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皎简介(姜皎读音)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18:55:36 浏览
1、姜皎读音

开元十四年,李林甫接到情妇武氏的口信,匆匆赶到她家。武氏告诉他一个重要的消息:“宫里已经定下韩休为下任宰相了。”李林甫立刻马不停蹄找到韩休,提前把好消息告诉了他。所以任命下来后,韩休对李林甫很是感激,在玄宗面前大力举荐,李林甫很快就升任黄门侍郎。一代奸臣,就此登场。李林甫,是李唐开国功臣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宗室子弟。李唐摒弃了士族政治,对宗室也没有多少照顾,所以李林甫一开始只是当了个宫廷侍卫。不过他擅长音律,深得其舅舅楚国公姜皎的喜爱,开元初年,混了个太子中允。姜皎又和时任宰相源乾曜有姻亲,李林甫就通过这个门路,想要当个郎官。因为郎官一般都是年轻的后备官员,比较有前途。可是源乾曜却说:“郎官必是要有德有才又有名望的人才行,哥奴哪是这块材料?”哥奴是李林甫的小名,可见他才疏学浅,是人所共知的。开元前期,朝政清明,所以李林甫那时还不太得志。但是,随着玄宗日渐骄奢,他上位的机会也随之而来。不知用了什么手段,李林甫勾搭上了前朝权臣武三思的女儿,而玄宗的亲信太监高力士,原本就是武三思的家奴。这样,李林甫就搭上了宦官这条线。而在当时,深受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正谋求让自己的儿子李琩取代太子李瑛。李林甫瞅准时机,通过宦官向武惠妃致意,愿意出力,两人一拍即合。正好朝廷人事变动,要选新宰相,韩休被选中,高力士得到消息,第一时间通知了武三思的女儿,武氏转告李林甫,李林甫又告知韩休,韩休很感激。韩休是堪比魏征的贤臣,举荐李林甫是他为数不多的失策之处。但是这又怎么怪得了他呢,李林甫一向表面和善,他内心的阴险,那时还不为人知。而且即便没有韩休的举荐,李林甫也已经成为武惠妃的心腹,迟早都是要登堂入室的。他通过后宫和宦官刺探玄宗的动静,因此总能提前预知皇上的心意,奏对往往称旨,因而日渐得到信任。开元二十二年,李林甫荣升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与张九龄同时拜相。在此期间,有两件标志性事件发生。其一是太子李瑛与另外两位王爷李瑶、李琚因为各自的母亲失宠而有怨言,被武惠妃说成是结d谋私,于是李隆基有意废立,李林甫不用说,肯定是赞成的。张九龄却说:“太子没有过失,不可因一时喜怒而废黜。”武惠妃因而未能得逞。接着,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因为有战功,李隆基想要赐实封,拜尚书,张九龄又认为外将不可大用,李隆基就有点恼火说:“什么事都由你么?”张九龄回答:“为臣既然担任宰相,觉得事情不妥,理当畅所欲言。”李林甫当时没说话,但是退朝后说:“天子用人,有何不可?”李隆基因此对张九龄更加不满。这两件事,对错姑且不论,关键是他意味着李隆基对体制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李唐开国以来的众相执政、众议决策的体制,实现了对君权的有效约束,对国家大事,大家商量着办,而不允许皇帝独断专行,这是李唐兴盛的根本。这种体制,是朝政合理化的根本,但对皇帝而言,是不够自在的,有很多束缚。而随着盛世的延续,李隆基渐生骄奢之心,开始想要摆脱这种束缚,张九龄所代表的坚持体制者,自然就成了障碍。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对李隆基惟命是从的李林甫得势,朝中再无仗义执言之人。同时,李林甫还训斥谏官,堵塞言路。李林甫本身又不是科举出身,所以可以说,唐朝引以为豪的宰相制度、谏言制度、科举制度,是李林甫一手破坏殆尽的。而李隆基对李林甫如此重用,就标志着他对体制的抛弃。次年,太子李瑛被废。尽管武惠妃随后也病死,未能如愿当皇后、当太后,但由于体制的破坏,李隆基已经在李林甫的纵容下,在昏君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对此,史书的评价都很一致,开元朝政的败坏,就是从李林甫开始。宠幸杨贵妃,任用杨国忠、安禄山,都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尽管安史之乱跟李林甫并没有直接关系,虽然他主张任用外族将领,促成了安禄山雄踞一方。但他同时也提拔了安思顺,安思顺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他培养了两个大将就厉害了,一个叫郭子仪,一个叫李光弼,其中李光弼也是外族。所以任用外族将领并没有问题,高仙芝、哥舒翰等等,都是良将,节度使制度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所用非人,这就很要命。安禄山早就有人看出他不对,但是没人劝阻,才会被他做大,这就是破坏体制的恶果。讽刺的是,偏偏是这个破坏体制的李林甫,张口闭口都是讲制度,《唐六典》就是他主持编写的。他也不卖官鬻爵,官员升迁都是走正常途经。但是他心术不正,嫉贤妒能,打压异己,把制度当成稳固自己权位的工具。所以说仅仅有制度是不够的,不讲是非善恶,制度就会被利用,被钻空子。李林甫面善而心恶,所以人们都说他“口有蜜,腹有剑。”这就是口蜜腹剑的来历。天宝十一年,李林甫终于死了,没有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不是因为没有活到那个时候,而是因为杨国忠扭头就诬告他谋反,追夺官爵,剖棺戮尸,子孙流放,一世荣华,转眼灰飞烟灭。

