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大的10颗行星,大的直径近100万公里!木星只是小不点】在太阳系,木星是大的行星,其直径是地球的11.3倍,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但是,在整个宇宙中,木星的体型就显得没那么大了。今天,咱们就来盘点一下目前已知的宇宙巨大的10颗行星。10. HIP 65 A b:是一颗热木星,也就是靠近宿主恒星的气体巨星,这种行星在太阳系中没有,但在系外行星中很常见。HIP 65 A b的半径是木星的2.03倍,质量是木星的3.21倍。9. PDS 70 c:半径是木星的2.04倍,质量是木星的2倍。其宿主恒星PDS 70于大约540万年前形成,在恒星中,这个年龄堪称婴儿。因此,PDS 70 c的周围还有巨大的原行星盘,关于它的数据仍停留在推测阶段。8. XO-6 b:也是一颗蓬松的热木星,其半径是木星的2.07倍,质量是木星的4.4倍,算下来密度仅有木星的一半左右。7. HAT-P-67 b:同样是一颗热木星,并且比前者更夸张,半径是木星的2.085倍,质量却仅有木星的34%。6. 蝘蜓座CT b:半径是木星的2.2倍,质量是木星的19倍左右。距离宿主恒星达440个天文单位,也就是660亿公里。二者之间只有疑似的共同运动,因此尚不确认它是不是蝘蜓座CT的行星。5. OTS 44:位于距离我们约550光年的蝘蜓座,发现于1998年。和其他几颗行星不同,它是一颗流浪行星,也就是没有宿主恒星。目前只知道它的质量是木星的11.5倍,半径未知,估计是太阳的23~57%。4. ROXs 42B b:发现于2013年,其宿主恒星ROXs 42B是一个双星系统中的伴星。根据目前的观测,其半径约为木星的2.43~2.55倍,质量约为木星的9倍,不过具体数值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3. DH Tauri b:距离地球约467光年,半径是木星的2.6~2.7倍之间,质量在木星的8~22倍之间。它周围还有原行星盘,这意味着它仍然在吸积物质,不断成长。2. TYC 8998-760-1 b:位于苍蝇座,距离地球约307光年。它的宿主恒星年轻,只有大约1700万岁,在恒星中算是婴儿阶段,所以这颗行星也年幼。TYC 8998-760-1 b的直径是木星的3倍左右,质量约为木星的14倍。1. HD 100546 b:发现于2015年,位于距离地球大约335光年的苍蝇座方向。它的直径达到了惊人的986500公里,是木星的7倍左右。不过它的周围还有物质盘,所以这个直径未必是星球本身的数据。其质量也达到了木星的20~60倍,这个数据过于庞大,因此有人推测它或许已经超过行星的极限,成为了一颗褐矮星。
2、超巨行星系元首接着说:“现实是,在四百五十万时后,当三体舰队到达地球所在的行星系时,那个文明的技术水平已在加速发展中远超过我们!三体舰队经过那么漫长的航行,中间还要穿越两条星际尘埃带,很可能只有一半的飞船到达太阳系,其余的将损失在漫长的航程中。到那时,三体舰队在地球文明面前将不堪一击——我们不是去远征,是去送死!”——《三体全集(全三册)》#行星系简介#
3、行星系风带截至目前,天文学家已经确认发现的系外行星一共有5197颗,分布于3888个行星系统中。除此之外,还有8992颗候选的系外行星,等待更多的观测信息来确认。天文学家发现,系外行星确实和太阳系的行星大不相同。目前被发现的系外行星中普遍体型巨大,因为越大的行星越容易被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行星的半径都在地球的2.5倍以上,有的甚至比木星还大,这么大的行星显然属于气体行星。还有一部分比较小的行星,直径不足地球的1.4倍,它们都和地球一样属于岩石行星,比地球大的又被称为超级地球。你会发现,1.4倍和2.5倍之间有着比较大的差距,然而迄今为止基本上没有这个范围内的系外行星被发现,尤其是1.8倍地球半径的系外行星更加罕见,这种现象被称为“半径峡谷”。这似乎不太合理,毕竟在大家的直觉中,行星长成多大都是有可能的,不应该出现这么巨大的断档。还有一点很奇怪,那就是在数百个行星系统中,天文学家都发现了尺寸高度接近、轨道达到共振状态的系外行星。这种现象被称为“豆荚里的豌豆”,这个比喻很贴切,因为这些行星之间确实像同一个豌豆荚里的豆粒一样高度相似。但这种共振轨道不是行星诞生时就形成的,而是在引力作用下发生轨道迁移才达成的。这是巧合吗?不,天文学家相信,其中很可能存在着人类未知的机制。近,《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新的研究成果,一支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型,或许可以解释这两个现象。研究人员利用一台超级计算机进行了建模,模拟了行星系统演化前的5000万年内所发生的事。我们知道,行星系的形成源自于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原行星盘。在模型中,原行星盘会与迁移的行星发生相互作用,使其更加靠近宿主恒星,终锁定在共振轨道上。几百万年后,原行星盘会消失,引力也会发生变化,导致行星之间发生碰撞。我们头顶的月球就是在这样的撞击中形成的,看来这种行星碰撞在其他恒星系统中也是很常见的。在这种碰撞之中,就形成了像TRAPPIST-1、开普勒-223和TOI-178这样的行星共振系统。除此之外,这个模型还能对另外两种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分别是半径达地球1.5倍的超级地球和2.5倍的迷你海王星。模拟的结果同样和实际观测高度匹配,他们证明了这两种行星都会含有一定量的水,而不是极度干燥的天体,并且后者的水含量是很高的。这样的碰撞过程还会对行星的大气造成巨大的影响,不过这就需要未来的观测设备来验证了。
