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简介韩信(刘邦韩信吕后)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18:47:46 浏览
1、刘邦韩信吕后

公元前196年,长乐宫不时传出一阵阵惨叫声!大将军韩信正被麻袋罩住,悬于大钟内。此时吕雉正指挥着周围一帮女侍从拿着尖尖的竹签把韩信扎死。而韩信临死前骂吕雉心如蛇蝎,吕雉听到后笑了。韩信,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将领,后却死在了吕后手上,这到底是因为什么?被称作“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战国时期出生在现在的江苏一带,西汉的开国功臣,古代军事家。韩信在年轻的时候,还是一个平头老百姓,就和刘邦差不多。跟很多杰出的人不一样,韩信当时是一个品德很不好的人,而且他的家里贫穷,经常到别人家里蹭吃蹭喝,明知道人家不愿意帮助他,他还是要厚着脸皮前去,做官又做不了,种地又种不好,一时间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不过韩信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在乎,他是有志向的。当初他母亲去世,他没有钱给母亲下葬,就只能随便埋葬母亲,这让他很难受,他就想如果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在母亲的坟前安置一万户人家,让他们给自己的母亲守灵。另外韩信也不是真的没有骨气的人,他曾经在南昌亭亭长家里吃了几个月的饭,亭长的夫人也不愿意了,就专门有一天没有准备他的饭,韩信去了之后一看就明白了,从那之后他就再也没去过那家。也就是韩信骨子里本身就有一些傲气和不甘愿平凡的气节,这才有他后来的故事。公元前209年,韩信开始从军,投奔了项梁,但是没有得到重用,后来他又跟着项羽做事,曾经很多次建言献策,但都被项羽当成了空气。不能这样下去,韩信必须另谋出路。前206年之后,韩信投入到了刘邦的麾下,依然是默默无闻。终于有一次,他因为犯法即将被问斩,这时候他和监斩官说:“大王不是要这天下么!为什么要杀壮士!”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可以帮助刘邦打下天下!”这话让当时的监斩官夏侯婴看到了他的骨气,“此人语出惊人,一定不同凡响。”就这样,韩信成功活了下来,并得到了夏侯婴的赏识。后来韩信有机会和萧何交流,两个人聊得很开心。萧何也明白,韩信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随后把他推荐给了刘邦,虽然过程不是特别顺利,但这之后,韩信的翻身之日算是来了。后面的日子,刘邦的战斗中几乎都有韩信的身影,而他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帮助刘邦获得一战又一战的胜利,刘邦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他。那么这样一个大功臣,为什么会被杀呢?这并不是多难以理解的问题,无疑就是因为刘邦害怕韩信在多年的征战中积累的威望、名气、势力会威胁到自己的江山,正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自古以来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刘邦曾经和韩信说过:这里没有杀你的刀,也没有捆你的绳子。言外之意就是他不会杀韩信。但现在他想杀了韩信,一时间竟然不知道从何下手,毕竟不管是作为男人,还是作为皇帝,都不能言而无信。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然后他就把这个办法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吕雉。