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简介20(大篆经典字帖)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08:55:51 浏览
1、大篆经典字帖

20230601我们书法班的大事件?。我们到宝安图书馆参观学习镌石铭史精品展现场上课啦?我们肯定要穿上漂亮的衣服,带上飘逸的纱巾,早早赶到,预留充足的时间四周打个卡,尽显航城老年大学书法班同学的风彩,体验下同学团团坐的欢乐上课啦,老师给我们介绍这个展览的主题和内容,是从汉字的演变历史来看书法的发展。此次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金石铭文。目前我们发现的有文字记载的是商代殷墟的出土甲骨文(存于安阳甲骨文博物馆),据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发现的大篆是青铜器具里面或外面刻上文字所以又被称作金文,主要作为祭祀记录之周。此次展出的殷墟西周时期墙坛以及上面的文字,按1:1大小,拓片上的文字比较清晰。而且令人惊叹的是很明显那时制作器皿的水平已经很高。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时期,出土的文物还有大禹鼎等;秦始皇在汉字的发展史上作用重大,因为他命令丞相李斯来统一文字,李斯本来在书法上卓有成效,留下了许多书丹作品,比如石鼓文。这是介于大篆跟小篆之间的承上启下重要的文献。相传他的作品还有峄山石刻、泰山石刻等。这些大量的重要文献发掘出来的时间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石刻比较容易被侵蚀。受损比较严重,因为石头会破裂磨损。秦代泰山石刻,为秦始皇登临泰山封禅而作,为摩崖刻石,气魄宏大,书法含蓄婉转,相传为李斯作文并书丹,此处展示的是由清朝人翻刻的拓本。由于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大家兴趣盎然,很开心的搜索认字猜字。给今天的活动又增添不少热闹欢快的气氛李斯的峄山碑石刻,使用小篆又叫秦篆。老师也介绍了拓片的制作方法。第二个单元,隶书(石门),因为文字发展的需要,篆书书写不便,手写体的需求使汉字从篆书慢慢进化到了隶书。到汉代隶书发展到了高峰。唐楷是楷书的顶峰,因为到了唐代,由于对文字和书法要求更规范,比如同一作品户字的大小一致、字间距和行距一致等,这其实是楷书的特点,因而导至隶书更趋于楷化,后来又发展成楷书,这是唐代规范化的过程对汉字和书法的影响。魏碑始平公造像,建于北魏时期,字形方正,大气,点画呈三角型,字型端正,结构的特色没有唐楷那么规范。这也是龙门石窟出土的文物。石门洞里有大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颜君庙碑,1:1大的碑刻,是颜真卿家族宗庙收藏的记录他们家族百名忠烈及历程的四面碑刻,也是颜真卿作品的后一方碑刻。字体方正厚实。不同于其早期书法作品的硬朗,代表作有多宝碑,后期颜君的作品厚重,代表作有勤礼碑。颜真卿不只是书法上有卓越成就,事业上和人品上也是常人难以望其项背。西安大雁塔保存的大唐三藏碑,是清末民初大书法家褚遂良的作品,秀丽优美,同学们都说看起来有行书的意韵。第四单元,展示了大量用竹片或木条书写的汉简。参观结束时竟然发现有武则天的作品,看来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在书法方面也是很有造诣的。今天的课太有收获了,同学梁姐也按捺不住兴奋之情,脱口而出:今年六一不寻常,老有所学书法赏,鼎石记载中华史,篆隶楷行着文章!

2、大篆简介

读书法史划线4:《大篆书体的典范美》1.大篆书体的形成,是周人在美的推动下,对经过契刻简化改造之后,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的文字形体所进行的系统整理与规范,宣王时期所作的大篆字书《史籀篇》,可以视为它的总结。.2.线条净化匀一,起止无迹,看似单纯,实则以其多变的转曲弥补了可能存在的不足。按照曲线美的原理,“篆引”线条随着笔势的不断变化移动,而产生充溢涌动的勃勃生机,导引着人的视线,去体味力与气运行不息的节律,笔顺再使之有序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字形的大节律,圆融变化,浑然无间。每一个字形,都是一个自给自足、近于封闭状态的审美个体……使之化简,不过是直曲方圆、阴阳刚柔,由简易归于至道,也就拥有了整个宇宙。当然,这要依靠“形而上”的思维方式,进入到礼乐文化的秩序当中才能获得。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就是“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这个观点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大篆书体的美。.3.大篆的典范美不仅表现在书体自身的楷模价值上,而且对文字使用的社会心理,书体分工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和美学的意义等方面,也都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也正是由于这种影响,大篆的典范美才会更加鲜明突出。.4.……中国书法审美的自觉先发生在西周大篆正体上面,就是因为它与政治、伦理密切呼应,体现着统一意志,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向心力。所以,大篆的楷模,是天下共同的楷模,是王者之风,化及天下的楷模。——摘自《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丛文俊 著).(图为《休盆》,是大篆书法中典型的“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风格类型的代表作品,属于恪守“篆引”秩序而又能避免程式化,循规蹈矩而能生动的佳作。)