2、姜皎女主

723年,唐玄宗李隆基龙颜大怒,下令将宠臣姜皎暴打60大板,然后发配到岭南。那个时候的岭南,其实就是现在的广东,但和如今的繁华景象不同,当时是真正的蛮夷之地,很多长期生活在长安的人来到这里,根本受不了苦,病死在这里的不计其数。要知道,姜皎是唐玄宗的宠臣,那么他到底干了什么事,以至于让皇帝如此生气?虽然唐玄宗开创了一代盛世,但是人品真的一直都是深受争议,很多人都说他人品很差,而且他骨子里是个贪图享乐的昏君,只不过刚好赶上好时代,成就了一番事业。唐玄宗上位的过程中,王皇后贡献大,但随着他登上皇位之后,便开始移情别恋。当然,虽然皇帝宠幸不同的女人,自古以来都是正常的事情,毕竟那个皇帝的后宫不是佳丽三千,但是却不能擅自动皇后的位置。唐玄宗很喜欢武惠妃,便产生了废黜皇后的想法,但却担心大臣们反对,他找来姜皎,和他商量到底该怎么办。不知道姜皎脑袋里哪根筋搭错了,竟然把这么重要的事情泄露出去,引发朝野震动。唐玄宗怒不可遏,便将矛头对准姜皎,连同他的家人也遭到重罚。说起来,姜皎和唐玄宗的相识,背后还有一段离奇的故事。姜皎的祖上是唐朝开国功臣,他爷爷则是建筑大家,背景十分雄厚。姜皎出生的时候就喊着金钥匙,一辈子衣食无忧,喜欢做的事情是出城打猎。有一次,姜皎回城路上遇到个老和尚,对方向他化缘。姜皎突发奇想,给了和尚一块肉,没想到对方大口吃完,也没说什么佛门戒律。和尚表示感谢后便转身离去,姜皎觉得奇怪,低头一看,碗里的肉竟然还在。姜皎大惊失色,意识到这个和尚不是普通人,便追上去问他怎么回事。和尚没有回答,只是表示姜皎当天会遇到贵人,然后便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姜皎半信半疑,带着家丁返回的时候,果然遇到一个贵人,他便是日后的唐玄宗李隆基。两人一见如故,迅速从陌生人变成知己,从此形影不离。在李隆基和韦氏家族斗争的时候,姜皎也提供了很多帮助,因此被视为左膀右臂。唐玄宗对姜皎的恩宠无以复加,他不仅允许姜皎随意出入内宫,而且不需要行礼。更离谱的是,唐玄宗竟然经常把姜皎叫到自己的卧室里,和他彻夜畅谈,有时候还会和妃嫔们一起玩游戏。大家都知道,封建王朝的后宫管理普遍比较严格,原则上来说,后宫只能有皇帝1个成年男子,如果有人想留在后宫,就要做好被阉割的准备。唐玄宗却让姜皎进入后宫,还把妃嫔叫出来一起玩,完全没有任何忌讳,可见他多么相信姜皎。姜皎过度受宠,引起了不少朝臣的憎恨,再加上姜皎为人飞扬跋扈,变得越来越得意忘形,得罪了很多人,大家经常上奏折弹劾他。后来,唐玄宗实在无法忍受,竟然亲自颁布诏书为姜皎说好话,严令禁止大臣上书说他的坏话。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把没有珍惜皇帝的恩宠,硬生生把自己推向绝路。#姜皎简介#

