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绶简介(严绶读音)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19:42:39 浏览
1、严绶读音

元和九年,也就是公元814年,愣头青吴元济不顾朝廷的一再警告,不但不理睬朝廷使臣,还出兵四处劫掠,攻陷舞阳,屠杀百姓。唐宪宗李纯被架在火上,勃然大怒,伤痕累累的大唐,战火再次被点燃。十月三日,一向主战的宰相李吉甫去世,使李纯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好在,还有武元衡在,主战派还有人可用,于是,对淮西吴元济的战事就由武元衡主持。十月十九日,朝廷下诏,任命李光颜为忠武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为申光蔡三州招抚使,统领各战区的部队,对吴元济发动了讨伐之战。虽然朝廷大军浩浩荡荡,占尽优势,可战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元和十年正月,严绶率领本部兵马抵达了战区,随后就取得了一场小胜利。令人想不到的是,身经百战的严绶竟然也犯低级错误,他竟然被一场不值得一提的小胜利冲昏了头脑,轻敌思想开始蔓延。二月二日,严绶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了代价,他在磁丘被淮西军打得大败,无奈引军溃退到唐州,再也不敢出战。不久,寿州团练使令狐通也被淮西军击败,更令人痛心的是,淮西军残暴,竟把令狐通的守军悉数屠杀,沉重打击了朝廷军队的士气。令狐通也因此付出了代价,他被贬到边远地区,做了个芝麻小官。不过,也不都是坏消息,李光颜的战果还是给人一些希望。三月,李光颜在临颍击败淮西军,又在四月于南顿击败淮西兵,成了朝廷的焦点。可是,战事还是进入了胶着状态,一直打到五月,朝廷军队也没占上风。五月二十六日,淮西军阵列逼近了李光颜的大营,由于距离太近,以至于李光颜根本没办法摆开阵势迎战,眼看军队就要大乱。李光颜急中生智,他命人火速拆掉了军营的两侧栅栏,命骑兵从两侧杀出去,迂回包抄淮西军。只见李光颜身先士卒,亲率骑兵冲入敌阵。他没有注意,淮西军的箭矢正密集地向他袭来,虽然有些疼痛,他却不以为然,对自己铠甲的质量十分自信。李光颜的儿子见状,赶紧拦住了他,想让父亲暂时躲避敌人的锋芒,可李光颜杀红了眼,挥刀就要砍,他儿子无奈,只能躲开。李光颜再次杀入敌阵,使追随的士兵士气大振,主帅都不要命了,我们还等什么?于是,淮西军很快不支,阵型被冲垮,顿时大乱,被杀者有数千人之多。消息传到长安,李纯大喜,“李光颜,朕没有看错你。”正当前线杀得你死我活之际,朝廷的后院也不太平。成德的王承宗和平卢的李师道坐不住了,他们知道,吴元济一旦被杀,朝廷很快就会收拾他们。于是,二人上疏,要求朝廷赦免吴元济。李纯也不傻,看到奏疏,默然不语,继续盯住前线的战事。眼看朝廷不理,李师道首先沉不住气了,他派了两千兵马开往寿春,对外号称是支持朝廷讨伐吴元济,其实是暗中给吴元济打气。一个书生,或许真的把书生气玩儿到了,李师道在作死的路上渐行渐远,五头牛也拉不回来了。眼看无法阻止朝廷对淮西用兵,一个罪恶的计划悄然形成,这一次,朝廷的后院将来一次大地震。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们拭目以待。

