涝,遇夏而旱,往往秋收无望,村民无所安息。匡思尧,窑头剡溪人,出身农家,世代以种田为业。少时进私塾读过几年书,略通文墨,躬耕田亩、对水利之要害有着深切的体会。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他认为根本原因是不能实现旱涝保收。他到县府衙门反映很多次,要求官府修圳立陂,但没有人理会他。有一天,他突然萌发告御状的念头。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可了不得,家人指责,族人笑话,都说匡思尧脑子进了水。虽然剡溪一带民风淳朴,匡姓也是地方大姓,不会受到外族欺侮,但是家人和宗族的指责令人烦恼。同时,要把这奏章写好,靠自己这点文墨,无疑不会轻松。匡思尧是个执着的人,他感觉应该试试。只要自己心地纯正,顶多垫些盘缠,费些周折,于己于人应该无碍。下定决心,他开始悉心详察地形,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办法,“宜乘上流横江汇水之源,接下流通圳分水之利”,“在兰田开陂立圳,引灌大湖丘、塘北、南州、剡溪、楼下、鹤塘、八斗诸地,则自东一带可资灌溉。在塘边建陂立圳,引灌观背、桥头、栋下圩、中陂、洲下、香冈等地,则自西一带可资灌溉”。根据自己的观察测量,“心穷筹策,填图画形”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匡思尧以民情得失利弊,写成《通水利疏》奏章一道,并附实迹图形一幅,希望皇帝能够派中央官员督促江西廉政官员疏通沟渠。奏章写好后,是否真去南京面圣,让匡思尧十分纠结。抛开南京路途遥远、来往资费颇巨、家里人反对不说,就是到了南京,又如何能见到皇帝?匡思尧左思右想,后还是认为有必要去南京一趟。一路舟车劳顿,半个多月才到南京。乡下人进城,举目无亲,盘缠又用去大半,这可如何是好?匡思尧觉得必须尽快找到一个当朝的大臣,不然老死京城也是枉然。在南京闲逛了大半个月,匡思尧知道了一个叫解缙的人,这大明第一才子与自己是庐陵老乡,是皇帝面前说得上话的人。据传,解缙还是一个正直、讲义气愿帮忙的人,找他正好。这天,他转到解府门前,小心翼翼地敲开了解府的大门。果然,匡思尧不虚此行。入仕不久的解缙深受朱元璋宠爱,常侍奉左右,朱元璋曾亲口对解缙说:“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投桃报李,解缙也多次口头向朱元璋建议,鼓励农桑,使民休养生息,并向朱元璋献上奏折《太平十策》。眼下匡思尧的建议,与解缙的治国理念不谋而合。解缙一来为老乡的执着感动,二来觉得一个小地方的水利虽是小事,但小事如能造出大氛围,也有可能成就大事。解缙决定把匡思尧的建议带进宫去。朱元璋本是农民,当了皇帝以后自然很难亲近农民,也断然不会看到农民的奏章。他对解学士报上来的这份奏章甚为好奇。奏疏里陈述水利之利弊得失,“普天之下,宁无壤土袤延、未尽开垦而委膏腴为萑苇者乎?率土之滨,宁无阡陌连亘、未通沟洫而委陇亩为黄埃者乎?”并对开筑陂圳提出说,“若犯沿途田塘,臣愿收粮入户,承应差国赋时供”。辞理恺切,令朱元璋动容。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一回,朱元璋决定满足农民匡思尧的诉求,当即批示道:着邓南一、易祥可等朝廷命官专理疏凿,征集民力夫役,叩石垦壤,开圳建陂。同时,命令各府州县,凡民间沟渎川渠,有碍障阻淤塞者,一律开浚疏通,以利于田亩的灌溉。南京的初冬已经很冷,但匡思尧心里满怀着稻粱粟菽的丰收希冀,心里是暖暖的。回到家,匡思尧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他率领儿子匡崇善等“发踪指视,并随民工实地劳作”第二年春天。陂圳工程基本竣工。一个农民撬动了一国之水利,解缙感慨万端:水利之兴,盖所以福斯民而泽天下,非一乡一邑而已,匡思尧之议、之行,功于社稷。他欣然提笔写下了《疏源记》,感到意犹未尽,又提笔写了一首诗,名《疏源诗》。诗云:“一封书奏罢,尽疏通。泽及长沮稼,名成大禹功。渊源无昼夜,歌咏遍西东。足慰三农望,从兹乐岁丰。”

