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长,年寿高的皇帝,他早年整顿吏治,优待士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是一位文治武功的全能皇帝。乾隆皇帝自小聪慧机智,喜爱读书,六岁时就能背诵《爱莲说》,十岁深得祖父康熙皇帝的宠爱,被养在宫中,由祖父亲自授课。弘历登上皇位成为乾隆皇帝之后,就再三表明对先皇的尊敬与推崇,强调自己要继承先皇为民之心、从政之德,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臣子的爱戴,激发臣子忠君爱国的思想。确实如此,乾隆一成为皇帝就大改雍正在位时的残酷的手段,释放被圈禁宗室,恢复其宗籍。乾隆的大伯父允褆,幽禁而死,乾隆宅心仁厚,不忍心让伯父断了香火,因此封允褆十三子弘响为奉恩将军。乾隆的二伯父允礽,被废太子后一直禁锢在咸宁宫,雍正即位后将其移居在郑家庄,让他安心静养,但没过多久,允礽便与世长辞,乾隆惋惜之余妥善安排了其后裔。乾隆的五叔父允祺,被康熙帝封为恒亲王,其子弘升为世子,雍正在位削去弘升世子爵位,乾隆尽量弥补,对其子孙给予照顾。等等。这就是乾隆皇帝,是一个爱民爱国有深厚的兄弟情谊的仁义君子,为令人叹服的是,乾隆不仅宠爱着香妃,而且优待和孝顺着他的母亲。宅心仁厚的乾隆对后宫的妃子宠爱有加。在清朝历代皇帝中,乾隆帝的后妃数目仅次于康熙帝。在他众多的妃嫔中,传说中有一位遍体生香的“香妃”,香妃到底是怎样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香妃是回族人,是乾隆年间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时被虏进皇宫的。她花容月貌,身有异香,乾隆见到后龙心大悦,于是将她纳入后宫,封为香妃,十分宠爱。然而香妃矢志守节,不肯委身于部族的仇人,她将刀藏在身上,准备伺机刺杀乾隆。皇太后得知后,将她召进宫中赐死,后将她埋在清东陵。这说法与赵薇主演的电视剧《还珠格格》情节有点相似,但是这个传说缺乏历史依据,不值得相信。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香妃是南疆叶尔羌人,她的兄长因不满霍集占的统治而举家搬迁到伊犁。在反对霍集占之乱中,她的哥哥归依清朝,立下汗马功劳。后乾隆下诏,命他们居住在北京。天生丽质,沉鱼落雁,体有异香的香妃得到皇太后和乾隆帝的喜爱。乾隆十分宠爱香妃,香妃去世时,乾隆十分悲痛,特意恩准将她的尸骨运回新疆安葬。历史上还真的有香妃这个人物。据史料记载,乾隆帝有一位妃子来自新疆。她是新疆回部台吉和扎麦之女,世居叶尔羌,其族为和卓,故称和卓氏,也是霍卓氏。她刚进皇宫被封为贵人,后被封为容嫔,乾隆封她为容妃,是乾隆帝十八位有名位后妃中的后一位。因她信奉伊斯兰教,乾隆帝允许她在宫中也穿回部服装,还专门设置了回回厨师,赏赐食品时也遵守她的习俗。乾隆帝是十分宠爱着香妃也就是容妃的,她跟随乾隆帝南巡,前往扬州、苏州、杭州等地。乾隆帝按回部习俗赏赐给她羊肚片、炖羊肉等食物。容妃随驾东巡,前往泰山,并祭拜孔庙,乾隆帝依旧按照回族习俗赏赐给她回回饽饽等食品。乾隆前往盛京,容妃也在随行的队伍中。在木兰围场,乾隆帝猎获野猪和狍子,他将野猪肉赏赐给其他妃嫔,而将狍子肉赏赐给容妃。此外,乾隆帝还专门为容妃安排了回族厨师,负责她的饮食。乾隆帝这样无时无刻关心和照顾着容妃(传说中的香妃),说明乾隆帝对她宠爱有加,也说明乾隆是一个有爱心的皇帝。按理说,有了深爱着的后宫佳丽,很多皇帝对母亲只有形式上的尊重,没有感情上的关心,而乾隆帝却与众不同,他不仅深爱着香妃,而且对他的母亲也很孝顺。在清朝历代皇帝中,乾隆帝的孝顺是数一数二的,他关爱着母亲,对待母亲十分恭敬,凡是母亲的事,他都十分留心。乾隆帝的母亲是钮枯禄氏,是四品典仪宫凌柱之女,她十三岁便进入胤禛府第,称“格格”。