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晓简介(闾丘晓夜渡江)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13:53:09 浏览
1、闾丘晓夜渡江

我认为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诗歌确有造诣,侍才而傲,往往让常人不舒服,并且嗜酒如命,王昌龄路过亳州,闾丘晓接待也很正常,饮酒不过为君子,饮酒后狂言让人反感而起杀心,正逢安史之乱,朝廷无暇顾及,闾丘晓面对酒后狂徒杀之也符合案情常理。

2、闾怎么读

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69岁的王昌龄回乡探望年迈的父母。路经亳州时不幸遇到了仇家一亳州刺史闾丘晓。手握大权的闾丘晓竟丧心病狂地把王昌龄给杀了,著名边塞诗人就这样陨落了,而且死得不清不楚。数月后,吕丘晓也死于非命。王昌龄出生于山西,少年贫苦,从小就要靠干农活来维持生计。为了改变命运,跨越自己当前所处的阶级,他自幼就发奋读书,这是当时他能想到的摆脱贫困的办法。开元十二年,王昌龄参军,他刚一出塞,大漠边关的雄浑气势便扑面而来。有了参军这一段经历,他的文风越来越高昂,诗句更加大气,一连写出了七首边塞诗,首首经典。王昌龄参军两年后,退伍了。他决定参加科举考试,多年来勤勤恳恳地读书终于有了回报,开元十五年,他进士及第。大唐阶级固化严重,没有政治背景的王昌龄只被授了一个小小的校书郎。王昌龄不认命,大不了再考,人家拼爹,他拼命!三十四岁的他考中来博学宏词科,任命河南县尉,也是一闲职,没有资源的他很难干出成绩。王昌龄考了两次试,把多少考生甩到了后面,可现实就是很讽刺,不甘心又如何?没过多久他不知得罪了哪路大神,直接被贬到了荒郊野外的岭南,天宝年间再贬龙标尉。“凭什么,因为我没资源、没有背景,就活该一辈子出不了头吗?”他失意、落寞。李白安慰他,两个不得志的诗人互相勉励、自嘲,在那个阶级固化的时代,他们用笔墨肆意地戏谑着生命的无常。安史兵起,神州大乱,王昌龄在归乡途中被杀。他一生拼尽全力、气喘吁吁,考了又考,可那层固化的门槛始终高高的、大大的,他始终都无法跨越,后还丢了性命,可那又如何?“一片冰心在玉壶”证明他轰轰烈烈地拼过一场。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如何在这个阶级固化的时代过好自己的人生?迷茫的途中,我们更多的是抱怨命运的不公,或者懦弱得顺其自然。在那个阶级固化比我们严重很多倍的唐朝,王昌龄身处黑暗,可是他把一片冰心埋藏在了心底,从不舍弃自己更不认命,人活一场,总要证明我没白活一场。

