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垍简介(裴垍传文言文翻译)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06:15:58 浏览
1、裴垍传文言文翻译

他本是须弥山大德罗汉 因思凡被贬人间五十年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上,涌现出了诸多耀眼的文臣武将,他们往往是天上的谪仙下凡,秉承天命,辅佐着一代代帝王。当完成自己的使命后,他们就要返回天庭。中唐时期名臣御史中丞薛存诚就有这么一段奇特的经历,让人不由得联想到薛存诚就是天上的谪仙下凡。薛存诚(765年—814年),字资明,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人。父亲薛胜,官至大理寺评事,赠礼部郎中。唐代杂技赋名篇《拔河赋》就是薛胜所作,被封演称“其词甚美,时人竞传之”。贞元二年(786年),薛存诚进士及第。他多次被征用到藩镇幕府任职,召入朝廷后任监察御史,主持馆驿事务。元和年间,朝廷讨伐西川节度使刘辟,唐宪宗李纯以“传递文书的任务繁杂”为理由,命令宦官担任馆驿使。薛存诚秘密上表议论此事,认为这有损公事体统。恰巧掌管谏诤的官员也上表议论此事,宪宗这才收回了命令。宰相裴垍(?-811年)主持朝政期间,以薛存诚为起居郎,又转司勋员外郎、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历任兵部郎中、给事中。一次,琼林库(指皇帝积贮私财的内库)使上报了一份用工数量巨大的名单,薛存诚认为这是有奸人希望以篡改名籍的方式,逃避赋税徭役,没有批准。咸阳县尉袁儋和一位藩镇军人发生争执,本来是藩镇军人理亏,但藩镇军人反而诬陷袁儋。朝廷惩罚袁儋的敕令相继到来,薛存诚将敕令扣留不发。宪宗知道后派遣宦官嘉奖他,拔擢他为御史中丞。当时有个叫鉴虚的僧人,自贞元年间就开始结交权佞,大肆收受贿赂。由于有宦官作靠山,没有人敢惩罚他。恰巧于頔、杜黄裳因为自家私事发案,牵连到鉴虚,鉴虚被逮捕入狱。薛存诚审讯并搜获到了鉴虚收受的数十万贿赂,按照唐朝法律,鉴虚应该被处以死刑。这时朝廷里的大臣权贵们纷纷跑到宪宗面前为他求情,宪宗下令释放鉴虚,但薛存诚拒绝执行诏令。第二日,宪宗又派遣使者前去御史台对薛存诚说:“朕召见鉴虚是打算当面诘问他,不是赦免他。”薛存诚上奏:“鉴虚的案件已经审理完毕,证据确凿。如果陛下一定要释放他,那么就请先杀死臣。不然,臣不奉诏。”终,鉴虚被杖杀。洪州监军高重昌诬陷信州刺史李位谋反,李位被押送至京城。宪宗将他交给宦官审讯,薛存诚得知后,一日三次上表请求将李位交付御史台。在薛存诚的审理下,李位得以昭雪。不久,薛存城再次被授予给事中的职位。数月后,御史中丞空缺,宪宗对宰相说:“在维护法律方面,没有谁能比得上薛存诚。”于是,宪宗又任命薛存诚为御史中丞。几个月后的一天,看门的小吏白天睡觉,朦胧之中他恍然间看见几十个僧童,拿着香花和印着佛名的幡旗,一边念着经文一边按顺序走进来。看门小吏斥道:“这是御史的公署,你们这是作什么法事,高声念着经就进来了?”其中一个和尚自称识达,说:“我是中丞薛存诚的弟子,这次来迎接师父。师父在御史台,我可以进去把他接走吗?”看门小吏说:“这是中丞大人的官署,不是寺院,你们这些妖僧,怎么敢随随便便就进来!”当即就要去捉拿这些僧人。识达说:“中丞原来是须弥山东峰静居院的罗汉大德,因为他经常说想涉足凡尘,被贬到人间五十年。现在五十年已满,我们所以来迎接他。这件事,你们这些人是不知道的。”看门小吏急忙要跑去报告,一下子从梦中惊醒。数天之后,薛存诚在公署患病而死。这个看门小吏悄悄地问了一下薛存诚的年龄,正好五十岁。可能很少人会想到薛存诚突然离世,是他在人间期满完成使命后返回天庭了。御史台府第整洁肃穆,远离闹市。当薛存诚再次进入御史台的时候,觉得心旷神怡。他来到厅中,不禁吟诗到:“卷帘疑客到,入户似僧归。”

2、裴垍当了几年宰相

