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 北宋陕西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西铭》等著述留世。张载从小聪颖,十岁时便能诵读《诗》、《书》、《礼》、《易》、《春秋》等经书,并深感兴趣。后因父亲调任,随父到京城开封,时嘉祐二年(1057年)。在开封时,他拜访贤良欧阳修、吕公著等人,向他们请教治国的道理,但得不到满意的回答。于是他苦读三年,便回故乡关中。此后,他一面设坛讲学,一面悉心著述。他在开封时结识的吕大临、苏莞、范育等人,这时同到横渠镇拜访他,一面切磋学问,一面教学。他的学术思想,逐渐趋于成熟。熙宁二年(1069年),因病辞去了崇文院校书之职。此后,又应程颐的邀请,到洛阳讲学。他的学术思想,逐渐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在郿县横渠镇创办“横渠书院”,传授《易》、《诗》、《书》、《礼》、《春秋》等经典。后来又修茸孔庙,改成“孟子庙”。他往来于关中、洛阳、长安之间,讲学授徒达十几年之久,弟子很多,史称“弟子不远千里从之”。张载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等。《正蒙》一书是他主要的哲学著作,其中的基本思想与观点大致在中年以后已开始形成。熙宁四年(1071年),他在《正蒙·神化》中指出:“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在《正蒙·太和》中又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动于中。”他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变化作用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源,并认为宇宙万物是“一物两体”的,即所谓“一物而两体”。还提出“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的观点。其学说“上承孔孟,下接朱熹”,是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一个学派。张载一生刚正不阿,因直言不讳多次得罪权贵。晚年得汉代儒学经典《仪礼》一书而加以注释,题为《张载集》。著作除《正蒙》外,还有《经学理窟》、《易说》、《语录》等。
2、明朝张载中国士人使命担当的经典表达——张载“为万世开太平”新解作者:韩星,李雅雯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摘要:太平大同思想源于以尧舜为代表的五帝时代,经过孔子及历代儒者的阐发,成为儒家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对儒家理想社会的重申和发挥。张载以三代之治为太平蓝图,提出了“渐复三代之治”的治理之策——恢复井田、重建封建、恢复肉刑。《西铭》也是其太平大同理想的简洁表达。张载“为万世开太平”既是其个人政治抱负的表达,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使命、社会担当的经典表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仍然放射着璀璨光芒。关键词:四为;太平大同;三代之治;《西铭》;现实意义
3、北宋张载简介打开王阳明心学的钥匙是什么?是张载。这可不是我胡诌的,顿悟后的王阳明离开贵阳,临别时他对贵阳的学生说:相思不作勤书札,别后吾言在《订顽》。《订顽》就是张载的著作。
4、张载是北宋的吗姜立纲《东铭册》高清楷书,浑厚有力!姜立纲,字廷宪,号东溪。是我国明朝一位书法家,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据何乔遴《名山藏》所记,日本国门高十三丈,为求匾额,曾遣使来我国,请姜立纲书写。“立纲为书之,其国人每自夸曰:此中国惠我之至宝也”,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友好往来史上的一则佳话。《东铭册》纸本,楷书,每折28.7厘米*14.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书册为姜立纲书北宋理学家张载所撰《正蒙》中《东铭》篇。全篇用笔劲健方正,结体紧密,笔墨厚重,得力于柳公权书法,但一些笔画过于板滞僵硬,未脱“台阁体”遗风。王世贞《艺苑巵言》曾云:“立纲小变二沈为方整,就其体中可谓工致。”
5、张载视频讲解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侨寓于凤翔眉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该地安家、讲学,世称“横渠先生”。[28]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明朝张载简介#
6、明朝的张载大顺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存在时间很短的是一个朝代,以至于后来人会形成一个错觉,是清朝覆灭的大明朝。其实大明朝是被大顺所覆灭的,只不过大顺朝的天下气数太短,李自成皇帝的宝位没坐几天,就被清朝替代了。大顺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的关键是一个人没有选择投靠大顺,导致了后来大顺的灭亡,这个人就是吴三桂。吴三桂是一个勇将,是名门之后,更是袁崇焕的带出来的部将。《吴三桂纪略》记载:“孝闻九边,勇冠三军。”那么为什么说吴三桂没有投靠大顺,导致大顺的失败呢?这事还得从明朝末期的乱局开始说起。明朝末年的三方混战的局面明朝末年天下的混乱,其中一半的责任在崇祯皇帝身上。在后来的历史评价中,对崇祯皇帝的褒贬不一,有评价他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因为王朝已经到了尽头,他已经无力回天。也有人评价他是一个昏君,在执政时刚愎自用,不能任用贤人,杀掉了袁崇焕。