康熙五十八年,钮枯禄氏生下乾隆帝,乾隆自幼便深得祖父和父亲器重,而钮枯禄氏也母凭子贵,先被封为熹妃,后进封为熹贵妃,乾隆帝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乾隆帝对母亲的孝顺体现在他南巡、东巡、出行五台山、拜祭祖陵等都带着母亲一同出行。他外出打猎,也会派人把打到的猎物快马送给母亲品尝。每逢母亲过寿时,他都命人准备丰盛的礼品,举办隆重的庆典,并亲自穿上彩衣,手捧酒杯,为太后跳“喜隆庆”舞祝贺。乾隆四十二年,皇太后在圆明园长春仙馆病逝,享年八十六岁。乾隆帝为她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泰东陵,又专门命人制作了一个高四尺六、底二尺二见方,纹样端庄,造型的金塔,专门用来供奉母亲的头发,足见乾隆帝对母亲的孝顺。这就是宅心仁厚的乾隆帝,不仅他有多忙,他出巡都没有忘记照顾着深爱着他的香妃,其恩爱程度堪称甜蜜且温馨,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好皇帝。当然,乾隆也是孝顺其母亲的大孝之人,他总是在生活上照顾着他的母亲,有好吃的都给母亲吃,母亲过生日,他都会亲自为母亲庆寿。只是,凡事有利也有弊,太有爱心导致乾隆晚年宠信贪官和珅,为清朝的衰败埋下了隐患。#恒亲王简介#
2、恒亲王是谁的后代【清朝宗室起名规律】清朝皇室众多,其名如奕訢、载垣等常会搞错。其实有规律可循。雍正、乾隆辈名字分别用胤、弘,其后又规定了的辈分用字:永、绵、奕、载、溥、毓、恒、启。但一轮未完,到溥仪时清朝就完结。辈分字后的字也有规律,亲兄弟多用同部首字。如奕訢、奕譞是亲兄弟,奕功、奕劻也是亲兄弟。
3、恒亲王是怎么死的图解清朝12帝及12位宗室铁帽子王清朝是我国历史上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努尔哈赤算起,共历经12帝,国祚296年。此外,清朝还有12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其中有8位是在开国之初因战功而封,有1位是清朝中期恩封(和硕怡亲王胤祥),有3位是清朝晚期恩封(和硕恭亲王奕訢,和硕醇亲王奕譞,和硕庆亲王奕劻)。
4、恒亲王个人资料“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康熙对李光地的评价很高。然而,李光地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更有甚者称之为“汉奸”。那到底是“瑕不掩瑜,”还是慧眼识珠?他,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树,生于福建泉州安溪。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为官期间,政绩显著,更是举荐施琅为将,顺利收复台湾,为表他的功劳,康熙曾三次授予他御匾。然而,康熙皇帝如此器重的忠臣,在百姓或者同僚的眼中,却是另一副面孔。清初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汉族地主士大夫持有怀疑态度,而一些有民族气节的汉族地主,士人也的确坚持一夏之防,拒绝与东北人合作。李光地通过科举考试入清为官,为了消除清统治者对汉族的偏见,表达他对清的忠心,他曾向清统治者明志:他并非明朝的臣子,而是清朝的忠臣。因此李光地也被反清的汉人称之为“汉奸”。实际上,李光地真正意义上被康熙所知是在“三藩之乱”爆发的时候。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造反,并且将福建总督在内的官员全部缉拿,劝降不成的便直接杀害。由于此时的李光地正在福建省省亲。与李光地同年中举,同年当官的陈梦雷是李光地的好友。因仕途经历大致相似,所以两人很快成为了挚友。得知李光地来福建了,陈梦雷赶紧吩咐管家,必须马上找到他,告诉他千万不要进入福建。收到消息的李光地,内心十分感激,他带着一家老小藏匿于深山,面对耿精忠的诱降,他都严词拒绝了。陈梦雷,因在福建被耿精忠他们强抓走做官,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与李光地的想法不谋而合。