一天,郭子仪正在家看美妾们歌舞,仆人通禀,卢杞来访。郭子仪一激灵,呵斥道:“府中所有女眷,全部藏进后院,没有我的命令不许出来!”美妾们立刻遵命,急急忙忙跑进了后院。这时候卢杞也被下人引入厅中,郭子仪满面春风地来迎接。接下来两人谈天说地,郭子仪全然不顾自己比卢杞的官职高,故意处处夸赞卢杞。到了晚上,郭子仪又招待卢杞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饭。后卢杞心满意足地告辞了。直到这时候,郭子仪才让姬妾们出来。姬妾们疑惑不解:“老爷,咱们郭府一向没那么多的规矩,平时府里来了贵客,我们都不用回避的。怎的今天卢杞这个小小御史来了,您反而这般讲究起来了?”郭子仪捋捋胡子笑道:“这个卢杞呀,长相太丑,你们这些小女子见了,肯定忍不住要取笑他的。可他又是个心胸狭隘之人,若是遭人取笑,定会记仇。偏偏这样一个人又有大才,很得圣心。迟早是会升到宰相的。等到他位高权重之日,必定会展开报复的。”一年后,郭子仪的话就应验了,卢杞果然官升宰相。他当上宰相后,立刻开始铲除异己。前任宰相杨炎就因为以前私下里取笑过卢杞的相貌,被卢杞栽赃了罪名,流放了。流放途中,卢杞又让官差勒死了他。而刚正的吏部尚书颜真卿,因之前行事遭到卢杞记恨,卢杞趁着节度使叛乱的时机,向皇帝进谗言,派颜真卿去给叛军传信,颜真卿因此而惨死叛军之中。很多以前得罪过他的大臣,几乎都遭到了迫害。而这时候,卢杞却并未对郭子仪下手,反而经常在皇帝面前夸赞郭子仪。可见,之前郭子仪故意用加倍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卢杞,充分满足对方的虚荣心,果真是避免了一场大祸。不得不说,郭子仪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处世智慧高明。这个故事记载于《智囊全集》中。在该书中,还记载了郭子仪另一个故事。郭子仪曾经在安史之乱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他收复了河北、河东,收复了两京,可以说,他为大唐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唐肃宗论功行赏,封郭子仪为司徒、代国公,给了他一等一的官职和爵位,还给他加了食邑一千户。郭子仪75岁时,吐蕃等进犯大唐,郭子仪再次出马,打退了敌军,再次立下大功。可此时,郭子仪身上的官衔爵位已经到了顶点了,简直就是封无可封了,总不能让他当皇帝吧。当时的皇帝唐代宗就犯难了,同时他对郭子仪也不由得忌惮起来。当郭子仪凯旋后,唐代宗问他要何赏赐,郭子仪故意说:“陛下,我要6个姿容的美人。”唐代宗一听这话,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当即就满足了他的要求。得到6位佳丽后,郭子仪就整天和她们玩在一起,一副沉迷玩乐不思进取的样子,唐代宗一看,对他放心。郭子仪平平安安度过了晚年,直到85岁寿终正寝。而他的子孙后代也保住了荣华富贵,没有遭到抄家灭族的灾祸。在《智囊全集》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名相裴垍评价郭子仪“权高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主不疑,吃穷人欲而民不非,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纵观5000年中华历史,功高盖主、权倾朝野的臣子,绝大部分都是抄家灭族的下场。郭子仪能保全自身,平安富贵到终老,可谓是大智慧之人。郭子仪这个人喜欢的就是读史书,学习古人成败的教训,经典计策谋略都烂熟于心。读史使人明智,知古方能鉴今,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正史通常篇幅很长,晦涩难懂,读起来很费脑力,推荐大家这本《智囊全集》。这套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智囊全集》,记录了历史上1238个经典的智谋故事,在每个故事的后面,还有点评,发人深省。几百年来,《智囊全集》被奉为处世必读经典,还有“小资治通鉴”的美称。职场、商场,皆如战场,处处藏着机遇,也藏着陷阱。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不妨读读这本书。奇韵为大家挑选的这套《智囊全集》,原文、白话翻译、注释,全都有,没有任何阅读障碍。一套6本,1000多页,售价仅39元。