2、司马严绶怎么读

有一位道士,姓尹,没人知道他叫什么名,所以都叫他尹君。尹君隐居在山西的一座山中,他从不吃五谷,也不饮用寻常之水,他只会偶尔吃一些柏树的叶子。他的头发、胡须都白了,没有一丝黑色,不过他的容颜,却像个五六岁的孩子一样,一点皱纹也没有。虽然是隐居,但是尹君并非一直在山中,他也经常去城市里,独来独往。山下有一位老人,已经八十五岁了。他看到过一次尹君,对身边的人说:“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就曾我外祖父说过尹君。外祖父说,他七岁的时候,就认识尹君,如今已经七十多年了,尹君的容貌居然一点都没变啊,应该是老神仙吧?没想到,又过去了七十多年,尹君还是一点都没变啊。看来,尹君真的是活神仙啊!看来,几百上千岁,在他眼中也不过是一瞬间啊!”当时,是李诜(音同身)镇守北门,而北门从事严绶,是冯翊人,也喜欢道家神仙等事。严绶听说了尹君的事后,羡慕尹君能得道成仙,因此每次休沐(唐代官员每上十天班休息一天,称为休沐)时,都会驾着车去找尹君。他还真的找到了,每次找到尹君,都要畅谈一整天。后来,严绶从军司马升职为北门统帅,于是他就把尹君从山中,接到自己的府里,每天恭敬地招待尹君,食则同桌,谈则同席。严绶发现,每次和尹君聊天,他身上都会散发出一股异香,与一般人不同。以后,严绶更加敬重尹君了。严绶有一个妹妹严氏,严氏很信佛家。按理说,佛道都是修行,两家一样,名号虽然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要修行自身,或者造福苍生。但是,严氏只相信佛家,不相信道家,经常对别人说“佛家与道家不一样,非彼即此,互不相容。”而且,严氏对哥哥信奉道家,对哥哥信奉尹君的事很反感,几次让哥哥把尹君赶走。严绶不同意妹妹的看法,总是拒绝。严氏多次劝哥哥严绶赶走尹君,严绶不肯,她因此对尹君有很大的意见。起初,严氏还只是对尹君说话不客气,到后面,她忽然生了歹念。一日,严氏忽然端了一杯茶来,献给尹君喝。这杯茶,严氏悄悄放了“堇”,这玩意有毒,一点点就能毒死人。尹君喝下之后,忽然站了起来,说:“我要死了吗?”说完后,尹君吐出来一个东西,很硬,还发出异香。严绶一看,让人把这玩意剖开,结果里面居然有麝脐(雄麝的脐,麝香腺所在,借指麝香。)也就是在那一瞬间,尹君似乎一下就不再是神仙了,他容貌衰老许多,一看就是很老的人了,他的牙齿也都掉了,他说话不利索了,走路也很艰难。当天晚上,尹君就死在了房间里。严绶知道是妹妹放了毒在茶里后,大骂妹妹。但她毕竟是自己的妹妹,严绶也没处死她。后来,严绶就让部下给尹君办丧礼,披麻戴孝,哭声连天。两天之后,严绶让人把英俊埋葬在汾水西侧二十里处。次年秋天,照圣观道士朱太虚去山西大山里投道士学习。在山中,朱太虚忽然看到了尹君。尹君被毒死的消息,早已经传了出去,很多人都知道。朱太虚还以为自己眼花了,再三看了看,才确定尹君没死。尹君和之前一样,头发胡须雪白,但是容貌像个孩子,脸上没有皱纹,红光满面,用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来形容,丝毫不为过。他嘴里的牙齿也都在,说话很利索,走路脚下生风,跟之前没区别。他问尹君:“大师,不是听说你被小人算计,已经死了吗?怎么……怎么可能又出现在这里呢?”尹君一听,哈哈大笑,说:“我去年在北门,被严绶所邀请,在他府中盘桓了几日。我看他诚心诚意,倒也有心教他修行,度他成仙。可惜,他女弟(妹妹的意思)对我心怀歹意,在酒中下毒。我将计就计,因此假装中毒而死,离开了那里。嘿嘿,区区毒酒,岂能真的毒死我呢?”说完后,尹君忽然不见了。朱太虚觉得很神奇,后来他就跟严绶说了这件事。严绶也不明白,他明明亲眼看到了尹君头发脱落,牙齿掉落,倒地而死,没有呼吸,怎么可能还复活呢?朱太虚说:“我听说仙人可以尸解,尹君应该就是通过尸解,用了障眼法吧。不然的话,他怎么能复活呢?”严绶想要发掘尹君的坟墓,验证这件事,但是又担心打扰到尹君,也害怕老百姓知道后传出去,对尹君造成影响,因此就罢了这件事。严绶回家后,狠狠地骂了妹妹,却终究错过了成仙的机会。

