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观辨证论治不仅辨别疾病本身的证,它还包括病人的素质和现状、患病原因,以及季节,环境等。“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导源于《内经》,是辨证论治原理的体现,兹将我的认识简介如下。1、异病同治各种不同的病,出现在相同的机制下,用相同的方法,可以获得缓解或痊愈,在中医方面有理论可说,若用现代医学就很难解释。如一失眠病人十余日目不交睫,服各种安眠药无效,病人愤极,几欲自杀。余见患者面红目赤,舌苔黄厚,大便十余日未行,按其脉,沉实有力。余曰:此胃家实也,以腐浊熏蒸,上扰神明之故,投以大承气汤以下胃实,患者泻后即安然人寐。又一哮喘病人持续发作十余日,中西平喘药无效。余观也有胃家实情况,此胃实肠闭,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大肠得泄,肺气得降,其喘可平,因与承气以泻胃实,一泻喘平。又一呃逆病人日夜呃逆不停,已十余日,亦有胃家实症状,乃胃实气上逆,投以承气,大肠一通,胃气得降,呃逆遂平。其他如呕吐、头痛等证,凡具有胃家实之情况者皆用泻胃实之法,取得缓解或痊愈。若以现代医学观之,各病有属消化系者,有属呼吸系者,有属神经系者,系统不同,病种各异,何以能用同一方法而有效?说者或谓由于植物神经反应之故,此可备一说,详情如何,尚待研究。2、同病异治一种病在不同情况下,其表现不同,治法即各异。如哮喘病者十人同时来诊,其人表里寒热虚实各不相同,即表证中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的不同,故十人处方各异。不但此也,即同一病人,同一病患 ,其人发病时间不同,体质因素不同,其治法即各不相同。如一患者严冬自北方来沪,感受寒冷,表现为寒性哮喘,投以小青龙汤而愈。春日再发,自服前方无效,诊之乃感春日风温之气,症见面红目赤,口干舌红,投以桑菊饮即效。又一次因劳累体虚,症见面色苍白,动辄气急,无力懒动,曾自服前桑菊饮未效,复邀诊,余曰君误矣,前以风热投用,今见气虚之症,当用补中益气,投此方即效。前人多载此类医案,以示中医之辨证论治精神。或人以为难,实即不同情况不同处理耳。现在编写教材,以辨证为纲,下列几张方子,有人对此有意见,认为缺乏辨证论治精神。我认为辨证论治无法列方,如上举是。但在总论可谈辨证论治法则,各论可写各种病证的具体方药,用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作指导,这个指导思想很重要。方药的调节是呆的,有了指导思想就活了。3、病有内同外异、内异外同“证”是病的表现,病的变化,在人们直观下不能太清楚,病可以不同,而症可以相同。据“症”调节,对此病可以有效,对彼就无效,而况有许多病,外无明显之证可辨,就难以用药了。晋代有卓识的医家张湛说:“病有外异内同,内异外同。”我们的祖先没有方法去辨识“内异”,我们现今处在科学昌明时代,可以借助于科学,使宏观与微观结合。“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太史公《扁鹊传》我们引进现代科学之“道”,与原有之“道”结合,能够辨别“内异”或内病无外症可辨,可以结合现代认识,开辟新途径,提高中医水平。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2、扁鹊传歌曲战国时期,齐王得了一种怪病,忽然长睡不醒,御医也治不好。王后请来了扁鹊,扁鹊却说:“此病好治,但我不敢治”,王后赶紧询问缘由。国不可一日无君,当下七雄争霸,四周还有其他国家在虎视眈眈,齐王一日不醒,齐国就多一分危险。眼下救治君王的希望就在扁鹊一个人身上,无论如何都要让扁鹊医治好齐王才行。这边王后下定了决心,不管扁鹊是要金银珠宝,还是要封官,能做到的全都答应下来再说。没想到扁鹊只说了一句:“我要王后你保我不死。”王后疑惑,难道这扁鹊曾犯过什么重罪?如果是犯了什么罪,那王后可不敢担保下来能保下他的命。扁鹊看透王后的疑惑,只笑着说了一句:“我这个罪,是为了救治齐王才得的,所以我要王后保我不死。”王后这才放下心来,虽然不明白他要怎么救治齐王,但既然是为了救治国君,罪行可以赦免。王后当即就下来:“只要能治好陛下,我和太子都会力保先生的性命,还会附上丰厚的奖赏,只是这救治的时间要抓紧了。”扁鹊也爽快答应下给齐王治病,只是他说治病前要先准备几日,才能药到病除。王后只能看着扁鹊离开王宫。之后几日没有任何消息传来,宫中御医先前没治好齐王的病,就被痛骂了一番,眼下出现个民间神医,将自己的风头抢走了,自然就对扁鹊不满,想在王后面前挑拨几句。“王后,你看这扁鹊是不是在虚张声势?回去几日了也没见有什么动静,齐王这里还等着治病呢。”几天没收到扁鹊的消息,王后心里也有些打鼓,难道自己被一个小小的扁鹊忽悠了?而扁鹊这边,他正安分待在家中,只看他也没有准备什么药物,每天就是安静的品茶看书。这天,正研读书籍的扁鹊突然听到外面雷声大作,雨势来势汹汹。扁鹊大喜,连忙穿上鞋子奔出门去,连弟子都没追上,只能看着扁鹊独自一人,两手空空,冒雨冲了出去。