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袁崇焕简介(袁都督袁崇焕)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19:45:34 浏览
1、袁都督袁崇焕

袁崇焕的墓到底在北京还是在东莞?其实广东东莞石碣袁崇焕公园也有一座袁崇焕的墓冢。据当地史料记载,袁崇焕被凌迟后,一位跟随过他并相信他是被冤害的佘姓义士,不忍看到他尸骨无存,偷偷将他头骨藏下,从此为了躲避灾祸隐姓埋名跑到广东东莞石碣将袁将军头骨埋在地下,并立下遗志世代为其守墓。距今佘家已守墓达390余年。个人更偏相信袁将军的真正墓冢在东莞石碣,而不是北京。因为按当时的律法,偷藏袁崇焕的尸骨是重罪,隐姓埋名逃离北京更符合时代背景和人物内心。

2、袁今夏和袁崇焕

被许多人喊冤的袁崇焕督师到底该不该杀?该杀,还是没冤枉他!袁崇焕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人将领,但是文人就不代表军事能力不行,面对强悍的后金骑兵,袁崇焕曾经多次出人意料的将其挫败,甚至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努尔哈赤之死就和袁崇焕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崇祯皇帝却狠心的处死了袁崇焕,而且是割了几千刀的凌迟处死,并将袁崇焕的肉卖给百姓,当时的百姓争相购买袁崇焕的肉吃,好好的一个功臣怎么会落个如此下场呢,袁崇焕的死到底冤不冤?第一袁崇焕和蒙古做交易个人认为没什么不可的,蒙古和后金当时并不是直接的盟友关系,后来后金征服蒙古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大明真的很需要大量战马来和后金抗衡。中国和美国还是敌对关系呢,那你要不要断绝经济往来?第二,毛文龙和后金做生意赚钱养军队,因为当时除了关宁铁骑以外整个大明几乎没有一支军队能发足军饷,孔有德怎么叛变的忘了吗?毛文龙没有错因为手底下的人都要吃饭,而国家给不出军饷,袁崇焕也没错,在他看来他只是斩了一个通敌的将领而已。袁崇焕守宁远,皇太极直接绕过他打北京,他能怎么办?清军在当时野战,等皇太极深入以后依城而守,等清军撤退时在后方掩杀难道不是理智的做法吗?袁崇焕死的真不冤,满朝文武都不敢去守辽东,一个草根人物去了(三年收复辽东,崇祯不是傻瓜。但大明太需要这股热血)袁崇焕死的不冤!自古以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私自多卖粮食给蒙古,袁崇焕在当时是有发言权;每个政治决定都有赌博的风险!如果是向袁崇焕的思路发展,即可以得到蒙古的战马又可以瓦解蒙金的友好!可谓一箭双雕,退一万步说;大明当时的情况。,即使袁崇焕不给粮,私下就没人走私了,后金就坐以待毙了!袁崇焕确实死的不冤?一个抗战前线出现两个指挥权,这本就是兵家大忌。袁崇焕出任辽东时,崇祯本就受了特权!斩毛文龙于公于私都是有利国家,有利守边,的遗憾是他太信任崇祯的话。