4、匡姓主要在哪里

羌姓,南通特色姓氏,集中分布在通州中西部乡镇,有很多人误认为此姓氏与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有关,实则非也。在当地羌读kuang,原是匡姓避讳而来,与少数民族无关。

5、匡姓的介绍及图片

1949年,18军副参谋长率部运粮,突然遭到大批土匪伏击。副参谋长带领警卫班放好粮食,占据有利地形后,开始抵御土匪的进攻。血战了1夜后,副参谋长向上级发电:“不需要派兵支援,给我们送些蚊帐来吧。”民国2年,湘乡县1户贫苦的匡姓农家,1个可爱的男娃娃呱呱坠地。父母为儿子取名为匡仔都,期望儿子一生衣食不愁,不再受苦受穷。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劳苦大众在乱世中能吃饱穿暖都是奢望。匡仔都一家没有属于自己的田地,只能租种地主家的田地,受尽了地主的剥削。他们没日没夜地劳作,到了收获的季节,一大半粮食都交了地租,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为了替父母分担家庭重担,小小年纪的匡仔都开始替地主家放牛,上山砍柴补贴家用。天有不测风云,到了匡仔都十几岁时,他的父母先后离世。匡仔都只好去城里打苦工,受尽了劣绅的鞭打,以为一辈子就这样了,直到他遇到了红军。民国21年,红军来到匡仔都的家乡,开始“打土豪、分田地”,宣传革命思想。匡仔都听说了“红军为穷苦人做主”,当即报名参军,成为光荣的红军战士。匡仔都参军后,将自己的名由“仔都”改为“斌”,期望自己可以成为文武双全的救世名将。此后几十载春秋,他在战场上奋勇拼杀,走在革命的光明道路上。民国25年,在曲子镇战斗中,匡将军带头冲杀。经过与敌军一番血战,匡将军攻克敌人的核心阵地,还抓到了1名敌军军官。匡将军一番审问,才知道“此人正是敌骑兵旅长冶成章”,欣喜若狂。如何处置冶成章?匡将军想了几种方案,报给了上级。然而上级却下达了1道命令:“给冶成章发路费,将他就地释放。”匡将军想不明白,但还是遵从了上级的命令,将冶成章给放了。在释放冶成章前,匡将军掏出刀来,在冶成章的马鞍上划了几个口子,算是出了一口气。上级得知消息后,认为“匡将军属于违反军纪”,将他关了禁闭。匡将军后来回忆:“关禁闭我也值了,我不能忍着这口气。”这就是敢作敢当的匡将军,做人光明磊落,在任何时候都敢表明心中的真实想法。民国38年,18军成立,开始进军大西南。匡将军担任了18军副参谋长,主要负责后勤事务,帮助部队筹集粮食等物资。1天,匡副参谋长率领警卫班,募集了1批粮食,准备运往部队驻地。返程途中,运粮队被土匪盯上,陷入危险之中。土匪熟悉地形,在山谷位置设下埋伏,妄想抢夺粮食。等到运粮队出现,土匪们猛烈开火,匡副参谋长带领警卫班抵御敌人。运粮队将粮食藏在山洞中,迅速占据了高坡位置,数百名土匪包围上来。凭借险要地形,运粮队居高临下射击,打退了土匪的一波波冲锋。血战进行了1夜,土匪还是无法冲上高坡,反而伤亡了几十人。这时,通信员修理好损坏的电台,运粮队开始给上级发电。在电报中,匡副参谋长这样说:“我们同土匪遭遇,已经打退了土匪十几波进攻,需要一点支援。不需要派部队来,这些土匪我们就能收拾,只是山上蚊子厉害,给我们送些蚊帐来。”就这样运粮队和土匪对峙了5天5夜,高坡下堆满了土匪的尸体,这时人多势众的土匪反而害怕了。土匪头目看攻不上高坡,只好带领部下,灰溜溜地逃走了。运粮队找回粮食,在匡副参谋长的带领下,平安返回了部队驻地。新中国成立后,匡将军又担任了济南军区公安军司令、江西军区副司令等要职,把满腔热血献给了祖国的事业,为国鞠躬尽瘁。#匡姓简介#