3、姜皎之事

公元721年,姚祟气息奄奄之际,将儿子叫到床头嘱咐道:“我素来与宰相张说不和,死后姚家可能会有灭顶之灾,等我去世后,你将我平日收藏的珍宝全部放在棺材前,等张说来吊唁时全部送给他!”姚崇号称“救时宰相”,为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与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姚崇病逝后,京师的大小官员纷纷前来吊唁。同为宰相的张说出于礼节,也来到了姚府。看着姚崇棺材前面的奇珍异宝,张说眼前一亮,看了一遍又一遍。姚崇的儿子姚彝在一旁仔细地观瞧着张说的神色,张说出门时,披麻戴孝的姚彝赶忙追上,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包袱,递给张说。原来,姚彝是刚刚张说目光停留过一分钟的宝物,全都装了起来,一并送给他。张说先是推辞不受,称自己无功不受禄。姚彝诚恳地说:“张大人,小侄有一事相求。家父的碑文至今未写,烦请您劳心。”拿人手软,张说又跟着姚彝进了府,挥挥洒洒写下一大段碑文。死者为大,张说虽然记恨姚崇,但为其写碑文时,总不能放上心中的怨恨。所以,碑文尽是对姚崇的褒奖和赞美。回家后,张说越想越不对劲。他赶忙派下人去姚崇家里要回碑文,称有些地方语句不通,需要回来再改改。姚彝告诉使者,碑文写得很好,而且自己已经把抄完交给了皇帝,皇帝看后十分满意。张说得知后,气得后槽牙都要咬碎了。他在碑文上对姚崇极尽赞美之词,日后若是要在皇帝面前构陷姚崇,说他的坏话,那么张说就成了首鼠两端,出尔反尔的小人。吃了黄莲的张说愤愤不已地说道:“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张说和姚崇的矛盾由来已久,当年玄宗李隆基在张说的帮扶下即位后铲除太平公主,重整河山,准备更改官职名称。李隆基素闻同州刺史姚崇衣食简朴,体恤民情,心系家国,所以想召他入朝当宰相。张说担心自己地位不保,于是让心腹御史大夫赵彦昭构陷姚崇品性不端。看皇帝无动于衷,张说另辟蹊径,指派殿中监姜皎举荐姚崇当河东总管,如此姚崇就能远离权力中枢。张说的小九九,被李隆基看在眼里,他根本不听这些蛊惑之言。而且,当初姚崇外放,是因为他帮助李隆基从太平公主手中夺权。事情败露后,姚崇被迫背锅。先天政变,太平公主及其d羽悉数覆灭,李隆基又想起了姚崇。就这样姚崇顺利被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顺利入相。担心遭到报复的张说,立刻跑到岐王李范府中,准备投入他的门下。如此正中姚崇下怀,姚崇揭发张说暗通王侯,张说被贬谪出京,外任岳州刺史。出京容易,入京难。张说从刺史到进入庙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请人说情,又是率军征讨,又是想方设法的讨玄宗高兴。重新登上天子堂的张说,仍免不了被姚崇设计。有一回,张说的把柄又落到了姚崇手里。张说随时可能人头落地,他惴惴不安地在家等候入狱的圣旨。正在此时,他的一个门生找上门来。这个门生曾与张说得宠幸的婢女偷情,张说本想杀之而后快。但门生振振有词地说道:“先生难道以后没有紧急用人的时候吗?何必吝惜一个婢女?”门生言而有信,给张说出主意,让他把夜明帘献给九公主,让九公主去找皇帝说情。如此一来,张说才逃过一劫。张说与姚崇同朝为官,虽然都是开元盛世的股肱之臣,但私下里也免不了明争暗斗。姚崇明显技高一筹,每次都能在争锋中获胜。姚崇本人深得皇帝的信任,可他的两个儿子姚彝和姚异,品行不端经常收受贿赂,还和胡人关系密切。姚崇本身就比张说年长,他很担心自己去世后,张说对姚彝兄弟动手。姚彝和姚异根本经不起查,到时候张说再在圣上耳边“美言”几句,姚家落个满门抄斩也并不是没有可能。所以,姚崇才在临终前定下计谋,让张说写碑文,既是碑文定都是褒奖之词,日后张说若再想对姚家人不利,难免会落得骂名。不论是姚崇还是张说,都并非奸臣,只是政见不合而已。他们的争斗,也是玄宗乐于见到的场面。身为君王,驾驭群臣之术,无非是平衡之法。若是臣子们都一条心,那必然会架空他这个皇帝。

