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号子简介(农事号子实用功能强吗)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09:54:04 浏览
1、农事号子实用功能强吗

"哦嗬"是种劳动号子,由一人打声"哦嗬",几十人或几百人一齐用力干。责任制之前大集体时经常听到。新洲流传的是过去赶考去黄州,由于那时没车只能坐船去,因此”渺渺一小舟,叽哑水中流,隆咚往前走,哦嗬到黄州。”

2、农事号子的内容

宁县车站。民歌和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诗歌。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需要集体劳动,便产生了早的民歌——劳动号子。宁县民谣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可追溯到先周时期。在经历了受墓道定居农耕的化时代转折后,逐渐形成了具有典型陇东文化特色的一种代表性民俗歌谣。宁县民谣和陇东民谣有着一脉传承的关系,在句式、语言等方面的应用上,时代的胎记十分明显。宁县民谣一般都有独特的曲调,如杨燕麦五更调等。这种曲调展现了宁县深厚的农耕文化色彩,具有调韵一样调发粗的特点。宁县民谣在构词方面一般以七字句居多,词语押韵,语言朴实。在田间地头,劳动人民可以随意地说唱这些民谣,展现出宁县劳动人民的风俗习性。现在,宁县的东南区域流传着许多不同风格的民谣。

3、农事号子代表曲目

文学篇:汉族民歌的分类——号子#农事号子简介#

4、农事号子图片大全

湖北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自古以来就有“无歌不插禾,无歌难响硪”之说,马山镇境内有座商代古城遗址——阴湘城,经考证在四千多年前这里就种植着水稻,它的周边也曾出土了古代丝绸、编石磬、车马俑等大量珍贵文物。荆州马山民歌是古代楚国民间音乐的遗存,源于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发祥地——古代楚国“郢都”。史料《湖北通志·北宋地理总志》记载:“楚地南郢(历史上的楚国南郢是指马山、纪南一带)之扬歌,郢中田歌也,其列为三声子、五声子、曰樵声子,通谓之‘秧歌’,一人唱,和者百数。”民歌起源于劳动,马山民歌也是如此!它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农田和劳动,也正是楚国繁荣的农耕文明缔造了马山民歌的兴起。汤老师查阅过古籍《公羊传》,书中记载:“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据了解,在己收录的马山民歌中,由农事劳作而传承的“田歌”几乎占了80%。马山民歌是马山人在劳动和工作之余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不管是插秧,还是薅草、收割,只要在田间劳作,勤劳的马山人都爱唱歌。唱歌可以抒发内心的情感,缓解劳作疲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因此,马山人就养成了唱民歌的习惯。他们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些纯朴的民歌代代相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族风情和民族风俗的瑰丽画卷。荆州马山流传的民歌品种多样,有田歌、号子、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宗教歌等。马山民歌的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爱情婚姻、社会矛盾等。“日头落土又转东,拜上老板要收工,老板说他自己好,我说老板是条牛,他把月亮当日头。”这首名为《我说老板是条牛》的民歌,就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地主剥削阶级的愤慨和批判,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对立。马山民歌曲调优美而质朴,节奏明朗而生动,结构简短而自然,歌词通俗而真挚,使人听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民歌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田歌中的“五句子歌”在马山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五句歌”结构也是马山民歌区别于其他民歌的特质。所谓“五句子歌”就是五句唱词构成一首完整的民歌。“五句子歌”又有“喊五句”、赶五句、“穿五句”之分,其中“赶五句”是有特色的一种结构形式,它的第一、二句是节奏舒缓,而第三句节奏紧奏,快且长一气呵成,第四、五句又是一、二句的变化重复。而“穿五句”就是在唱的过程中会加入一些咿呀、哦嗬等和声衬词,这些和声衬词多为当地民众习惯的语气助词。说到马山民歌就不能不提马山民歌的五大调。“长的是喇叭,短的是唢呐,哩哩喇哩喇哟,吹的好悠雅。”就是一首广为传唱的马山民歌《喇叭调》,它的旋律十分动听。如今,大多数的荆州人也只知道马山民歌有《喇叭调》,但其实马山民歌有五大调,分别是《喇叭调》、《伙计调》、《叮当调》、《嘚嘚调》、《哦火调》。《喇叭调》只不过是一曲牌的名称,因为它的一组衬词为“吹喇叭”之意,人们习惯地称它为《喇叭调》,如果一组衬词变了,不论你唱的什么主词,它又改叫做该衬词的“调名”,例如《叮当调》在唱的过程中会重复出现“叮叮当当”这样的衬词,因此有这样衬词的歌就叫《叮当调》,《嘚嘚调》、《哦火调》也是因衬词而得名。当然这几大调在唱法上还是有区别的,《喇叭调》在唱法上是领唱加合唱,领唱唱主词,合唱唱副词。《伙计调》的音乐比较简单,唱法上采用“回答式”,就是一人唱,另一人回答。

5、农事号子的特点是什么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有些事情总是出人意料。近抖音被英歌霸屏了,出于好奇就查了一下,英歌流行于广东的潮汕地区(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就有英歌和求“及时雨”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及时雨是水浒里宋江的绰号,所以英歌的发源是和山东的梁山好汉有关系的,英歌舞中的人物好像也是山东梁山好汉的人物。由此可以断定英歌是发源于北方的,应该是发源于山东河南地区,而这一地区正是梁山好汉的活动场所。我有一个猜测,极有可能,当年的梁山好汉并没有全部被杀死,那些幸存活下来的人和他们的后代远走他乡,走到了当时官府统治力薄弱的闽粤地区,再此安居下来,但他们世代没有忘记自己的英雄祖先,每到过年的时候都以英歌的形式庆祝缅怀自己的英雄祖先,英歌那欢快强劲有力的节奏,充满了北方的阳刚之气。由此也想到了,北方的大秧歌,一直好奇秧歌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现在顾名思义的来推测,秧歌是应该是插秧时的舞蹈,古代人在进行体力劳动时,经常会有喊号子的行为,那也就有可能,在劳动插秧或拔秧时,也会唱起来扭动起来,这种即兴的舞蹈可能就是 秧歌,以消除劳作之苦和为自己加油。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中也称:“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也就是说“秧歌”是起源于南宋的,而古代,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在南方,南方才会有大面积插秧拔秧这种农事活动,可见秧歌就是起源于南方的。所以豪放的北方秧歌中,也透着南方的柔美。现在奇怪的就是,起源于北方的英歌在南方得到了传承。而起源于南方的秧歌却在北方大面积传播。这也印证了,自古中国南北的交流就没有断过,北风南进,南水北调,互通有无,才造就了我们繁荣昌盛的华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