6、匡姓读音

忆雪谒松银粟惹相思,询鹤道踪应有时。籁野闻箫点点迹,清居饮酒杯杯知。空山隐径登峰远,旷谷鸣泉下马迟。莫厌枯藤讥肥瘦,樵夫望月叹漁期。观雪访雪寻梅次第游,霞溪一派为君留。如闻阆苑何期种?设问人间几度秋?数九消寒孰认得?初三找醉岂思悠?柴门应恨江南客,富贵来时已白头!种雪翩跹柳絮一时来,浪漫江波令植栽。弟子播成人自活,先生撒就树常开。花期月滿频垂首,果待星移偶劝杯。耙犁耕耘勤婉惜,千晶万缕锁尘埃。对雪瑞叶邀约拜竹金,笠翁知韵笃情深。西窗剪烛依依坐,北苑评茶处处吟。转合能通三界世,起承难拨七弦音。薛涛岂谅元稹负,一寸彩笺一寸阴。供雪冰花任性伴何俦,浅伫雕粱画栋幽。鬓角经年凝早露,额头累月锁深秋。周公费解千秋梦,孔子方寻四海游。上苑珍馐谁尝味,永和诗序晋朝留。咏雪瑶华硕氅不知侵,角徵宫商振羽音。一片嘉声随月写,三番妙韵佐风吟。红楼尽是潇湘怨,客舍无非寂寞心。驿外渊明陶令后,教人搁笔到如今。画雪鹅毛未觉鼠鬚狂,数尺生宣懒寸量。半亩寒池人洗墨,三分冷月水凝霜。明皇已倦梅妃影,侍女还温武媚香。李白当年难拾掇,昆仑比剑舞陰陽。问雪寒酥献瑞几人知?腊月晨炊沁竹篱?举逸安知谁大隐?敲脩可悟我微迟?嫦娥悔药食其寞?匡姓偷光阅所思?一片白茫愁作者?通观脂砚待何时?簪雪天花乱坠女儿忙,七里香丛暗斗妆。素问宫闱藏雅癖,贫思客馆锁疏狂。学联月桂三更露,作对冰梅九点霜。风物每宜长放眼,良宵一枕伴君旁。雪影冷絮敲窗透叠重,悲催灸淚两行中。辞群顿觉家偏近,入寨方知韵正珑。半岭烧香参寺驻,通天拜月望星空。佳人总在阑珊处,夜色云遮朦又胧。雪梦通灵白霓月华清,际遇仙翁分外明。信佛冥钱初化蝶,参禅照壁已交盟。读经偈语心能断,问道碑林掌未鸣。醉醒蓬莱堪可诉,频酣秩宴怎知情。残雪缟皓缤纷信正欹,江山俱净待春时。方舟竞渡浔源泊,翰墨争香锦绣披。未必浮生悲切切,行将入世喜迟迟。昔年旧友来相会,漫咏翃鹄静夜思。

7、匡姓有多少人

清朝年间,衡阳祁东(原祁阳)西区有一匡姓教书先生,在家排行老四,人称“匡四先生",先生教出的学生后来很多在朝廷当了官,而他七十多岁了,还是个秀才,总考不上举人,这把他的学生急坏了,眼看三年一次的乡试又到了,为照顾老师,学生特意出了副“一切都由命,半点不让人”的对联,让老师熟背,老师顺利得中。乡试这天,主考官是匡四的学生,迎接老师进入考场,开考发卷,卷的上联是“一切都由命,”匡先生左思右想,总也想不起下联了,眼看考试时间到了,匡先生憋了一泡尿,憋得满头大汗,一脸通红,实在忍不住了,急匆匆跑出试场,无奈地叹息:“唉,一切都由命,半点不让人。”言毕,捶胸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