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纪简介(南梁萧纪)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14:36:24 浏览
1、南梁萧纪

南朝梁(502——557年),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因其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帝自立,改国号为陈。人口2100万,面积262万平方千米。1,高祖,武皇帝,萧衍。在位502——549年。2,萧正德。在位549年。3,太宗,简文皇帝,萧纲。在位549——550年。4,萧栋。在位551年。5,武陵贞献王,萧纪。552年在位。6,世祖,孝元皇帝,萧绎。在位552——554年。7,闵皇帝,萧渊明。在位555年。8,敬皇帝,萧方智。在位555年十月——557年十月。禅位。

2、萧纪简介年号

尉迟迥,字薄居罗,代地(今山西大同东北)的鲜卑族人,西魏、北周著名将领,北周文帝(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外甥,他的先祖是北魏拓跋氏的支脉,号称尉迟部,便以尉迟为姓。尉迟迥父亲尉迟俟兜,为人宽和,善于鉴察人才,娶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姐姐昌乐大长公主,生下尉迟迥和尉迟纲。北魏正光三年(522年),尉迟俟兜病危,叫来两个儿子,当时尉迟迥七岁、尉迟纲六岁,尉迟俟兜抚着他们的背说:“你们都有贵人之相,可惜我看不到了,你们要各自勉励。”尉迟迥聪敏俊美,能征善战,乐善好施,礼贤下士,有远大抱负,他初作为宇文泰的帐内都督,同时他还迎娶了西魏文帝元宝炬之女金明公主为妻,被授予驸马都尉,爵封西都侯,之后他跟随宇文泰收复弘农,攻克沙苑,并通过积累军功得以担任尚书右仆射、大将军。到了叛军首领侯景渡过长江时,南朝梁的梁元帝萧绎正在镇守江陵,由于国内大乱,便请求与西魏交好,梁元帝萧绎之弟武陵王萧纪,在蜀地自立为帝,率军东下,准备进攻江陵。梁元帝十分害怕,写信向西魏请求援助,同时他又请求西魏征伐蜀地。与此同时,宇文泰也在时刻惦记着萧梁,接到萧绎的求援书信,对群臣说:“攻取蜀地,制服萧梁,在此一举了。”众将觉得不可行,唯独尉迟迥表示赞成,并献策说:“蜀地与中原隔绝了一百多年,他们自恃险远,不担心外来入侵,如果用铁骑兼程进兵,偷袭成都,蜀地不攻自破。”宇文泰于是借口援助萧绎,便让尉迟迥挂帅,命令他率领部将当中的开府元珍、乙弗亚、俟吕陵始、叱奴兴、綦连雄、宇文升等六路大军,同时还带领着装甲士兵一万二千人,战马一万匹,出兵散关,率军潜入蜀地,当大军行进到涪水时,潼州刺史杨乾运献上潼州向西魏军请求归降,于是尉迟迥分兵驻守潼州,径直袭击成都。此时的萧纪正想一心东下,突然接到成都的急报,连忙派梁州刺史谯淹回去支援。不料又被尉迟迥分别派出元珍、乙弗亚等人率轻装骑兵将其击败,谯淹只得投降。就这样,尉迟迥以此军功被封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并负责镇守蜀地,他在蜀地明定赏罚,恩威并举,安定新邦,经营尚未归附之地,使得当地的蛮族感激而归附。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尉迟迥拥戴宇文泰之子孝闵帝宇文觉受禅即位,建立北周,拜柱国大将军。又以尉迟迥有平定蜀地的大功,同西汉被封为冠军侯的名将霍去病一样,封他为宁蜀公。迁任大司马,以本官镇守陇右。武成元年(559年),他被晋升为蜀国公,并被赐予食邑一万户,随后他又出任秦州总管、秦渭等十四州诸军事、陇右大总管。到了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他因为反抗时任大丞相的隋文帝杨坚专揽朝政,被名将韦孝宽所击破,终他兵败自杀。

