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约简介(祖约和祖逖的关系)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09:33:05 浏览
1、祖约和祖逖的关系

一日傍晚,伸手不见五指。陶侃副将,来到其书房,有要事禀报。借着书房微弱的灯光,副将看见一个人,猫着腰进去了陶侃的书房。这人要干什么?副将急忙紧走两步,到跟前一看,原来正是陶侃,怀里抱着十块砖。陶侃东晋鄱阳郡(今江西鄱阳县东北)人,后来全家迁往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东晋名将。陶侃明谋善断,屡立战功,为吏清正,且为人谦恭谨慎,品节超群,堪为将吏楷模。陶侃因遭到顶头上司的诬陷,被派到太平无事的南方广州任太守。渐渐的陶侃发现自己胖了,身体也虚了。就命人找来一百块砖,搬进了他的书房。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天不亮,陶侃就将砖搬出书房,晚上再搬进来。刚开始,搬五块砖,陶侃就浑身酸疼,气喘吁吁,后来经过不懈的锻炼,陶侃一回能搬十块砖了。通过搬砖,陶侃感觉自己又回到了从前,身体倍棒,吃嘛嘛香了。坚持锻炼固然有好处呀!陶侃这天晚上搬砖,让他的副将知道了。他的副将问他为什么这样?陶侃认为:搬砖是为了增强体质,锻炼意志。身为武将,时刻准备为国拼杀。陶侃坚持锻炼搬砖,身体始终保持的很好。公元328年,年高70岁的沙场老将陶侃被晋成帝司马衍任命为征西大将军,挂帅出征,一举平定苏峻、祖约叛逆,为晋王朝的安宁再立战功。为东晋王朝再延续了70年,做出了贡献。成功都是有准备的人,才能做到的。保持事业佳的状态,就是对的方向加上持之以恒的坚持。

2、祖约

公元324年,王敦之乱被平定,苏峻在平叛过程中为朝廷立了大功,却没得到理想的回报,因而心中不满。于是便招纳亡命,加紧训练军队,不臣之心日渐暴露。祖约是祖逖的弟弟。祖逖北伐立下很大功劳,去世后部曲由祖约继承。祖约希望朝廷对他加以重用,未能如愿,因而也对朝廷不满。公元325年,晋明帝去世,司马衍继位,是为成帝。成帝年幼,由其舅庾亮辅政。庾亮为了削夺苏竣的兵权,想招其入朝做大司农,朝臣都表示反对,以为这样会促使苏峻造反。可是庾亮一意孤行,于公元327年十月下诏征苏竣入朝。苏唆拒不应召,联合祖约,起兵反叛。次年春天,叛军打进京城,庾亮逃走。苏峻将成帝迁至石头城,只供给几石米,皇帝在饥饿中度日。后来庾亮、温峤、陶侃相联合,各地勤王兵同集建康,大家同心戮力,终于击败苏峻,攻破石头城,平定了叛乱。据说在此之前,民间已经传出了一首儿歌:“侧恻力力,放马山侧。大马死,小马饿。高山崩,石自破。”人们解释说:“大马”是指明帝司马绍,“小马”是指成帝司马衍。“放马山侧,大马死,小马饿”预示了明帝死后,成帝被苏峻迁至石头城,在饥饿中度日。“高山”是“峻”字,“高山崩”即指苏峻死。“石自破”预示了苏竣死后石头城自然将被攻破。这首儿歌很象是苏峻之乱后,人们编出来的,是人们对苏峻之乱的总结。可能是史官为了神秘其事,而故意颠倒时序,让人们感到它是一首应验了的谶言。

