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愚简介(令狐愚名字)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16:26:42 浏览
1、令狐愚名字

司马懿解决了曹爽后也不安稳。王凌、令狐愚谋划废掉曹芳,立曹彪。令狐愚病逝,废立事情泄露,曹彪、王凌自杀。司马懿抓王凌的家人,王凌妹妹的丈夫是郭淮,司马懿派人去雍州抓人,郭淮让使者带走了夫人。可郭淮的孩子们在郭淮那闹,郭淮的部下看不去了,无令而出者数百骑,追上使者接(抢)回夫人。郭淮给司马懿写封信,说孩子小,离不开妈妈。司马懿只能不了了之,夏侯霸怎么跑的,郭淮在雍州多年,威望高,手里军队多,逼急了就不是跑的事了。

2、令狐愚所处时代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凭借权术,以狠辣的手腕开创了晋朝,司马炎却没有秉承父祖辈这个特点,他以宽容仁厚的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正得益于此,西晋初年竟没有发生过一起企图复辟魏朝和蜀汉的事件。这段时间原本平淡无奇,可突然有一天,朝廷望气者(主管星相占卜的官员)的一句话意外激起了波澜。望气者对司马炎奏道:“臣观测天象,东南方恐怕会有兵乱兴起。“这句话引起了司马炎的警惕。东南方……莫非,又是淮南?淮南,位于京都洛阳的东南方向,在这二十年中,有三任扬州都督相继举起反叛的旗帜,实在是个不祥之地。继诸葛诞死后至公元268年,晋室大的功臣石苞已经在这里任扬州都督九年有余了。这段时间,淮南不知怎的兴起一句童谣:“宫中大马几作驴,大石压之不得舒。“马暗指司马,石暗指石苞,这是说石苞功高震主。在那个时代,童谣通常被当作谶语,喻示天下大事。实际上,无非是政治局势在民间流传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可这童谣有点言过其实,石苞功高不假,但还远谈不上震主。如果猜得没错,很可能像二十几年前令狐愚为楚王曹彪造势时散布的那句“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朱虎骑“一样,也是别有用心者故意编造出来的。那么,这个别有用心者到底是谁呢?答案是淮北监军王琛。就在童谣流传的同一时期,王琛暗地里给司马炎写了一封奏表:“臣听说大司马石苞和吴国暗通,似有谋反之意。而且淮南童谣言道,宫中大马几作驴,大石压之不得舒。臣不敢妄自揣测,还请陛下谨慎斟酌。“王琛向司马炎暗示石苞图谋不轨,其实只要稍加分析,就知道这纯属无事生非。石苞官拜大司马,被授予公爵高位,若叛逃到吴国,还能获得比现在更高的地位不成?王琛为何要中伤石苞?这仅仅是因为他看不起石苞卑微的身世。并非说出身寒门就永无出头之日,当时很多寒门子弟都凭借才学为自己赢得士人的身份,并通过乡里中正官的品评踏上仕途。可石苞走的路却和其他人大相径庭。他是个人见人爱的超级大帅哥。“石仲容(石苞字仲容),姣无双“这句话在当时脍炙人口,史书中更以“伟丽““无双“形容他的相貌,足见不是一般的帅。石苞正是凭着长相受到众多名士的瞩目,在一系列机缘之下,摆脱商贩的身份,踏入仕途,而后又成为司马师的幕僚,从此扶摇直上。几天后,王琛的奏表送递司马炎手中。司马炎看毕,心惊肉跳,他想起望气者的警告。恰在这段时间,又曝出一件令局势更加紧张的消息石苞在淮南修筑防御工事,秣马厉兵。其实,石苞根本没有意识到司马炎的怀疑,他只是获悉吴国有可能入侵淮南才这样做的。司马炎听说石苞的举动,肯定忍不住要联想到王淩、毌丘俭、诸葛诞这三任扬州都督的往事,他们谋反前无一例外都是借口吴国入侵扩充军备。他问羊祜:“你怎么看?“羊祜宽慰说:“石苞绝不会谋反,请陛下安心。“虽然有羊祜担保,司马炎还是不能安心,他当即传石苞的次子尚书郎、散骑常侍石乔入宫觐见。司马炎本打算探探石乔口风,可石乔大概是开了小差,居然过了一天都没应诏前来。在一连串对石苞不利的情况下,司马炎做出了判断:“石苞谋反,确凿无疑!“他火速部署讨伐石苞。公元268年秋,司马炎发出诏书,以石苞擅自征调百姓服劳役为由罢免其官位。同时,又命司马望(司马孚次子)率两万中央军屯驻洛阳附近的龙陂以备不测;徐州都督司马伷(司马懿第五子)率徐州军秘密进逼寿春,打算在必要时诉诸武力迫使石苞就范。