3、严绶文言文翻译

抄书打卡第367天《唐诗三百首》之七言律诗(14)今天分享参与“永贞革新”,被后世称为“八司马”中出名,且有“刘柳”之称的两位诗人的七律。1、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唐顺宗继位后,重用自己做太子时赏识的王叔文,让其推行变革。很快一批有志之士如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等人迅速向王叔文、王伾聚拢,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领袖,以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为核心的革新集团,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因改革发生于永贞年间,故名“永贞革新”。但由于改革太大,触动了藩镇、宦官等人的利益,在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和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裴钧、河东(今山西太原南)节度使严绶等人的串通下,先迫使顺宗立李淳(李纯)为太子,后又迫使顺宗让位于太子。随着新皇唐宪宗登上历史舞台后,维持了146天的“永贞革新”也随之宣告失败,主要人物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先后受到贬谪。由于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八人同时被贬为司马,故后也将“永贞革新”称为“二王 八司马事件”。这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就是柳宗元(永州司马)寄赠给天各一方的四位共患难的友人韩泰(虔州司马)、韩晔(饶州司马)、陈谏(台州司马)、刘禹锡(朗州司马)。原本十年过去,他们循例被召至京师可以再次被起用,但无奈有人从中作梗,几人同时再度被贬。柳宗元被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韩泰被贬为漳州(今福建漳州)刺史,韩晔被贬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刺史,陈谏被贬为封州(今广东封川县)刺史,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这首诗主要抒发了柳宗元对远在天涯无法见面的友人的思念,同时慨叹人生艰难、世事莫测、仕途险恶。2、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诗。唐宪宗继位后,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的胜利,再次出现了难得的太平局面,史称“元和中兴”,但好景不长,宪宗便被宦官几人谋杀。在他的儿子李恒唐穆宗继位后,河北三镇又再次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时,触景生情而作此诗。通过叙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同时阐述了事物兴废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这一观点。#严绶简介#

