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治简介(孝宣之治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17:45:23 浏览
1、孝宣之治简介

逆取顺守,孝治天下?试析宋高宗朝孝治文化南宋高宗在北宋灭亡的背景下建国,因此他兼有创业与守成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继承北宋而来需要传扬祖宗家法;另一方面北宋灭亡,他需要重建。因为认识到孝的重要作用,所以面对王朝初建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他对于前代的孝治政策进行了继承,又因为所处具体形势有所不同,所以他的孝治政策也是在继承前代孝治基础上结合新形势而有所变通,但主要是继承前代,具有很强的继承性。一、宋高宗的孝治政策主要包括:注重孝道训教即推崇《孝经》、事孟太后与韦太后极孝、在教育宋孝宗方面特别重视孝、重申皇帝的三年守丧制度;推行一系列的尊老、养老国策;对孝行进行表彰和奖励;用法律保障其孝治的实施等等。宋高宗通过一系列孝治政策的实施,稳定了南宋王朝的统治、为其即位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为其与金议和制造了舆论、重建了“靖康之难”后被破坏的忠孝伦理道德,通过用孝教育的皇储推动了宋朝江山的顺利延续。二、宋高宗实行孝治的成效1.稳定统治南北宋之交以及南宋刚建国时,国家存在极多不忠不孝的情况。作为南宋朝的开国君主,宋高宗在此种形势以及父母、兄弟、妃嫔、大臣等都被金朝掳走的背景之下建国,建国初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均遭到严重破坏、国家民众也都身心俱疲,外部还一直遭受金朝威胁,国家形势极为严峻。面对此种形势,宋高宗大力实行孝治,不仅注重孝道训教即:推崇《孝经》、亲身示范孝行、在教育皇储时重孝、重申三年守丧制度;而且在国家范围内大力推行尊老、养老国策,致力于保障国家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表彰和奖励孝行,注重在国家范围内通过精神、物质表彰奖励的方式对孝进行宣传、提倡。更为重要的是,他还通过法律对国家的孝治进行保障,运用潜移默化提倡宣扬与法律强制相结合的方式对民众进行孝的洗礼。宋高宗孝治的实行对身心俱疲的民众能够起到教化的作用。民众得到孝道教化之后,道德素质水平能够得到提升,能够移孝于忠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不致走上反对国君、危害国家的道路。2.重建伦理道德靖康之难中宋徽宗、宋钦宗、韦太后以及大批皇族、妃嫔、大臣都被金朝掳到北方,而且靖康之难中、北宋灭亡后宋朝领土范围内都遭到金朝的大肆破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忠孝伦理道德也不可避免的遭到严重破坏,而忠孝伦理道德的破坏无疑会造成国家秩序的不稳定,甚至混乱。宋高宗在此种背景下建立南宋,为了南宋的统治能够尽快稳定,并且能够顺利延续下去,宋高宗必须要尽快重建国家的忠孝伦理道德,教会人民孝于长辈、忠于国家君主。以他们都能够对王朝保有向心力,都能为王朝的团结与稳定努力,而不会成为王朝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危害王朝统治的稳定。所以宋高宗继承了前代的孝治政策,大力实行孝治。他不仅注重孝道训教,即希望通过自己对《孝经》的推崇、对孟太后和韦太后的孝行、对皇储孝教育的重视、对三年守丧制度的重申等对王朝统治区域内的民众进行孝的教育与引导。而且在国家范围内大力推行尊老、养老国策,致力于保障国家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表彰和奖励孝行,注重在国家范围内通过精神、物质表彰奖励的方式对孝进行宣传、提倡;更为重要的是,他还通过法律对国家的孝治进行保障,运用潜移默化提倡宣扬与法律强制相结合的方式对民众进行孝的洗礼。3.延续统治宋高宗在宋孝宗的选立与培养教育中都特别注重孝,诏立其为普安郡王时强调他先天就具有忠于君主、国家;孝敬父母的品格。正是因为宋高宗对于宋孝宗的孝教育,宋孝宗不仅即位之前对高宗极孝,与宋高宗一起到建康视师时,也不忘对高宗的饮食、生活等事事关切,还写信告知宫中皇后。宋高宗对于皇位继承人孝的教育也是其孝治的一部分,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宋孝宗成长为一个极孝顺之君主,得到“孝”的庙号而且也使他成长为政治上极有作为之君主,堪称南宋君主之。宋孝宗对宋高宗时期的政策进行了继承,其中自然包括孝治政策。所以宋高宗这一教育方式也有利于其孝治政策的延续,其孝治的延续又有利于国家统治的稳定以及统治的延续,而且继承人的正确选立本身就对国家统治的延续具有促进作用。所以说,宋高宗皇位继承人选择以及培养的正确也为南宋江山得以顺利延续起到了推动作用。结语:虽然宋高宗朝的孝治还存在对愚孝过度提倡,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树立扭曲的孝行表达方式。官员执行力差,有些远离中央的下层官员对孝治缺乏重视等问题。但总体来看,他的孝治不仅实现了其稳定国家、延续统治的目的,而且其中的尊老、养老国策使全国一部分老年人真真切切得到了有保障的晚年生活。

