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卫星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13:43:40 浏览
1、

我国的首颗降水测量卫星成功发射。这是中国在气象领域的又一重大进展。该卫星是我国第一颗专门用于测量降水量的卫星,能够实现对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降水进行连续观测,并提供高精度的降水量、降水类型和三维结构等数据。据介绍,该卫星搭载了多种先进的遥感探测仪器,包括微波辐射计、微波干涉仪、微波成像仪等,能够实现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降水测量和监测,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此次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又取得了重要进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准确的天气预报和气象信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计卫星简介#

2、

精确到毛毛雨!我国首降水测量专用卫星发射成功!4月16号09:36,我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搭乘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风云三号G星是继美国、日本联合发射专用降水测量卫星之后,国际上第三颗发射的主动降水测量卫星,全球降水星家族首添“中国造”。自此,我国成为全球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空云三号G星配置了降水测量雷达、微波成像仪、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全球导航卫星掩星探测仪等四台业务载荷,其主载荷降水测量雷达是国内研制,整星采用主动降水测量与被动微波光学成像遥感相结合的方案,并通过中继技术开展业务数传,实现全球中低纬度地区云和降水参数的高精度遥感探测,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地面系统可为业务应用提供数算一体的数据和IT资源支撑平台,以实现业务数据全流程质量监视。风云三号G星的超高性能体现在:1.双频段、高精度,让降水无处遁形。风云三号G星搭载了我国首套“空中雨量计”——星载Ku、Ka双频降水测量雷达,将雷达观测分辨率高和卫星观测范围广的优势结合起来,可以扩大降水探测能力,提高降水反演精度,精准感知407公里轨道高度内地球大气0.2毫米/小时如毛毛雨般的降水强度变化。1.多体制、主被动,将测量做到。主动降水测量雷达与被动微波、光学遥感相辅相成,实现降水要素的多体制联合协同探测,可谓强强联合,将测量降水的配置拉成“顶配”,成为降水测量界的“王炸”。3.可俯仰、可掉头,灵动跳出“太空芭蕾”。姿轨控系统设计了自主偏航姿态机动模式。当太阳光从轨道面的一侧运动到另一侧时,卫星将自动转身180°,实现从正飞到倒飞,再到正飞的灵活掉头机动。未来六个月,风云三号G星将按照边测试、边应用、边服务思路开展在轨测试,以充分验证卫星平台载荷星地一体化指标,并全力应对主汛期暴雨、台风等气象灾害。目前,我国共有八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正持续为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计卫星简介#

3、

“为了解决旱灾问题,我国决定空中调水!”2016年时,这项提议一出,立马招来了诸多专家反对,可工程至今仍在进行。南水北调缓解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可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干旱依然存在。为此,我国专家提出过将贝加尔湖的水“北水南调”,可惜由于牵连甚广不了了之。所谓求人不如求己,见地球上的水源难以掌控,我国便盯上了自己头顶上的天空,想向老天“借”点水。2010年时,相关工作人员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对空中云层进行人工干预,向天调水。这提议可谓不可思议,可专家们却并非开玩笑,郑重地将其命名为“天河工程”,并在2016年时,在青海的一次会议上,将其提上议程。会上说,近30年来,我国降水量不断下降,预计到2025年时,我国将会有一场很大的旱灾,所以,适时解决降水问题很有必要。我国由于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降水分布很不均匀。特别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过渡区上方,大气的水资源并不少,却往往该下雨时不下雨。而残存在大气的水资源,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人工降雨,从而被我们所用。虽然他们也给出了相关的论证数据,可提议一出,立马招来多反对声。专家们认为,抛开从没人做过这件事不论,这项计划的可行性简直为0。气象专家们也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大气里的水汽飘忽不定,对云层水含量以及走向的监测,目前并不是那么精确。所以,向天借水简直太可笑了!可倡议者们却决定,既然现在的气象卫星不能达到监测要求,就重新造个卫星。因为据推测,一旦天河工程实施成功,西部的降水量将增加40亿立方米,每年能多出来300个西湖的水量。这样一来,柴达木盆地、祁连山也会变个模样。所以,不管再困难,都值得冒险一试。在各种争议声中,2018年起,中国航天开始着手研制卫星,以备启动“天河工程”。这个卫星设有云水探测仪和微波温湿度计,可以随时分析水汽变化,一旦满足降雨条件,就会给地面发出信号。可仍有专家预测,即便有了卫星,操作起来依旧很难。往往会一不小心就把雨降到了隔壁,出现想要雨没有,不想要雨却来雨的情况。落的地方不对,不仅是白忙一场,还有可能造成灾难。而且,这种人工降雨造价高昂,有点得不偿失。但任何科技进步,起初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天河工程如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是希望它早日成功。因为开拓的路纵然难走,却是为了未来有路可走。作者:蕉下观雨编辑:青草