公元前196年,吕后把韩信约到了长乐宫,对韩信说道:“韩信,你犯了谋反之罪,今天我要杀了你!”听到这里韩信笑了,把当初刘邦答应他的话说了一遍,没想到吕后根本不在乎:既然你说这天下没有捆你的绳子和杀你的刀,那我就用别的!突然,一个麻袋套住了韩信的头,顿时他眼前一黑,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没等他开始挣扎,提前埋伏在角落里的一群侍女个个手持尖锐的粗竹签,一点没犹豫,齐刷刷地扎进了韩信的身体里。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在了女人手中。临死之前,韩信咒骂吕后蛇蝎心肠,没想到吕后竟然笑得很开心。其实这也不是吕后多么心狠手辣,纵使她的手段确实有些狠毒,但这也都是为了自己的丈夫刘邦可以坐稳江山,也是为了儿子做皇帝扫清障碍。所以吕后听后会哈哈大笑,只要一切目的能达到,你韩信又算得了什么呢?被骂几句又能算得了什么呢?那么韩信到底有没有造反呢?历史上记载韩信并没有造反,但是他确实做过让刘邦怀疑过的事情,对于刘邦来说,为了江山,这种事情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存在,作为皇帝,他又会在乎谁的性命呢?怪不得有句话说:自古伴君如伴虎,好好的韩信就这样草草的结束了生命。参考资料[1]司马迁.高祖本纪[M].1085[2]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M].1085

2、吕后设计韩信

公元196年,长乐宫不时传出一阵阵惨叫声,大将军韩信正被麻袋罩住,悬于大钟内。此时,吕雉正指挥着周围一帮女侍从拿着竹签把韩信扎死,而韩信临死前骂吕雉心如蛇蝎,吕雉听到后笑了。吕雉用了何计,才让一代名将韩信殒命于此呢?这一切,还要从一封信说起。陈豨反叛,刘邦十分气愤,率兵亲去平叛,韩信却假称自己生病没有跟随。此时,宫内的所有事务都交给了吕雉管理,外政则都托付到萧何身上。得知韩信留守在长安,吕雉夜不能寐,韩信活着对于他们来说始终是个祸患,只要韩信还活着,自己的儿子就很有可能不能继承大统。如今陈豨在外已经另立旗帜,谁知韩信会不会跟陈豨来个里应外合,到时候他们就成为了砧上鱼肉,任韩信宰割了。越是细想,吕雉越觉得忧虑,于是她连夜宣召了萧何,希望能与萧何合谋,趁这个时机将韩信杀死。萧何听到吕后此意也很苦恼,想要杀人却是不难,但是这个由头从哪里找呢?从宫中回去的萧何也是辗转反侧。直到有一天,吕雉又将萧何传入宫中,她屏退左右,只留下萧何和她两个人。她拿出了一封书信递给了萧何,萧何看后十分心惊。原来,这封书信出自韩信的一个家臣的弟弟,这位家臣不知何故得罪了韩信,韩信将他抓了起来,准备不日将其杀死。这个家臣在临死之前,希望见自己的家人一面,于是买通了守卫找来了他的弟弟。家臣之弟见到兄长之后,自然是痛哭流涕,家臣在交待完身后事,告诉弟弟自己这样死去实在心有不甘,既然韩信对他不义,自己也只能不忠了。于是他手书一封偷偷交给了弟弟,并告诉弟弟里面有个重要的秘密。弟弟在离开了牢房之后,根据家臣手书所言写了一封书信,希望能够借此书信为哥哥报仇。吕后得到这封书信之后高兴,自己这么多天都在苦恼如何名正言顺得杀了韩信,没想到韩信却已经将刀子送到了她的手上。萧何所看的那封书信中,正是家臣告知弟弟的秘密。在陈豨反叛之前,韩信与其有过一次私密交谈,韩信与陈豨看似在庭院散步,实际上两个人正是在说谋反之事。两个人商量里应外合,来获得天下。而在陈豨起兵之后,韩信还曾暗中送去了书信,让陈豨只管安心,自己会在长安协助他。然后韩信就找来了这个家臣,两个人商议要设计先假传诏书释放服役的罪犯和奴隶,然后利用他们去刺杀吕后和太子。吕雉认为韩信诡计多端,要杀了他还要细细筹谋。萧何深以为然,如今由头是有了,但是怎么除掉韩信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吕后告诉萧何,可以在长乐宫里处死韩信,为了使韩信放松警惕,还得想出一个计策将韩信骗入宫中。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两人面上先装作若无其事。