3、西晋令狐愚

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取得成功,不是靠的卑鄙无耻和言而无信,言而无信,只是不拘小节罢了,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翻开历史书以及各种历史小说,司马懿父子的形象可谓奸臣中的奸臣,差到了极点,甚至还有一句成语,妇孺皆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家聊起司马家族的成功史,就会觉得他们不择手段,言而无信,卑鄙无耻,玩弄权术才取得了成功,可真相真是如此吗?司马懿成功的关键就是取得了高平陵政变,高平陵政变时,曹爽带着魏帝一起去高平陵祭扫皇陵,然后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伙同太尉蒋济,太仆王观,太傅高柔等大佬,假借郭太后的名义控制了洛阳城,然后派朝中大佬及社会上的各界大佬去劝降曹爽。为了让曹爽更加投降的没有顾虑,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让太尉蒋济做了担保人,曹爽在放下武器投降之后会保全他的安全。但是曹爽投降之后被司马懿灭了三族。曹爽死后没多久,太尉王凌也反叛了。王凌也是出生豪门望族。给董卓使连环计杀死董卓的太师王允,就是王凌的伯父。对于这样重量级的人物的反叛,司马懿当然不敢掉以轻心,于是亲自率兵出征。王宁几乎没有什么外部支持,支持他的侄子令狐愚也死了,司马懿派人招降,并许诺王凌只要投降,绝不追究罪责。王凌见到大势已去之后就投降了,在投降的过程当中,王凌对生还还抱有一丝幻想,于是派人找司马懿要几枚钉棺材的钉子。司马懿也不含糊,立马给了使者一些钉棺材的钉子,王凌知道司马懿的意思了,于是在绝望中就自杀了。很多人说司马懿言而无信,主要就是拿这两个例子举例来说。其实司马懿能够成功,并不是靠的是这些言而无信小把戏。当时三国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刘备死的时候60多岁,曹操死的时候也是60出头,诸葛亮死的时候才有56岁,他们在三国时期,已经算寿命够长的了,司马懿在他发起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已经71岁了。在那个年代,司马懿的寿命已经算高寿中的高寿了。平定王凌的反叛之后,4个月之后司马懿也死了,其实司马懿只是不拘小节罢了,他只是为了在他马上快要死的那段时间里,要尽可能的扫清障碍,很多时候已经顾不得遵守信义了。自古以来,身居高位的权臣,都没有几个好下场的,司马懿为了他的家族的安全,必须快刀斩斩乱麻,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刀不血刃,花小的代价,解决反对他的对手。如果你认为司马懿成功能够就是靠着这些阴谋诡计,那就大错特错了,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他已经当了十年的庶民,并潜伏了10年。在这10年期间他暗中大量的结交权贵,暗中观察曹爽集团是否不堪一击,并且他也在默默地观察他的两个儿子是否能堪大用。