3、武陵王萧纪简历

大家一起来读史: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何况是人中龙凤。近来读《资治通鉴》,读到西魏权臣宇文泰时,看到他的“战绩”,一下子就联想到了稍前的两位北魏皇帝:太武帝拓跋焘、孝文帝拓跋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家应该不算陌生,他就是辛弃疾词中所言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那个“佛狸”,“佛狸”是他的小名。公元439年,正是由于拓跋焘一统北方,这才开启了北朝时代。加之,在此前十九年(公元420年),刘裕已经在南方建立刘宋政权,开启了南朝时期,所以,拓跋焘实际上成为开启南北朝并立时代大幕的那个皇帝。从此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这才彻底结束了南北朝并立的时代。在南北朝并立的这一百五十年间,北朝“事实”上经历了五个朝代:北魏(大部分时间)、东西魏对峙、北齐北周对峙、隋(小部分时间)。而南朝则经历了“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此期间内,无论是北朝、还是南朝,都曾有过吞并对方,一统天下的构思和行动。我之所以能够将拓跋焘、拓跋宏、宇文泰这三位风云人物放在一起聊,也是因为他们都有过一个“饮马长江”的梦想。先说“一世之雄也”的拓跋焘,公元450年,拓跋焘凭借北魏一统北方之余勇,对屡次兴师北伐的宋文帝刘义隆给予了一记重拳反击,拓跋焘甚至一度亲临建康(南京)城对岸的瓜步山上,在那里过了一个农历新年,虽然如此,拓跋焘还是不能踏进江南岸半步。四十多年后,到了拓跋焘的玄孙拓跋宏手中,拓跋宏的另一个称号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北魏孝文帝,他是个儒法皆备、文武双全的厉害皇帝。拓跋宏先是将北魏都城南迁到洛阳,继而就此展开了对南朝齐的一系列攻势,可是纵然拓跋宏一再殚精竭虑,费尽心机,双方的争夺范围仍然停留在淮河流域,更不能奢谈什么饮马长江。北魏孝文帝英年早逝之后,他的继任者们素质不一,终究也没有取得多大的实质性进展,稍后北魏便陷入纷争,于是一统大业悄然间被按下了暂停键。到了公元534年,北魏又分成了东魏、西魏两大政权,而且都是名存实亡。东魏的主宰是高欢,西魏的主宰是宇文泰。高欢去世之后,东魏的主宰变成了高欢的儿子高澄,可是高澄控制不了二把手、老将侯景。侯景在造反失败之后,便顺势逃到了南梁的萧衍那里。于是乎,便产生了影响南北朝时局的一次蝴蝶效应。由于萧衍的反复,想要把侯景遣送回去,所以侯景索性就破釜沉舟,在萧衍的地盘上又拉起了一支队伍。他们攻城拔寨,很快就攻陷了建康城,于是,承平40多年的萧衍盛世轰然坍塌,一时间萧梁群龙无首。接着,多米诺骨牌相继倒下,萧氏子孙相杀相恨如敌寇。蜀王萧纪带着大兵离开蜀地,企图夺取皇位;而荆州的七哥萧绎则率先攻取了建康。兄弟相争,萧绎虽然暂时成了获胜的一方,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由于自己的“一着不慎”,立都边疆(荆州、靠近东魏),从而使自己陷入了满盘皆输的境地。因为,此时的北方一直有位“渔翁”紧紧地盯着棋局,那位“渔翁”就是控制关中的西魏权臣宇文泰。他敏锐地看到了守备空虚的蜀地、和近在咫尺的荆州,他知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此时的宇文泰,论实力比不上之前的北魏;论才能,也未必敌得过拓跋焘、拓跋宏这样的雄才。但是宇文泰却赶上了千古良时,站在风口上的他,如猛虎添翼,只需要拍板进取之策,都不需要亲自出马,谈笑之间,便南定巴蜀,中下襄荆,南朝至此势衰。古人有句话,叫“时来天地皆同力”,宇文泰当时的感受,恐怕不会离此太远。宇文泰能够趁势而为,所以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他的拍板定策,确实也为南北朝时的历史画卷添加了关键一笔。西魏控制了巴蜀、襄荆,一者意味着他们又多了块粮食基地,对日后北周统一北方是有利的。二者,还形成了军事上的地利优势,对建康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冲击之势,这又为隋朝一统天下打下了厚实的基础。由此看来,宇文泰可谓是识时务者,乘势而为,计之上也,想不成功都难。历史的滑稽之处在于,东魏的侯景,祸害了南梁,却便宜了西魏,这恐怕是侯景不愿意看到的。#萧纪简介#