直到有一天,一位士兵从前线回来带来了陈豨已经被杀的消息,而刘邦很快也将得胜还朝。群臣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高兴,准备进宫庆贺。一直托病不出的韩信有些犹豫,萧何来到他的府中劝他:“当初你生病不去前线就已经惹得众人非议了,这次庆贺如果再不出现恐怕不好,就算你是真的生病,也该勉强露一面才是,也好堵住他人之口”。韩信听到此话,也觉得有理,于是进宫道贺。进宫后,韩信拜见了吕后,谁知道进到长乐宫中后,突然冲出了一堆兵士,将韩信团团围住,韩信无法抵挡被兵士们用网给绑了起来,后来又被吊在了钟室内。韩信已经是穷途末路,因为当初刘邦曾对韩信做过三不杀的承诺,吕雉为了不违背诺言,于是找来了一些宫女。这些宫女手拿竹签,韩信就这样被竹签给戳死了,韩信死前感叹自己一世英雄,却没想到死于吕雉这个妇人之手,怒骂吕雉。吕雉笑了,成王败寇,只有韩信死了,自己的儿子才能坐稳皇位,韩信区区几句辱骂又算得了什么。在韩信死后,吕雉又诛灭了韩信的三族,真正做到了永绝后患、斩草除根。

3、吕后韩信楚汉传奇

前196年,萧何骗韩信进宫,吕后对韩信说:“君王叫我杀你!”韩信说:“别忘了,君王赐我五不死!”吕后冷笑道:“让你五不死!”一群宫女蜂拥上去,用竹签把韩信活活戳死。韩信是楚国淮阴人,出身社会低的贫民阶层,家庭条件差。韩信出生在战国末年,因为战乱,他家的人都死光了,韩信只能到处乞讨为生。少年时期的韩信好吃懒做,被家乡的很多人看不起。有个屠户一直看韩信不顺眼,有一次在路上碰到韩信,挑衅道:“你虽然长得高大,但你是个胆小鬼!”韩信不想理这人,转身就走。屠夫拦着不让韩信走,叫嚣道:“如果想证明你不是胆小鬼,你就把我杀了。如果你不杀我,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从屠夫的胯下钻过去,所有人都笑话韩信是胆小鬼,但韩信根本不辩解。秦二世继位后,秦王朝统治更加残暴,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其中出名的就是陈胜、吴广起义。韩信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他刚开始加入的是项羽叔父项梁的部队,项梁败亡后,韩信就成了项羽的部下。韩信虽然在项羽手下当幕僚,但项羽并不重用他,他提的很多建议项羽都不听。就在韩信每天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夏侯英和萧何劝项羽投奔刘邦。后来,韩信投奔了刘邦,在刘邦手下做一个看管粮仓的官员。有一次,粮仓失火,按律法,韩信和十四个官员犯的是死罪,其他人都被斩首了,轮到韩信的时候,他看到夏侯婴了,大叫道:“汉王正是用人之时,为什么要杀有才的人呢?”夏婴侯听韩信这么一喊,认为他有胆有识,日后必成大器,就把韩信推荐给刘邦。刘邦见韩信长相一般,并没又把他放到眼里,让他继续看管仓库。丞相萧何看出韩信是天下少有的奇才,主动和韩信交好,俩人成为至交。这时刘邦的军队打到了汉中南郑,因为刘邦的军队一败再败,韩信在刘邦这里也没受到重用,难免灰心丧气,一天晚上,他竟和一些将领结伴跑了。萧何听说后,赶紧连夜骑马去追,只把韩信一人追回来了。刘邦知道大怒,质问萧何:“逃跑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追韩信一人回来?”萧何答道:“跑的那些人以后再找,可是韩信跑了,世上就找不到第二个韩信了,主公想得天下,一定要重用韩信呀!”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果真没有让刘邦失望,在以后的战争中,屡建奇功,很多著名的战役都是韩信指挥的,从此韩信名震天下。当韩信攻下齐国后,他向刘邦递了个报告,说齐国这里人心浮动,不好管理,建议刘邦把自己封为齐王,帮助刘邦治理齐国。刘邦一听气愤,汉军和楚军还在这里一争高下,韩信就要求自立为王,当即要派兵攻打韩信。张良和陈平赶忙劝住刘邦:“现在不是讨伐韩信的时候,万一他倒向了楚军,咱就更得不偿失了,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他守住齐国也行!”