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其笔下的那些“虎”,都有何深意?(上)十四世纪的中国,元朝开始衰落,各地豪杰并起开始推翻元朝腐朽的统治。尤其是在元朝饱受欺压的汉人也开始加入大规模的反抗暴政的起义军中,这其中就有曾经在元朝廷任职过的刘伯温,这样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学者的加入,毫无疑问是这支起义军的福音,对于文化方面是弱项的朱元璋来说,刘伯温的加入使他如虎添翼。刘伯温将古人的治国理念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并加以细化和拓宽,形成了以仁义为中心的德政理念,从民心、人才、民本、当国、富民、为官这六个方面形成了一套相较完善的治国方略,为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提供了立国坐江山的政治体系。一、刘伯温与虎传奇如刘伯温,他在民间传说中的地位也是相当神秘和正面的,甚至老百姓称赞他:“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他的传说兼具神奇与智慧的基质支点,而是支撑起所有刘伯温传说的核心内容,是其本人的生命力所在。历史上的刘伯温本来就是足智多谋的,后来他的智谋又被夸大和神奇化了,特别是他“讲虎”的故事尤为被人称道和传扬。刘基的“虎说”野史稗乘和拟作杂著,固然增饰夸大刘伯温的传奇性,而刘伯温作为一个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博学之人,他在仕途失意的时候也会效仿那些借诗文浇心中块垒的文人,洋洋洒洒写下一首诗来表达对元朝统治阶层的不满。“昨夜灯前相笑语,岂意今朝化为虎。”以凶残、冷酷的老虎来将元朝的世道险恶一笔道出。洁身自好的刘伯温不愿和元朝腐败的官吏同流合污,更是不惧谣言、不事权贵,这样耿直不屈廉洁自守的作风很快得罪了权势,于是他的上司也来劝他要审时度势,给他讲过刚易折的大道理,不服气的刘伯温虽然没有选择直接对呛回去,而是给这位上司讲了两个寓言故事,一个故事是“三人成虎”另一个则是刘伯温以老虎作角色编出来的。大意是山中原有喜鹊和八哥两种动物,有一天突然虎啸生风,喜鹊得知老虎来了急急忙忙叫了起来,而八哥不明就里也跟着一起叽叽喳喳,狐狸路过不解得问八哥为什么跟着叫?八哥也说不上来,狐狸忍不住嘲笑它,喜鹊叫是因为虎啸生风会掀翻它的窝,你们八哥的窝不在树上而在洞穴里,何必跟风乱叫呢?用此来暗讽上司随波逐流、跟风言事。可见刘伯温不仅是一个文学素养高且幽默诙谐的人,在元朝统治者非要同意方国珍的投降之时,早已洞察先机的刘伯温有讲出了一个关于老虎的寓言故事,说和尚乘船渡河见到河里有一只快要溺死的老虎,一时发了慈悲想要救上来,可是老虎被救上来之后逐渐恢复了精气神,便把和尚吃掉了。这和尚自然是暗喻滥发慈悲的纳降者,老虎就是方国珍了。还有他著名的《虎说》,内容大致是先将人与虎的力量进行了对比,写出人的弱势,但是人的优势恰恰是智慧,可以用智慧来战胜老虎,这就是老虎很少能吃人,而人却可以经常用虎皮制品的原因。同理治理国家也是一样,也应当动用智慧,去克服那些强悍的敌人。2.刘伯温为政之道的形成1332年,刘伯温经过在家乡青田石门书院的数年修习之后,赴杭州参加江浙行省乡试,得中举人,名列十四。第二年,赴大都(今北京)会试,中进士。1336年赴江西任瑞州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丞。在高安期间,刘伯温秉公执法、为民除害的举动直接触犯了一些豪强贪官的利益,再加上同僚的掣肘和不法分子的横行,于1341年弃官归里,隐居力学。“风尘奔走仅五载,满怀荆棘无人”,留下了除恶未尽的遗憾和对官场的失望。1348年,刘伯温回到杭州,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从事教育本是刘伯温乐意的差事,但是农民起义此时已拉开帷幕,贪官污更乘机中饱私囊刘伯温的性格不能为当时官场所容,由于举报行省监察御史而被责,再次愤然辞职。1352年,江浙行省又任命刘伯温为浙东元帅府都事,跟随台州路泰不华镇压方国珍起义军。1353年,改任为江浙行省都事,由于在对方国珍是抚是剿的问题上与朝廷意见相左,被朝廷以“擅作威福,伤朝廷好生之仁“的罪名羁管于绍兴三年,在此任上遭受了出仕以来为沉重的打击,几乎有轻生的念头,从此身染疴疾,再次归隐,直到应朱元璋之聘出山。