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聃简介(祝聃怎么读)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16:33:57 浏览
1、祝聃怎么读

《纲鉴易知录》读书笔记~BC706@鲁桓公的帽子〔纲〕:九年(BC711),春季三月,郑庄公加用玉璧,换得了鲁国的许田。〔纪〕:鲁桓公即位之后,重修和郑国的友好关系。郑国人请求重新祭祀周公,实现他们用枋田换取鲁国许田的愿望。鲁桓公答应了这一请求。郑庄公便加用玉璧换得了鲁国的许田,这是因为请求祭祀周公和用祊田换许田的缘故。【扩展】BC710年,宋国太宰华督因贪恋司马孔父嘉之妻的美色,于是杀孔父嘉而夺其妻。宋殇公得知后大怒,华督于是先下手弑杀宋殇公,而从郑国迎回公子冯继位,是为宋庄公。因此当时君子认为,一定要遵守把君位传给儿子的法度,宋国的祸乱,就是宋宣公非要把君位传给弟弟宋穆公、宋穆公又坚持把君位传给侄子造成的。【扩展】BC709年,曲沃庄伯的儿子曲沃武公伐晋,古韩国后裔韩万当时为武公驾车,大获全胜,逐晋哀侯于汾隰(今山西襄汾曲沃之间)。夜间,晋哀侯所乘车的骖马被树木挂住。曲沃武公俘虏晋哀侯。栾共叔为保晋宗,力战而亡。曲沃武公俘虏了晋哀侯,之后晋国人立了晋哀侯之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次年曲沃武公于是命韩万杀了晋哀侯。史称“曲沃代翼第四战”〔纲〕:十三年(BC707),秋季,蔡、卫、陈三国派出军队跟随桓王去讨伐郑国。〔纪〕:当初,周桓王剥夺了郑庄公参预玉室政务的权力,郑庄公不再朝觐。周桓王带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出兵抵御,在襦葛交战。蔡、卫、陈三国军队纷纷逃跑,周桓王的军队大败。祝聃用箭射中桓王肩膀,不过周桓王还能指挥军队。祝聃请求追赶桓王及其逃兵,郑庄公说:“君子不希望逼人太甚,又怎敢去欺凌天子呢!眼下这样做只是为了挽救自己,国家没受损害这就足够了!”郑庄公派遣祭足去慰问周桓王,同时问候了他的左右随从。【扩展】BC707年,北戎攻打齐国,齐僖公派人到郑国求援。郑国派遣太子忽率军援救齐国,六月,太子忽大败戎军,俘虏戎军两位主帅大良和少良,斩首带甲戎军三百人首级,献给齐国。齐僖公要将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忽,大臣祭足(祭仲)劝他接受,因为这等于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势力支持自己,太子忽说:“郑国小齐国大,不是我能般配的。”于是谢绝齐僖公,这就是成语“齐大非偶”。文姜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出嫁前与哥哥吕诸儿(齐僖公长子,后来的齐襄公)私通。【扩展】BC706年,正月,齐僖公和鲁桓公在嬴地会见,与鲁桓公订婚,把女儿文姜嫁给他。七月,鲁桓公派公子翚到齐国迎接文姜。九月,齐僖公护送文姜出嫁,到达欢地。文姜到鲁国后,齐僖公于同年冬天,派夷仲年到鲁国访问,并探望文姜。