刘邦一听,言之有理,封了韩信为齐王,并让他攻打楚国。刘邦和韩信联合攻击,项羽连连败退,终打败了项羽,消灭了楚国。天下虽然平定了,但刘邦对韩信当初请求封王的事还耿耿于怀,但韩信的功劳实在太大了,他只能慢慢削弱韩信的兵权,改韩信为楚王。公元前201年,刘邦收到韩信谋反的诬告信,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韩信被贬职后,开始怨恨刘邦,并开始计划谋反,没想到自己身边有刘邦的耳目,还没行动韩信要谋反的消息就传到了吕后的耳朵里。吕后忙招萧何来商议,萧何派人给韩信送信,请他进宫一起和刘邦商议事情。韩信十分相信好友萧何,一个人进宫见刘邦,连佩剑都没带,进宫后,没见到刘邦,却见到了吕后。当年韩信因为屡建战功被刘邦赐“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得不死,见君不死,见光不死,见铁不死,于是被吕后的宫女们吊起来用竹签活活戳死。韩信被迫在32岁的时候惨烈的结束了生命,他死于好友萧何的计策,吕后之手,更死于刘邦的猜忌之心,不过也和韩信自身的性格有关。

4、吕后和韩信的真实关系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杀于长乐宫,灭三族。刘邦回来以后显得很高兴,但又悲天悯人地问了一句:临死之前韩信说了什么?韩信这一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不仅留下了千古美谈,更是给刘邦留下了一名良将。韩信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刘邦的不足之处,好在刘邦对身边的臣子也信任,确定了韩信真正有才之后,在很多军国大事上都仪仗韩信。消灭赵国和齐国以后的韩信在垓下之围中帮助刘邦一举战胜了项羽,是刘邦能够坐稳皇位大的功臣。刘邦成为皇帝以后需要的不只是有才华,有实力的臣子,更需要这些臣子对他无条件的服从和尊重,可是韩信却没有办法让他满意。多年来韩信自恃功高,多次主动向刘邦讨恩,这样的行为未免会有功高盖主之嫌。刘邦自己就是起义出身,韩信在军中威望甚高,为了避免韩信功高盖主,刘邦选择收回了对方的兵权,并且把他软禁在京城,虽然给了淮阴侯这个名号,但是他对韩信并不信任。韩信也察觉到了刘邦的态度,他不愿意一辈子被困在洛阳,于是联系了忠心于自己的手下,打算趁着刘邦带兵打仗不在洛阳的时候,用里应外合的方式推翻刘邦的统治。可谁知韩信家臣的弟弟听说了这个消息,透露到了萧何和吕后那边,萧何为了天下不再陷入混战,只能和吕后合谋,除掉韩信。可是问题来了,刘邦当时为了奖赏韩信,特地做出了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三条约定简直就像是韩信的护身符,他们如果要杀掉韩信,不能让刘邦做背信弃义的小人。于是萧何和吕后就想出来一个办法,让宫女把韩信套在一个袋子里,悬在半空中,用竹竿刺死,这样既能够解决心腹大患,又能让刘邦满意。公元前196年,毫不知情的韩信被萧何派人传出去的假消息骗了过来,杀死在皇宫之中,临死之前韩信大喊,“悔不听蒯通之言!”此时刘邦正领兵作战在外,根本不知道韩信早已被处死,他回宫之后得知消息高兴,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但是他为了彰显君主的仁德,特地悲天悯人地问了一句,“韩信临死之前说了什么?”无论是萧何还是吕后都不敢在这种事情上进行隐瞒,于是他们将韩信的临终之言交代了出来,刘邦听后立即找人把蒯通抓了过来。蒯通听说韩信的死讯之后就想逃走,可是没等自己逃出生天就被刘邦派人抓进了皇宫。蒯通在辅佐韩信之前,先是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赵国和燕国,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和才华,他一直想要辅佐一个能够称霸天下的王者。楚汉之争时,蒯通认为刘邦不过是一个市井小民,能够走到后不过凭借的是他身边的能臣强将,并不值得自己去辅佐。