4、所有行星介绍科普宇宙无需一场大爆炸之 “热木行星”提供的佐证(上)2016年,科学家在太阳系外观测到了被称为“热木行星”的天体,热木行星所具有的特征,有力地佐证了笔者的观点,即原始星核在行星形成过程中存在,并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均在围绕着太阳的赤道平面附近运转。在已知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轨道倾斜大,但即使这样,倾斜角仍然只有7度。天文学家们曾认为这很正常,所有行星的运行轨道都是围绕主恒星的赤道平面发展进化的。但新的研究发现,真实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至少对热木星来说是这样。天文学家们曾预测大多数星系中都有像地球那样小型的岩质行星近距离围绕主恒星运转,同时也有大型的类木行星远距离围绕恒星运转。2016年,科学家在探索宇宙时,发现了一颗诡异的“婴儿恒星”,这颗恒星距离地球500光年,位于金牛座方向上。而在这颗恒星所形成的行星系中,还发现了一颗奇特的行星。这是一颗质量达到木星11倍的气态巨行星,紧紧围绕在这个婴儿恒星身旁,公转周期只有9个地球日,距离它的“太阳”近,它所处的环境相当热,这使得科学家称之为热木行星。从它的公转周期,我们知道,它离这颗婴儿恒星近,按照传统理论对行星形成的理解,热木星是不可能在距离恒星如此近的地方形成的。按照传统理论,热木星都是形成于距离恒星较远之处,然后逐渐向内环迁移,这个过程很漫长,至少需要上亿年的时间。之所以称这颗热木星所绕行的主恒星为婴儿恒星,是因为它形成的时间短,只有200万年,按照传统理论,如此年轻的恒星,它的周围根本没有时间来孕育出一颗热木星,这颗热木星的存在超出了我们的认知,科学家也搞不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了对这个早熟的恒星系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弄明白它内部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科学家利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展开进一步探测,得到的结果让人们震惊不已。据一项发布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的研究介绍,天文学家又在这个婴儿恒星系中发现了另外三颗气态巨行星。其中,内侧一颗的质量与木星相当,外侧两颗则与土星相当。也就是说,这个婴儿恒星系中至少存在四颗气态巨行星。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能够在这个形成只有200万年的婴儿恒星系中发现一颗热木星就够人们惊叹了,没想到这个婴儿恒星系里远不止一颗行星,而是有着四颗气态巨行星,这完全颠覆了人类的现有认知。而且,这四颗巨行星的位置分布也极端,外侧行星到恒星的距离居然高达内侧行星的1000倍。相比之下,海王星到太阳的距离还不到水星到太阳的距离的100倍。这一切是前所未见的。而且,按照目前流行的行星形成模型,外侧两颗气态巨行星也本不应该存在。这类行星的形成往往始于一个固态内核,然后不断吸积气体。不过,在远离恒星之处,进度会缓慢。对于只有200万年历史的恒星而言,几乎所有模型都表明,外侧两颗行星是难以形成的。所谓存在即为合理,只要是宇宙中存在的情况,必然是符合科学的,之所以我们无法对其进行解释,只能说明是人类的科技还落后,说明我们之前的理论不是很正确。
5、行星系介绍人类就是先敢想,敢说,后才敢干!真到流浪地球那一天,我们也需要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流浪地球?科技至少是行星系文明了,但是现在的人都还停留在农耕时代
6、七号行星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度招生计划仍然为1999人;今年新增两个本科专业,分别是“行星科学”和“网络空间安全”; 行星科学是研究太阳系内与系外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和行星系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形成和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国科大行星科学专业依托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依托深空探测实验室开展长周期本研贯通培养,期望为我国的深空探测工程和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网络空间安全指网络空间面临的网络复杂性、信息涉及面的广泛性、隐性连接性、隐形关联性等安全性问题。中国科大优势的学科方向是理科,在理科方面,我们拥有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生物科学、天文学等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几年在河北的招生计划及分数
7、太阳系行星百科地球,作为我们的家园,位于宇宙中一个令人惊叹的位置。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地球的位置描述为:本宇宙-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室女座超星系团-银河系-猎户座旋臂-太阳系第三环。本宇宙是我们所存在的整个宇宙,充满了无数的星系和行星。在本宇宙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是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这是一个巨大的星系团,由许多星系组成,其中包括室女座超星系团。室女座超星系团是一个宏伟的星系团,其中包含着数百个星系,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熟悉的银河系。银河系是我们所在的星系,它是一个巨大的旋涡状星系,拥有数百亿颗恒星和行星。而地球位于银河系的猎户座旋臂上,这是银河系中一个螺旋形的臂状结构。更具体地说,地球位于猎户座旋臂中的太阳系第三环。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行星系,由太阳和围绕太阳运行的八大行星以及其他天体组成。地球作为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赋予了我们生命的奇迹。正是这样一个宏伟而又微小的位置,才孕育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命。让我们珍惜地球,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同时也对宇宙充满敬畏和好奇,探索更多未知的奥秘。让我们一起努力,守护地球,探索宇宙。#行星系简介#