1359年,在朱元璋部将孙炎的再三邀请下,刘伯温受聘往南京辅佐朱元璋。初到南京,刘伯温向朱元璋详细分析了群雄逐鹿的情势,陈述了有关当时时务的十八条策略,朱元璋甚为赞同,便“以基为参谋”,从此刘伯温佐戎帷幄,成为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开始了新的政治生涯。后来,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战,深受重用的刘伯温和朱元璋同乘一船,参与了战事的全部谋划,后来朱元璋称王,刘伯温不仅成为朱元璋的妙计锦囊,还成为他的老师,为他补习儒家课业,为今后统一江山做准备。功勋卓著的刘伯温,使得朱元璋如虎添翼,被赞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刘伯温简介传奇#
2、历史刘伯温个人简介洪武年间,有一次朱元璋问他的爱臣刘伯温:“刘爱卿,联得大明江山,能传几代?“刘伯温回答道:”万子万孙“,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但如果他知道事实可能就笑不出来了。以我们当代人的视角,一定觉得很疑惑吧,大明王朝明明只存在了二百余年。1360年,刘伯温应朱元璋的邀请到当时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并且委任他为谋臣,希望他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刘伯温针对当时的形势,向朱元璋提出众多策略,均被朱元璋采纳,也均取得了成效。陈友谅攻陷太平时,意欲东进。面对陈友谅的挑衅,朱元璋麾下的一些谋士甚至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劝朱元璋投降,还有一些劝朱元璋不要与陈友谅硬碰硬,先按兵不动,据守南京。刘伯温虽然没有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朱元璋作为了解刘伯温的人,清楚他心里一定有主意。到后,刘伯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果然有勇有谋,与众谋士不同。他认为现在的陈友谅竟然如此狂妄自大,必然不会将他们放在眼里,而他们恰巧就可以利用陈友谅的这一弱点,先诱敌深入,在他们洋洋得意的时候,一举出击,将他们一网打尽。刘伯温说出了朱元璋心中所想,朱元璋也觉得不能让自己处于被动的局势,于是命令部下下去依照刘伯温的想法准备。刘伯温凭借自己过人的智慧与谋略,一次次帮助朱元璋解决难题。明朝建立之后,刘伯温的才能与智慧也让他在民间获得了媲美诸葛亮的声誉,刘伯温的民声水涨船高,还有人称他为“神算子”。朱元璋对此很感兴趣,也想试试刘伯温的本事。正好有一天,朱元璋政务不多也正好闲来无事,便召来刘伯温问他,”你觉得这大明江山能传多少代?“朱元璋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明朝不过刚刚建立没几年,一切都百废待兴。毫无疑问,这样的回答正中朱元璋下怀,他一想到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一手建立的政权可以在后世子孙手中传续千万年,他脸上的开心和骄傲藏都藏不住。明朝,建立于1368年,覆灭于1644年,后一位皇帝是崇祯,这老朱家只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二百多年的统治历史。崇祯是万历皇帝的孙子,确实是“万孙”。这么看,似乎真的映照了当初刘伯温“万子万孙”的说法,刘伯温倒是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神算子”。或许刘伯温的回答只是当时那个情况下向战战兢兢向被迫回答皇帝询问的搪塞之词,或许是发自内心深处对大明王朝的祝愿,或许是对朱元璋的信任。这个答案却正好使朱元璋龙颜大悦,既直接拍了皇帝马屁,又机智地解决自己眼下窘迫的局面。很巧的是历史的发展结果也恰好与刘伯温的回答一致。不过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神算子”给出的答案会有这么简单呢?