4、严绶

公元792年,唐德宗李适偷偷说:“从今天起,各省官员的任命调动,由你做主,别让人插手。”宰相陆贽坚决不同意:“我可不搞暗箱操作。”3年后,陆贽被罢免了宰相职务,又过1年就远离了朝堂,余生再也没回到长安。在唐中期历史上,唐德宗李适不是一个有能力有谋略的领导,却是个运气好到爆炸的君主。大唐这一驾帝国马车,到李适在位时已经是千疮百孔,安史之乱、诸藩祸国、吐蕃进犯、权宦当政,每一场动荡都让它伤筋动骨。可李适并不是没有资本重拾大唐往日的荣耀。吐蕃、藩王轮番祸乱时,他有李晟、马燧、浑瑊等良将保家卫国;朝局不稳、人心离散时,他又有李泌、陆贽等贤臣济世救民。人才济济,未来原本是有希望的,偏偏李适这个大唐掌舵人不争气,真应了那句影视剧台词“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或许,丢掉陆贽这后一根救命稻草,就决定了大唐跟李适风雨飘摇的残败之局。陆贽拜相后,立马就奏请李适改革官员选拔制度,下放宰相人事权给地方政府,想一改以前一手包揽的作风。身为宰相,自请削权,陆贽想的是帝国的未来,考虑的是朝廷的清明和廉洁。可这种无私坦荡会堵死那些徇私舞弊官员的发财门路,所以改革还没几天,就有人打小报告了。李适这个人,既无谋略又没大局观,一心只想过一天算一天,不想给自己的舒心日子找那么多麻烦事。他私下找来陆贽说,算了吧爱卿,人事变动还是你自己上手吧,别下放权力了。这意思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扰得我头疼。陆贽一心为公,哪能理会李适心里那些弯弯绕,连上三道奏折,不同意停止改革。他还放胆直言,皇上你要是喊停这事,让我一手包办,那大唐的暗箱操作之风就绝不了。可惜,陆贽这一番苦口婆心,并没有点醒李适。他还是执意追回前诏,罢废了这项新政。管家一心要把家经营好,主人却不想好。为什么李适宁愿放任徇私舞弊之风也要执意罢废新政?在史料中能发现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理由居然是:李适也是个贪污犯。皇帝也贪污受贿,贪谁的?受谁的贿?这就要说到时任户部侍郎、判度支(财政大臣)的裴延龄这个人了。裴延龄是前奸相卢杞在位时引荐的。跟卢杞一样,裴延龄也是个溜须拍马的无能之辈。朝野群臣都知道他的秉性,不吃他拍马屁那一套。但是,李适却受用无比。裴延龄经常抓住机会就给李适戴高帽,让他对裴延龄很有好感。关键是裴延龄还有另一个本事:他能帮李适搞私人小金库。其实,裴延龄哪有什么理财本事,就任财政大臣后,他就借着李适的青睐和宠幸,瞒骗虚报国库银钱财产,整天想拆东墙补西墙,用国库财产充实李适个人金库。广场同行们不敢当着李适的面拆穿裴延龄的拙劣把戏,可偏偏李适还就吃这一套,居然真的相信裴延龄是理财高手。《资治通鉴》上说:“上信之,以为能富国而宠之,于实无所增也。”陆贽实在忍无可忍,上书历数裴延龄的罪状,还影射李适本人。李适即使无能又怎能容忍别人打脸?所以,在裴延龄的怂恿和李适本人的厌恶下,陆贽后来被罢相离开了长安,再也没进过朝堂。糊涂的李适,在生命后一段时期还特别热衷另一件事:变相卖官敛财。贞元十六年底,河东节度使病死了,李适任命了一个叫郑儋的人继任节度使。郑儋原来的职位就空出来了。结果李适选中了一个叫严绶的人补上郑儋的职位。理由就是,某年某日,严绶很懂事地献给他一笔私人经费,所以李适要弄个官奖励他。因此,柏杨先生愤慨评论过李适:“身为天子,居然将行贿自己的官员擢升,原来他自己才是唐朝大的贪污犯。”在这样荒唐无为的行径下,李适驾着大唐这驾帝国马车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后:公元805年,李适因病卧床20多天,在正月二十三那天驾崩了。@爱读书的牛魔王:李适君临天下共26年,算是大唐在位时间较长的君主。但他一生中却少有强国兴邦的有力举措,之所以能够维持多年的统治,更多时候是因为身边一大群能人良将在不同时间段帮他拉住了大唐这驾快翻的马车,在这一点上他可以说是气运通天。虽然李适贵为一国之君,跟李泌、陆贽、李晟、马燧等人相比,却显得逊色多了。若对比李适和陆贽两人,就高下立判。陆贽以宰相执政三载,为唐朝披肝沥胆,丝毫没有想过自己的功名利禄;李适亲政26年,贪财无能、对军政大事得过且过,还尽相信些宦官、权奸。细想两人差距如此之大,根源或许还在“信仰”二字上。陆贽有政治理想、报国热情,如他自己所说“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其他的事情在所不计!”李适却不然,他只想舒舒服服躺在祖辈们传下来的江山上,尤其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他想逃避让自己劳累受苦的一切。试问这样的李适,又怎么可能牵好大唐这马车往强大兴盛处去?这段史实又提醒我们今人:如果你有理想、有信仰,记得坚定不移地去捍卫它,因为那可能是你珍贵的财富。