2、祝聃主要成就

朝堂之上,一人急急忙忙跑上前来,跪倒在底:“王上,齐襄公率领着四国联军要把您的女婿黔牟,赶下王位呢!恳请您赶快发兵救援呀!”王座之上,周庄王大吃一惊,急问群臣:“谁能为我救卫?” 这时,周公忌父、西虢公伯皆说:“从您的爷爷的爷爷开始,王室说话就不算话了。咱们就睁只眼闭只眼,假装不知道算了。” 谁知,朝堂上下一人挺身而出,怒目瞪视二人,“二公之言差矣! 黔牟当卫君,那是天子同意的,如今齐襄公要废黔牟,改立子朔,那不是打天子的脸吗?”这人是谁呢,敢怼周、虢二公?原来,他仅仅是周朝的一名下士,名叫子突。虢公轻蔑的瞟了子突一眼说,“可是,我们打不过人家呀,想当初周桓王亲自出征,祝聃都敢放箭射王上,这事,都过去两代君王了,我们都不敢问罪。现在孤军赴援,岂不是以卵击石?”子突朗声说道:“理胜力为常,力胜理为变。王命所在,理所萃也。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若蔑理而可以得志,无一人起而问之,千古是非从此颠倒,天下不复有王矣!诸公亦何面目号为王朝卿士乎?” 子突一席话,说的虢公面红耳赤,周庄王雄心又起。于是,周庄王问子突:“那我让你去救援卫国,你能行吗?”子突曰:“为卑未敢忘国忧,我愿一往。”子突出征的事定下后,周、虢二公心里开始嘀咕了:“子突若成功了那可是奇功一件。到那时,说不定就要取代我们了。”两人如此一合计只给了子突戎车二百乘,挑了些老弱病残兵就让子突出发了。子突也并不推倭。再说卫国,日夜盼着周天子的大兵来解围。谁知,等子突到来,卫国才发现子突兵微将寡。只见,子突高高挺立在战车上,厉声责问齐襄公等人:“王师在此,你敢造反吗?”结果,不等齐襄公答话,子突带来的二百乘兵车已经被五国联军一拥而上砍杀殆尽。可怜子突千里奔袭来救卫,还没安营扎寨就一败涂地。子突叹曰:“吾奉王命而战死,不失为忠义之鬼也!”然后手杀数十人,然后自刎而亡。后诗赞子突:虽然只旅未成功,王命昭昭耳目中。见义勇为真汉子,莫将成败论英雄!您如何评价子突救卫这一历史事件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3、

春秋时北戎侵略郑国,郑庄公亲自率兵抵御。他对北戎的武力极为忧心,对大臣说:“北戎以步兵为主,我军使用战车,笨重而不灵活,寡人担心他们会偷袭我军。”公子突说:“我们可先派一批勇敢但不盲目好战的士兵为先锋引诱戎军,当戎军入侵后就迅速撒退,这时大王可埋伏三批伏兵,以逸待劳,等候戎军深入。由于戎人性情浮躁,军纪又不严整,对财物的贪婪心极强,在利益关头六亲不认,战胜时为求战功互不相让,战败时为求活命又互不相救。假使戎军见到我先锋军败北,一定会拼命往前猛攻,假如发觉我有伏兵,也一定会仓皇奔逃,而后面的戎军又不肯救援,这就等于没有援军,我军就可一战而大获全胜。”郑庄公采纳公子突的战术,戎人的前锋過到伏兵果然狼狈而逃,郑大夫祝聃率兵随后追击,把戎军从中间截成两段,再前后夹袭,终于把戎人全部消灭。残余的戎军也都抱头鼠窜。茅元仪评论说:“自古以来抵抗北戎军的入侵,不出前面所说的几句话。如今相反,把正确的战略战术置之脑后,北戎怎能不猾狂呢?【阿唔悟道】 战争的胜负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作为敌对的双方,各有其利弊优劣,避敌之长而击敌之短和避我之短而行我之长,然后制定具体的战略战术,为战爭过程中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实施,具体来说,必须知己知彼,了解敌我双方的实力和长短利弊之所在。郑庄公所患的在于只看到了敌人的长处,而公子突则全面分析,指出了敌人的弱点。知己和知彼是互相联系的。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已,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能在更高意义上理解对自然的“征服”,一味地破坏生态平衡,终危及的是自己的生存。总之,只有在更高意义 上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类才能真正有可能战胜自己,克服苦难,恰当处理各种关系,合理解决一切问题。

4、

“繻葛之战”的影响是深远的,周王室残存的那点儿摇摇欲坠的,就这样被祝聃的一箭射落在地。原本代表正义和的王师,居然被区区诸侯以一国之力击败。在战争手段都无效的情况下,周天子已经对诸侯国没有任何威慑力了。威信扫地的周王室只能听凭诸侯国恣意妄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春秋战国超好看大全集》