3、祖约和祖逖是什么关系

东晋。其实东晋王朝104年历史,其实就是一部门阀世家掌权的历史。具体来说这里面出现了5大家族,分别是:王家庚家、桓家、谢家以及刘家。第一王家王家的代表人物其实就是王导和王敦,这哥俩一个唱红脸始终扶持司马家,一个唱白脸长期和司马家对着干,结果反而保住了老王家的荣华富贵。王导这个人是东晋王朝的常青树,从晋元帝司马睿开始一直到晋成帝司马衍,玉导辅佐了3代君王,牢牢奠定了老王家在东晋的地位。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就是王导的堂侄。而王羲之的孙女王神爱,便是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这已经到了东晋未代了,可见老王家依旧混得风生水起第二顶家。庾家其实就是外戚家族,东晋第二位皇帝司马绍去世太早。他那个5岁的儿子司马衍无法执政,因此便由司马衍的生母庾太后执政,老家这才登上了东晋舞台。庾太后的哥哥庾亮是个厉害的角色,先平定了苏峻祖约的叛乱后,后熬死了王导陶侃《陶渊明的太爷)。终于大权在握一家称霸。庾亮去世以后他的弟弟庾冰接管了政权。晋康帝司马岳就是冰扶持起来的,可偏偏是司马岳的皇后褚蒜子,后期执政后启用自家外戚,这才使得氏外戚逐渐淡出权力中心第三桓家。这就太出名了。先后辅佐5代君王(从晋穆帝到晋孝武帝)的桓温,是个把皇帝放在手里玩弄的狠角色。桓温北伐,桓温差点儿就加九锡了好在他第三次北伐失败了,没脸主动提这个要求,再加上谢安等人一直在拖延,这才避免了桓温称帝的事情。桓温死后他儿子桓玄也是个厉害的角色。在东晋末年他起兵反叛,不仅废了晋安帝司马德宗还建立了桓楚政权,可惜后被刘裕给消灭了第四谢家。这也是个很出名的家族。"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谢家指的就是这个家族。谢安作为谢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阻挠桓温称帝指挥淝水之战之战地图,击败了前秦天王苻坚,谢安的侄子谢玄也是个厉害的角色他操练北府兵,成为了淝水之战中强大的一支军队,后期牛人刘牢之刘裕等人,都是从北府兵里走出来的。不过谢安这个人太爱惜羽毛,功成名就之后未免被人诬陷有擅权的想法,便主动将权力交了出去自己跑到外地做官了。自此老谢家也就没什么大发展了第五刘家。这是东晋末年后一个权臣家族。刘裕作为代表人物,直接灭了东晋建立了南朝刘宋王朝。其实刘裕也是泥腿子出身,别看他自称是汉高帝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22世孙,其实这事儿根本不可考们都是渣渣,其实这事儿根本不可考,再说了到了他这一代汉朝早灭了200多年了。刘裕本人也只能靠卖草鞋为生了。不过刘裕这家伙没有刘备爱惜钱财,赚了点钱就拿去赌结果赌输了还想抵赖,总是被人家一顿打无奈之下这才选择了参军,他运气好一下子就进入了北府兵。自此在战场上屡立战功青云直上,恰逢东晋门阀世家们互相争斗,刘裕渔翁得利将这些门阀一-清除,彻底掌握了东晋军政大权。而司马家是基本全程看戏,这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事实。司马家虽然在东晋有11个皇帝,可这些皇帝大多都没什么用基本都是傀儡,的晋孝武帝司马曜有点儿本事手握实权,可他的时代立马又出现了宗室内斗的现象,结果又便宜了门阀世家们。只能说司马家的人是真不争气!