2、李治是谁的儿子

三才章第七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麽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孝治章第八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於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圣治章第九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於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於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纪孝行章第十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著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五刑章第十一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广要道章第十二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3、孝治章全文及译文

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当官需走举孝廉的路;甚至皇帝的谥号,今人不少也弄错,不是惠、文、景、武.....而是孝惠、孝文、孝景、孝武……除了高帝和光武帝,其余有谥号的皇帝个个带个“孝”。对“孝”道的重视无以复加。到魏晋时期,虽然已经是九品中正制,但实行之初在品第人物时仍然需要评行状、品行(虽然多数是走个形式),时人对品德的评价依然重视。如二十四孝故事 中,先秦时期六个,汉朝时期六个,三国时期两个,晋朝时期五个,南北朝时期两个,唐朝时期一个,宋朝时期两个--从汉到晋这几百年就占了一半多。所以李密的孝举在当时是得到广泛认可的。《晋书 》有载,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华阳国志 》载,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自口尝。这感情是真的。

4、孝治天下是什么意思

抄书打卡《孝经》第五天,今天抄写第八章第九章, 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心平气和,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身心安稳?#孝治简介#

5、孝治和圣治的关系

中国历朝历代都讲究以孝治天下,不仅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还有一整套礼仪制度作。细观宦海沉浮,凡官员丢官甚至丢命,罪名或犯上作乱、或贪腐聚敛、或懒政失职等不一而论,因不守孝道而遭罢黜的却十分罕见。偏偏有一位在孝道上被政敌抓牢而丢了官的,他就是西汉孝平帝时的大司农(财经部长)。史载,孙宝因拒唱赞歌而触犯了权奸王莽。恰在此时,孙宝派人迎家眷入京,不想年迈老母经不住舟车劳顿中途病倒,只好留居在弟弟家中,只有妻子儿女来到京城。负责监察的司直陈崇便抓住此事上书弹劾孙宝,皇上交由三公审讯此事。孙宝回答说,我年己七十,昏聩惑乱。只顾妻子儿女,而供养母亲的心淡薄,的确如奏章说得那样。结果,不仅事实俱在,本人又供认不讳,孙宝便被罢免,后老死家中。这里,固然有王莽挟私报复的阴招,也不排除孙宝不愿与权奸同朝的凛然。可是,毕竟孙母病倒未能来京,是孙宝的硬伤。扣你个不孝的帽子,不仅理由堂皇还让你百口莫辩。由此可见孝道在社会上、在官场中份量之重。当前,国家也在大力提倡“百善孝为先”,但现实却差强人意。只顾老婆孩子,对父母不管不问者有之;把父母赶出家门,甚至大打出手者有之;更有甚者,个别地方还有催年迈父母“自我了断”的。而我们有些“有司”却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民不告官不究,或只是一般调解、教育了事,助长了不孝之风。所以,继承、发扬民族孝道传统,要先从官员做起,也要从舆论、制度、法律三管齐下,以期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