3、刘伯温的历史简介中国历史上有七位被誉为“接近神”的人物,以下是他们的排名: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以足智多谋和预测准确著称。据说,他在年轻时得到一位老道的传授,学会了兵法和预测未来的能力。在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被尊称为“神机军师”。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而闻名于世。他被赞誉为“卧龙”,能够预测未来的战争和政治事件。在治理国家和军事策略方面,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被后人尊称为“智圣”。张良是秦末汉初的一位重要谋士,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并制定了治理国家的政策。他曾三次为一位老爷拾鞋并得到了兵法,从而具备了高超的谋略和智慧。在汉朝建立后,他选择了隐退,被后人尊称为“谋圣”。李淳风是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风水师,在占星气象和算命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他编写的《推背图》是一部具有预言性质的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奇书之一。袁天罡是唐朝著名的相术家和占卜师,能够通过观察星象和听风声预测未来。他与李淳风齐名,被誉为“风水二神”。他的预言精准,被后人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等领域。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而受到广泛赞誉。他的学生孙膑庞涓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的著作《鬼谷子》,包含了丰富的战略智慧和权术技巧,对后世影响深远。姜子牙是商末周初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高超的谋略和智慧而受到赞誉。他是周武王的谋士和军师,帮助周朝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刘伯温简介传奇#
4、刘伯温简介及生平事迹请问刘伯温和姚广孝谁是明初第一谋士呢?我是秤砣,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刘伯温是明初的一位奇人,他的聪明才智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阴阳相术无所不知。刘伯温出山后,朱元璋拜他为军师。由于有了刘伯温的帮助,朱元璋很快扫平了元末的势力。刘伯温也被朱元璋称为自己的张良。天下太平后,刘伯温曾想过学张良功成身退。但由于对朱元璋的本性认识不够清楚,终选择留在了朝中。可惜的是,他终遇到了多疑的皇帝,被杀害了。即使他看清了局势,但命运已经不再眷顾他。刘伯温的聪明智慧让他付出了代价。尽管他终请辞,但为时已晚。朱元璋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囚笼,只有死人才让他放心。姚广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和尚之一。他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鼓动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并帮助朱棣夺取了建文帝的江山。他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一个合格的谋士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够看清局势,二是有谋略。很明显,姚广孝在这方面出色。他是一个典型的阴谋家,但他在靖难之役中白天辅佐朱棣,晚上则行僧侣之职。靖难之役后,姚广孝低调,从不张扬。他的动机是什么呢?有人说他没有目的,其实不是这样的。他和刘伯温的动机不同,刘伯温是不愿意参与其中,而姚广孝则是因为看清了局势,认为朱棣终能够成功。他只是在帮朱棣扫除障碍而已。如果说原因,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而造反。他希望通过造反来改变整个天的祥和。姚广孝深知只要他做一个和尚,他就能活下去。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因此,从道德角度来看,刘伯温是第一。但从命运角度来看,姚广孝才是第一。