3、裴垍读音

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闰六月一日,平卢节度使李师古去世,高沐、李公度秘不发丧,派人到密州接回李师道,拥立为平卢节度副使。以高沐和李公度的阅历,他们未必听不懂李师古的劝告,但兄终弟及已经成为惯例,撇开李师道拥立谁都不合适。虽然李师道未必是合适人选,但眼下看来,除了他,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即使李师古说他不合适,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相比而言,李师道算幸运的,他接替兄长时,正赶上李纯皇帝用兵西川,无暇他顾,而李师古的军师高沐也做足了面子工程,一方面将本地区官员缺额上报大唐朝廷,请朝廷派遣,另一方面将本地区的两税及食盐专卖款项一并上缴朝廷,以此表明对朝廷的顺服。这些举动都是以前河北藩镇没有过的,自知无力征讨的李纯皇帝只能顺水推舟表示同意,李师道就这样当上了平卢节度使。相比于李师道的幸运,成德(总部设恒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士真的儿子王承宗就没那么幸运了。他的老爹死于元和四年,李纯皇帝已经平稳执政了近四年,正想革除河北藩镇节度使父死子继的惯例,王承宗正赶上这个节骨眼。此时朝中的宰相武元衡还在,李吉甫则暂时失宠,被打发到淮南出任节度使,接替他的是原户部侍郎裴垍。裴垍,名门之后,武则天女皇垂拱年间宰相裴居道七代孙,二十岁中进士,唐德宗贞元年间,朝廷设立了“举贤良极谏”特科考试,裴垍对策第一,由此特授美原县尉。任期满后,裴垍被擢升为监察御史,后来一路擢升,直至出任宰相。于元和年间宰相而言,裴垍是个关键的承前启后的人物,对元和中兴出力甚多的李绛以及裴度都是出自他的举荐,而他本人,也是一个具有大视野的人物,元和中兴有他的一份功劳。

4、裴垍的故事

在白居易一生中,出现了许多让他无比珍惜的挚友。“符离五子”“元稹”,为他寂寞的人生增色不少。白居易步入仕途,不忘初心的朋友。自己若要想在这黑暗的朝廷中能有一席之地,也需要有朋友能够在朝中扶持。他深切的渴望着,而命运也仿佛听见了他的声音,在前方仕途的路上,安排他遇到人生难得的知己。白居易在担任集贤校理之后,又被选入翰林院准备接受单独考试,这是当时进入翰林院准备被提拔成翰林学士的人选的必经过程。他幼年时期就对诗词歌赋表现出了特有的天赋,因此他大可不必为了这个考试担心。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翰林学士这个职位。其实白居易能够有机会进入翰林院当选翰林学士,完全是因为唐宪宗对他的才华早有耳闻。唐宪宗希望身边的翰林学士能够对当今的政治有自己的见解,能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今政治的弊病,帮助自己稳固朝政。翰林院中已有崔群、裴垍、李绛,李程、王涯五个人,这五人中,在白居易尚未进入翰林院之前,就听闻崔群的名声,两人互相仰慕彼此的才华,白居易更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与崔群切磋学问。而崔群本是山东的名门望族,又与白居易同岁,他们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后,饮酒对月,吟诗作对,常抒心之感,共想享人生。同岁的两人也有着相同的爱好,尤其是南宗禅的理念,这也算得上是十分难得的缘分。一起钻研佛法,探究当今政界的风云变幻。正所谓知音难觅,起初白居易听到要被召回长安的消息时,对盩厔县的那些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的挚友们还是那样不舍。