在管家的牵线搭桥下,两人书信往来频繁,由陈梦雷运筹,李光地一起谋划,陈梦雷负责打探军情,探听更多的机密信息,李光地负责写好奏折。就这样一来二去,谋划好的奏折终于写好了,他们用白蜡将纸条封于其中,以防落入他人之手。他们相互约定:“若是他日清军平叛乱,陈梦雷可以作为内应,若是有一人得到赏识,切莫忘了另一个人的功劳。”李光地带着密折,几番辗转,终通过大臣富鸿基转交康熙手中。康熙帝采用了李光地密疏中的见解,清兵大破叛军,李光地得救,受康熙帝赞赏,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平叛后,身陷叛军的陈梦雷便成了附逆罪臣,被逮捕入狱获斩。因当时李光地将奏章中的“陈梦雷”去除了,独自贪墨了他的功劳。陈梦雷入狱后悲愤至极,李光地不但不救他,反而落井下石。康熙十九年,刑部尚书徐乾学主持经理这件案件,徐乾学起草了一份疏稿,反映陈梦雷在耿精忠叛乱时的真实表现,让李光地署名上奏康熙帝。终,康熙帝赦免了陈梦雷的死罪,改为流放奉天。出狱后的陈梦雷十分憎恨李光地,骂他“欺君负友”,还写了《绝交书》,此书,在民间迅速被传播开来,世人皆知李光地“卖友”了,李光地更是羞愧难当。李光地名节受损还不只这一件呢。康熙三十三年年初,李光地任顺天学政。这年四月,他母亲病故,他本应回家守孝。康熙却命令夺情说:“提督顺天学政关系重大,李光地留任守孝。”李光地得到康熙恩宠却有意卖弄,他竟提出请假九个月,丧事完毕就还朝。这种要求既不符合夺情之旨,又违背了三年守孝之制。一些朝中大臣便借机弹劾他“贪为而忘亲,司文而丧行”。“夺情”一事使李光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他为此悔恨交加,大病一场。然而尽管他名节有亏,但他很受康熙帝器重,从他的一路的仕途就可以看出他还是很受宠的。虽然说几番周折,但还是做到了汉人第一相的位置。李光地的晚年愈加受康熙的信赖倚重,君臣彼此相知,关系更加密切。当时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戴名世《南山集》狱案,被诛戮者甚多,著名古文家,桐城贡士方苞也被牵连入狱论死。康熙在一次召见延臣时,感慨地说:”自从汪邠死,就没人擅长写古文了。“李光地适时进言:”戴名世案中的方苞能写“。一句话方苞就被免死了。出狱后隶汉军旗,以白衣人当值于南书房。晚年的李光地,病痛缠身,康熙对他关怀备至,给假期让他坐洗温泉,亲自赐予良药,甚至是难得的玉泉山水也送,并指导他调节的方法。并命人给他加餐,以他的体力。李光地多次以病请求辞去官职,都被康熙温声细语劝说留下了。康熙五十七年五月,李光地病逝,时年77岁。康熙皇帝痛心,不仅派自己的皇子五阿哥恒亲王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黄金,还为他封谥号“文贞”,这可是级别高的谥号了。到雍正初年,李光地又被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可以说是享尽了荣耀。对于李光地的一生,宦海沉浮多年,虽然有些事情做得不太光明,但总得来说还是不错的,对大清的贡献也是很大的。我们在看待某一位历史人物时,应该客观的去评价他们。你们觉得历史上还有哪些名臣是名节有污,德不配位的?可以留言告诉我,我来替你查阅历史真相。
5、恒亲王真实身份一天,修建陵墓的恒亲王上书请示乾隆,是否将钮钴禄氏与雍正安葬在一起。乾隆去问母亲意见,谁知太皇太后却说:“不必了。”乾隆至孝,几乎有求必应,却有一样东西始终不让母亲碰。乾隆的生母是谁?就是《还珠格格》中那个总在为难紫薇和小燕子的老佛爷,是《甄嬛传》中后的大赢家甄嬛。历史上的钮钴禄氏在年轻时并不受雍正宠爱,就连死后也不愿与雍正合葬。但是,钮钴禄氏却有个极其孝顺的儿子,让她的后半生享尽荣华富贵,也成了历朝历代皇太后中较为高寿的一位。在钮钴禄氏的身上,充分体现了“母凭子贵”的荣耀。乾隆登基前,钮钴禄氏的位份还只是僖贵妃。随着儿子荣登大宝,她也变成了皇太后,乾隆更是专门打造了一座寿康宫,作为母亲的起居之所。