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代筝曲记载的再调查目前学界内普遍获知的唐代筝曲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第一,是唐诗中提及的筝曲。第二,日本的《仁智要录》记载的107首唐传筝曲,有《皇帝破阵乐》、《春莺啭》、《团乱旋》、《玉树后庭花》、《贺殿》等等。第三,中唐诗人朱庆馀作志怪小说《冥音录》记载的10首筝曲:《迎君乐》、《斛林叹》、《秦王赏金歌》、《广“陵散》、《行路难》、《上江虹》、《晋城仙》、《丝竹赏金歌》、《红窗影》、《思归乐》。另外,唐代的《教坊记》记载大曲46首,一般曲名278首。但一般曲名并未说明是筝曲。在这三个部分中,对于《仁智要录》和《冥音录》记载的筝曲并无异议,然而对于唐诗中的筝曲记载却是颇有争议。前人所归纳总结的唐诗中的筝曲,焦文彬《秦筝史话》有34首,葛蓁蓁《唐筝诗中乐史资料的考察与研究》有19首。经过详细的调查发现有一些筝曲是牵强附会的。有些诗句是文学性的描绘,有些是因为没有考虑上下文,形成筝曲的误判。因此对于唐诗的筝曲曲名作了重新的梳理。焦文彬在《秦筝史话》中列出了《全唐诗》的筝曲有34首,大概有19首是牵强附会的,不是筝曲,有2首存疑,有1首不是唐诗所载,是《冥音录》所载。12首可以确定为筝曲。筝曲《潇湘月》。通过将上述前人研究中可以确认的唐诗中的筝曲12首,结合笔者进一步的的调查,《全唐诗》中能够确定的筝曲大概有14首:《升天行》、《相思曲》、《想夫怜》、《杨柳枝》、《霓裳羽衣歌》、《梁州》、《离鹤》、《水调子》、《黄钟》、《白纪》、《湘神曲》、《湘水曲》、《伊州》、《画屏曲》。1.筝人、演奏技法、筝乐风格唐代的筝人有很多,大多技艺高超,主要集中在宫廷中的教坊或者梨园。教坊,原称内教坊,即内教(女教)的“坊”,是女教所在之地。唐武德年间,在禁中设立内教坊,属太常管辖。玄宗开元年间将内教坊迁至蓬莱宫侧,并在长安、洛阳分别设立两个外教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共五处教坊,而且脱离出太常,直属宫廷,成为独立的俗乐机构。教坊中以女性为主体乐人,根据演技和容貌的高低分为四等:内人,也称前头人,容貌出众,演技高超,在皇帝面前演奏。她们身居宜春苑,是受宠、待遇好的一类。(2)宫人。(3)揚弹家,平民家的女儿,因容貌出色被选入宫,学习并演奏琵琶、箜篌、筝等弹弦乐器。因其直接用手指弹奏,故谓之“攥弹家”。(4)杂妇女,源自于教坊里打杂的妇女。当内人们接受皇帝赐食之时,代替内人表演歌舞。这四类女艺人中内人为受宠,数量也较少,表演歌舞时位于舞队的头与尾,揚弹家则位于队伍中间。此外,教坊中也有少量男艺人,担任百戏表演的爬杆家等。教坊作为唐代的宫廷俗乐机构,掌管坐立部伎,其华贵的歌舞音乐融合了胡乐、俗乐的精华,且规模庞大,人数多达数千人,是唐代宫廷乐的精华所在。梨园,唐玄宗时设立的训练宫廷精良歌舞的宫廷音乐机构,因地点在禁苑的梨园而得名。唐玄宗熟知音律,酷爱法曲,挑选立部伎弟子三百置于梨园之中,玄宗自创词曲,并经常亲自指导教习乐人演奏,因此梨园艺人也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梨园有男女艺人三百人,他们技艺超群,是专职的法曲演奏者,例如马仙期、李龟年、张野狐等等。梨园乐人可以说是宫廷乐人精英中的精英,梨园表演的华贵精湛的歌舞音乐是整个宫廷歌舞音乐的精华。宫廷里的筝人有薛琼琼、李青青、龙佐、常述本、史从、李从周等等。此外,在唐诗中也记载了许多民间的筝人,例如赵女、郑女、姚美人、秦姝、谢好、伍卿等等。宋代筝人有徐楚楚、小莲、柳华淑、赵长卿等等。参考文献[唐]李白药撰.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贺殿简介(德州贺殿)
1、德州贺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