不了解崇祯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忘了草根督师本就是很讨人厌的事情,死的不冤的就是起兵勤王。他没办法啊!野战打不过人家,只能跟着呗!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死战了一回,皇太极笑了,崇祯笑了,满朝文武笑了……袁崇焕到死才知道是自己错了。一个政治体制的腐败,一个领导者的昏庸刚愎,在袁崇焕步入仕途的那一刻,他注定死的不冤!袁崇焕的确死得不冤,功四过六而已,并非力挽狂澜的经天纬地之材!崇祯猜忌心重,对战况推进不满,猿崇焕被清军离间杀死的。崇祯对袁崇焕的确算得上用人不疑,但袁崇焕的回报却是养匪自重!所以崇祯犯了识人不察所托非人。同时袁崇焕肯定是冤的,看明朝后期的名将哪个不是被崇祯直接或间接搞死的?都说袁崇焕杀毛文龙导致清军打到北京城下,那明朝有个皇帝被瓦剌杀了几十万明军和自己当俘虏,导致瓦剌军队打到北京城下,回来重当皇帝后杀了打败瓦剌的于谦,那为什么没有人骂这个明朝皇帝是瓦剌派来的奸细叛国贼?袁崇焕在北京城下打退清军然后被崇祯杀害,导致后来北京城被围后没有将领再敢救援,因为将领们都清楚崇祯的为人,如果救援了北京就是自己命丧之时。袁崇焕确实像做事,但话说得太浮漂,不知道明朝真正的死穴在哪,导致崇祯的期望值太高,后来失望也越深。同时做人太耿直,拿了尚方宝剑就真的当回事了!还有后金绕过山海关打到北京和袁崇焕关系不大,袁崇焕也是来防守的,明朝的优势是火器,后金的优势是骑兵,所以只能据城防守!而明朝防自己人更甚外人,来勤王的军队进不了北京城,连补给都自行解决。北京城上的守军看着自己人被后金逐一消灭也不会出城救援。所以明朝不灭才是没天理。作为武将看到的是,救了崇祯的人,死的这么惨,那些原属于袁崇焕的部将怎么看,其他将领怎么看。米换马其实没做错,蒙古后金真的有大面积的饥荒出现,其实后受伤的还是明朝,蒙古后金快活不下去时破罐子破摔,那打劫明朝就是很好的选择,一但整个边关失守,打劫行动就变成瓜分行动了。杀毛文龙很难说对或错,当时明朝是两线作战,既要和后金打也要平内部叛乱,粮饷本身就不足,毛文龙天高皇帝远,无论开什么口,都肯定要满足他,如果你是主帅袁崇焕怎么想,好不容易有点粮饷,可能还要毛文龙沾大头,再加上不听号令,可是相反毛文龙一但出事比如叛降后金,崇祯肯定会拿袁崇焕是问,主帅是你,你该如何抉择。袁崇焕率领的明朝军队不管是守城还是攻城每次都打得满清八旗满地找牙怎么没人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犯过或多或少的错误,但袁崇焕忠心可鉴;错就错在崇祯不识大体,自毁长城。大家可别忘了袁督师的宁锦防线固若金汤,后金军无法越雷池一步。就是袁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后金军还是无法突破此防线。袁崇焕要真的谋反不是轻而易举吗?历来黑袁崇焕的不过是对历史一知半解,看问题片面之人,而且这些人多数是活的不理想,又自卑的希望受到别人重视的人,只好靠语出惊人博得眼球!英雄都不是完人,不要黑英雄!#袁袁崇焕简介#