再次回到长安,深入官场中,没想到还能遇到如此志趣相投的知音,这使他在疲于面对官场上的利益争斗的同时,能够让身心得到释放。追忆这段美好时光时,白居易说道:“顷与阁下在禁中日,每视草之暇匡床接枕,言不及他,常以南宗心要,互相诱导。除了崔群,其余的四人也都与白居易私交甚笃。他们虽然各自的性格不尽相同,但却都是忠义之人唐宪宗继位之初,包括刘禹锡、柳宗元在内的提议改革的人士被革职,也是王叔文一d的势力日益庞大,树大招风,于是唐宪宗为稳固朝廷,不得已下令贬谪了改革一派。也是意图改革,彻底铲除朝廷中的舞弊现象,纠正官场的不正之风,翰林院的六个学士,皆是鼎力相助。于是不久后,就出现了兴盛的趋势。朝廷中的宦官势力再次给他们的改革路途平添了几分阻碍,这次打击对这六个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元和三年(808年)四月初,白居易被任命为制策考官。在这一年的进士考试中,吏部官员杨于陵、韦贯之主持的“贤良方能极谏科”的考试中,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考生在试卷中对当今政治中的弊病提出了严厉的批判,言语间透露着对当朝某些以权谋私的大臣的不满,用词犀利,被考官评为上等文章。对于这样的文章,虽不至于大加赞赏,但至少不会提出任何异议。这件事传至当朝宰相李吉甫那里,他看过文章后,觉得有意抨击当今圣上的无作为而导致的政治局面一片混乱。朝中的旧氏族和宦官对改革派不满,更不会放过这次打压他们的机会。宦官到唐玄宗那里,哭诉遭到不公平待遇和受到的抨击,为了顾全大局,只好将此次考试的主考官和两名复试官全部革职。白居易的好友王涯与裴垍受到了牵连,相继被贬出翰林院。白居易看着好友被贬谪,却又无能为力,人生本就短暂,在仕途中打拼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一番宏图壮志,却因被贬而无处施展,再次相聚,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他内心深处生出一种茫然的无力感。值得庆幸的是,白居易这次作为复试的考官,没被牵涉其中,仍是翰林学士,左拾遗在八品之上,却属皇上近臣,对皇上的某些决策还是有着不小的影响,皇上在此时提拔白居易,一是补偿翰林院一派,二是以此打压宦官集团。白居易深感皇上对自己的恩宠,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要为几位被贬的挚友伸张正义,他曾毫无顾忌地为知己鸣冤,希望得到皇上的重视。他知道今日的一切荣誉都因知己而得,因此为了朋友定当挺身而出,不畏奸佞,只为自己心中的信念和理想。白居易虽是左拾遗,但仍在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每当他回到翰林院的时候,总是不禁会想起与知己们共同工作的场景,只是当他回过神后,才发现一切已成空。与白居易同一年进士及第的钱徽被提升为翰林学士。自从钱徽进入翰林院后,白居易似乎觉得人生又得一知己,钱徽时常于白居易饮酒作诗,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宫漏三声知半夜,好风凉月满松筠。此时闲坐寂无语,药树影中唯两人。凉风好月,纵使是默默无语间,他们也总能感受到知音之间的那种情感的交流。也许、无言,亦是知己间心语在交流白居易与钱徽在完成了皇上交给的工作后,诉说着心中感慨,两人心中都温存着一份暖意。夜深草、凄凛凛。卧暖残杯,灯前饮。青缣被、封置通中枕。仿余宵,与君寝。人生之交,在相知。在纷繁复杂的生命中,知音与他风雨同舟,不离弃。#裴垍简介#

5、唐朝张垍简介