5、严绶所处时代

时间走到公元805年,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国再次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节点:唐德宗李适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更加令人揪心的是,前一年,也就是804年的九月,皇太子李诵突然中风,身体瘫了,舌头也变得不听使唤,丧失了语言功能。敏感的事情都堆到了一起,皇帝生病,太子瘫痪,大唐帝国到底该何去何从呢?一时间,宫门紧闭,谣言四起。不久,还是老皇帝李适先撑不住了,他在忧虑中撒手人寰,甚至没来得及安排太子登基的事情。究竟该谁来继承大统呢?这时候,朝廷的形势十分微妙,有的宦官见太子病倒,便不安分起来,硬是说先帝没有确定谁来继承大统。众臣一听,都闭上了自己的嘴巴。因为他们都知道,唐德宗被兵变吓怕了,对宦官委以重任,很多阉人手里都有兵权,跟他们吵嘴,无疑是提着脑袋上班。不过,也有胆子大的,翰林学士卫次公站了出来,大声说道:“太子虽然病倒,可嫡子身份并未改变,即便太子不能继承大统,也应该由太子的儿子广陵郡王即位,不然,天下必然大乱!”此言一出,大家随声附和,宦官无奈,也就只有默许。几天之后,皇太子李诵被人抬上了太极殿,正式宣布继承皇位,就是历史上的唐顺宗。可是,皇位虽然捧到了手上,李诵的病情并未因此好转。他完全失去了语言能力,怎么能处理如此繁琐的政务呢?就这样,大唐帝国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奇观。皇帝李诵坐在大殿上,为了掩饰病情,用帘子遮挡身体,由宦官李忠言和牛昭容(就是李诵的一个嫔妃)陪同,遇到百官请示,李诵就示意李忠言和牛昭容,由他们发布指令,然后由翰林学士、起居舍人王叔文转给宰相执行。按照礼制,这是严重违规,一个翰林学士竟然可以操纵宰相,简直是儿戏。可是,时期,也只有如此。这么一个长条式的政事处理过程,繁琐、复杂,效率低下,且有很大的政治风险,因为这个链条实在是太长了,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政务陷入纠纷,而且还会给群臣制造很大的矛盾。事实证明,这种办法也确实弊端丛生,王叔文很快成为众矢之的,很多政令根本不能执行,各方势力暗流涌动,相互攻讦,朝廷成了斗鸡场。不久,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带头发难:鉴于皇帝身体有恙,要求皇太子李纯监国。随后,河东节度使严绶、荆南节度使裴均也都跟着上表,纷纷要求皇太子监国,把宝押在了太子身上。面对四面楚歌的窘境,王叔文如同坐蜡,终黯然下台。公元805年七月二十八日,皇帝李诵下诏:“鉴于自身患病已久,长期不能康复,将国政全部委托给皇太子李纯。”这道诏书到底是不是李诵的意思,已经成了一笔历史的糊涂账。一个连自己舌头都控制不了的皇帝,很难相信他能为自己做什么辩护。仅仅六天之后,也就是八月四日,李诵再次下诏,由太子李纯继承皇位,自己退居幕后,改称太上皇。苦熬了二十多年,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差点因父皇的怀疑吞药自尽,四十四岁才继承皇位,可仅仅半年之后就被自己儿子从皇位上给轰了下来。在唐朝的这些皇帝当中,如果来一场“委屈”大赛,恐怕李诵也得名列前茅吧?806年正月初二,李纯迫不及待地改年号为“元和”。正月十八日,李纯下诏,宣称太上皇李诵“旧恙愆和”,就是旧病缠身的意思。这个诏命仅仅发出一天,李诵就在兴庆宫病逝,走完了他悲催的一生。这一切都是巧合吗?你信吗?究竟李诵是怎么死的,恐怕只剩下我们的猜疑,真相只有李纯知道。不得不说,对于皇家来说,亲情真的是一件奢侈品。从这天起来,大唐帝国好像进入了回光返照阶段一般,进入到一个短暂的强权阶段——元和中兴。