这10年期间他也做了无数的推演,如果他发动政变,取代曹爽,究竟是谁支持他,谁反对他?支持他的理由是什么?反对他的理由是什么,肯定是做了无数的推算和预估了。而这一切,他的对手曹爽无动于衷。在高平陵政变的十年前之前,司马懿一直在军政两界拥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曹丕,曹睿两届皇帝临死之前,都任命他为顾命大臣。所以司马懿的势力可谓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其实在高平陵政变时,曹爽是否投降没有多大的关系了,因为朝中的大佬,几乎压倒性的都支持司马懿,连曹爽他自己的亲信心腹禁军大将尹大目,都劝曹爽投降,站在曹爽这边的能够拎得出来的大佬,几乎一个都没有。如果曹爽非要顽抗到底,说不定跑到地方勤王之后,没过多久就被贪图富贵的小弟割了人头而送给司马懿。王凌的情况也是一样,王凌他是否投降,司马懿是否言而无信都改变不了他失败的事实,因为王凌造反,几乎是孤立的,没有人支持他。司马懿兵临城下时,王凌已经四面楚歌了,不投降无非是换来司马懿的屠城罢了。所以说,司马懿能够取得成功,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令狐愚简介#

4、令狐愚名字由来

三国时,曹操视察监牢,一名囚犯竟死死地盯着他,眼神中充满了期待。曹操觉得此人眼熟,又想不起是谁,便问道:你,是不是认识吕布……正当曹操在军中牢房时,一名囚犯盯着他,眼神中丝毫没有临死前的恐惧,反而俨然一副正派模样。这样的情形让曹操觉得此人有些奇怪,便问道:“你是何许人也,是不是认识吕布?”囚犯不慌不忙的跪下,恭声道:“回丞相的话,小人姓王名凌,是王允大人的侄子,曾经随吕布出征过。”曹操一听,心中一动。王允是谋杀董卓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将领。他想起了当年在洛阳城中见过的那个英俊的少年,就是王允的侄子王凌。他当时就对这个少年有所赏识。“原来是你。”曹操说道,“你既然是王允的亲戚,我就不杀你了。你愿意跟我吗?”王凌大喜过望,连忙拜谢道:“小人感谢丞相的恩典,愿意效死丞相。”曹操点点头,让人将王凌放出来,并给了他一件衣服和一匹马。他对王凌说道:“你先随我回营吧。我会给你一个合适的职位。”王凌感激涕零,跟随曹操回到了大营。从此,他成为了曹操的部下,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政生涯。他先后担任过多个州郡的刺史,屡立战功,受到百姓爱戴和朝廷重用。他参与过洞口之战、夹石之战、芍陂之战等多次对抗东吴的战役,曾经击败过吴将全琮,也曾经中过孙布的诈降计。他官至太尉、假节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南乡侯等职位,是魏国的元老重臣。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并改元黄初。王凌仍然忠心耿耿地为魏国效力。他随着曹丕征伐东吴和蜀汉,在白帝城之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曹丕死后,曹睿继位为魏帝,并改元太和。王凌又随着曹睿征伐东吴,在石亭之战中大败孙权,斩杀了吴国名将周泰。王凌的功勋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曹睿的宠信。他被封为骠骑将军,领扬州牧,镇守淮南。他治理淮南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军民敬爱他。但是,王凌的好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曹睿死后,曹芳继位为魏帝,并改元景初。