一天,郭子仪正在家看美妾们歌舞,仆人通禀,卢杞来访。郭子仪一激灵,呵斥道:“府中所有女眷,全部藏进后院,没有我的命令不许出来!”美妾们立刻遵命,急急忙忙跑进了后院。这时候卢杞也被下人引入厅中,郭子仪满面春风地来迎接。接下来两人谈天说地,郭子仪全然不顾自己比卢杞的官职高,故意处处夸赞卢杞。到了晚上,郭子仪又招待卢杞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饭。后卢杞心满意足地告辞了。直到这时候,郭子仪才让姬妾们出来。姬妾们疑惑不解:“老爷,咱们郭府一向没那么多的规矩,平时府里来了贵客,我们都不用回避的。怎的今天卢杞这个小小御史来了,您反而这般讲究起来了?”郭子仪捋捋胡子笑道:“这个卢杞呀,长相太丑,你们这些小女子见了,肯定忍不住要取笑他的。可他又是个心胸狭隘之人,若是遭人取笑,定会记仇。偏偏这样一个人又有大才,很得圣心。迟早是会升到宰相的。等到他位高权重之日,必定会展开报复的。”一年后,郭子仪的话就应验了,卢杞果然官升宰相。他当上宰相后,立刻开始铲除异己。前任宰相杨炎就因为以前私下里取笑过卢杞的相貌,被卢杞栽赃了罪名,流放了。流放途中,卢杞又让官差勒死了他。而刚正的吏部尚书颜真卿,因之前行事遭到卢杞记恨,卢杞趁着节度使叛乱的时机,向皇帝进谗言,派颜真卿去给叛军传信,颜真卿因此而惨死叛军之中。很多以前得罪过他的大臣,几乎都遭到了迫害。而这时候,卢杞却并未对郭子仪下手,反而经常在皇帝面前夸赞郭子仪。可见,之前郭子仪故意用加倍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卢杞,充分满足对方的虚荣心,果真是避免了一场大祸。不得不说,郭子仪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处世智慧高明。这个故事记载于《智囊全集》中。在该书中,还记载了郭子仪另一个故事。郭子仪曾经在安史之乱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他收复了河北、河东,收复了两京,可以说,他为大唐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唐肃宗论功行赏,封郭子仪为司徒、代国公,给了他一等一的官职和爵位,还给他加了食邑一千户。郭子仪75岁时,吐蕃等进犯大唐,郭子仪再次出马,打退了敌军,再次立下大功。可此时,郭子仪身上的官衔爵位已经到了顶点了,简直就是封无可封了,总不能让他当皇帝吧。当时的皇帝唐代宗就犯难了,同时他对郭子仪也不由得忌惮起来。当郭子仪凯旋后,唐代宗问他要何赏赐,郭子仪故意说:“陛下,我要6个姿容的美人。”唐代宗一听这话,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当即就满足了他的要求。得到6位佳丽后,郭子仪就整天和她们玩在一起,一副沉迷玩乐不思进取的样子,唐代宗一看,对他放心。郭子仪平平安安度过了晚年,直到85岁寿终正寝。而他的子孙后代也保住了荣华富贵,没有遭到抄家灭族的灾祸。在《智囊全集》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名相裴垍评价郭子仪“权高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主不疑,吃穷人欲而民不非,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纵观5000年中华历史,功高盖主、权倾朝野的臣子,绝大部分都是抄家灭族的下场。郭子仪能保全自身,平安富贵到终老,可谓是大智慧之人。郭子仪这个人喜欢的就是读史书,学习古人成败的教训,经典计策谋略都烂熟于心。读史使人明智,知古方能鉴今,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正史通常篇幅很长,晦涩难懂,读起来很费脑力,推荐大家这本《智囊全集》。这套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智囊全集》,记录了历史上1238个经典的智谋故事,在每个故事的后面,还有点评,发人深省。几百年来,《智囊全集》被奉为处世必读经典,还有“小资治通鉴”的美称。职场、商场,皆如战场,处处藏着机遇,也藏着陷阱。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不妨读读这本书。素材内容来自:奇韵历史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裴垍怎么读

