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俗文化:挂门帘。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河北唐山和承德一带的结婚挂门帘的习俗。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那些你不知道的地方婚俗文化。在举行婚礼仪式时,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送亲的人包括新娘和她的弟弟。当新娘和新郎进入新房后,新娘的弟弟会拿出一条门帘,并将其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通常是红色或粉红色的,上面绣有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色彩鲜艳,喜庆。新娘的弟弟挂上门帘后,男家会送一个红色的小纸包作为喜钱。喜钱里面通常会包着四元六元八元等双数,寓意着新婚夫妇能够成双成对,白头偕老。挂门帘这一习俗历史悠久。传说在西汉时期,匈奴四起,汉王为了保护边境,促进匈奴与汉朝的和平关系,采取了通婚的方式。当时,明妃王昭君从北方远嫁到汉朝,汉王高兴,并为她准备了极其丰富的嫁妆,包括工业产品、五谷种子、纺织工具、绘画、首饰、衣物、金银财宝等。王昭君是一个有才华的女子,她花费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检查了这些嫁妆,然后对汉王说:“父亲,我还有一件东西没有准备好。”汉王想:“你是我为了和亲才认下的义女,这些嫁妆已经很丰富了,怎么还会缺东西呢?”于是他问道:“你还需要什么?”汉王问道。制作不易,点个关注呗!
2、新年俗顺口溜民间传统节日春节习俗介绍#新年俗简介#
3、新年俗的意思舌尖上的端午情与“五黄宴”一一从朦朦胧胧懂事至今,至少经过了70多个端午节。对端午节的民风民俗的认知,随着年岁增加,也有增进。尤其是从上世界八十年代末,电视机开始进入平常百姓家,对于端午节的认识就更进一步。丰富多彩的端午节活动一一尤其是赛龙舟,更是年年有新招。多年来常耳闻端午节吃“五黄”,但究竟哪“五黄”,一知半解。童年时每逢端午节,母亲会从中药铺买一小包雄黄粉,把它倒入一小杯白洒中,给我们兄弟数人在两眉中心,肚脐眼处,脚底心等,点一点或塗一塗。说:可以避邪,防五毒。真假与效果,却无从考证。而大人们则少量喝一点放了雄黄的白酒。成年后见科普报道:雄黄洒有毒,不宜喝。可见民俗与科学不是等号的。后天又是端午节,见江苏《学习强国》上介绍“五黄宴”。转发在朋友圈里,与大家共享。
4、新年俗全家游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当中隆重、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虽然春节已渐入尾声,人们休闲过节的心神也逐渐转回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但还有一些过年的习俗,我们仍旧不能忘记。今天就来讲一讲,这大年初七都有哪些习俗说法和讲究吧!大年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类生日”。传说中,女娲娘娘前六日分别造出六畜,到了第七日,她开始抟土造人,自此大地之间就有了人类存在。所以,大年初七这天被称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七元日”。古人会在初七过“人节”,希望新的一年阖家欢乐,各家各户安居乐业。这么多年,因为忙于工作,缺失了对孩子的亲情陪伴。每每想到这里,心中对孩子充满愧疚。女儿一直说想去看看大海。春节假期,就陪她来到大海边玩。虽然时光短暂,这也是难得的亲情时刻。希望她开心快乐,健康成长,这也是我2023年的新年愿望。
5、新年俗传承常州人过年有吃馒头的习俗,所以过去每年只要一过腊月二十,很多人家便开始做馒头。其实常州人口中所说过年吃的馒头,严格来说应该称其为包子,因为这些馒头都是有馅的。但常州以及周边很大一片地区,对于这种用面粉通过发酵而制成的食品,不管有馅没馅,都称其为馒头,这大概是保留了包子的古称。如何区分馒头的有馅与无馅呢?自然有办法。有馅的馒头以馅的种类来区分:如大肉馒头,菜肉馒头,菜馒头,豆沙馒头等等。无馅的馒头则称之为实心馒头或者是刀切馒头。甚至把各式花卷也统称为馒头,名曰卷子馒头。当然传统有名气的还是生煎、小笼馒头。对于不太会做或不经常做面食的人来说,做馒头是件烦事、大事,不仅要揉面、发酵,还要做各种馅料,再经过包成和蒸熟,麻烦得很。所以只要到了农历年底,那些老阿姨们便会提前约好,廿一到你家,廿二到我家,大家相互帮忙做馒头,一直要忙到腊月二十七八。随着生活习惯和节奏的改变,我们这里现在五六十岁以下的人大都不会、不屑,也没时间来做馒头,至于过年吃馒头也不再像老年人那样讲究传统习俗,有的人自己做馅拿到馒头店里加工,加工费八角一元一个馒头,也不管贵还是便宜;有的就到食堂或者店里买上几个,意思到了就算;再有简单的干脆不理睬什么过年吃馒头,什么时候高兴就什么时候吃。所以现在过年的时候,常州人在家做馒头的也越来越少。