5、刘伯温的简介1365年,刘伯温指着太阳中间的一个黑点,焦虑地对朱元璋说:“东南方向必定折损一员大将!”朱元璋不以为然:“连年战乱,死人不是很正常么,你想说的是谁?”刘伯温低着头:“今晚就知道了。”作为明太祖朱元璋智囊团中可以比肩诸葛武侯的头号军师,刘伯温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熟读经史,精通兵法谋略。朱元璋将他称为“吾之子房”,更有后人称他为“当代卧龙”。他就是明朝开国传奇功臣—刘伯温。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在浙田出生。刘伯温天资聪颖,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刘伯温从小就是学霸,他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12岁就考中了秀才。14岁进入府学读书,他仅仅只是读了几遍旁人难以理解的书,便能倒背如流,惊呆一众师生,此后同学们都称他为“小神童”。泰定四年,17岁的他拜入名士郑复初门下,潜心学习知识。郑复初见刘伯温十分聪慧,对他也是喜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称他前途不可限量。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刘伯温爱好博览诸子百家书籍,尤其对天文地理有着特殊的偏爱。他曾翻阅一本从未看过有关天文的书籍,仅翻看一遍后,竟然能马上背出来。可见其天赋是何等的恐怖。元统元年,年仅23岁的刘伯温便高中进士。年仅23岁就高中的他,算得上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了。不过由于当时兵荒马乱,战火连连,直到高中后的第三年,刘伯温才被朝廷授予职务。任职后,刘伯温勤于职守,执法严明,深得百姓喜欢。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听说浙田有个卧龙之才,于是将他请到应天。此时的刘伯温已经四十九岁了,成为了朱元璋的谋士,帮助朱元璋扫除障碍,建立明朝。在加入朱元璋帐下后,刘伯温就上书陈述识物十八策,深得朱元璋器重。不久后,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约张士诚一起东西夹击位于中间的朱元璋。而此时的朱元璋全部兵马仅20余万,在兵力上处于的弱势。陈友谅大军压境的消息传来后军中一时人心惶惶,甚至有将领主张干脆投降,如此悬殊的兵力,和鸡蛋碰石头有何差别。此时,朱元璋遇到了自起兵以来大的危机,只要稍有差池,就有可能被彻底击败,千秋大业就此付诸东流。值此关键时刻,刘伯温提出了一个十分精明的策略“避免同时作战,要逐个击破”,他认为大的敌人就是陈友谅,首先要集中兵力对付他。陈友谅虽然兵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不得人心,只要诱敌深入,就能一举重创,灭其锐气。刘伯温仅寥寥数语就帮朱元璋拨开了迷雾。果不其然,按照刘伯温所说终战胜了陈友谅。而后,又向东消灭了张士诚。下一个需要攻破的就是陈友定。1365年,朱元璋带兵拿下婺州,此地与陈友定的管辖地区相连,两军队就此开战。朱元璋深知只要开战不免死伤无数,派去使者试图与陈友定和谈,让其归顺自己麾下。但陈友定誓死不降,甚至把朱元璋派去的使者杀死,放血到酒里,与士兵们一同饮血酒,以此来挑衅朱元璋。朱元璋知道后暴怒,派胡深和朱亮祖攻打陈友定。由于朱亮祖对福建局势不熟悉,误判军情,执意率领明军深入福建深山,而胡深多次劝阻未果,只好与朱亮祖一同行进。不巧,胡深所带队伍误入了陈友定早先设好的埋伏,被擒拿,终被杀。胡深战死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霎时,朱元璋这才想起刘伯温先前所说的预言,朱元璋心想,当时自己还不以为意,现如今已是追悔莫及。两年后,方国珍归降,朱元璋在此派兵攻打陈友定,此时朱元璋兵力强盛,很快就把陈友定及其补下生擒活捉。朱元璋见到陈友定后,想起被杀的大将和使者十分愤怒,而此时的陈友定深知已是国破家亡,一心求死。不久后,朱元璋就下令杀死了陈友定及其家眷。作者:三摩地参考资料:《深不可测:刘伯温》度阴山;《神机妙算刘伯温》丁当