一路上扁鹊哪里有水坑就走过去,等跑到王宫门口,早已是一身泥水,头发披散着,十分邋遢。一身泥水的扁鹊,直冲冲的走进齐王休息的寝宫,他先是站到齐王身边喊了几声,齐王一动不动没有回应。看来齐王这几天还是没能被御医治好,接下来扁鹊直接穿着鞋,然后带着一身污垢爬到齐王床上,开始翻来覆去折腾齐王,不停摇晃齐王将他唤醒。等到齐王睁开眼一看,一个浑身泥泞的人在自己面前,还能闻得到土腥味,当即大怒喊侍卫进来。门外的王后和大臣连忙跟着冲进寝宫,齐王看到这么多人眼睁睁看着一个泥人在自己床上放肆,觉得颜面大失,怒火更旺:“来人,给他拖下去斩了。”王后一看果然如扁鹊所料,真的要被治罪了,连忙带着太子一起求情,希望齐王看在扁鹊救治心切的份上,饶他一命。齐王认为王后是被欺骗了,哪有这种救治人的法子?不肯饶过扁鹊的性命。扁鹊这时开了口:“我知晓刚刚冒犯了陛下,陛下要我的命可以,只求陛下给我换一种死法,将我盖在一口大钟里,任由我自生自灭。”齐王同意,侍卫找来一口大钟将扁鹊盖在其中,凭借他一个人的力气没办法出来,只能在大钟里闷死、饿死。就这样过了三日,齐王发现自己确实是康复了,这才相信扁鹊真的是在给自己治病。当下十分后悔处死了扁鹊,连忙让人搬开大钟,想给扁鹊妥善安葬。没想到打开大钟,扁鹊正端坐在地上,面色红润,人竟然还活着。齐王大惊,王后知晓扁鹊的厉害,连忙询问他是如何活下来的,又是如何给齐王治好的?扁鹊解释:“陛下的病其实是心病,就是平时太过操劳,郁结之气堆积在胸口,无法发泄,久而久之成为了‘郁症’,我一身肮脏惹得陛下大怒,就是让齐王将那口气发泄出来,这病就治好了。”可他又是怎么在密闭的大钟中,不吃不喝还能活下来的呢?扁鹊表示:“我早知活不下来,所以提前在身上携带了几日的食物,利用松软的土地,在大钟下挖出了一个呼吸口,等到陛下发现自己已经痊愈,以陛下的宅心仁厚,必定是要让人搬开大钟,这才让我活下来。”一番话表明了齐王病症的原因所在,让齐王等人惊叹于他的医术和聪慧,也让齐王被后一句“宅心仁厚”夸得心情舒畅。当即对扁鹊一番嘉奖,并且大摆宴席,又赏赐给扁鹊不少的金银珠宝。作者:可乐参考资料:《扁鹊传》
3、扁鹊传小说【医经钩考】四诊合参:创见于扁鹊学派之医籍《难经》金栋按:据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汉志》所载《扁鹊内外、经》(惜已轶)系扁鹊学派之“医经”,《难经》《中藏经》等属扁鹊学派之医籍,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汉末三国神医华佗等乃扁鹊学派之传人弟子。如司马迁《史记》则将春秋、战国神医扁鹊(秦越人)与西汉初名医仓公(淳于意)合在一起传记 ,说明了其传承关系。司马迁云:“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循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太史公自序》)扁鹊是秦越人吗?中国史学界及中医学界人士或有这个疑问。为什么?主要与司马迁《史记·扁鹊传》的记载有关。殊不知,经阅读《战国策》《韩非子》《韩诗外传》《说苑》《新序》等古代典籍对扁鹊、秦越人的记载,则会发现原来是司马迁“采撷诸说”而将扁鹊(春秋末期)与秦越人(战国时期)“合二人之事为一谈而未加区别”(廖育群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之故,结果误导后人几千年。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竹简古医籍的出土(老官山汉墓竹简敝昔遗书:“敝昔”,本字为“鷩鵲”之省文“鸟”,乃“扁鹊”之同音通假字。敝(鷩),通“扁”;昔(鵲),同“鹊”。乃由于中国古文字体系,读音和字体发生了变化,且与方言有关所致),可以说揭开迷雾见太阳,提供了了解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战国神医扁鹊(秦越人)的新证据。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四诊合参,创见于扁鹊学派之医籍《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其《六十一难曰》明确说道:“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丹波元胤《难经疏证》云:“按:《说文》曰:‘巧,技也。……’夫望、闻与问,以医之听视,测病之情态,故曰神、曰圣、曰工,唯诊脉一事,在于手技,故曰巧也。”而黄帝学派之“医经”《黄帝内经》亦只是三诊合参,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望色、切脉、问病三诊合参之诊法。又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综合本篇分析,始觉寓三诊望色、切脉、闻声于一体。