4、萧纪有几个儿子

江南浩劫高欢的儿子建立了北齐,他昔日的手下大将侯景自然也想在南朝复制历史。把简文帝扶上皇位的同时,侯景派遣部将于子悦、侯子鉴、宋子仙等人,率领叛军扑向了江南为富庶的“三吴”地区。三吴,即建康东南的吴郡(今江苏苏州)、吴兴(今浙江湖州)和会稽(今浙江绍兴)三个郡,是南朝农业为发达的地区。南朝宋、齐、梁的统治面积虽大,但由于交通、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南部山区大多为蛮荒之地,经济重心一直集中在今天湖北、苏南、浙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以三吴为。三吴优越的经济条件吸引了大批豪门贵族在此定居,这些人自东晋以来,屡世为官,已历八九代,脱离生产劳动日久,都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寄生虫。《颜氏家训》的评语说得贴切:“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一句话,弱不经风的官老爷、书呆子。士大夫们崇尚锦衣玉带、大帽高靴,出门乘车坐轿,入室左搀右扶,更有甚者,连马都骑不了。建康县令王复见到高头大马在面前嘶鸣扬蹄,吓得浑身战栗,大叫道:“这明明是头虎啊,为啥说它是马?”这样一批人身居高位,如何挡得住如狼似虎的侯景叛军?吴郡太守袁君正部下约有五千精兵,驻军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的戴僧逷提出闭门拒守,饿死供应不足的叛军。袁君正担心抵抗失败、自家的大笔资产被抢,不但不领兵防御,反而载着粮食、美酒、牲畜出城迎接。于子悦的军队杀到,也不管你态度有多好,一概逮捕,财物、女人抢光。“人间天堂”吴郡一夜之间成了强盗的天堂。得到吴郡后,叛军又南下攻打吴兴。吴兴太守张嵊有了袁君正的教训,决定固守,可张嵊书生出身,打仗一窍不通,吴兴的守兵又比吴郡少,没几天就被叛军攻破,张嵊一门惨遭屠戮。叛军连下钱塘、富阳,迅速渡过浙江,围攻会稽。会稽是梁国东扬州的治所,城中守兵数万,粮草武器充足,老百姓目睹了吴郡、吴兴的惨状,对叛军恨之入骨,同仇敌忾,有心与侯景大干一场。东扬州刺史萧大连是简文帝的儿子,建康勤王的时候就是胡搞一气,如今叛军兵临城下,依然终日饮酒作乐,把军政要事撂给了司马留异。留异根本就没想过死守,侯景部将宋子仙来攻,他带着部众逃往东阳(今浙江金华)老家,回头又向宋子仙投降。萧大连则拉上一车酒坛,弃城逃往鄱阳。宋子仙的军队由留异做向导,在信安(今浙江衢州)地界捉住了烂醉如泥的萧大连,送往建康。侯景至此尽得三吴,基本上占领了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但要想控制住整个梁国,像高欢统治北朝那样统治南朝,这还远远不够。本性的凶残暂且抛开不论,侯景所面对的局面与高欢的环境不同,北魏末年皇权丧失十几年,高欢倚仗六镇兵马以自重,实乃北方强大的势力,除了贺拔岳和宇文泰的武川系兵马,没有第二支力量能跟他抗衡。元氏宗室遭受胡太后和尔朱氏的接连打压,手中早就没什么实权了,的出路是老老实实承认高欢的地位(孝武帝不服高欢的管束,投奔宇文泰,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这些必要条件侯景一个都没有。侯景虽然占据了国都建康,拥立了傀儡皇帝,梁国宗室却仍然掌握着全国的大部分军队和地区,他们不会乖乖服从侯景的统治。侯景依赖的军事力量,是初入梁国时从东魏带来的八百兵士,加上被释放的为奴北人,以及世家大族的奴仆,勉强凑得出两万人左右,其中只有少数是职业军人,其余的实战经验并不高,战斗力也不强,而即便如此,他们也已经算是侯景的精锐了。围攻台城时的十几万大军,绝大多数来自抓壮丁,不仅战斗力更差,忠诚度也很成问题。侯景靠着这样低素质的军队之所以可以攻陷台城,一方面当然与他本身出色的军事谋略与军事才能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行为恰好顺应了萧氏诸王各自的小算盘。等到梁武帝这棵大树一倒,萧家的王爷们遂了心愿,下一步便是扩张军势,消灭异己,称雄全国。正当侯景在建康城中左手抱着溧阳公主、右手扯着简文帝闻乐起舞的时候,梁国宗室已经彼此打成了一锅粥。梁武帝的子孙、弟侄不少,真正成势只有五个,全部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大致呈十字形状。梁武帝的第七子、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坐镇十字的中心,即荆州的江陵;萧绎的西面,是镇守益州的梁武帝八子武陵王萧纪;萧绎的东面,是在侯景攻占三吴后退守郢州(今湖北武昌)的梁武帝六子邵陵王萧纶;萧绎南面的湘州(今湖南长沙),是昭明太子萧统的次子河东王萧誉;萧绎北面的雍州(今湖北襄樊),则是萧誉的三弟、岳阳王萧詧。