3、闾丘晓高适

公元756年,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时,竟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残忍杀害。闾丘晓为何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了千古之谜。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作,尤其是他写的边塞诗,更是将远离家乡的众多将士们在边塞英勇杀敌的气魄描绘的淋漓尽致。可这样一个有着雄心壮志又爱国爱民的诗人,为何却被同为官员的闾丘晓杀害呢?难道这背后另有隐情吗?青年时期的王昌龄,对兵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在他看来,自己可以在战场时奋勇杀敌来报效祖国,可是天不遂人愿,在边塞三年的王昌龄并没有遇到建功立业的机会。不愿意坐以待毙的王昌龄决定回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幸运的是,文采斐然的他一举夺魁,成为了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是做什么的?在古代,这些人负责核对古文抄写典籍和公文,放在现在,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工作,清闲不费力。可对王昌龄来说,自己干这份工作属于大材小用,自己明明有更大的才华和抱负。之后的几年里,他又陆陆续续的换了好几个不起眼的小官。仕途之路如此坎坷,王昌龄已经失望了,他本以为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为朝廷分忧解难,为百姓谋福祉,可如今的朝廷已经大不如前了,里面结d营私,宦官擅权,一片混乱。读王昌龄的诗,我们能够清楚看出他本人不拘小节,不攀附权贵,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又怎会愿意为了高官厚禄,放弃自己的气节与这群奸佞小人虚与委蛇呢?心灰意冷的王昌龄选择收起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开始借酒消愁,浑浑噩噩混日子。直到安史之乱时,安禄山率领着叛军直逼长安,城内陷入了混乱之中。意识到当前局势不明朗的王昌龄决定放弃这个小官职,回家与家人一起安度晚年。在王昌龄看来,自己虽然郁郁不得志,可不代表会愿意臣服于反贼,如果天下真有变故,他只想先保护好自己的家人。就这样,归心似箭的王昌龄日夜兼程,可就在他在路过的豪州暂歇片刻时,遇到了意外。不知为何,当地的刺史闾丘晓知道了王昌龄路过的消息,特意将他带回了府中盛情款待。毕竟王昌龄的官职在他之上,他想要借此巴结王昌龄。可这无疑撞到了王昌龄的厌恶点,王昌龄并没有给予闾丘晓好脸色。好歹自己也是一地刺史,别人何时敢这样不给自己面子?气急败坏的闾丘晓心生歹计。他以王昌龄无诏归家的理由将王昌龄押入大牢,逼迫他向自己低头求饶。这对于刚正不阿的王昌龄来说,简直就是在践踏自己的尊严,他怎么可能愿意妥协。这可把闾丘晓气的跳脚,为了泄私愤,他竟然直接将王昌龄杖毙了。就这样,爱国如家的王昌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明明才华横溢,奈何生不逢时,仕途坎坷,如今又无辜枉死,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不过幸好苍天有眼,卑鄙小人闾丘晓并没有好下场,风水轮流转,他对王昌龄干过的酷刑也终究落在了自己的身上。在王昌龄死后,朝廷终于对叛军有了动作,为了平息叛乱,守住雎阳,河南节度使张镐被委以重任,全权负责支援。考虑到豪州距离雎阳近,张镐要求闾丘晓立刻率兵支援。可这个刺史只知道窝里横,面对这种危机时刻时暴露了自己真实的样子,贪生怕死之徒。为了保住自己的狗命,闾丘晓并没有听张镐的命令。所以等张镐赶到时,城门已破,为时已晚。这让张镐怒火中烧,当即下令捉拿闾丘晓。此时瘫坐在地上的闾丘晓,哪里还有处死王昌龄时趾高气扬的样子呢。如今的他,就好像一只丧家之犬,不停的向张镐求饶。闾丘晓声称自己的家里还有母亲要奉养,企图逃脱制裁,可这话实在是讽刺,当时的他怎么没有想到王昌龄的母亲还需要照顾,怎么没想到雎阳城内那么多百姓危在旦夕,那里面又有谁的父母谁的孩子?恶人自有天收,这种卑鄙小人终被张镐下令杖毙。曾经在一旁看着王昌龄被杖打时幸灾乐祸的闾丘晓,肯定没想到自己也有这一天吧。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4、闾丘晓

只当一年宰相的张镐救了李白、杜甫,还为王昌龄报仇。杀了王昌龄的闾丘晓请求张镐饶他一命,理由是有老人要养,张镐则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于是杖杀闾丘晓。张镐杖杀闾丘晓当然不是单纯为了王昌龄报仇,而是闾丘晓畏敌不进,导致睢阳陷落。而王昌龄被杀的真正原因也成了迷,史料对此记载只是简单的一句: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杜甫因营救房琯而触怒了唐肃宗,张镐为杜甫求情,杜甫才仅仅是被贬。李白因加入永王阵营而被流放夜郎。李白向高适求救,高适没帮李白,在张镐的帮助下,李白在流放途中得以平安。王昌龄则没有这么幸运,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原因只有一个字:忌。有人认为是闾丘晓忌妒王昌龄的诗名,但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正因王昌龄名声如此大,杀了他必然引起轩然大波。所以一定是有非要杀他的理由,这个忌应是忌惮,忌恨之意。安史之乱时,文臣武将面临着站队的问题。不管李白心里是怎么想的,他明面上支持永王就是犯了唐肃宗的大忌。而王昌龄大概率是支持唐肃宗的。从后来闾丘晓不听从张镐命令,不去救援睢阳可以看出,闾丘晓并不是真正忠心于大唐,而是想在乱世中保存实力。王昌龄很可能是劝闾丘晓支援张巡或者是发现闾丘晓有异心,闾丘晓这才忌恨王昌龄,否则不会宁可承担骂名也要杀了影响力巨大的王昌龄。闾丘晓不救援睢阳,终睢阳陷落,张巡遇害。等到张镐到了,睢阳城已陷落三日,张镐召来闾丘晓,杖杀之。在闾丘晓求饶的时候,张镐特意提到王昌龄,这并不是报私仇,而是说明王昌龄被害很可能与闾丘晓不救援睢阳是有联系的。张镐因力阻接受史思明的投降而被唐肃宗罢相,张镐早有预言,史思明狡诈,只能击败,无法收服。后来果如张镐所说,史思明再次反唐。但张镐再也没能拜相。萧昕评价道:如镐者,用之则为王者师,不用则幽谷一叟尔。杜甫在《洗兵马》中写道: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征起适值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5、闾丘晓拼音

可惜王昌龄在安史之乱时路经亳州,被当时的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6、闾丘晓主要成就