曹芳年幼无知,国政由司马懿掌握。司马懿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想要篡夺魏国的权力,所以他开始打压和清除那些忠于曹氏的将领。王凌就是他的目标之一。司马懿知道王凌是一个忠义之士,不会轻易投降他。所以他想要笼络王凌,让他成为自己的得力干将。司马懿派人给王凌送去了一封信,信中说道:“王将军,你是我魏国的名将,功高盖世。我司马懿对你十分敬佩和欣赏。我愿与你共同辅佐幼主,保卫魏国。你若肯答应,我必定重用你,让你位高权重,无所不有。你可愿意?”王凌看了信后,心中大怒。他知道司马懿的用心不良,他想要利用自己来对付其他忠臣。王凌不愿意背叛曹氏,也不愿意与司马懿为伍。他撕毁了信件,并回复道:“王凌生平只知忠于曹氏,不知有司马氏。你这个奸贼,想要篡夺魏国的权力,我必定与你势不两立。你早日收手吧,否则我必定率兵杀到洛阳城下,让你灰飞烟灭!”司马懿收到了王凌的回信后,也是大怒。他觉得王凌不识好歹,竟然敢如此无礼地拒绝自己。他决定先下手为强,消灭王凌。王陵想要废掉魏明帝曹芳,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为帝。这个计划源于他对司马懿一系的不满和忌惮。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掌握了魏国的实权,而王凌则一直镇守扬州,不与朝廷来往。他觉得司马懿专权跋扈,欺凌宗室,有篡夺帝位的野心。他想要借助楚王曹彪的名义,振兴魏室,恢复曹氏的正统。王凌的这个计划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策划和准备。他先后拉拢了自己的外甥令狐愚、部将张式等人,并且暗中与楚王曹彪有所联系。他还利用吴国在涂水有军事行动的机会,向朝廷请兵讨伐东吴,实则是为了自己造反做准备。然而,他没有料到自己的计划已经被司马懿派去打探消息的黄华和杨弘所发现,并且被告发给了司马懿。司马懿得知王凌谋反后,立即率兵东征王凌。他先下令赦免王凌的罪行,并派人劝降王凌。王凌知道自己无力抵抗司马懿的大军,也没有得到楚王曹彪的支持,只好投降了。司马懿接受了王凌的投降,并派兵押送王凌回洛阳。但是,在路上,王凌感到自己必定会被杀,于是在项县饮毒药自杀了。后来,司马懿到了寿春,张式将王凌谋反的细节供出,司马懿就下令诛杀了王凌和令狐愚等人的三族,王凌和令狐愚的尸体也被开棺暴尸三日。王凌的妹妹嫁给了郭淮,因为郭淮的求情,才得以免罪。王凌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他的忠心和才干也被司马懿所掩盖。#令狐愚简介#

5、三国令狐愚

正如司马懿估计的那样,反抗的火焰并未随着曹爽的死而熄灭。公元249年,曹爽死后没多久,一天深夜,一个平民装束的人骑着匹快马,正从平阿城(今安徽省蚌埠市西二十五公里)向着淮南寿春城(今淮南市西寿县附近)疾奔。这人名叫令狐愚,官任兖州刺史,从他这身装扮来看,他显然不希望让别人发现自己的身份。此时,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大将军被老贼司马懿灭族,曹氏社稷危如累卵。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须要赶紧见到舅舅商议对策。说起来,曹爽对他有提携之恩,他能当上兖州刺史全靠曹爽举荐。而他的舅舅,便是扬州都督、太尉王淩。令狐愚快马加鞭来到寿春,天刚蒙蒙亮。他进了城直奔王淩府邸。来到府门外,令狐愚压了压头顶宽大的斗笠,把脸遮住一大半,这才上前敲门。王淩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什么人这么早?