至于项羽,虽然有才有实力,不过为人傲气,在很多时候犯了刚愎自用的毛病,并不会重用他,所以蒯通在这些人中选择了韩信。跟在韩信身边出谋划策,帮助韩信打赢很多场胜仗,在韩信攻打齐国的时候,还献出计策,让韩信继续进攻,从而借韩信之手除掉了郦食。韩信灭下齐国之后,主动向刘邦要求封王,刘邦当时就开始怀疑韩信有不臣之心,不过苦于当时项羽这样的强敌在前,不得已做出了退让。但这件事情之后,君臣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刘邦认为韩信不忠且不好控制,韩信认为刘邦小看了自己的才华,不愿意给予相应的奖赏。这才有了后来萧何和吕后设计除掉韩信那一幕,刘邦担心蒯通会投奔他人转头对付自己,于是他开口询问。“你当初为何要鼓吹韩信谋反?难不成就不怕我会派人处死你么?”刘邦并没有第一时间问罪,反而特别好奇的询问他原因,谁知蒯通面对刘邦的询问,没有露出任何害怕的神色,反而认真的看着刘邦。“我当时效忠于韩信,所提出来的每一个意见都是对他有益处的,这是尽了自己的为臣之道,天底下像我一样辅佐别人的臣子很多,难不成你要将那些人都杀掉吗?”蒯通说出来的话其实是诡辩之言,可是刘邦细细思索了一下,发现对方讲得有道理,于是就让人将蒯通放了。

5、韩信吕后小说

公元前197年,韩信身死长乐宫后,吕后又抓了韩信谋士蒯通。刘邦质问蒯通:“你为何劝韩信谋反,我要烹了你”!蒯通却笑了:“狗只为它的主人而狂吠。我只恨韩信不听我言,三分天下不取,却死于女子之手啊”!刘邦听后沉默了,韩信确实有三分天下的实力。当初,刘邦聚集56万诸侯联军,却在彭城之战被项羽3万骑兵打得溃不成军。而后诸侯纷纷背汉,转投项羽阵营,是韩信灭魏、平赵、取代、吞齐,撑起了汉王阵营大旗。在楚汉争霸关键的时期,甚至连一身傲骨的项羽,都放下身段派武涉游说韩信。武涉说:“汉王、项王争霸天下,可真正决定胜负的却是您啊!您投汉王则汉王胜,您投项王则项王胜,所以您应该坐观成败、壮大自身。如果项王败了,下一个就轮到你齐王了。您就算不支持项王,也应该三分天下,左右制衡”。可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前,韩信却忘不了刘邦的知遇之恩。他说:“我在项王帐下,不过是个小小的执戟郎中,是汉王授我上将军印。登台拜将这才有了今天的韩信,所以帮我谢谢项王好意,韩信终不负汉”!得知韩信决定出兵垓下,帮助刘邦彻底灭掉项羽后。谋士蒯通苦口婆心劝道:“您灭魏、平赵、取代、吞齐,拥燕、赵慷慨之士,齐地富饶之物产。功盖汉王名震天下,早就没了做人臣的机会。如今天下三分之势,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啊”!蒯通一句早就没了做人臣的机会,让韩信猛然呆立良久。两人又不断争辩,蒯通后甚至直白说道:“文种、范蠡存越灭吴,助勾践成春秋霸主。可结果呢?范蠡出逃避祸,文种赐剑自刎,这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残酷”!韩信听完、无言辩解,只得说道:“先生到此打住,容我再考虑考虑”。蒯通见韩信执意助汉灭楚,只记刘邦昔日之恩德,而不顾如今天下之局势。亦知韩信不得善终,于是化作巫医云游而去,以免祸连己身。果然,蒯通走后不久,韩信出兵20万于垓下,十面埋伏逼得项羽乌江自刎。项羽死后刘邦连夜闯入韩信军营,夺走20万齐军指挥权。改韩信齐王为楚王,不久后再贬淮阴侯,接入长安软禁于侯府之内。自此,一代兵仙韩信,再也没有碰过虎符。可就是退让到这种程度,还是有侯府家丁告韩信谋反,准备袭击吕后、太子刘盈。在知己萧何的邀请下,韩信背着谋反的罪名,不明不白地死在了长乐宫。直到临死那一刻,韩信才意识到鸟尽弓藏的残酷性。他绝望而悔恨地喊道:“我韩信悔不听蒯通之言,竟为女子(吕后)所诈,死于宫室之中啊”!刘邦回到长安后,得知韩信已死,高兴之余又有些怜悯。《智囊》载:【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吕后又将韩信临终之言告诉刘邦,这才有了开篇云游多年却又被抓的蒯通。刘邦质问蒯通:“你为何要教唆韩信谋反”?