3、大篆详细介绍

今天来谈谈“永”字八法的祖师爷卫夫人的《笔阵图》,她是将构成字的每个笔画的形势进行系统具象介绍的第二人 (我们现在能看到有文献记载李斯是第一人),《笔势》一文是卫夫人根据李斯《笔妙》进行删减而总结出来七条笔势论说。有看古人书论的都知道,李斯所在的秦代主流字体是大篆、小篆,非主流的有隶、虫等,所以《笔妙》一文的对象不可能是像后来的草、真、行。而卫夫人善楷书,我们看他《笔势》七条更多的是板板正正而非转折连带,所以说更多是针对楷书。原文“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其实就是将七个笔画要写成什么样的形状和气势,为了更形象让人能够理解所以才借于事物进行形象化,所以我们不要将它想得太深奥,也不要太过复杂的解释,不然就与之相背道了。乐夫人《笔阵图》通篇其实是围绕两字展开的“银钩”也就是劲力,以下的七条每一条都含有了乐夫人对书法劲力的要求:[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横画应该写得有千里阵云的气势,有起始处、有波动、有遇风而回止的形势,她意思不是说要将横画写得像云一样参差状,而是讲笔画的形势。如果对阵云不好理解或没见过,大家可以有空看一下飞机飞过时留在天空中的尾气,虽然有些特意不过类似这个意思。[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点笔要写得有石头从高峰上坠落然后磕磕碰碰往下滚的气势,我个人认为她的意思是要求点画有一定的倾斜度,就像抛物线的弧度。[撇]陆断犀象。陆断有人说是戳地折断,有人说是用利刃砍断,这里先不管是怎么个断法,我们先看断了的犀牛角和象牙的形状就明白撇要写成什么样了。[折]百钧弩发。百钧这里只是一种夸张的形象方式,说的是戈画要写得像是弓弩被百钧力量拉弯待发的形势,如果不太明白了多看一下传统弓射箭时弓弦拉满箭待发的状态就明白了。[竖]万岁枯藤。有人将它理解为是要像古枯藤一样多节粗糙和盘盘绕绕,其实是犯了形而下的错误了。我们在深山看到的枯藤不像新藤一样表面饱满丰润,更多的是给人一种苍桑和劲力的感觉,这种劲力感通过借用古藤失去水份后枯瘦、以及关节处两头大中间细的外形象展示。我们不说枯藤,我们换做老人,看老人的手臂大家就明白了。[捺]崩浪雷奔。写捺画要像崩浪雷奔一样的气势,这个如果大家觉得比较难理解什么是崩浪和奔雷,我们就看水库大坝开阐泄水那一刻水流顺坡崩涌而下的感觉,就是捺的形状和气势了。[横折弯钩]劲弩筋节。有人认为是横折弯钩要写得像用力的弓弩的筋骨一样有力,我个人认为这个是纯字面的解译是不对的,大家可以细观察拉满弓弩时弓弯曲处的样子,透出来的就是一种劲力感。再想想人体的手臂筋与骨头关节,当肘关节弯回时手臂外侧手筋绷紧时的状态。所以说我认为“劲弩筋节”应该是劲弩和关节与筋两种事物绷紧的样子而不是一种。以上是个人的观点,不一定准确请大家指正。

4、大篆原文高清图

篆书(大篆,小篆,铁线篆)专用毛笔,此套毛笔有大小号,可以满足书友书写不同大小的篆书,好笔不用多介绍,书友们看图片就懂了。

5、大篆简介15字

商朝据史介绍,有典有册。而甲骨文,从王懿荣发现和后来的考古发掘看,均出土于“墠”(祭地坑)中,而且是在殷地,属于“阴文或冥文”。如果籀文(大篆鼻祖)为伯益发明,则阳文典册也有距今4000年的历史(很进步的汉字)。如列入贾湖遗址刻画符、蚌埠双墩遗址630个刻画符(有行文规矩)、丁公陶文等,中华文字也许是全球早的。#大篆简介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