说来也奇怪,常州人强调过年要吃馒头,可我老家虽然离常州只相隔五十公里,却没有过年吃年馒头的说法,而只有每年农历六月十九吃馒头的习俗,据说是膜拜观音和庆祝丰收。农历六月十九,老家那里俗传是观音菩萨的成道日,而在农村,夏收夏种已经结束,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农民们早就盼着麦子上场,以解青黄不接之虞。所以过去在农历六月十九日这一天,尽管天气已热,但家家户户,都会蒸制馒头,而家主则会带领全家男女老幼,焚香点烛,虔诚地向观音神像顶礼膜拜……记得小时候到农历六月十九,我家里是个例外,不做馒头,不是不信奉,而是不会做。那时没有酵母,都要用老酵发面,一家人包括我母亲在内,都不知道如何发面,所以只好不做馒头。虽然没有家里做馒头,但馒头还是有的吃的,那都是隔壁邻居们做了送来的。不要以为各人家做的馒头,馅就会五花八门,其实大家的馒头馅都差不多,豇豆的,咸菜的,有干萝卜丝等有限的几种,里面加了丁丁点点的肉糜,也算是有了荤腥。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吃得兴高采烈。那时猪肉要计划供应,加上经济条件差,用全猪肉做馒头馅的少之又少。偶然有人家里做了全肉馒头,小朋友就会拿出来到人堆里吃,显摆。因为肉馒头毕竟也是难得吃着,所以舍不得几口便把肉馒头尤其是当中的肉馅吃完。只先是小口小口地啃着馒头皮,要把肉馅留到后慢慢来吃。等到馒头皮啃得差不多时,不想脚下一绊,手上一抖,一个如肉丸子大的肉馅就掉到地上。那可舍不得扔了,马上急急地捡起来,一边用手抹去尘土,一边自我安慰:这地方不脏,不脏。说完一口便把肉馅塞进嘴里,再也不敢小口小口地吮,以免又发生什么意外。没有惨,只有更惨。听人说过吃肉馒头更"悲摧"的:小朋友吃到馒头皮只剩很小一块,用几个指尖托着大大的肉馅舍不得吃,同样是脚一绊手一抖,手脚动作可能大了一点,那个如肉丸子一样圆的肉馅便落到地上,疾疾地滚了出去,小朋友怔了一会便赶紧去追。说时迟那时快,在小朋友还没赶到的时候,边上伸着舌头、流着口水,虎视眈眈、觊觎已久的土狗反应极快,一窜就上,叼着就跑远去了。小朋友见状,既懊恼又伤心,悲梗地大哭起来。完全可以理解,在可能一个月才吃上一次肉的年代,到嘴边的肉居然让狗给吃了,教人怎能不沮丧!我们这里说的馒头,也就是包子,有名的大概就数天津狗不理了。20年前的一个暑假,三家人约了一起去北方旅游,在天津朋友的盛情邀请之便在天津作了逗留,当天晚上朋友就请大家去了天津山东路的狗不理总店。不管是猪肉的、羊肉的、牛肉的、海鲜的,还是甜的、咸的,或是荤的、素的,有十多种馅,反正各种馅的都来了一份。不知不觉间,同去的、就要上四年级的小伙伴居然每一种全吃了一个,由于怕他吃了太多,可把大家都急坏了。前几年去嘉兴,南门头美食城刚好开张,看到很多人排队在买鸳鸯大包,我凑热闹也去排队,结果这一排,就花了近2小时,把参观翻译家朱生豪故居的行程都取消,还差一点就误了回来的火车。令人失望的是,这鸳鸯大包也实在是太一般了。馒头这东西大概也是各地各人的口味各异,喜好不同,但家乡的一定是好的。就像小笼馒头,到上海,就会热情推荐你去尝尝南翔的小笼;你说无锡的小笼馒头太甜,马上有人会说无锡的小笼才是正宗;到了常州,也会带上客人去吃迎桂的小笼馒头,还不忘记介绍一句:常州还是小笼馒头的发源地哟!
6、新年俗今天是大年初二,这一天,古人留下来许多习俗,我选择主要的介绍一下。大年初二,主要的就是“回娘家”的习俗,民间称“姑爷节”或“迎婿日”,是已婚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今天,在各个地方都有这样的场面:爸爸妈妈带着穿戴一新的孩子,浩浩荡荡地向孩子的姥姥家进发。孩子们欢天喜地,一来可以见到慈祥的姥姥姥爷,二来还可以得到大红包。回娘家的女儿也会携带丰富的礼品和红包,红包要分给娘家的侄子侄女。这天和父母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叙叙旧、话话家常,十分畅快。那么,今天主要吃什么呢?不同地方习惯不同。一、吃面条民间谚语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有些地方大年初二是要吃面条的。据说,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是初一包饺子时,预留下来一些面团做成面条。初二吃面条,寓意条条顺,长长久久,一年里都会顺顺当当,一家人长命百岁。二、馄饨很多地方有大年初二吃馄饨的习俗,馄饨的外形和饺子类似,也是很像元宝的,所以大年初二吃馄饨也是财源滚滚来的美好寓意。三、发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还有着大年初二吃发糕的习俗。发糕因其名字中有一个“发”字,同样被人赋予“发财”的寓意。而且当地人还喜欢边吃边说:“开年吃发糕,财旺福又到。”也是满满的美好寓意哦。当然,还有许多地方在大年初二有别的饮食习惯,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各自坚持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也是十分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