8、类行星系太阳系的起源特征引言太阳系是地球所在的行星系,由太阳和围绕太阳公转的八个行星、数十颗众星、一些矮行星、彗星和大量的小天体组成。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是天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太阳系的起源假说目前,有两种主要的太阳系起源假说:一种是“原始星云假说”,另一种是“星体碰撞假说”。原始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的起源始于一个巨大的气体和尘埃云,也称为原始星云。大约在46亿年前,原始星云中的某些区域开始收缩,终形成了太阳。在太阳周围,原始星云逐渐聚集形成了行星和其他天体。这个过程中,原始星云的自转和离心力导致了行星公转的方向和轨道倾角的形成。星体碰撞假说则认为,太阳系的起源始于一个或多个恒星之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导致了星云的形成。之后,星云中的物质逐渐聚集成为行星和其他天体。目前,原始星云假说被广泛认为是太阳系起源的主要假说。这是因为它能够解释太阳系的大部分特征,包括行星的轨道、方向和组成等。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数十颗众星、一些矮行星、彗星和大量的小天体组成。其中,太阳的质量占据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除了火星和金星以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矮行星包括冥王星和它的五颗卫星,以及其他一些小行星和彗星等。太阳系的特征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星轨道的共面性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轨道都接近一个平面,这个平面被称为“黄道面”。这个现象被称为行星轨道的共面性,其原因是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行星形成于同一个星云盘上的不同位置,而这个盘在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平面。1. 行星的轨道倾角和方向的相似性除了水星和海王星以外,其他六个行星的轨道倾角和方向都相似,这种相似性被称为行星轨道共振。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原始星云的不均匀性引起的,而这种不均匀性可以通过模拟计算得到。1. 碳、氮、氧等元素的丰度太阳系内行星和小天体中的碳、氮、氧等元素的丰度相似,这种相似性表明这些物体都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同一区域形成的。太阳系的形成时间和环境太阳系的形成时间和环境是天文学家研究太阳系起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太阳系的形成时间被认为是在46亿年前,而太阳系的形成环境则是原始星云。原始星云是一种巨大的气体和尘埃云,它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一次或多次恒星碰撞或恒星形成过程中星云破裂而形成的。原始星云的成分主要包括氢、氦和微量的其他元素,如碳、氮、氧等。在原始星云中,密度和温度的变化引起了原始星云的局部收缩和旋转,形成了太阳和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起源。太阳系演化的历史太阳系的演化历史包括了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这些天体包括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太阳系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引力、碰撞、辐射等。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原始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云逐渐聚集成为行星和其他天体。行星和卫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原始星云的旋转、物质的碰撞和聚合、以及引力等因素。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卫星终形成了它们现在的轨道和特征。在太阳系演化的过程中,天体之间的碰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些碰撞可能会导致天体的破碎或者合并,终形成了小行星、彗星等天体。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和彗星是太阳系演化的遗留物,它们可以提供太阳系形成初期的信息。总的来说,太阳系的起源特征和演化历史复杂,目前仍有很多未知之处。通过对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我们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提供重要的线索。结论太阳系的起源特征是天文学家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太阳系形成的环境和时间、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特征、太阳系演化的历史等重要信息。参考文献1.Boss,A.P.(1998年)。太阳星云的演化。《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36(1),595-631。2.Cuzzi,J.N.、Hogan,R.C.和Shariff,K.(2008年)。朝向星子:原行星星云中密集的球粒团块。《天体物理杂志》,687(2),1432-1447。3.Morbidelli,A.和Nesvorný,D.(2012年)。太阳系动力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50(1),211-249。4.Nakamoto,T.和Nakagawa,Y.(1994)。太阳星云中星子的形成:湍流和空气动力学相对速度的影响。伊卡洛斯,108(1),14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