4、姜皎故事

唐玄宗时,一个叫黄㼐的侏儒被活活打死了。后来武大郎死了也没有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因为武大郎的地位远不如黄㼐。黄㼐是玄宗的供奉侏儒,大概是用来使唤的矮个子小生。和一般的供奉不同,这个黄㼐乖巧聪明,甚至有点狡猾。也许是因为这个,玄宗特别喜欢他,经常扶着他出行,就像慈禧太后扶着安德海或李连英一样,玄宗还给他取了个绰号“肉几”,大概是肉墩子或肉茶几的意思,因为服务得好,玄宗对他又是宠爱又是赏赐。黄㼐有一天入宫较晚,玄宗感到很奇怪地问他怎么回事,黄㼐的回答可是触了大霉头。黄㼐可能因为玄宗宠爱他,从而昏了头。他说,我走在路上,碰到官府捉拿盗贼,他们和我争道,我把他们掀下了马,所以耽误了、来晚了。黄㼐可以出宫居住,到宫里上班,大概率不是宦官。玄宗对黄㼐的回答很错愕,黄㼐是宠臣不假,更准确地说是奴才,而捉拿盗贼的官员和捕快办的是正差,你再受宠也不能耽误我老李家的差事啊!玄宗这个时候还没有杨玉环,也不信任李林甫,脑子还是很清醒的。他对黄㼐说,如果没有奏章来说这事,你便没事。玄宗应该是咬着牙说的这话,黄㼐在台阶下忙着磕头,玄宗没有说出来的潜台词是,要是有奏章提到这事,你可得小心!不久,京兆府的奏章就到了,说的就是黄㼐这事。玄宗也不废话,立马把黄㼐呵斥出宫,命人“杖杀之”,用棍子活活打死了。玄宗朝对犯事的臣子都不客气,有人也被在朝堂上打板子,比如秘书监姜皎,就因为犯罪被摁在地上打了六十大板,何况一个侏儒佣人。#姜皎简介#

5、姜皎的画

白话《太平广记》:姜皎姜皎还没富贵的时候,喜欢狩猎。一次打猎归来进入家门,见到一位和尚。姜皎问:"和尚你在这儿要什么东西啊?"和尚说:"请施主布施贫僧一些吃的。"姜皎让人拿食物和肉给和尚吃。和尚吃完离去,那肉还在。姜皎派人将和尚追回来询问。和尚说:"您能大富大贵。"姜皎问:"怎么样才能得到富贵?"和尚说:"见到真人就能富贵了。"姜皎问道:"什么时候能见到真人呢?"和尚抬眼看了看姜皎说:"今天就能见到真人。"姜皎手臂上架着一只鹞鹰,值二十千钱。他骑马跟随和尚出城去了,正好遇上了唐玄宗也在狩猎。这时的唐玄宗还是临淄王,他看见姜皎臂上架着的鹞鹰,很在行地问:"这是你的鹞鹰吗?"姜皎说:"是。"于是姜皎跟随临淄王一同打猎。不一会,不知道和尚到哪里去了。后来,有一天有个女巫来到姜皎的家,姜皎问:"你说说看,今天有什么人来?"女巫说:今天有天子来。"姜皎笑着说:"天子在皇宫里坐着,怎么能来看我呢?"不一会儿有人叩门,说:"三郎来了!"姜皎出去一看,原来是那天在一块儿打猎的临淄王。从此以后,姜皎对临淄王倍加恭敬有礼,金钱、马匹,凡是临淄王需要,姜皎都慷慨地奉送,从不吝惜。后来,玄宗皇帝离开潞州,文武百官和亲朋故友都来送行,唯独不见姜皎,玄宗皇帝有些不高兴。待到玄宗皇帝走到渭水北边,只见姜皎在道边陈设帷帐,为他举行隆重送行仪式。玄宗皇帝高高兴兴地与姜皎道别。从此以后,两人便结下了君、臣的缘分。后来,姜皎果然大富大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