以中医传统诊法三诊、四诊而言,《难经》《内经》本不属于一个医学学派,一个是扁鹊学派之医籍《难经》,一个是黄帝学派之“医经”《黄帝内经》。而《难经》所谓“经言”,疑指扁鹊学派之“医经”《扁鹊内经》,而非《黄帝内经》!但历代《难经》注家,又多以《内经》释之而终不能完全释然。如徐大椿《难经经释》说:“望,谓望病人之五色,而知病之所在,如《素·五脏生成篇》《灵·五色篇》所云是也。……闻,谓闻病人之声也,如《灵·九针篇》‘心主噫,肺主咳’,《素·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声为呼’、心‘在声为笑’,及下文五音之类是也。……问,谓问病人之所患及其爱憎喜怒也,如《灵·九针篇》‘肝恶风,心恶热’、‘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之类是也。……切脉之法,详《灵》《素》及前诸难中。”虽有此释,徐大椿仍觉欠圆满、非尽义,故而又加按语说:“《灵·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与此不同,未知越人何所本也?”叶霖《难经正义》说:“此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微有不同,经言或别有所本也。”又,《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自滑寿《难经本义》以《素问·五脏生成篇》之“望五色主生死”这一段释之始,后世多沿袭其说,且《素问·脉要精微论》之“望精明五色者”这一段,此等望色之内容,殊不知,对看《脉经·卷五·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则会发现,应属扁鹊学派之部分内容。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扁鹊学派之“医经”《扁鹊内经》的部分内容,已散落于黄帝学派之“医经”《素问》之中了,只不过又经过后人重新编辑整理而成目前之文本。附:参考书目如下。#扁鹊传简介#
4、扁鹊传原文“你们中医这不是骗人的吗?为什么我还不好!就当我受骗了吧!我要退药!”这句话是今天早上一个患者给我反馈的话。这个患者复诊后的第二天给我的留言,当时听到这个话我很震惊,患者何出此言呢?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原因,或许这就是患者普遍的调节误区。这个患者姓李,是通过远程视频看的诊。秉着对患者负责的原则,也为了减少看诊的时间,一般会在看诊前,提前获知患者的症状和情况,基本已经对患者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根据患者的舌手眼面等诊断患者的情况,终对症用药。患者来诊的时候,主述胃肠不好,经常感觉头晕乏力,并且脸上爱出油。经常想东想西,有点焦虑的症状,并且晚上睡眠也不好。患者说这个症状已经困扰了十几年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次想要通过中医药,把身体很好的调理一下。我在出诊的时候,看到患者的情况:眼诊:患者眼球不自主的晃动;手诊:手上有“霜”,并且比较重;舌象:发白,并且有裂痕,齿痕;面诊:脸上出油,并且脸部颜色晦暗没光泽;结合患者的情况,患者脾虚,身体湿气很重,并且患者的情绪一直不稳定,肝郁气滞,因为十几年没有很好的调理,导致现在聚湿成痰,与郁结的肝气互结,中医也叫痰气互结,终患者感觉胸口不舒服,包括失眠等一系列的症状。所以在看诊的时候,首先我就要说,我看病就要先排湿气,清肠排毒,疏通三焦,把郁结在体内的毒素排出去,我一般是通过大便排,排的次数越多,效果也就越好。一般我会用药3天的时间。很多熟悉我的朋友也都了解。然后我再以方二活血化瘀,行气化痰,利水渗湿,终让患者得到改良。一诊结束后,患者用药反馈说太难喝,会不自主的恶心,质疑了药的问题。其实这个是正常的,因为放一中有芒硝等药物,懂化学的都知道,硫酸钠,就是比较咸,而且有异味的,我自己吃也恶心。我想很多患者也深有感触。当患者服用完,到方二的时候,给我助理留言,说效果很好,自己的症状已经有所减轻了。因为我平时比较忙,患者催促赶紧复诊,说自己的药要吃没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患者如约复诊,我看到患者的改良,但是我看来他的状态后,觉得湿气依然存在,我问了他排了几次,他说排了6、7次。我觉得这还没有排干净,于是复诊的时候,再次开了3天的清肠排的方子。又继续增加了健脾和胃,祛湿、渗湿的药。而且患者觉得熬药太麻烦,于是希望我们给熬药之后发过去。昨天看完诊后,要已经安排已经熬完,晾凉之后,才能送出。不过从昨晚开始,患者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开始说,自己吃完确实有效果,但是后面的几副药,有自己感觉没有效果了,然后又说吃完药之后,引起了遗精的问题,身体不舒服。并且抱怨清肠的药太难喝等等问题。