3、袁崇焕和袁崇焕

袁崇焕,是明朝末期的一个悲情人物,他死前可谓备受屈辱,可在后世,历史又还给了他一个清白。袁崇焕的身上,也留着很多疑团,但在1966年,随着袁崇焕墓被挖开,考古专家们赶到,才发现很多人都被骗了300年。“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他死时是忧虑的:因为后来证明大明确实没有意志坚定,忠心报国的勇将。崇祯犯下万年罪,义士流芳千古名。将军纵有扶危计,真相已明举世惊。袁督师是忠是奸只有天知道,潮州佘义士盗首守墓,可歌可泣忠昭日月[赞][赞][赞][赞]一段历史,几许风烟血雨!为袁大将军一哭!忠义千秋魂仍在,代代传承守墓人!佘家世世代代的传承,也是一种无声的爱国行为,重要的不是“空墓”还是“真墓”,而是那份真心。为佘家人忠义点赞!希望永远有人传承下去,以蔚袁忠烈在天之灵!一诺千金!致敬袁将军!致敬守墓人!

4、袁崇焕简介及历史事件

崇祯三年八月十一日的夜晚,一男子悄悄地偷回了袁崇焕的尸骨和骨头,送去的北京法源寺超度,然后将袁的尸骨埋在自家的后院,从此隐姓埋名,一直保护袁将军的墓地。那么这个男子是谁?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名男子是袁崇焕手下谋士,姓佘,钦佩袁将军的为人,与袁是广东同乡。袁崇焕,广东人,35岁考中进士,后官至兵部尚书。从此他开始钻研兵法,从一名文官变成了武将。他经营辽东多年,多次击败后金军队,取得了宁远大捷。魏忠贤把持朝政后,袁崇焕不得不辞官回乡。崇祯皇帝继位之后,他被起复,被委以重任,继续在辽东驻防,因为毛文龙被杀,以及后金的反间计,崇祯三年,袁崇焕被下狱,终被凌迟处死。这位谋士佘家的先人,为了守护墓地,决定让后人世世代代看护这里,不准回老家。并且给后代还留下了三条祖训,第一,自己去世后埋在袁将军身边;第二,后代不准回到广东老家。第三,后代不准做官,一定要读书明事理。从此佘家就成了袁崇焕将军的守墓人,佘家后院也逐渐变成了在京的广东义庄。清代乾隆皇帝因为政治因素,给袁崇焕的案子平反。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字“有明袁大将军墓“从此在佘家后院墓地上竖起了袁崇焕的墓碑。袁崇焕默默地在这里已经躺了150多年了,终于平反了。但是佘家人还是没有违背祖训,一直为袁将军守墓,没有出去做官。1952年,北京旧城开始改造,文化届有识之士给毛主席写信,要求保留东城区斜街袁崇焕的墓地。两天后毛主席给到了回信,”认为没有严重问题,墓地应该保留“。在那场旧城改造中墓地祠堂得以保留。事情还没有结束,1955年要建崇文区59中学,佘家的院子要被征用,佘家人没有搬走,还在拼命地保守他们的信念。1966年国内破四旧,袁崇焕墓地被毁。1970年,佘幼芝的堂哥不告而别,家中只剩下了佘幼芝,她成了孤独的守墓人。这时佘家的房子也都被其他人占用了,只给她留下一个20平方米的屋子,以前是他们家的羊圈,条件不好,但佘幼芝还在坚持。她的丈夫不理解,为什么要住在这么个破地方,就为保护一个被破坏的墓地。他们吵过闹过,甚至都要离婚。但是丈夫后还是妥协了,毕竟妻子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时间来到了1980年,一个新时代,但是城市建设和文物之间存在着矛盾。佘幼芝和丈夫开始给文物部门写信反映情况,希望重修被破坏的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墓地和祠堂。国家各部门意见也不统一,北京文物部门提出要将袁崇焕墓地迁出原地,移植到龙潭湖,可以把原来的地方拆迁。龙潭湖当时是一个景点,如果把袁崇焕的墓地迁到这里,就丧失了历史的价值,对历史的不尊重。广东的历史界的大佬联名写信,要求把袁崇焕的墓地迁回他的原籍,让他的亡灵在家乡安宁。佘幼芝不停地向各个部门和明史专家呼吁,保护这个300多年的文物,不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毁掉这个文物。1984年袁崇焕墓葬和祠堂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90年代,开始修缮了被破坏的墓地。2002年,这家文物保护单位终于对外开放了,成为可以纪念民族英雄的一个地方。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没有遗憾了,在她的手中保住了这位英雄的后安息之地,一个300多年的文物,这也是这个家族十几代人的心血。