注意哦,影视剧中常说钮钴禄氏住在慈宁宫,实际上,这座宫殿建于其年近80岁时。直到她病重的后一年,才搬进了圆明园的长春仙馆,只是因为这里离乾隆的寝殿和处理国事的大光明殿很近,方便乾隆随时探望母亲。乾隆孝顺母亲,同时也爱屋及乌地抬高母族。无论是外公、外祖母的生辰还是死忌,乾隆都会亲自赏赐,给足了母亲面子,也照顾到了这份亲情的可贵。大概是钮钴禄氏的父母都是八十岁左右高寿而逝,所以,钮钴禄氏和乾隆也都是长寿之人。受康乾盛世的影响,乾隆执政时期,国库充盈,所以乾隆得以几次下江南。每一次出巡前,乾隆一定将母亲安顿好,甚至还有带着母亲一同游玩的时候。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至五台山,乾隆带着母亲几乎走遍了清朝版图的一半。这种出游带着母亲共享天伦的孝心,也为当时的清朝营造了弘扬孝道的氛围。正是因为乾隆有钱,对待母亲的寿辰更是十分在意。比如钮钴禄氏八十大寿时,一向喜欢写诗的乾隆为此吟诗一首:“六旬帝子八旬母,史策谁曾见此情?”当然了,一向喜欢奢华的乾隆怎么可能只献上一首诗,他还特意为喜欢听戏的母亲,搭建了8座戏台子,12座牌楼等等,光松柏就足足有1750棵,这是何等壮观啊!除此之外,乾隆还送给老太太许多奇珍异宝,其中有一个小物件,是个足有手掌大小的瓷葫芦(图3)。讲真,这个小葫芦确实是乾隆喜欢的风格。他老爹雍正喜欢一切纯色的高级摆件,可是乾隆偏偏钟情鲜艳的色系。值得一提的是,就是这个御制矾红描金小葫芦瓶,在2018年的拍卖会上拍出了640万的高价。且不说瓷瓶本身的价格,单是乾隆的细腻小心思,也足以证明他的孝心。更何况,在一次太后寿辰时,60多岁的乾隆还亲自下场为母亲献舞,惹得母亲开怀大笑。《清史稿》记载,在钮钴禄氏84岁时,乾隆母子还去等了泰山,乾隆为此又留下一首诗:“八旬五母仍康步,六十六儿微白头。”母子情深,实在让人感动。不过,尽管乾隆对母亲百依百顺,却有一件事是绝不允许她干预的,那就是国政。古代讲究“家国一体”,也就是说,皇帝不仅要治理“国”这个大家,还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历朝历代都杜绝后宫干政,这也是谨防外戚干政的有效手段。乾隆在继位后的第三天,就曾告诫宫中的太监宫女,但凡是前朝政事,任何人都不能妄言,更不能将一些风言风语告知太后,乾隆将此举的目的称之为“恐皇太后闻之心烦”。若干年后,乾隆和母亲在闲聊,太后突然说了句:“哀家听说顺天府东面有座庙宇,十分的灵验,但因年久失修,有垮塌的迹象,皇上能不能拨钱修一下?”乾隆照顾母亲面子,当即就答应了下来,离开之后,立刻就将太后身边的太监张保和陈福传唤了来,狠狠地斥责了他们。毕竟太后足不出宫,如果没人在她跟前嚼舌根,她又怎能知道哪座庙宇坍塌?这件事之后,乾隆又郑重其事地下道圣旨:“陈福等不行奏止,轻意举动,多生事端,朕断不轻恕。”此后,钮钴禄氏一心颐养天年,再不过问宫外之事。宫中大臣有了前车之鉴,也更加谨言慎行。钮钴禄氏的明智,也让这段母慈子孝的关系维持地更好。钮钴禄氏和儿子的关系密切,与丈夫的关系并不融洽。钮钴禄氏是在13岁那年被康熙指给了26岁的雍正,当然,她可不是被指去当福晋的,毕竟论出身和背景,钮钴禄氏比不过雍正的嫡福晋乌拉氏,论受宠程度更是没法和侧福晋年氏相比。钮钴禄氏不过是个妾室罢了,从1704年进雍正府邸,直到1711年才诞下乾隆,这期间,雍正甚至没怎么宠幸过她。不管雍正和钮钴禄氏的关系多么寡淡,钮钴禄氏还是因为诞下了乾隆而扭转了命运。后来,宫中修葺了雍正陵寝,想要问太后百年之后是否要与先皇合葬。乾隆问母亲意见,谁知钮钴禄氏却很淡然地拒绝了。乾隆无奈,只好单独为母亲建了一座陵寝,即泰东陵。钮钴禄氏之所以不愿意与雍正合葬,一是感情确实不深,她也深知自己不是先皇爱的女人;二是她活得时间很久,雍正死后42年,她才过世,此前也不便再去打扰先皇。钮钴禄氏并不如甄嬛那般受宠,却是宫中幸运的女子。她一生衣食无忧,不干政,不多事,这才得以平安顺遂地活到了86岁,留下了母慈子孝的感人故事。#恒亲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