5、萧正德和萧纪谁厉害

南北朝的萧纪,曾率军攻打江陵,为了激励将士奋战杀敌,他熔金成饼,100个金饼装一篮子,沉甸甸的装了100多篮,然后再高高挂起来,挺壮观。这跟驴子面前钓根萝卜没两样。不过呢,这举动仅仅是让别人饱饱眼福而已,每战结束,从不论功也不可能行赏。试问这样子人,将士为何还要为其卖命啊,什么好处都捞不着。后来军心大乱了,无数人逃的七七八八,在很短的时间内,萧纪兵败,自己也在乱军中死于非命。武陵王萧纪,是梁武帝的第八子,自小便顺风顺水,却偏偏养成了小家子气的性子,脑子还不太好使。本来颇有武略,是可以成就小霸业的,但因为人不够大气,没有远见格局,后功亏一篑。

6、萧纪全部视频

四三:兄弟倪墙王僧辩等人攻入建康后不久,就向远在江陵的萧绎上表劝进。萧绎推辞:“今淮海长鲸,虽云授首;襄阳短狐,未全革面。太平玉烛,尔乃议之。”“淮海长鲸”是指自淮南寿阳造反的侯景,侯景虽死,“襄阳短狐”,也就是盘踞襄阳、投靠西魏的萧詧还没投降,所以关于即位的事情,尚需再议。其实,挡在萧绎称帝道路上的障碍不只是一个萧詧。首先说建康城里那位被侯景关起来的废帝萧栋,就是个麻烦。王僧辩从江陵发兵的时候,曾经问萧绎:“平定了侯景之后,该如何对待嗣君(简文帝)?”萧绎指示:“六门之内,自极兵威。”台城一共六大城门,萧绎明目张胆地叫王僧辩宣示军威,对任何于己不利的人,格杀勿论,何其狠毒!王僧辩狡猾,听出了萧绎的弦外之音,回道:“讨伐侯景,自是臣的任务,至于成济干的事,请让别人去做。”像成济那样弑君的黑锅,他不背。萧绎没法,就密令宣猛将军朱买臣,命他负责这个“脏活”。梁军到建康时,简文帝已死,萧栋和他的两个弟弟萧桥、萧樛还一直活着。三个人相互搀扶着出了密室,有人为他们去了枷锁。萧桥和萧樛都说:“今天可以免于横死了!”萧栋一脸愁容:“福祸难料,怕是不妙。”果然,重获“自由”的萧栋兄弟路遇朱买臣。朱买臣招呼他们上船饮酒,酒席未尽便把三人统统沉入江底。萧栋没死在侯景之手,却等到亲叔祖(萧栋兄弟的父亲萧欢,是萧绎的侄子)将自己了账,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痛哭。萧绎先前在长沙杀了侄子萧誉;然后驱逐六哥萧纶,间接导致了萧纶被西魏大军击杀;眼下又一口气杀了三个侄孙,屠戮至亲,血债累累。但萧绎觉得不够,还得杀,因为就在侯景被灭的同时,他的八弟、武陵王萧纪已经自称皇帝,改元天正了。防御,可谓委以重任。萧纪眼见东边大乱,无人有暇顾及巴蜀,便按捺不住勃勃野心,急不可待地在成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萧绎的大臣们见萧纪称帝了,再度劝进,萧绎不从。萧绎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时机不对。萧纪在西面划地称帝,自己现在称帝,岂不跟弟弟形成了类似东、西魏的对立局面?