757 年,唐朝宰相张镐以贻误军机之名处斩濠州刺史闾丘晓。闾丘晓跪伏在地,抖如筛糠,痛哭流涕道:“我上有老下有小,请您饶我一命!”张镐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怒吼道:“那我问你,王昌龄的家小,又由谁来抚养?”王昌龄698年出生,山西太原人,是个有名的边塞诗人。他读书考试是一把好手,但性格决定命运,官越做越小,快60岁了,还是基层的一个小官,后来还辞职了,可谓失败的人生。好在,他结交了一些不错的朋友,如高适、王之涣等人,他开心的日子应该就是和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有一次,王昌龄和好友高适、王之涣在酒楼里喝酒比诗。这时,突然来了一伙掌管梨园乐曲的官员和随从上楼喝酒。王昌龄他们几个只好回避,围着小火炉,躲在黑暗里,看他们表演节目。不久,上来4个漂亮妖冶的梨园女子,他们穿红着绿,戴珠佩玉,摇曳生姿。她们是来给那几个官员唱曲的,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哥们几下私下约定,看今天那些歌女唱谁的诗词多,谁就厉害。第一个歌女含羞一笑,唱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听了伸出一个手指头,高兴地说:“这是我的!”第二个歌女面带忧郁,开口唱道:“....…前台何寂寞,犹是子去居。”高适听了眉开眼笑:“我的!"第三个歌女轻启朱唇,唱道:“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听了心花怒放,伸出两个手指头:“还是我的!”一连几首都没有唱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尴尬了,脸红红的,他指着席中一个漂亮的歌女说:“要是那个小妮子唱的不是我的,我甘愿认输,比不过你俩!”过了一会儿,那个梳着双髻的漂亮的歌手开口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果然唱的是王之涣的,王之涣得意笑道:“怎么样?我没有说假话吧!”三人一起开怀大笑。快乐的日子固然难忘,但每个人的际遇不一样。王昌龄虽然有才华,但他性子直,不太懂人情世故,容易得罪人,他的起点不低,官却越做越小,不像他的好友高适,敏锐性强,会站队,混得风生水起,官越做越大,做到了刑部侍郎。748年,50多岁的王昌龄被贬到湖南龙标县做县尉(相当于县派出所所长),所以世人又叫他王龙标。七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王昌龄担忧家人安危,决定辞职回老家。757年,王昌龄从龙标出发返回故乡,途经亳州。亳州刺史闾丘晓仰慕他的才华,设宴款待他。宴席上,大大咧咧惯了的王昌龄,推杯换盏,来者不拒。喝高了的他说错了话,惹恼了闾丘晓,闾丘晓给他安了一个逆反罪名给杀了。《唐才子传》里提到王昌龄之死是“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不管这个“忌”是妒忌、妒嫉,还是忌恨、猜忌,总之,一代才子王昌龄死于闾丘晓之手是不争事实。王昌龄临死前,跪向故乡方向,老泪纵横。刽子手问他还有什么话说。他说本来他是想回老家去照顾老小的,想不到却把命搭在这里了,想起来很不值得。他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由吟诵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周围的人惋惜他的才情,纷纷求闾丘晓饶了王昌龄,可闾丘晓面无表情,不为所动,大喊一声:“砍了!”可惜一代才子王昌龄死于非命,享年59岁。王昌龄的死讯传到好友高适耳朵里,他恨得牙齿咯咯响,此时的他任浙东节度使,暗暗发誓一定要替好友雪恨。757年,高适的好友兼上司、唐朝宰相兼任河南节度使,负责都统河南军务平定“安史之乱”。为解除叛军对军事重镇睢阳的围困,他传令各路军马包括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他自己也亲率唐军前来督战。闾丘晓为人傲慢,刚愎自用,对布衣出身的宰相张镐本来就有几分看不起,对他的命令爱理不理。他可能也想保存实力另作打算,所以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叛军攻破睢阳城。张镐到来后形势开始逆转,也开始秋后算账。他星夜提审闾丘晓,要以贻误军机之罪处死他,狂傲的闾丘晓知道自己罪不可赦,但他仍妄想以仁孝之名博取同情。他跪伏在地,抖如筛糠,痛哭流涕道:“我上有老下有小,请您饶我一命!”张镐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怒吼道:“那我问你,王昌龄的家小,又由谁来抚养?”闾丘晓听到“王昌龄”三个字,心想“完了完了”,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自己造的孽,想不到报应来得这么快!张镐命令士兵杖杀闾丘晓,也就是用大棒一棒一棒地把闾丘晓活活打死。也许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解高适心头之恨,才能为王昌龄沉冤昭雪。@纳者雄闾丘晓被杖杀让我们明白一个简单道理:王昌龄虽然落魄,他的朋友高适可不落魄,他的朋友的朋友张镐更是权势通天。我们做人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那些你看不起的无权无势潦倒不堪的人,也许有朝一日也会让你付出惨重代价。始终牢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7、闾丘晓怎么死的

何叔骥,贺兰进明也手握重兵见死不救 ,后单杀闾丘晓,实在不公#闾丘晓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