“他一边嘟囔一边吩咐仆役去开门。俄顷,仆役领着令狐愚来到王淩面前:“大人,他死活要见您,说有要事禀报。“显然,仆役并没认出令狐愚的身份。王淩见来者一身粗布衣裳,宽大的斗笠半遮着脸,也没认出是谁。“你是?“令狐愚把斗笠稍稍扬起了一些。王淩惊诧地认出这人正是自己的外甥,本想问:你怎么穿成这样?可刚要开口却被令狐愚打断了。“拜见王大人。“令狐愚低垂着头,没管王淩叫“舅舅“。瞬间,王淩反应过来,他脸上重新恢复镇定,挥手将仆役打发走,然后把令狐愚领入后房。舅甥二人走进府邸的一间暗室中,转身将房门紧锁。“你到底有什么事?“令狐愚一五一十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原来,他此番是劝王淩起兵讨伐司马懿的。相比起雍州都督郭淮和荆州都督王昶(chǎng)这两位对司马懿忠心耿耿的藩镇统帅,王淩立场并不明朗。在《魏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桩事。前些年,蒋济无意间和司马懿提到王淩,他称赞道:“王淩才兼文武,他的几个儿子,尤其是长子王广,才略志向更是远大。“可他刚说完便追悔莫及,“我失言了,这句话恐怕会给人家带来灭族之祸啊!“蒋济内疚不已。没多久,司马懿征召王淩的长子王广入朝为官,以此制约王淩。王淩也明白司马懿并不太信任自己。他听罢令狐愚的话,对外甥能冒出这个想法并没感到太意外。自高平陵政变发生后,他很清楚令狐愚对司马懿恨之入骨。而他自己,内心其实相当纠结。王淩属于太原王氏成员,和王昶是同族兄弟。五十多年前,董卓迁都长安后被王允刺杀,很快,董卓余d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又杀了王允。王淩正是王允的侄子。在那场浩劫中,王允、王淩全家十几口被满门抄斩。唯有王淩和他一个哥哥侥幸逃脱(王昶当时不在长安,故免遭劫难)。王淩二十来岁时因牵涉官司获罪,曹操感念王允的故人之情,特别赦免王淩,并聘他为幕僚,再之后,王淩仕途坦荡,扶摇直上。在王淩心里有杆秤,一边是曹操的恩情、令狐愚的苦劝以及司马懿对自己的忌惮,另一边则是谋反的危险。当时,王淩已经七十七岁高龄,再无所图,他的儿子又在洛阳为官,若他举兵反叛,无疑会让儿子身陷险境。然而,王淩终还是被令狐愚说动了。那么说,王淩到底是图什么才会做出这样看似得不偿失的荒唐事(或称之为壮举)呢?利益驱使是肯定有的,但是,这舅甥二人,尤其是令狐愚,能中兴曹氏或许真是大的愿望了。王淩捋着自己雪白的胡须低声沉吟:“你的意思是希望我举兵勤王?““非也!““那是?““外甥认为,当今陛下年幼,被司马懿牢牢控制在手里,无论如何都扶不起来了。所以,为了曹氏社稷,我想拥立一位新皇帝!““啊?“虽然令狐愚自幼志高人胆大早在宗族中传得有口皆碑,但他仅仅一介兖州刺史,就敢说出废立皇帝的话,着实让王淩吃了一惊。“你要立谁为帝?““立楚王!““你是说……曹彪?““正是!“王淩缓缓地点了点头:“若要立新帝,楚王确是合适的人选。“楚王曹彪是曹操的儿子,时年五十多岁。曹丕压迫藩王,曹彪一生六次改易封地,后从白马被转封到楚,也就是淮南,他所在的藩国就在王淩辖区,联络方便。历史上权臣但凡废立皇帝,大多会选择立年少无知的孩子,以方便控制。但是,令狐愚和王淩却选择了藩王中年龄大、辈分高的曹彪,不能不说他们中兴曹氏的诚意。

6、令狐愚哪里人

