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物简介(陶渊明极心极物)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08:26:39 浏览
1、陶渊明极心极物

【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物简介#

2、陶渊明田园诗

责子 魏晋 陶渊明白发被两鬓 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 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 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 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 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 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 且进杯中物#陶渊明物简介#

3、陶渊明独爱菊

超然世外的田园诗祖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陶渊明是一个风姿潇洒、心定气闲的隐逸诗人。他嗜酒、他爱菊,他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他远离凡尘,安贫乐命,他闲居乡野,寄情山水,他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他的留世之作中,一往情深地去描绘自然的世界,自然的人生,他的散文外表清新淡雅、质朴自然。如《桃花源记》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央缤纷,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廖廖几笔就将这良田、美池、桑竹之地描写得令人神往,欲居其间。 而在这自然秀丽的字面上又缓缓流出一股纯真诚挚之情,描绘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社会风气之美——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男耕女织、相濡以沫;当有外来之客时,必是邀至家中,杀鸡设酒,好生款待,充分显示了村民的热情淳朴。这里没有连年的战乱、没有沉重的苛捐杂税。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这种自然之美加人性之美,是陶渊明散文不可或缺的境界,无论是对真挚亲情的描写还是对自然之景的描绘,他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回荡出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讴歌,那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迸发和流淌出来的一片真情,任情自然、求真求实。在《五柳先生传》中,他以自画像的方式记事立言,真实而又传神的反响了他贫寒的家境和处之泰然的情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你看他尽管家贫,却全然不以为怀,相反,他读书成癖,却又不求甚解,只求意会;他嗜酒成性,而不能常得,逢招必醉;他著文成习,又自得其乐,以明心志。一种率真、任情而又豁达、洒脱的情怀,一个“不慕虚荣”、“忘怀得失”的高士形象,就这样传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今日在与其在心与心的交流时,亦可获取几分朴实与执着。

4、陶渊明的古诗

陶渊明 号五柳先生。东晋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传世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五首,文十二篇,其中田园诗数多,成就高。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5、陶渊明闲情赋

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有之人,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这一段是陶渊明57岁的时候写给五个儿子的信,五个儿子都是生平事迹不详,想来也是平凡的人。这一封家书,写的真好。他说自己,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陶渊明从来就不淡泊,他是真的刚烈的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他是多么敏感有情的人啊!既然辞世隐居,就不免穷苦,对孩子说,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写这封信时,他染了疟疾并一度加剧,自恐大限已到,才写了这封类似遗书的信给孩子。忘记在哪里买的一本旧书,还有主人的签名和记录。纸张的质量并不佳,但是内容选的好。

6、陶渊明物我两忘讲解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才华横溢,人前风光,但他的5个儿子却不争气,对他啪啪打脸。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晋朝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他生活在东晋和刘宋交替的战乱年代,由于不满黑暗腐败的政治,辞官归隐,耕诗为务。他的诗歌,以意境恬淡清新、语言质朴自然在史诗上独树一帜,生动地描写和讴歌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田园生活,真挚地抒发了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陶渊明是伟大的诗人,但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却因儿子的平庸和无才而深深地苦恼。陶渊明共有五个儿子:舒俨、宣俟、雍份、端佚、通佟。他很爱他的长子,对他寄寓了很大希望。他有一首长达80句的四言诗《命子》,就是专为勉励长子舒俨而写的。在这首诗里,他追述了陶氏家族的历史,希望儿子继承列祖列宗的光辉风范;然后说明,之所以根据《礼记·曲礼》中“毋不敬,俨若思”的之句给他起名俨,取字求思,就是企盼儿子从早到晚温和恭敬,像孔子之孙孔伋一样成为贤子肖孙。但是,舒俨长大之后,并没有成什么气候,父亲深感失望。不仅长子不肖,其他四子,也都平庸无可取之处。两鬓如丝的陶渊明,为此苦闷之极,并把这种难以解脱的郁郁之情熔铸成一首五言诗《责子》。他痛苦吟诵道:“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笔纸。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粟……”陶渊明五个儿子的生平,难以稽考,但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既无政绩如其远祖陶侃,又无文名如其父亲陶潜,庸庸碌碌,不见经传。陶渊明苦恼万状,后代也难免莫名其妙。然而说怪不怪,事出有因。陶渊明原本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尤其兼善天下的夙志碰壁之后,他愈加想信命运,对人生多持“委运乘化”的消极态度。他希望儿子成才,但又听之任之。茹苦含辛的培育之力,循循善诱的教训之功,自然无从谈起了。勤则成才,惰则无行,而儿辈勤勉与惰怠,又每每取决于长辈教训之功的多寡。陶渊明挂冠归隐之后,躬耕自资之外,其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吟诗读书和饮酒求醉了。更遗憾的是,等到发觉儿子无一勤奋攻读、个个疏懒成习之后,陶渊明并没有“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从此加强对孩子的教育,而是在《责子诗》中徒发感叹:“天运苟如此,且进怀中物。”直到51岁,陶渊明曾大病一场,于是写了一篇遗嘱《与子俨等疏》,文章仍没对孩子们提出任何政治、思想、品德、学业方面的指导和要求,而只希望孩子们搞好团结,不要分家。【点评】陶渊明作为当时赫赫有名的田园诗人,自然有他的风光,但也有摆脱不了的苦恼,五个儿子没有一个让他风光露脸,个个不成器,这也与家庭教育有关,对孩子放任自流。当今社会,常听某些家长讲:“是那个材料,不管不教也成才;不是那材料,怎么教管也没用。”这些家长,是否重复陶渊明相信天命疏于教子的错误?

7、陶渊明纪录片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乐园,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从小就接受儒家教育,后因家族衰落而陷入困境。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自由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田园风光和人文情怀。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