5、袁崇焕简介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人(一说为广西藤县人[1]),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将领。[2]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3]。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d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对袁崇焕的评价,是两极分化,有的人说他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说他是奸臣,甚至有的人说他是汉奸。对于第三种说法基本可以排除,袁崇焕要想当汉奸也不会被崇祯杀了。其实争议不下的就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阵前议和、市米资敌、五年复辽破产。我对袁崇焕的评价就是功大于过。一、功绩。整个明末对后金的作战几乎没赢过,的几次胜仗比如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四场大战中的两场胜仗,都是袁崇焕指挥的,其他的明军将领几乎没赢过,祖大寿、洪承畴打过几场小规模的战术性胜仗,战略性的胜仗一场没有,两人都投降了。二、对擅杀毛文龙的分析。毛文龙该不该杀?也该杀也不该杀。如果袁崇焕能一直掌权并推行五年复辽计划,那么不服从调度的毛文龙必须要杀,因为他所在的皮岛是袁崇焕军事计划里重要的一环,但毛文龙自成一派不服从总体调度,这就不好了,站在袁崇焕的角度杀毛文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站在整个明末兵部尚书如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的角度,毛文龙是不该杀的,起码能有那么一个人去牵制后金,能给大明苟延残喘的时间。袁崇焕是有尚方宝剑的,按理说杀毛文龙没有任何法理上的瑕疵,但是他高估了崇祯的心胸,更没料到自己的五年复辽只是一个幻想,整个明朝一盘散沙谁去配合他实现?皇帝多疑,朝廷内斗,杀了毛文龙更是引起了崇祯的猜疑和阉d的愤恨,袁崇焕太心急了,他越权擅杀不是第一次了,孙承宗保了他一次,这次真的是自己作死。二、阵前议和。又犯了皇帝的大忌,整个明朝是忌讳和亲纳贡议和的,因为老朱家都是硬汉,怎么可能屈膝投降?袁崇焕议和的目的无非是拖延时间营建宁锦防线,所谓的孙子兵法虚虚实实,兵不厌诈,可是皇帝不懂,懂了也不会同意这等下三滥的手段,真正懂得大臣要么不说话,要么添油加醋说坏话,不会看你袁崇焕东林d做大做强,这又牵扯到崇祯这个人,多疑猜忌,总是在关键选择点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比如后期真正的忠臣孙传庭、曹文诏他不相信,他相信居心叵测的吴三桂、左良玉。朝中大臣被杀被贬的总督巡抚有19位,光兵部尚书就换了十四茬,这样一个坑爹的主子,很难去揣测了!三、市米资敌。崇祯是反对的,当时蒙古已经去后金沆瀣一气了,你去用米换蒙古的马不就是去资助缺粮少衣的后金吗?站在普通人这个角度看确实崇祯说的没毛病,但是你崇祯不是普通人,你是一个国家的君主,不能用个人的喜好去判断问题。蒙古是迫于后金压力投降了,但并不是死心塌地,他对明朝的依赖更甚,他的生活必需品只能从明朝买,你断绝他的交易只会把他推向后金,况且明朝军队还是需要蒙古的优良战马,蒙古只要左右摇摆就已经达到袁崇焕的战略目的了。即使整个清朝,也一直不断笼络蒙古的王公贵族,不断强化满蒙联姻,可见满蒙从来就不是一条心。整个明朝就缺乏战略大师,反观今天跟老美斗得那么厉害,经济还是持续火热,跟日本,跟欧美嘴仗不断,何曾闭关锁国?因为天朝有战略大师,绝不可意气用事!崇祯在位17年,名将辈出,为啥就输给了后金呢?很多人都在反思,我认为无非就是政治和经济,腐朽的制度,畸形的经济,在这就不展开了,欢迎大家讨论!#袁袁崇焕简介#

6、电视剧袁崇焕

袁崇焕是一个争议大的人物,涉及到明末的历史和小说都无法绕过他。誉之者称其为民族英雄,可以和戚继光齐名的明朝名将之一。诋毁之者直接称之为误国或者卖国(有人认为皇太极第一次入关和袁崇焕纵容有关,有挟寇自重的嫌疑。而杀毛文龙有后金指使的嫌疑。)但这些都只能算是后人猜测,根本找不出证据来。金老先生当年写《碧血剑》把袁大帅作为明末大英雄来写。引起很多人的口诛笔伐,逼得金老先生再写了一本《袁崇焕传》。但非议并没有停歇,反而更加众说纷纭。灰熊猫的《窃明》,纸花船的《明贼》直接把袁崇焕作为反派角色来写,虽然只是小说,但也可以看出对于袁崇焕不满的人大有人在。袁崇焕的功绩在于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还有真假难辨的炮击努尔哈赤致其伤重而死的事情。明朝以人头计功,这两次大捷收获的人头却不多,宁远大捷只有269颗首级,宁锦大捷好像也没有多少缴获。但在各种书籍中却好像这两次战役已经把后金打得落花流水一样。其实这两次也就是守城战,明军连出城一战的勇气都没有。守住了城就可以说是大捷了吗?