并要烹杀蒯通,可蒯通却说:“狗只为它的主人而狂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我当时既然是齐国的臣子,那为韩信谋划有何不对,您又为何要因此烹杀我”?刘邦听后深以为然,就命人放了蒯通,这就是《智囊》中韩信之死的故事。韩信终不叛汉,为的是登台拜将的情谊;蒯通三分天下,为的是食君禄、报君恩的道义;刘邦灭项羽而擒韩信,为的是江山永固的利益。终情谊输给了利益,利益却又需要道义。所以面对油锅烹杀,蒯通一句——狗只为它的主人而狂吠,就打消了刘邦的杀意。因为,过去齐王、汉王的仇恨与纠纷,对刘邦不再重要;而食君禄、报君恩的道义,对汉高祖重要;所以刘邦不仅赦免了蒯通,还让曹参请其为官。蒯氏子孙因此声名显赫400年,世代皆为智谋之士。直至东汉末年,蒯良、蒯越兄弟仍是刘表帐下谋士,所谓福祸相依、化险为夷,这就是蒯通的智慧和高明之处。智慧是世间珍贵的之物,也是难得的之物。但明代一个叫冯梦龙的人,却写了一本千古奇书——《智囊全集》。这本书从先秦到明朝,讲述了1238个名人智慧故事,范仲淹、张良、诸葛亮、卫青等事迹尽在其中。国藩将它放在床头,日夜捧读;纪晓岚一日三读,倒背如流;都是为了吸收其中蕴藏的智慧。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套,文白对照版的《智囊全集》。全书有厚厚的6本,文言文、白话文兼具,价格仅为39元,一本平均不到7块!需要的朋友,点击下方横条,即可拥有↙#吕后简介韩信#

6、吕后简介及生平事迹

公元前196年,刘邦在外平叛,吕后借机在长乐宫坑杀韩信。韩信临死时悔不当初:“若我听了剻彻之言,也就不会有今日之祸,想我堂堂七尺男儿,居然死于妇人之手,可悲可叹呀!”之后刘邦归朝,吕后第一时间去告状:“陛下,韩信谋反,臣妾已将其诛杀!”刘邦听了很惊讶,瞪大双眼,韩信这人可不好对付,朕拿他都无可奈何,你咋办到的?刘邦的疑惑表现得太明显了,吕后一眼就看穿了,笑着将事情的经过解释了一边。刘邦边听边点头,直夸妻子聪慧,替他解决一大难题。了解完前因后果后,刘邦心情甚好,随口问了一句:“韩信临终前有什么遗言吗?”“还真有,他说后悔没听剻彻之言,否者也不会有今日之祸。”吕后回答。刘邦一皱眉头:“这剻彻是个什么东西,居然敢教唆韩信背叛朕。来人,将此人给朕押过来。”随后,剻彻被带到刘邦面前。见到这位天子,剻彻心里并不害怕,得知韩信被害,剻彻便已经预料到这一天,也早已想好了脱罪的法子。刘邦看着下面梗着脖子,跪得笔直的剻彻,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就是你教唆韩信反朕?你可知这是砍头的大罪?”剻彻毫不犹豫地点头。既然剻彻认罪了,刘邦自然不客气了,当即下令:“来人,将这狂徒给朕拖出煮了。”剻彻大喊:“且慢,陛下听臣一言。”因为除掉了韩信,刘邦心情还是很好的,愿意给个机会,让这个罪人说一说临终遗言。剻彻重重给刘邦磕了一个头,道:“在其位,谋其职,臣当初效忠韩信,自然一心一意为他打算。可惜韩信太一根筋了,为人又自负,不肯听臣的,这才酿成大祸。如今,韩信已死,臣想另投明主,为陛下效力,替陛下分忧。”刘邦听后,忍不住深思起来,这老家伙说的有几分道理,说起来,他也是出于忠心才教唆韩信的,也不算有错,再说了,韩信现在也死了,对自己已经没了威胁,那么留下这个老家伙,既能彰显自己的大度,借此施恩,同时麾下也有了一个可用的忠心之人,两全其美。这么一想,刘邦大手一挥,亲自扶起剻彻:“先生言之有理。”随后放了剻彻。当然,剻彻能够幸运逃过一劫,除了因为他口才好,更因为他遇上了对的时候。年轻时候的刘邦,更看重下属的能力,知人善任。而上了点年纪,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的老年刘邦,则更看重臣子的忠心,怕下面的人趁机作乱。因此,当他察觉出剻彻有忠心这个优点的时候,才会起了爱才之心,放过对方。刘邦想要一整朝堂风气,培养一批忠心的臣子,在他百年后可以辅助新帝,稳固朝政,这想法没错,可惜天不如人意,他还没有安排好一切,就撒手人寰。他一死,吕后把持朝政,一切都脱离他的掌控……都说“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我很喜欢读中国古代史,感觉越读越厚重,越读越有趣,越读越启智。