5、

看着中箭后落荒而逃的周天子,将军们劝郑庄公赶紧追,活捉天子,郑庄公却笑笑,说鸣金收兵吧。大家都很不解,大好机会,干嘛不上?郑庄公却有自己的考虑,只是当时他的军官们不懂。周桓王是周平王的孙子,也是东周历史上的第二任王。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在郑国当人质的太子回洛邑守灵,结果这位羸弱的太子回来几天后居然就死了。他一死,他的儿子继位为王,是为周桓王。西周灭亡,此时是东周,周天子的威望早已赶不上当年,但周桓王年轻气盛,还觉得自己的货真价实的天下共主,脾气也就大点。周桓王继位后特别仇视郑庄公。他认为自己老爸是在郑国当人质本身就是王室的耻辱(其实是实力使然)。再加上天子年轻,做事冲动,所以,他继位不久,就干脆把郑庄公的摄政大臣的身份给废了。这就有点虎了。郑庄公当然大为愤怒,于是派兵去抢劫了周王朝洛邑郊区的粮食,算是给桓王一点颜色瞧瞧。当郑庄公按诸侯朝见天子的传统来朝见新王的时候,周天子故意问郑庄公:“郑国今年收成怎样?”郑庄公回答:还可以。周桓王于是不阴不阳地回了句:那之前抢的粮食就拿去喂猪吧! 郑庄公也吃过那些粮食,于是也被骂成了猪。郑庄公感到自己受到侮辱,于是从此之后,一连五年不去见周桓王。周王朝有规定,诸侯连续三年不朝就是造反!新仇旧恨一起发作,周桓王决定讨伐郑庄公。周桓王对自己的军队没有信心,于是联络了和郑国有仇的蔡、卫、陈三个侯国,组成了四国联军,向郑国奔来。郑庄公敢于藐视天子,当然是基于自身的实力。他得到消息后,当然不会束手待毙,他召集将领,调集军队,来到边境,严阵以待。周桓王本来是想在阵前让郑庄公出来讲话,那时候贵族间的战争都要这样的,但郑庄公为了避免尴尬,毕竟对方是天子,要是拿君臣大义那一套来说教,也不知怎么回答。于是躲在阵营里,就是不出来。周桓王准备的一肚子话说不出,打得草稿全没有没有派上用场,但都到了这个份上,也不能不行动了,于是就命令军队进攻。事实证明,郑庄公敢于不理会周天子,那是凭实力的。一开打,四国联军很快就溃败了,周桓王也往后退,但无奈目标太大,郑国军中的一位神射手祝聃,猛地看见了周桓王,抽出一支箭来,瞄准周桓王就射了出去,一箭射中了他的肩膀。 周天子忍着痛继续跑路。祝聃射中了天子,兴奋,正准备追击敌军,却听到郑军收兵的锣鼓声。见到郑庄公后,他很丧气,说,主公,我很快就捉到那个混蛋王了,您怎么就收兵了?郑庄公笑了,说,活捉他也容易,可活捉后怎么办呢? 名义上他是天下共主,我们是臣子,真要是抓住了他,大家都尴尬,咱们不放也不行,与其那样,还不如不抓。战后论功行赏,人人都有奖励,只有祝聃什么也没有。祝聃气不过,找郑庄公讨说法。庄公说,你射中了天子,的确立下了战功,但我如果给你奖励,那天下人岂不都要骂我?有些事,可以做但不能说。有些遮羞布,还真是不方便揭开。周桓王一路跑回了洛邑,几天后,郑庄公派人送来道歉信,大意是说,我不朝是我的错。我现在就朝;您亲自出征,可是您的错。射您那人后来还想要捉您,我训斥了他。您如果没有消气,我过几天去见您的时候,把他押上?周桓王有了这个台阶,想了很久,就顺着台阶下来了。自这次周桓王亲征后,东周王朝的天子再也没有亲征过。那一箭,似乎就是给东周天子的亲征画上了一个句号。不过,对于郑庄公而言,此时的周天子的威望虽然已经打了折扣,但天子到底是天子,威望打了折扣之后还是很尊贵的存在。郑庄公称称小霸还行,但真要和周天子争个你死我活,周边还有一大堆诸侯国在虎视眈眈呢,以郑国的实力可是还搞不定的。郑庄公的老谋深算之处就在于,在对待周天子这件事上,他始终把着一个很准的“度”:既要示以颜色,又不弄得事态没法收拾,而这个“度”怎么掌握,那还要看个人的觉悟了。当然,我以为郑庄公格局还是小了。如果他能够像后世的曹丞相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能历史成就更大一些。不过这也只是我粗浅的想法,毕竟,时移世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具体处境,不好求全责备。参考资料《左传》《一口气读懂中国史》