6、关于刘伯温的传奇事件朱元璋想杀刘伯温的前夜,马皇后差人送去水果给刘伯温。刘伯温第二天高呼:“皇上,我有一字不会写”,侥幸保得一命。刘伯温是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军师,也是一位神机妙算的神人。朱元璋能想到的他能想到,朱元璋想不到的他也可以想到,为朱元璋扫除很多障碍,决胜千里之外。当天下安定之时,刘伯温帮助朱元璋确定律法,稳定民心,帮助稳定江山,朱元璋也很感激刘伯温,为刘伯温加官进爵,封他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然而刘伯温并未利欲熏心,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对于人性早已看透,知道“兔死狗悲”的道理,明白当国家安定下来,朱元璋就开始防范周围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刘伯温首当其冲,毕竟靠着刘伯温的本事才让他屡次获胜。登基之后,朱元璋杀了不少过去跟随他的臣子,纵然刘伯温一退再退的隐忍自己,朱元璋的火爆脾气仍然烧到了他的身上。其实朱元璋一直都很防范刘伯温,因为他的军事能力实在很出众,如果被别人利用,对自己是不利的,所以他不念旧情,准备找机会除掉这位以前帮助自己打天下的刘伯温。刘伯温该如何逃出生天呢?虽然朱元璋脾气火爆,但好在有一位贤内助——马皇后。马皇后是著名的贤后,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和稳定朝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的优雅从容刚好克制了朱元璋的火爆脾气,在很多时候让朱元璋冷静下来思考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准备除掉以前的很多功臣时,马皇后都会庇护,虽然后并不能让大臣逃离死亡的命运,但在死亡前让大臣有了足够的反应时间去尽努力做出对策。当朱元璋的目光锁定刘伯温时,马皇后也做出了自己的庇护行动。得知朱元璋下定决心要除掉刘伯温,马皇后也很焦急,因为自己并不能明着提醒刘伯温,这样肯定会被朱元璋察觉而拦截,甚至会提前杀掉刘伯温,并且引火烧身,牵连马皇后自己,所以只能暗示。看到桌子上的水果,马皇后有了主意,她立马叫侍女来挑了几样水果,放在果篮里送给刘伯温当礼物。这件事当然也被朱元璋知道了,但只是个果篮而已,朱元璋并没有看出什么端倪,只能当其是一件普通礼物,于是随他而去。然而正是这件果篮礼物,让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想要杀自己的信息。当天晚上侍女将果篮送到刘伯温府上后,刘伯温其实很疑惑,他不知道为什么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送礼物,而且偌大的篮子里只有三个水果:两个枣一个梨。但马皇后送礼物必定有深意,当苦苦思索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原来马皇后是提醒他要“早(枣)早(枣)离(梨)去”,刘伯温是什么人,立马就知道明太祖朱元璋肯定是要除掉自己了。于是连夜思考对策。第二天,朱元璋召刘伯温上朝商量事情,当国家大事商量之后,朱元璋就开始和刘伯温聊起刘伯温自身的事情,隐隐有杀气显现。刘伯温通过昨天马皇后的提醒预料到,朱元璋肯定是对自己起了杀心,于是刘伯温在圆滑应对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脱离朝政。当朱元璋提起以前的大臣被杀,问刘伯温是否有什么见地的时候,刘伯温知道不能再这个话题继续下去了,不然自己就人头落地了,赶忙高呼,“高祖英明神武,我有一字不明,希望皇帝明示”。这突然的一出戏给朱元璋整懵了,只能跟着说是什么字,刘伯温说臣不会写赦免的 “赦”字,希望皇帝赐教。于是朱元璋在白纸上写了赦字给刘伯温看,刘伯温顿时高呼谢皇帝赏赐,将赦字收入自己手中,这时朱元璋才发现自己上了刘伯温的当。但满朝文武都在看着,不能不作数,只能任由刘伯温而去,不能再显现对刘伯温的杀心。这时刘伯温赶紧给皇帝台阶下,说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帮助皇帝整理朝纲,希望皇帝赏赐自己,让自己回自己的老乡去种种地,颐养天年。朱元璋也知道此时留不住刘伯温,只能答应刘伯温,让其回乡。刘伯温从此退出朝政,不再过伴君如伴虎的日子了。在此不得不感叹刘伯温的聪明才智和马皇后的善良。对于这个故事的来源已不可考证,其实马皇后是朱元璋的人,纵使善良,也是有心计和见识的,未必会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提醒刘伯温,对这个事情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