时间一长,谁是正统还弄得清?萧绎不想跟老八分家产,他要通吃。为了得到北方强敌的支持,遣使西魏,许诺割让汉中之地。宇文泰派大将军达奚武与王雄分别领兵进取汉中。尽管守卫梁州的宜丰侯萧循不甘心将国土拱手让人,并向萧纪求援,但梁军士气低落,难以抵挡西魏军淋漓的进攻,几个回合下来,兵力丧失殆尽。达奚武派人劝降,萧循没有别的出路,汉中归了西魏。这样一来,益州的处境就尴尬了,北隔剑阁与西魏为邻,东沿巴东(今重庆奉节东)与萧绎为界,两头被敌人封堵。萧纪是个能文不善武的家伙(梁国贵族的通病),并未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反倒认为固守没有前途。由于他还不知道侯景之乱已平,便任命永丰侯萧撝为益州刺史,留守成都,自己率领蜀地精锐,挥师东进,以讨侯景为名,去抄萧绎的老家。一方面,他在这一年十一月撕下了虚伪的面纱,接受了群臣的意见,在江陵登基称帝,改元承圣,是为梁世祖孝元帝,简称梁元帝;另一方面,他再次派人给宇文泰送信,说萧纪东下,希望西魏能够助他讨蜀。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萧绎身为政治家,是失败的,身为皇帝,是不合格,甚至值得唾骂的。他的想法是,萧纪倾巢出动,就相当于摊了底牌,此时称帝是佳的反制手段,可以名正言顺地一举将其消灭。然而,既然你之前接连拒绝称帝,口口声声说要先廓清本土,再君临天下,那现在选择这么个不上不下的时间称帝,就等于是自己打了自己一个耳光,至少,也说明战略思想的混乱。至于向西魏报信,则完全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卖国嘴脸,直接产生了极恶劣的后果。宇文泰收到情报,心情大悦。宇文泰识人,通过与萧绎使者的多次往来,他断定萧家这帮兄弟都是坑害自家人的好手,却不懂得算计外人。“取蜀制梁,在此一举。”他派出自己的外甥、大将军尉迟迥出兵伐蜀。承圣二年(公元553年)五月,萧纪到达巴东,得知侯景死了都快一年了。他埋怨隐瞒消息的太子萧圆照,萧圆照辩解说:“侯景虽平,江陵未服。”提出应乘势攻灭萧绎。君,权衡利弊的萧纪不听将士们的劝谏,决定继续进军,先吃掉江陵。萧纪统帅的部下多是益州人,成都朝不保夕,打侯景的旗号名不副实,这些人个个思乡心切,哪里还有战斗力。益州军在江上与萧绎的护军陆法和交战,屡战屡败。萧纪这才想到退兵,写信向萧绎求和。萧绎的各路平乱军队基本扫灭了东南州郡的零星叛乱,解决了后顾之忧,处于全面优势。他不答应弟弟的哀求,更派遣侯景的降将任约、谢答仁增援陆法和。断,带着少数亲信顺江东下,又被游击将军樊猛包围在江上。萧绎给樊猛下密令:“放萧纪生还,就是失败!”他要死的萧纪,不要活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