一天,郭子仪正在家看美妾们歌舞,仆人通禀,卢杞来访。郭子仪一激灵,呵斥道:“府中所有女眷,全部藏进后院,没有我的命令不许出来!”美妾们立刻遵命,急急忙忙跑进了后院。这时候卢杞也被下人引入厅中,郭子仪满面春风地来迎接。接下来两人谈天说地,郭子仪全然不顾自己比卢杞的官职高,故意处处夸赞卢杞。到了晚上,郭子仪又招待卢杞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饭。后卢杞心满意足地告辞了。直到这时候,郭子仪才让姬妾们出来。姬妾们疑惑不解:“老爷,咱们郭府一向没那么多的规矩,平时府里来了贵客,我们都不用回避的。怎的今天卢杞这个小小御史来了,您反而这般讲究起来了?”郭子仪捋捋胡子笑道:“这个卢杞呀,长相太丑,你们这些小女子见了,肯定忍不住要取笑他的。可他又是个心胸狭隘之人,若是遭人取笑,定会记仇。偏偏这样一个人又有大才,很得圣心。迟早是会升到宰相的。等到他位高权重之日,必定会展开报复的。”一年后,郭子仪的话就应验了,卢杞果然官升宰相。他当上宰相后,立刻开始铲除异己。前任宰相杨炎就因为以前私下里取笑过卢杞的相貌,被卢杞栽赃了罪名,流放了。流放途中,卢杞又让官差勒死了他。而刚正的吏部尚书颜真卿,因之前行事遭到卢杞记恨,卢杞趁着节度使叛乱的时机,向皇帝进谗言,派颜真卿去给叛军传信,颜真卿因此而惨死叛军之中。很多以前得罪过他的大臣,几乎都遭到了迫害。而这时候,卢杞却并未对郭子仪下手,反而经常在皇帝面前夸赞郭子仪。可见,之前郭子仪故意用加倍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卢杞,充分满足对方的虚荣心,果真是避免了一场大祸。不得不说,郭子仪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处世智慧高明。这个故事记载于《智囊全集》中。在该书中,还记载了郭子仪另一个故事。郭子仪曾经在安史之乱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他收复了河北、河东,收复了两京,可以说,他为大唐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唐肃宗论功行赏,封郭子仪为司徒、代国公,给了他一等一的官职和爵位,还给他加了食邑一千户。郭子仪75岁时,吐蕃等进犯大唐,郭子仪再次出马,打退了敌军,再次立下大功。可此时,郭子仪身上的官衔爵位已经到了顶点了,简直就是封无可封了,总不能让他当皇帝吧。当时的皇帝唐代宗就犯难了,同时他对郭子仪也不由得忌惮起来。当郭子仪凯旋后,唐代宗问他要何赏赐,郭子仪故意说:“陛下,我要6个姿容的美人。”唐代宗一听这话,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当即就满足了他的要求。得到6位佳丽后,郭子仪就整天和她们玩在一起,一副沉迷玩乐不思进取的样子,唐代宗一看,对他放心。郭子仪平平安安度过了晚年,直到85岁寿终正寝。而他的子孙后代也保住了荣华富贵,没有遭到抄家灭族的灾祸。在《智囊全集》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名相裴垍评价郭子仪“权高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主不疑,吃穷人欲而民不非,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纵观5000年中华历史,功高盖主、权倾朝野的臣子,绝大部分都是抄家灭族的下场。郭子仪能保全自身,平安富贵到终老,可谓是大智慧之人。郭子仪这个人喜欢的就是读史书,学习古人成败的教训,经典计策谋略都烂熟于心。读史使人明智,知古方能鉴今,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正史通常篇幅很长,晦涩难懂,读起来很费脑力,推荐大家这本《智囊全集》。