终,复诊的药还没等吃呢,自己突然就说了开头的话,说中药应该越吃越舒服才对,我吃了你的中药就要好,我这没好,就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吵着退药啊等等。其实为何在这里讲出来呢,其实不是为了质疑患者如何如何,患者的心情我都能理解,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患者也要有基本的常识。第一,中药不是神药: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祛病如抽丝”,像这位患者,已经得病十几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想要吃半个月中药就全部,这很难,或许也有名医,但是至少我还没有那个水平。中医并不是一定药到病除,而是通过调理,从根源上为你解决问题,标本兼治。第二,在《史记·扁鹊传》中提到“六不治”,不是医生不给治,而是这六种病人无法改变,其中一种就是“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什么意思?就是不讲道理、特别任性的人,医生不能给他治病。因为他头脑中自有一套想法,根本不相信医生,不仅不听医生的话,而且“我执”特别重,就是“骄恣不论于理”。自己胡思乱想,这样只会加重自己的焦虑。第三,身体越好,症状越少。很多患者有这样的疑问,说医生,我之前用药的时候,感觉效果特别明显,为何现在反而效果没那么好了呢,其实是你的身体已经好转了,对比起来没那么难受了。这就好比之前你的身体只有20分,经过调理后,你的身体达到了80分,这样的差距,效果自然很明显,一目了然。但是你再次调理的时候,你的身体由原来的80分,现在到了85分,差距不大,所以就不会感觉那么明显。这个是正常的。第四,中药一般不能退:在正常情况下,中药一般都是混合在一起的,只要患者确定开方,就要抓药吃吃看。因为这样是没办法退的,因为这些药无法分开。而且中医药是一人一方的,不能随意给别人随便用,更别提已经熬好的了。这个是我昨天和今天早上患者的反馈,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这个患者以及所有正在治病求医的人,中医是传统医学,并非药到病除的神药,所有的患者康复都有一个过程。不要相信“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的“神医”,觉得自己有疑问,可以提出来,而不是找一些无端的借口去偏执自己的想法。希望所有人,对待我们中医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5、扁鹊简介和故事上池斋药店,百年老字号中药店,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清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迁居兴化的扬州人方石川在此购得前后三进、两厢一楼明代建筑,开设前店后作的药号,取《史记扁鹊传》中“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典故,定名为“上池斋”。#扁鹊传简介#
6、扁鹊传解析陕西话古音考究—焦焦—ziao音 ciao音 ciou音【唐韻】卽消切ziao音【集韻】【韻會】【正韻】兹消切ziao音,音蕉。【說文】火所傷也。【玉篇】火燒黑也。又炙也。【禮·月令】其味苦,其臭焦。【註】火之臭味也。凡苦焦者皆屬焉。【左傳·哀二年】卜戰龜焦。【禮·問喪】傷腎乾肝焦肺。【史記·越世家】苦身焦思。又【秦本紀】圍焦降之。【註】括地志云:焦城在陝州城內東北百步,因焦水爲名。周同姓所封。◎按左傳之焦姬姓,神農之後乃姜姓,其所封當別是一焦。周本紀註亦云:在陝縣。誤。又姓。【廣韻】神農後,以國爲氏,出南安。又晉邑名。【左傳·僖三十一年】許君焦瑕。【註】晉河外五城之二邑。又【詩·小雅】整居焦穫。【爾雅·釋地】十藪,周有焦穫。【註】今扶風瓠中是也。又【晏子·外篇】東海有蟲,巢于蟁睫,命曰焦冥。又焦明,鳥名。【司馬相如·上林賦】掩焦明。【註】焦明似鳳。通作鷦。又【韻會】通作燋。詳燋字註。【集韻】或作㸈。又【集韻】慈焦切ciao音【正韻】慈消切ciao音,音樵。【集韻】焦夷,楚地名。【左傳·僖二十三年】楚伐陳取焦夷。【註】焦,譙縣也。夷一名城父。皆陳邑。又與憔通。【班固·答賔戲】朝爲榮華,夕而焦憔悴。又【集韻】將由切ciou音,音啾。又【史記·扁鵲傳】別下于三焦膀胱。【註】正義曰:八十一難云:三焦者,水穀之道路也,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也。【廣韻】別作膲。又國名。【左傳·僖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註】焦在陝縣。【史記·周本紀】褒封神農之後于焦。【註】地理志,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