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读一读《史记》这本经典巨作,而且国内的学校则会告诉家长,越早让孩子接触这本书越好。不少高考状元,就是在小时候就开始读《史记》了。北大学霸胥文豪,三岁就开始读《史记》了。就连很多金牌教师都在说:“孩子在10岁左右的年纪,多读读历史书是好事儿。”如今,兼具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史记》,被教育部列入新课标必读书目,原著是文言文,50多万字,大人读起来都吃力,更不适合小学的孩子。推荐给大家这套《写给孩子的史记》。1:这套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历史清晰的呈现出来,符合孩子的阅读特点,激发孩子读历史的兴趣,让孩子真正了解历史。2:这套书有精美的插图、大字和拼音,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自己独立完成阅读,图文并茂。保留了成语、古代专有名词、歇后语、近反义词等常见考点,并且详细做了注释,为孩子奠定了扎实文学基础,真正学得牢,拓展知识面;3:这套书还贴合小学语文考点,大量覆盖中小学语文教材、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理解提及的人物和故事。个性化的小名片设计,能使孩子快速了解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了孩子的未来,让孩子远离手机,主动学习,您有必要来一套《写给孩子的史记》。请点击下面蓝色字链接下单订购此书???

7、吕后韩信

吕雉并没有直接杀害韩信。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在临终前曾交代让韩信辅佐他的儿子刘盈,但吕雉却不喜欢韩信,认为他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地位。于是,吕雉私下派人暗中监视韩信并陷害他,终使他被逼自杀。事实上,吕雉对韩信的恶意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韩信曾经是秦朝时期的一位名将,曾经在战场上多次击败楚国的军队。而吕雉的家族正是出自楚国,因此她对曾经打败自己家族的韩信心怀芥蒂。其次,吕雉在汉高祖去世后,出于自己的私利和野心,多次迫害、诛杀不同意她掌权的官员、贵族和亲属。而韩信在政治上一直对她持反对态度,认为她不应该掌握太大的权力。加之刘邦去世后,吕雉确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韩信在政治上的影响力,终导致了他被迫自杀的悲剧。总之,吕雉恨韩信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到个人情感、家族恩怨以及政治权力等方面的因素。

8、吕后韩信性格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萧何诓骗至长乐宫,随即惨遭吕后处死,临死之前,他撂下一句遗言,刘邦回来听后,脊背发凉,立刻下令全国通缉蒯彻!众所周知,韩信用兵如神,被后人尊为“兵仙”,他在楚汉战争中为立下赫赫战功,泼天功劳。然而功高不赏,鸟尽弓藏,汉朝建立后被刘邦三下五除二解除了兵权,先是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再被刘邦用伪游云梦之计活捉,带回长安,改封为淮阴侯,事实上等于软禁。韩信心中忿忿不平,据说暗中与带兵将领陈豨密谋反叛。前196年陈豨叛乱于外,刘邦亲自带兵去镇压。韩信则在长安阴杨死士,准备趁机起事,不料谋事不密,此事被吕后提前得知。于是吕后让萧何诓骗他前往长乐宫庆祝刘邦击败了陈豨,韩信惊疑之下只能入宫。谁知刚一入宫就被吕后下令绑了起来处死。据说,吕后将韩信装在一个布袋子里,绑在钟室的房梁上活活打死。