令狐愚死后,其心腹幕僚,同被牵涉进谋反案中的杨康正在前往魏都洛阳的路上。杨康内心恐惧至极,只盼望永远不要走到洛阳,但他不敢不去,因为召见他的乃是当朝三公司徒高柔。高柔为何要召见杨康?原来,这位曾全力协助司马懿剿灭曹爽的人,在高平陵政变后便不辞辛劳地监视着曹爽的亲信故吏。高柔拥有敏锐的政治嗅觉,他深信令狐愚有不轨企图,在获悉令狐愚死讯后,他立即召杨康入京,希望能查出令狐愚生前都做过什么。纵然杨康千百个不愿意,他还是惴惴不安地进了洛阳城,迈进司徒府的大门。“小人拜见司徒大人。““不必多礼。“高柔表情平淡冷峻。杨康偷偷抬起头,望了望高柔那张布满皱纹形同枯木的脸,一不留神与高柔的目光交会。他慌忙又低下头,完全不敢直视对方,哆哆嗦嗦地问道:“不知司徒大人召在下来有什么事吗?““我听说令狐愚生前做过些不太好的事。我想问问你。不过……“高柔顿了顿,继续言道,“你不用着急回答,先找个地方休息两天,等想明白了再跟我说。“杨康几乎确信,高柔什么都知道了。两天来,杨康在恐惧中寝食难安。终,他把令狐愚、王淩、曹彪的密谋向高柔悉数招认。“嗯,我都知道了。“高柔依然不动声色,“你虽犯下重罪,但能迷途知返,我不会亏待你。这段时间,你就待在洛阳不要到处走动了。““当真?“杨康仿佛重获新生。“当真。“继而,高柔把杨康软禁起来,急匆匆地跑到司马懿的府邸。“太傅,杨康已经招供,前任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淩密谋废掉陛下,另立楚王曹彪为帝……““胆子真大啊……先压下来,暂且别惊动王淩。“此时是高平陵政变后的第二年,司马懿很明白,想为曹爽报仇的人比比皆是,杀是杀不过来的。他唯求不去刺激那些人的神经。况且,令狐愚的死让王淩独力难支,王淩又没兵权,谅也掀不起什么风浪。高柔问道:“令狐愚死后,让谁继任兖州刺史为好?““黄华这人怎么样?“高柔颔首。“黄华是个聪明人,把他安插在王淩旁边正合适。“几天后,黄华上任兖州刺史,他重要的任务就是赢得王淩的信任,并紧盯王淩的一举一动。而王淩也谨慎小心地观察着黄华,他想:倘若有朝一日举兵起义,和他近在咫尺的黄华是必须要拉拢的军事力量。王淩在不安中等待着举义的时机,趁这段时间,让我们把注意力转到吴国,因为,已经持续八年的“南鲁d争“即将步入尾声。当初孙权册立步练师为皇后,除了宠爱之外,也是要和江北士族步氏结为同盟,以此来制约江东士族。可不想步骘命不长久,于公元247年病逝了。步骘是继孙邵、顾雍、陆逊之后第四任丞相。他一死,无论资历、名望,还是朝野舆论,都将下任丞相的人选指向了朱据。这位朱据正是江东“吴郡四姓“中以“武“著称的朱氏家族大佬。而且,和已故的陆逊、顾谭、顾承等重臣一样,朱据也是太子d中流砥柱。朱据这种背景绝非孙权心目中理想的丞相人选,但他迫于舆论,只能取了个折中方案,让朱据代理丞相职权,却没有正式拜朱据为丞相。这对朱据来说绝不是好事。孙权借“南鲁d争“打压重臣,尤其是打压“吴郡四姓“,已经到了不计后果的地步。公元250年夏,这天,孙权突然颁布诏命。“幽禁孙和,让他闭门思过。“孙和究竟要静思什么错?恐怕就连孙权自己都说不清,不过他对此毫不关心,他的真正目的,乃是要引出太子d重臣朱据。果不其然,朱据等十几个大臣上疏求情:“太子仁孝,没犯过错,不该无端遭受责罚!“孙权当即打了朱据一百廷杖,并罢免其官位,其余跟在朱据屁股后头据理力争的大臣全部处死。在孙权疯狂的外表下,倘若还保留着一丝理智,那就是他仍清晰记得自己的初衷把江东“吴郡四姓“逐一击垮。在张氏、顾氏、陆氏被打压后,终于轮到了朱氏。这事还不算完,紧接着,当年陷害张休、顾谭、顾承的中书令孙弘又跟孙权嘀咕朱据的坏话。孙权责令朱据自杀。近些年,吴国老资格的重臣诸葛瑾、顾雍、陆逊、步骘、全琮、朱然均相继亡故,诸葛恪一路攒升,已经升到大将军高位。不过,诸葛恪在经历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南鲁d争“后,越来越觉得孙和被废已成定局。不能再死抱孙和不放了。他悄悄地抽身而退,另外,他的长子诸葛绰大概是得到了他的默许,更名正言顺地投身到鲁王孙霸门下。孙和与孙霸之间只有一个胜利者,孙和败局已定,孙霸必成新任太子。包括诸葛恪在内的众多吴臣都对此深信不疑。然而世事难料,所有人都猜错了。孙和与孙霸之间,并非一定要有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