4、祖约后怎样了

司马睿的“牛继马后”不过是对司马家的嘲讽,绝非事实所谓的“牛继马后”初出自于《玄石图》。《玄石图》类似于《推背图》这样的“预言书”上记载有牛继马后,原文是:“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意思就是司马家成事之后,能推翻司马家是“牛”家,因此司马懿忌惮牛氏,后来发现身边有个叫牛金,具有重大嫌疑,于是司马懿以宴请的名义,将牛金毒死。司马懿本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但没想到的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无能,他老婆夏侯氏与小吏牛钦私通生下来的司马睿,因此司马睿应该姓牛,而这也印证了牛继马后的谶言。 这事情一看就是曹操说的“三马食槽”一个意思,都是后世的牵强附会。也就是一个八卦新闻。“牛继马后”这一说法早出自孙盛的《晋阳秋》。司马觐是司马懿的儿子,母亲是伏妃。司马觐官居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琅邪王。其子司马觐袭封琅邪王,生有两子,长子司马睿,次子司马浑。正妻是夏侯氏。传言此女浪荡成性。与小吏牛钦私通怀孕。于公元276年,在洛阳生子司马睿。就是日后的晋元帝。十五岁时继承琅邪王位。公元318年正式即位,建立东晋。公元323年因王敦之乱郁郁而终。在位六年,对于司马睿身世的问题,后世大都驳斥这种说法是为了牵强附会谶语而造谣,只不过这件事情被记载入史书。这种谶言说法不可信大原因在于,东晋的时候,权臣和地方军阀造反得很多,比如,王敦,祖约,苏峻,孙恩,徐循,桓温,桓玄,等人起兵时,无一人以此为借口。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招牌。为什么,很显然,在东晋的高层和士族门阀没有人相信,这可关系到整个东晋一朝的正统问题,一旦正统不正,这会成为乱臣贼子,各路枭雄们起兵的借口。司马睿公元318年当皇帝。当时已经40多岁了,关于他血统的问题在登基的时候没有提的,而在他登基后却传出这样的说法。这个谶言就说明东晋内部有一股势力在利用这个谶言攻击东晋皇室。这个谶言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后世对于司马家得天下的不屑。得国不正莫过于晋。应该说西晋生于不义,亡于必然。司马懿起的示范作用太坏,如果说曹操父子篡位还是凭功绩和能力的话,司马家就是硬篡位,就是凭拳头大。这种行为带来的影响相当恶劣。拉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博弈的环境。司马炎27岁主政、30岁篡位,54岁驾崩,在位27年。而后不久就是“八王之乱”历朝历代开国都没有这样的。因此出现“牛继马后”也就不足为奇了。#祖约简介#

5、祖约是什么

骑虎难下东晋成帝时,外戚庾亮为加强皇帝一派的权力,削弱某些大臣的权势,就采取了一些措施,这样引起了各派势力的不安。当时怀有野心的历阳太守苏峻,寿春守将祖约就以反对庾亮为名,进行叛乱。叛军一直攻下了首都建康(现在的南京),并且俘虏了当时的皇帝,东晋政权处在危机之中。这时候,大臣温峤焦急,他就联合庾亮以及荆州刺史陶侃共同救国。由于庾亮不太得人心,陶侃又对朝廷有怨恨,所以联合起来很不容易。温峤经过一番努力后,推举了陶侃为主帅,发表了谴责叛乱的宣言,组成了五六万人的大军,浩浩荡荡,去平定叛乱。由于温峤等人的军队是水军,苏峻军中多是骑兵,所以温峤的军队只好暂时驻扎,不敢轻易交锋。这时候,庾亮在白石修筑工事,温峤在回望矶修筑堡垒,准备用包围的方法,以逸待劳,威胁叛军。叛军几次攻打庾亮所在的白石,由于工事坚固,防守严都没有取胜。但是其他平叛的军队却在交锋中失利,特别是温峤那里,粮食都用尽了。面对着无数困难,主帅陶侃着急,也生气。他发着牌气对温峤说:“你动员我来的时候说,平叛的人员用不着担心,现在刚刚交锋就成了这种局面。好的指挥官在哪里呀!既要打仗,就得有粮食呀!要不,我暂时撤军,以后再来也不晚呀!”说 时,他怒气冲冲,后悔听了温峤的话。温峤冷静,他想,越是难关,越不能闹分裂。于是就心平气和地对陶侃说:“自古以来军队要打胜仗,内部就得团结。他举了历史上的几次战例,并分析了苏峻有勇无谋,难以持久的弱点,指出了叛军一定会失败。温峤说着说着,还深有感慨地说:“现在虽然艰难,但正是咱们为国立功的时候啊!从今天的形势看,也不好撤退了。这正像骑在猛兽的身上一样,不把它打死,怎么好中途下来呢(原文是‘骑猛兽安可下哉’)!咱们只有勇猛向前啊!温峤说时虽然心平气和,但义正辞严,道理明明白白,所以陶侃虽然生气,但还是接受了温峤的意见。过了些时间,经过共同努力,他们终于打败了苏峻、祖约的叛军,救出了当时的皇帝。这段史实中,温峤说的“骑猛兽安可下哉”一句,后来就成了成语“骑兽难下”,经过演变,又成了“骑虎难下”。它的意思是骑在猛虎的背上,是很难下来的。这成语往往比喻进退两难,不能中途停止,只能努力干下去的那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