而《史记》记载韩信临死之前,留下一句遗言“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刘邦从前线回来后,听说韩信已死,“且喜且怜之”,继而听说韩信遗言,背后发冷,立刻下令:全国通缉蒯彻!蒯彻何人?此人可算是继承苏秦、张仪遗风,战国末期及秦朝后的一批纵横家了。(司马迁为了避讳汉武帝刘彻之名,写成蒯通,笔者长沙人,习惯叫蒯彻。)蒯彻自幼攻读经史,精通纵横之术,但秦始皇统一天下导致他空有一身屠龙术却毫无用武之地。秦始皇去世一年后,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各路豪杰纷纷举事,天下再次大乱。蒯彻他先是说服了家乡范阳县令徐公,帮助陈胜部将武臣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赵国和燕国。但武臣才能平庸,不用蒯彻计策,很快败亡。此后他不断寻找明主,直到韩信兵临齐国,蒯彻认为时机已到,一句话就害死了刘邦手下一位杰出谋士!在此之前,韩信被刘邦拜将后,先是暗度陈仓击败章邯等人,平定三秦;此后又木罂渡河,击败魏国,背水一战,消灭赵国,连续灭亡魏、赵、燕、代四国之后,韩信兵临齐国,准备一举将其击灭。且一路上招降纳叛,兵力强盛,灭齐不在话下。谁知刘邦手下谋士却捷足先登,他成功说服齐王田广向刘邦称臣!灭齐大功被截胡,韩信虽然有些不快,但还是准备撤军了。谁知蒯彻却求见了韩信,一句话便挑动了韩信心中的魔鬼:“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史记》对啊!刘邦并没有明确下令退兵,我岂能将此大功拱手让人?于是韩信下令继续进攻,齐国这边因为已经归顺,毫无防备,结果当然是一塌糊涂。只是可怜郦食其,竟然被暴怒的齐王扔进油锅中烹杀。灭齐之后,韩信要刘邦提出要当“假(代理)齐王”,此时刘邦正困守于荥阳,处境十分危急,急需韩信出兵援助。然而援兵没来,先开价码,刘邦顿时就想破口大骂,所幸张良和陈平却分别在桌下踢了踢他的脚,暗示他此时不能得罪韩信,刘邦心领神会,于是“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于是顺水推舟,让韩信直接做了齐王。此事之后,韩信已经将自己由一个刘邦的手下,变成了合作伙伴,只是自己还有些迷茫,但蒯彻却再一次进言:反叛刘邦,自立门户!他反复劝说韩信:“大王以一人之力,平定四国,功高盖世。如今你手握强兵,占据齐国,附汉则汉兴,附楚则楚盛。因此我建议你,不如叛汉自立,居于楚汉之间,造就三足鼎立的局面。到时候再出兵制止楚汉相争,成就帝王之业!”(原文十分精彩但太长,微头条放不下,有兴趣请看《史记.淮阴侯列传》)类似的言语,前一阵子项羽的使者武涉也对他说过。但武涉是敌对势力,说话可信度不高,韩信直接拒绝了他,但这一次“自己人”也来如此建议,韩信动摇了,决定先思考两天。然而两天后,韩信却说自己不忍背叛汉王,汉王发掘自己于微末之中,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我不能背叛他!蒯彻再劝,韩信始终不听。终蒯彻意识到事不可为,恨恨说到:“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上天给你机会你不要,将来一定要遭殃!从此不再进言,且装疯卖傻,避免祸患。不久之后,韩信果然还是死于刘邦夫妻的算计。刘邦听说韩信临终遗言,下令通缉蒯彻,找到之后要烹杀了他,但他却说“狗只认自己主人,我以前只认韩信,为他出谋划策有什么罪?何况当时想争夺天下的人多的是,陛下难道能都杀光吗?”刘邦想想也对,于是便释放了他。司马迁写故事真是高手,原著比此文精彩无数倍。不过我想,韩信当年在齐国不背叛刘邦,除了刘邦的“恩义”,恐怕耕重要的原因还是手里没人。韩信的手下将领多是刘邦乡d,如果真的叛汉,结局还真不好说,未必有如蒯彻说的那么美好。而蒯彻这样的纵横家,只有在天下分裂时才能施展其才华,其劝说韩信的动机也十分可疑。参考《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