6、严承绶简介

公元806年九月十二日,高崇文与严砺的部将分别率领唐军在鹿头关和神泉击败刘辟的部队。刘辟已经节节败退,兵败只是时间问题。这时,一位神秘人物将刘辟失败的时间表又提前了。提前为刘辟敲响丧钟的是河东节度使严绶的部将阿跌光颜,他率领河东士兵计划与高崇文在行营会师,不料,蜀道艰难,阿跌光颜比预定时间整整晚到了一天。折断一根筷子都要斩首,何况比预定时间晚到一天。阿跌光颜不想把自己的脑袋送给高崇文练刀,索性率领所部唐军士兵孤军深入,直扑刘辟军队的心脏地带,这一扑就扑出了,居然误打误撞扑到了刘辟军的运粮通道上。阿跌光颜一番拼杀,将刘辟军的运粮通道彻底切断,在战争结束之前,刘辟的士兵别想吃粮了。惊弓之鸟不能再听弓箭之声,连连战败的西川士兵也听不得断粮的消息,粮道被断的消息传开之后,刘辟军队兵败如山倒,绵江沿线、鹿头关等处的守将纷纷率部投降,投降士兵数以万计。到这时,再多的士兵也无济于事了,刘辟兵败的命运不可避免。高崇文挥军直指成都,所到之处,刘辟部队一触即溃,高崇文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唐军长驱直入,于九月二十一日攻克成都。刘辟向西而逃,准备投奔吐蕃,在羊灌田(今四川彭州市西北九陇镇)被追兵追上,自杀未遂后被捕。自知不妙的刘辟集合几十名骑兵准备向西投奔吐蕃,希望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藏身之所。然而这也是奢望,刘辟在羊灌田(今四川彭州市西北九陇镇)被高崇文的部将高霞寓追上,刘辟纵身跳到江中求死,却又被高霞寓捞了上来,别急着死嘛,回长安再死!高崇文进入成都以后,唐军驻扎在大街小巷,士卒就地休息,市场正常营业,缴获的珠宝堆积如山,却没有一个士兵敢打珠宝的主意。一根筷子尚且砍头,遑论珠宝。分门别类,各得其所,高崇文下令将刘辟用囚车押往长安,之后斩了刘辟的两个属下,其余人等一律不问。十月二十九日,刘辟被押解到长安,与整个家族和所有d羽一起被斩首。西川境内一切事务,均按韦皋在世时定下的规矩办,几天之内,西川战火全部熄灭,重回安宁。从正月出征,到九月平定,八个月中,高崇文的军事行动都是由宰相杜黄裳运筹于千里之外的长安,一场战争下来,杜黄裳的谋略与高崇文的行动严丝合缝,令人惊叹。曾经长期不得升迁的杜黄裳确有过人之处,他虽然推荐了高崇文,也不忘敲打高崇文。为了让高崇文更加用心,杜黄裳一度派人警告高崇文“好好干,不然朝廷就派保义节度使刘澭去接替你!”保义节度使刘澭是高崇文一向畏惧的人物,杜黄裳就是要用刘澭来激励高崇文。高崇文得胜的消息传到长安,群臣一起进宫向皇帝李纯道贺,李纯皇帝冲着杜黄裳微笑道:“这一切都是你的功劳!”如果与元和一朝日后一系列军事行动相比,高崇文兵发西川只是一场规模较小的战争。但这次西征却拉开了元和一朝平定藩镇叛乱的序幕,讨伐西川的胜利也向全国宣告:当今天子不再对藩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要拨乱反正,重回正轨。几乎与平定西川同时,夏绥战区的叛乱也被平定;平定西川之后,镇海节度使李錡的叛乱也被平定,皇帝李纯为自己的执政开了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