《清史稿》记载,李自成进入京城曾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但随着事情的发展,李自成难以对下属进行严格管束,就只能放任他们对京城进行大肆掠夺。在大肆掠夺之后,李自成其实还有机会,那就是退回关中地区,等待机会。有了京城掠夺来的大量金钱作为基础,再加上关中地区优势的地理位置。可以说关中是进可攻、退可守,一样可以在将来进取中原。但可惜的是,李自成在劫掠完北京之后,没有选择回到关中地区,终造成了李自成之后山海关大战的失败。大顺关键之战,山海关大战失败的3方面原因从客观上说,李自成实际上轻视了后金军队的能力,他也太高看了自己军队的能力。但如果从深层次的意义上来看,在攻破北京城之后,李自成的军队已经难以被李自成所控制。而北方的后金势力,也不一定会有机会。明朝在辽宁设置的城防体系一直在起着作用,吴三桂只要守住了“关宁锦”防线,后金就很难过“关”。而大顺是局势好的一个,占据了重要的关中地区,进可攻,退可守。再加上占据京畿地区,拿下京畿可以两路并进夺取中原。就是拿不下京畿地区,有关中地区作为基础,可以随时出击中原腹地。而大好的局面,终却因为山海关一战终葬送。其实山海关重要的一战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吴三桂没有站在大顺一边。如果吴三桂站在了大顺军一边,他只要负责守住“关宁锦”防线不崩溃,明朝已经形成衰微之势,那么大顺军很快就可以统一天下。而如果吴三桂不选大顺,选择大明,也是可以的,因为明朝虽然失去了北京,吴三桂坚持在辽宁地区,等待时机,明朝还是能够积攒势力打回北京。当时中原地区实际上还在明朝手中。而吴三桂投靠后金,则要打败大顺和明朝两个大的势力,所以吴三桂帮助清朝夺得天下是难的。但吴三桂偏偏选择了一个难统一的势力进行投靠。这并不是吴三桂的疏忽,更不是吴三桂一时糊涂,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吴三桂看似是找到了弱的清朝,看起来清朝想要统一困难重重,但这恰恰是吴三桂想要对结果。因为吴三桂并不在乎谁能坐天下,他在乎的是他能活多久。吴三桂是袁崇焕的老部下,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杀死的时候,吴三桂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世家》,记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范蠡写信劝诫文种,赶紧功成身退,结果文种没听,但被越王杀掉。也就是说在混乱的时期,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风光无限。而一旦没有用处,就离死亡不远了。所以,吴三桂选择了一个弱的势力,也就是后金。吴三桂打的如意算盘是,只要后金不统一中原,他就是安全的。不过,比较讽刺的是,吴三桂终还是没有逃脱“走狗烹”的命运。在明朝末年混乱的局势之下,吴三桂在面对人生的选择中,选择了一个对自己的为有利的选择。但他看似聪明行为,其实终也没能使得他逃避“兔死狗烹”的命运。而吴三桂之所以没能逃过被杀的命运,还是因为他做的所谓的聪明的选择,其实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因为在中原文化中“为苍生”者得到拥护,“为自己”终被抛弃。张载《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吴三桂只为自己的的结局就是被抛弃,然而,这样的结局,也是他应得的结果。素材内容来自乖史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7、明朝张载代表著作明朝人选出的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生活在唐朝,有六位生活在宋朝,名列其中的王安石和曾巩都是江西抚州人,他俩的相识,却是在京城开封。公元1042年,22岁的王安石和24岁的曾巩同到京城来赶考,他们在客栈相遇,一见如故,他俩从平日所见的社会状况、百姓生活,聊到当今朝廷,又说到本次考试的经史子集、学问文章,两人都感觉相见恨晚。当曾巩读到王安石的文章时,爱不释手,主动请缨拿去给他早已熟悉的政坛和文坛高人欧阳修看,欧阳修果然对王安石的文章大加赞赏。欧阳修同样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牛人,与王安石、曾巩一样,也是江西人,只是他家在吉安,离抚州有着两百公里的距离。1042年的科考中,曾巩不巧落榜,收拾行囊打道回府,王安石留下来继续参加四月的殿试,他发挥出 色,名列前 茅。主考官送交宰相和枢密使过目后呈给皇上的卷子中,王安石排在第 一,而宰相晏殊女婿的弟弟杨寘也参加了考试。这杨寘学问相当好,在发解试和会试中都取得了魁首的好成绩,这次信心满满来冲击金榜。晏殊作为宰相,他提前看到了名次,发现杨寘排在第四。回家后偷偷向女婿比划了一个“四”字。杨寘从哥哥那里得知消息,虽没夺冠,也很开心,与朋友喝酒时不慎说了出去,然后大家都知道杨寘第四,那么王安石很可能夺冠啦!没想到宋仁宗赵祯翻看着排在第 一的王安石的卷子,对王安石用的典故“孺子其朋”很不满意,这是年长者对小辈的谆谆教导,而此时王安石不过二十多岁,用这样的口气劝勉三十多岁的仁宗,自然不妥。原来排在第 二名、第三名的王珪、韩绛都已经是朝廷命官,按例不能取为状元,所以,原排第四的杨寘幸运成为状元,王安石被录在了第四。杨寘虽然夺冠,但是他很年轻时就去世了,倒是二三四名的王珪、韩绛和王安石后来都高居宰相之职,1042年这届科考实在是牛榜之一。曾巩没能跻身这届牛榜,他却在十五年之后的1057年,跻身另一个更牛的科考榜。1057年这届科考,集中了唐宋八大家在宋朝的六家中的五家。欧阳修是主考官,录取的考生中有苏轼、苏辙、曾巩,还有一位苏洵,是送考的家长,在场外为儿子苏轼、苏辙呐喊助威呢!这届牛榜的名单中,还有宋朝理学大家,名列“北宋五子”的程灝、程颐、张载。但是,这些牛人也没跻身前三。这个牛榜的前三名是:章衡、窦卞、罗凯。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聚在这两个牛榜中,巧合的是,成就高的,并不是光耀一时的状元郎,而是名列其中默默努力的诸人。人生不是百米跑,而是马拉松,一时的成功不算什么,只有坚持到底的人,才是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