4、

NASA 执行行星防御测试任务的DART真容~~610 公斤重的 DART 预 计会在 2022 年 9 月撞上小行星 Didymos 的卫星 Dimorphos ~~目前,DART已经由 SpaceX Falcon9 火箭送上太空了~~这次任务主要是测试,因为Didymos 与 Dimorphos 对地球都没有威胁

5、

马斯克星链卫星助力乌克兰袭击俄军事目标一台笔记本安装星链卫星Delta系统软件,通过转化器链接卫星锅子接收星链卫星信号,开通联网功能,然后一名侦察士兵操作无人机负责寻找军事目标。以上操作,就可以获得的情报创建互动地图,以构建物理图像,帮助跟踪打击俄军的军事目标。安装联网操作如同电视卫星锅子差不多,无人机侦察如同国内航拍的无人机,两者结合起来把信号传输到指挥部,通过分析军事目标,就可以发动攻击指令了!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通过欧美已经获得千计的星链卫星接收器和不同型号的无人机,有没有东方大国生产的,尚不知!这一点,俄罗斯相对落后,信息科技战!

6、

地球上冷的地方在哪里?南极大陆一座很高的山脉——东南极高原。在晴朗的冬夜,这里的温度只有摄氏零下92度;而新的探测发现在邻近区域的温度更打破了2010年8月10日曾缔造的记录达摄氏零下93.2度。美国国家雪冰数据中心科学家泰德·斯卡姆波等人利用NASA和美国地质调查所合作发射的8号大地卫星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到前述成果,这是迄今详细的地表温度测绘数据。科学家们曾透过其他几架卫星32年来的观测数据得知,在南极大陆上,靠近阿加斯冰穹和富士冰穹这两座山峰之间有片名为“东南极高原”的冰棚上,有一群分布相当密集的小块区域,温度比以前所知的低温还低了数十度。在此之前,在东南极洲的俄罗斯东方研究站于1983年曾记录到摄氏零下89.2度的低温;而在长期有人居住的地区中,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两个城镇,温度曾在1892年和1933年降至冷冽入骨的摄氏零下67.8度。当南极研究基地开始建立,有科学家进驻以便研究东南极高原上的大型雪穹如何受到风的雕琢时,科学家们就一直好奇此处的地表温度究竟会有多冷?为什么会这么冷?由于可以靠近一点观测他们注意到冰穹之间的雪地有裂隙,可能是冬天温度低,致使雪层表面收缩而造成的。这让科学家想知道这里的温度变化范围,后来还进一步设法利用装在数架卫星上的中解析光谱相机和先进极高解析放射计等两种卫星传感器的观测数据,想找出冷的地方在哪里。从这些资料中可以发现,在阿加斯冰穹和富士冰穹之间,绵延620英里长的山脊是极低温所在处,但温度低的却是在山脊上一些稍微低洼的小块区域中。之后,透过8号大地卫星的热红外传感器观测数据,科学家找到温度低的一块地区。那么,此处温度为何这么低呢?原来,在晴朗夜晚,温度会降得快;如果晴夜持续好几天,地面就会持续因将热能向空中散发而造成辐射冷却效应,让温度更低。终,便使得被雪和冰覆盖的地表之上出现一层超冷空气,而这层超冷空气比它上方温度稍高一些的空气还稠密,因而会顺着冰穹的斜坡向下滑,让低洼处的温度持续降低,后就使得温度低的区域不在山峰上,而是集中在山脊的低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