7、袁崇焕袁佳氏

1630年9月22日,抗金大将袁崇焕被崇祯下令押赴闹市凌迟处死,那一天,北京街头百姓攒动,不停往他身上扔石头、臭鸡蛋。袁崇焕被绑在行刑柱上,看着他悉心守护的百姓,一言不发,终他被割3543刀,只剩下一副骨架和满地鲜红。作为明朝末年有名的抗清大将,袁崇焕究竟做了什么,让一手提拔他上位的崇祯帝如此痛恨,以至于要让他遭受这样残忍的一种刑罚。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字元素,他的家境殷实,是当地大宗族的一支。据说他从小就很聪明,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所以看书识字什么的都比同龄的孩子要快很多,很小的时候就能看懂《孙子兵法》、《太公兵法》之类的书籍,他的父亲也曾因此感叹:我这个儿子以后一定会是个辅佐君王的大将。不过,长大后的袁崇焕在某种程度上辜负了他父亲的的期望,从23岁开始一直到35岁,袁崇焕参加了4次进士考试,但出乎意料的是,4次都名落孙山。但是,袁崇焕并不是个轻易放弃的人,1619年,第次参加进士考试的他终于以三甲第40名成绩,低分录取。当时的他想不到,正是这次的低分飘过,让他父亲的期盼,有了起航的机会。@条哥的历史手札1622年,袁崇焕进京觐见皇帝,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御史大夫侯恂,在参加会谈的过程中,虽然当时的袁崇焕只是一个文弱的儒生,但是在他对于边防问题的见解中,侯恂发现了袁崇焕惊人的军事才能。当时的辽东战事不断,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努尔哈赤不断率领后金士兵骚扰明朝的边境,而辽东的守将有因为怯懦无能,一再地被努尔哈赤攻城略地,导致明朝在战争中一再处于落后状态。在侯恂的举荐下,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兵部职方主事。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兵部职方主事刚上任不久,就失踪了。当时广宁已经失守,山海关的防守岌岌可危,对于京城来说,山海关一旦失守,北京城就会面临后金军铁蹄的践踏,所以,知道这个消息的崇祯急的不得了。就在明熹宗急地抓住某位大臣痛哭流涕时,袁崇焕出现了,语出惊人:“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原来,失踪的那段时间,袁崇焕已经自己一个人骑着马去山海关,对关内外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当时的他还不知道,正是这句看似吹牛的大话,决定了他今后十年的命运。1626年,后金军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向宁远城发动了攻击,看着城下密密麻麻的军队,辽东关内的的守军竟然下令关闭山海关,不准任何军队驰援宁远城,袁崇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努尔哈赤认为,袁已经插翅难逃,就派使者劝降,谁知却被他给骂了出来,恼羞成怒的努尔哈赤立刻下令猛攻,但是却被袁崇焕重金购买的红衣大炮所伤,终不治身亡。宁远之战以明军胜利、后金惨败而告终。为了挽回颜面,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一次组织军队攻打宁远城,但同样是无功而返,而且元气大伤。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明金两军得以和平共处。但是,谁也没想到,袁崇焕在此时却做了一件自毁长城的事情,他杀了东江总兵毛文龙。和袁崇焕一样,毛文龙也是让后金军颇为头痛的一人,因为他总是带着小股军队袭击后金军,神出鬼没的,极大地牵制了金军,论作用来说,他的重要性不必袁崇焕少。但袁崇焕很不待见他,因为他总是倚老卖老不服从袁的调配。在一次检阅军队的过程中,因为毛文龙不肯听从袁的调配,忍无可忍的袁崇焕在没有报告京师的情况下,以崇祯之名宣布了他20条罪状,直接杀了毛文龙。袁擅自杀害朝廷大将的消息传到了京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虽然崇祯帝后来给了袁崇焕一份嘉奖令,告诉他,自己是站在他这一边的,但是猜忌的种子,已经在崇祯帝的心中深深地埋下了,为人君者,忌讳的就是越俎代庖,更何况,崇祯从来就不什么大度的主子。而另一边,皇太极见毛文龙已死,以为没了牵制的他,直接率军绕道蒙古,直奔北京,京师一度陷入危机。虽然在袁崇焕的紧急驰援下,危机得以暂时解除,但也加深了崇祯对袁崇焕的不满。而就在此时,皇太极又为袁崇焕送上了后一份大礼,他命人绑架了崇祯身旁的两个小太监,设计让他们“偷听”袁的反叛计划,又故意将他们放走,在太监们的描述中,崇祯对袁崇焕的不满堆积到了高潮,多年来对他的怀疑也到了“验证”。当即就下令,将其逮捕下狱。8个月后,袁崇焕以叛国的罪名,被袁崇焕下令凌迟处死。@条哥的历史手札作为大明王朝覆灭前一束灿烂烟火,袁崇焕确是有着天才般的军事才能,作为大明王朝的捍卫者,他以顽强的意志、出色的能力,推迟了明廷覆灭的脚步,于国家、于民族,都是无可争议的大英雄。但在为官之道上,却是相当幼稚,他不明白,自己的功劳再大,他都只是一个臣子,为人君者,忌讳的就是越俎代庖,正是这个致命的弱点,触动了崇祯敏感的神经,从而导致了他后来的悲惨运。实在是可惜。不知道,崇祯帝在下面见到被他冤枉的袁崇焕时,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是条哥@条哥的历史手札 与你分享历史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