6、

郑国在春秋初期就已经是“小霸”了,为何在郑庄公死后会速速衰落?郑国本来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姬友的国家(这名字比姬旦还厉害)。东迁新郑后,郑国将周天子打落神坛,对于同是周朝王室的郑国是不利的。郑国为了眼前利益,丧失了长远的前景。郑国也是靠着周室东迁时的一点护卫之功发迹,本来条件还不错,却在后面因为一些朝中虚衔的小问题,与周天子交恶,后来更是相互对立。郑国君主不懂得利用自己原本不错的政治资本,不会搞“尊王攘夷”,白白浪费一手好牌而不自知,而后来更是不打牌直接掀了牌桌。可以说,郑国从崛起到强势那段时间,其实庙堂上坐着的并没有齐桓晋文级别的高明政治家,即使郑庄公个人素质超群,也达不到那个评价。再来说说小霸郑庄公。郑庄公在位(前743年-前701年),他是个胆大包天的人,周平王要把他在朝中的权力平分给虢公,他就敢去问责周平王。为了恶心周天子,他还重金跟鲁国把周天子祭祀专用地许田换过来了,意思你周天子想要祭祀祖宗就得到我地头来。郑庄公三十三年(前711年),郑国与鲁国结盟;第二年,郑与齐、鲁三国在商丘结盟。虽然会盟的规模小了一点,但该具备的形式都有了。而在公元前707年的繻葛之战,郑庄公率军大败周桓王的周、陈、蔡、卫、虢五国联军,郑庄公手下的祝聃射伤周桓王,并请求追击败军。这一箭可以说击碎了周天子后的,几乎开启了春秋礼乐崩坏的序幕。郑庄公既然已主导了这一切,却不能下决心做事做绝,他拒绝了祝聃的请求,并派祭足去慰问周桓王,还是试图重修旧好。当然,这并没有挽救他在周天子和其他各怀鬼胎的诸侯心中的评价。郑庄公丢失了王道,却也没有走上霸道,这份患得患失的心理就是他跟真正的春秋霸主们之间的差距。庄公去世后,郑国陷入内乱,其子争权,遏制住了郑国的发展势头。晋楚争霸的期间,郑国动辄沦为战场,深受其害,总体上被动挨打,但也能借助外力甚至独力取得一些战争胜利,自身还是有一定的实力。郑国中兴要数子产执政时期(前543年-前522年),子产辅佐了郑简公、定公。子产主持的各项改革,历来争议大的就是“铸刑鼎”,即将郑国刑法刻在鼎上,这是中国法制史上石破天惊的伟大事业,第一次向所有人公布成文法,意味着对贵族政治的冲击和士人阶层的崛起。改革内政,慎修外交,极受郑国百姓爱戴,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子产之后郑国堪忧了。郑在春秋末期可能也是2000乘的大国,但是战国已经只剩下一半领土,还剩1000乘就不错了。郑国的陨落速度太快了,与“霸”字多少有点不相称,对后世的影响力也小了点,所以只好在他前面加了个“小”字。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无险可守。战国的郑国经常挨打,也不断的朝晋暮楚,小心翼翼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但还是在战国时期被韩国所灭。后来韩非子就在《韩非子》中不断的“黑”郑国人,比如“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成语故事中,都有郑人的影子。