这套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智囊全集》,记录了历史上1238个经典的智谋故事,在每个故事的后面,还有点评,发人深省。素材内容来自奇韵历史阁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7、裴垍的人物形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惬意的田园生活是世人所向往的,也是白居易无数内心寂寥时的渴望。陶渊明在官场浮沉了几十载,决定归隐田园。从他所作的《归园田居》系列诗中,他归隐后的生活确实自在惬意。他可以在东篱下随意采撷菊花,他可以同倦鸟一同感受归巢的欢欣……可白居易不是陶渊明,他始终难以放下这车马红尘。美好的风景白居易见过,而如陶渊明般超然于世的心情他却还未达到。游历江南的多地,也养成了他享受四处游历的习惯。不忘闲暇之时四处游历,纵情山水之中。他总是将自己的感受和美景交织在一起,然而,他终要回到现实。翰林院的几位好友被贬谪后,为好友鸣冤平反,其实,这次王涯等人被贬的事件虽是由于宦官一族的打压,因此,在触及宦官一族的利益时,唐宪忠还是不得不牺牲改革一派,以时局的稳定,只有这三股力量达到均衡状态,唐朝的政治才得以维持。完全铲除朝廷中的改革势力,这次的科考案,以李吉普之子为首的李d和以牛僧儒为首的牛d之间斗争了十几年,而那时白居易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屡遭后来得势的李d排挤。几个月之后,淮南节度使王锷入朝,向唐宪宗求取宰相一职。白居易就已得知他与宦官一派私相授受,以巨额钱财贿赂宦官,此人的人品甚是卑劣,实在不配为宰相人选。宰相官居大臣中的首位,求此官职的王锷,不但没有对朝廷有过功绩,而在他任职节度使的过程中,多次搜刮民财,向朝中重臣行贿。唐宪宗在看过白居易言辞恳切的谏书后,采纳了白居易的意见,只是给了王锷一个检校司徒,将他打发到山西去了。一些藩镇的旧贵族不断地向唐宪宗邀官,他们需要的是朝中的实权,若不打压,恐怕要危及自己的江山,他又不能对旧氏族的势力大肆打压,因此只能另想计谋。终他采取了扶植进士力量的方法。唐宪宗认为,这些进士力量,日后必会忠心于他。也就代表了朝廷中改革风潮的再起,于是他重新任用了之前因科举案被贬谪的裴垍,并提升为宰相,韦贯之也被重新任用为都官郎中,这也为白居易日后的从政之路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政治氛围。重回长安,已经入朝几个月的白居易再次历经了尔虞我诈。身处官场的白居易无比怀念自己年少时在祖国的山河间游走的经历,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是今日的他可望而不可即的。当他身陷纷繁的政治斗争中,而且随时有可能成为政治集团间斗争的牺牲品时,他被紧紧地包裹,举步维艰。白居易急于到山林间去释放心中的苦闷,找回初的自己。但此时他公务缠身,白居易曾深受南宗禅的影响,内心静则烦恼消,内心乱则烦恼现。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一切烦恼都会消失的。时常在内廷中反省自己,内廷中的工作十分清闲,于是这里就成了白居易修身养性的好去处。而自己的小家却是工作之余惬意的一个去处。家中的宁静和温馨是他繁杂官场生活中的一眼清泉。于是,白居易在疲乏谨慎的官场和温馨的家中来回奔走,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松斋自题》:非老非少,年三纪余。非贱亦贵,朝登一命。才易足,心宽舒。充肠皆美,荣膝即安。此松斋,一琴帙书。书不求解,琴以自娱。夜入君门,晚归卧庐。形骸委顺,方寸空虚。持此过日,自然多晏。昏复默默,亦智亦愚。生活的无常在官场的浮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即使这样,白居易还是保持着他那颗赤诚之心,不因外界的变化而有丝毫动摇。岁月在他的生命中不止留下了美丽的痕迹,那段经历才让他刻骨铭心,在生命中体会着苦乐交织,起伏前行。