7、

一次成功的伏击战!鲁隐公执政的第九年,这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周王历法,正月在农历的十一月份,其三月份相当于今天农历的正月,鲁国记载了一次极端天气。从三月十日开始,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下到三月十七日,又天降大雪,积雪盈尺。这样的天气,在今天也是无法想象的!正月暴雨,闻所未闻;初春打雷,有违天时。这场极端天气,造成的严重灾害可以想见!不知有没有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或天文学家进行过研究,这一年的春天究竟出现了怎样的地球或天文事件。但更直接的结果在冬天还是发生了!据《左传》记载,这年冬天,“北戎侵郑,郑伯御之”。可以推测,由于极端天气,北方地区气温下降,牛羊大量死亡,或者北方地区气温总体下降,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无法维持。在生活重压下,北戎首先铤而走险,南下掠食。据研究北戎是生活在今天河北省北部的游猎民族,一路南下,来到郑国边境。这种长途行军要穿越卫国、南燕,或者晋国,大规模的南下侵扰,估计入冬前就已开始,这一定会被郑国所察觉。据此,郑国直接的反应必然是在北部边境严阵以待。开始,郑庄公比较担心一个问题,即是北戎侵扰,都是“徒兵”,也即步兵,而郑国惯用车战,就怕步兵不按常规接战,郑军无法以堂堂之阵对垒;反之,如果北戎步兵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冲击郑军战阵,战车发挥不了作用,也很容易吃亏。就在这时,郑庄公的次子公子突想出了一个妙计:“用一部兵力诱敌深入,其他部队以口袋阵待敌。诱敌部队接战示弱,且战且退,可一路撇下物资,北戎必然中计尾随。一旦进入口袋阵,可三面合击,北戎必然大败!“郑庄公大喜,如此这般,以计而行,不料果然北戎中计。北戎见有军队迎击,自然蜂拥前来,喊声震天,郑军稍一接战,转头就跑,并留下各种物资,一幅溃不成军的样子。就这样,郑军看着北戎士兵进入了自己的伏击圈,于是击鼓鸣锣,三面出击,北戎一看中了埋伏,便掉头就跑,互不相顾,狼狈!郑国大将祝聃更是带领人马一路追杀,毫不手软,直至全歼来犯之敌。鲁隐公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郑国的这次胜利是空前的,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其历史意义在于战争形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升级!更加残酷、更加先进、更加灵活的战争形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次胜利的关键在于“知彼知己”“因地制宜”“诱敌深入”“围而聚歼”。公子突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计策,除了聪明,也是看到了车战的短板和北戎的特点。现在来看,北戎士兵其实就是全民皆兵的猎户,这些人正如公子突所描述的那样,衣衫褴褛,身无长物,装备简陋,军队缺乏训练,加之生活困难,见到物资和食品必然争先恐后。这样的军队虽然贪婪好勇,但是一旦失败,就互不相顾,各自逃命。这场战役虽然郑国大胜,但也预示着北方民族从此将相继进入中原,中原各国的边境将不再太平!当然,也为北方前线国家结成统一战线而提供了外部条件。#祝聃简介#

8、

《周郑交质》选自《左传.隐公三年》,讲述的是东周王朝和郑国交换人质的故事。周平王名姬宜臼,本是周幽王太子,母亲申后是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后来周幽王宠爱褒姒,(也就是那个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姬宜臼和母亲偷偷逃到了申国。看到女儿和外孙被废,申侯大怒,联合西夷犬戎攻打周朝国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犬戎杀死幽王,掳走褒姒,并大肆劫掠,随后申、鲁等国拥立姬宜臼为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躲避犬戎战乱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从此历史进入了东周时代,也是春秋的开端。郑武公因为护送平王迁都有功,被封为卿士,总管周王朝的朝政,并由此引发了后来的周郑交质事件。【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郑武公、郑庄公父子在位时都是周平王的卿士,掌握朝廷大权,看到郑庄公权势过重,尾大不掉,平王想把权力分一部分给虢公,郑庄公由此怨恨平王,到朝廷去质问他,平王说,没有那么回事啊。为了让庄公放心,平王主动提出和郑国交换人质,平王子狐作为人质到郑国去,庄公太子忽到周朝去做人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后来周平王驾崩,平王的孙子桓王继位,周朝人准备将朝政交给虢公管理,为了教训刚刚登上王位的桓王,四月的时候,郑国的祭仲率领军队割取了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这两个地方都是东周已经为数不多的土地,从此周、郑开始相互仇视。【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在文中,左丘明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评论周郑交质事件,说,如果诚信不是出自于内心,交换人质是没有用处的,如果能够相互理解体谅,用礼来约束言行,即使没有人质,又有什么人能挑拨离间呢?如果能够相互信任,坦诚相待,山涧溪流、沼泽池塘里的野草,浮萍白蒿之类的水草野菜,筺筥锜釜之类的器皿,池塘道路上的积水都可以供奉给鬼神,可以进献给王公,何况君子结交两国间的信任,按照礼义来行事,又哪里用的着人质呢?《国风》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苇》、《泂酌》都是来歌颂忠诚守信的。进入东周以后,周王朝无论土地面积还是在诸侯中的威望都大不如前,平王根基不稳,王权衰微,连撤换大臣的能力都没有,甚至还要通过人质来换取郑国的信任,到了桓王时期,更加如江河日下。公元前707年,桓王率领诸侯讨伐郑国,周郑在襦葛(今河南长葛附近)交战,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了桓王的肩膀,使得周王朝的颜面尽失,不长时间之后,各路诸侯相互杀伐,朝廷更加无力管控,东周开始进入了春秋争霸的时代。#祝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