8、裴垍

把什么留给后人才保险呢?司马光曾经有一句著名的家训:“积金以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你能明白什么意思吗?留下财富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富不过三代”,自古就是至理名言。然而世上之人却乐此不疲,把好的、多的留下来给子孙。结果……可想而知。圣贤之书承载做人行事的道理,按理来说能够传承,可如果机缘不到,子孙后代不一定能秉承。只有冥冥之中的阴德,才会令后世得到庇护,在因缘巧合之下趋吉避凶,走向光明大道。如果以行善事为契机,代代积福,那力量会有多大!唐中期著名宰相李吉甫,是名臣李栖筠的儿子,年轻时勤奋好学、善写文章,27岁担任太常博士。宰相李泌、窦参二人很欣赏李吉甫的才能,对他十分礼遇。宰相陆贽刚正不阿,他怀疑李吉甫结交朋d,于是将他贬为明州长史。后来陆贽因祸被贬到忠州,权臣裴延龄想加害陆贽,故意起用李吉甫为忠州刺史,想借李吉甫报复陆贽。谁知道李吉甫到任后,放弃昔日旧怨,竟与陆贽交好。当时人们十分敬重李吉甫的器量,但他也因此六年没有升迁。唐宪宗继位后,召李吉甫回朝。不久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叛乱,朝臣们都认为蜀地险要,不主张出兵,但宰相杜黄裳和李吉甫都力主平叛。在李吉甫的大力支持和调度下,很快就平定了西川。一年后,李吉甫接替杜黄裳出任宰相。唐德宗以来,由于一直对藩镇采取姑息态度,导致许多节度使都终身任职乃至世袭。李吉甫拜相之后,一年多时间就调换了三十六个藩镇节度使,大大缓解了当时节度使拥兵自重的隐患。在任期间,李吉甫又大力提拔后进人才,中书舍人裴垍曾经列出30多人的名单,几个月之内这些人悉数被李吉甫任用,而当时人们都认为他用人得当。不久,李吉甫遭人诬陷,自动辞去相位并出任淮南节度使。在任三年,他奏请减免当地百姓几百万石的欠租,同时大力修建水利工程,灌溉农田近万顷。江淮旱灾时,有关部门不作为,又是李吉甫及时上奏,并派官员日夜兼程、救济百姓。811年,李吉甫再度入朝为相,进爵赵国公。这一次,他先是裁减混乱繁杂的官员,大大提升了朝廷效率,节省国家开支;然后又削减宦官权力,恢复边境驿站、补充兵备、巩固边防等有力措施……在任期间,他尽心辅佐唐宪宗励精图治,为大唐王朝实现平稳短暂的“元和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李吉甫的父亲李栖筠政绩与名望并重。在唐代宗时期被倚重为股肱之臣,担任御史大夫期间,刚正不阿的李栖筠主张撤销宰相元载的权力,并弹劾元载的亲信。李栖筠一生忠正刚直,奖励善行,不畏权贵,关心百姓疾苦,兴学助教,为天下士人所推重。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在唐武宗时期出任宰相,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再回到文章开始,按照司马光的论调,李吉甫一家能三代为官两任宰相,这是怎样的福报呢?这种积福的力量何其强大!《孟子·公孙丑》中,孟子认为:周朝先祖亶父开始,几代人不断积累仁政,至武王一代终于取代殷商。而从商朝建立到末代纣王,期间有几代仁德君主,根基深厚,一时很难改变。即使纣王荒淫无道,朝中还有比干、微子等贤臣,所以纣王过了很久才亡国。可以这样认为--纣王把祖上积累的福报消耗殆尽才亡国。可见,福报的积累多么不容易,多么的漫长。一旦时机成熟,才能结出巨大的善果;一旦结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解完的。从文章中李栖筠开始,几代积德,才使李氏一族福报深厚绵长。正是这种不容易,所以我们才要努力,代代相承积累深厚根基,去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这样也能防止子孙一夜之间就招来灭顶之灾,以至于不能留下悔改和翻盘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