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评论区科普一下,厘是千分之一元。元,角,分,厘,另外厘的概念普遍指月息,一厘即每个月千分之一元利息,按照单利计算即年利率百分之1.2。楼主说的四厘即每个月千分之四,年息百分之四点八。目前四点八的利率算很高的,信用贷目前不同银行可以做到3.28-3.8
2、财,官,名气,都是禄的一种体现。《三命通会》总论禄马里说:禄为养命之源,马是扶身之本。但是这里指的禄神,驿马,是四柱神煞。广义的说,禄自古其实就是官员俸给,赏赐,也是一种福报。但是说到福报,现在很多人误解为天上掉馅饼,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甚至就是白给。其实,禄是自身能量体现出的一种进取,以自身价值换取的价值。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古人的禄是君主给的,主体是君,客体是臣(我)。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门客,到封建王朝结束,禄都是臣子用自身的价值向君王换取的。当然,也有世袭的王公子弟,靠祖辈的功劳混日子的。用今天的话,就是躺赢。但是历史上几乎所有吃祖上老本的子弟,几乎没有不败光家业,晚年潦倒不堪的。为何?因为君王不肯养闲人。禄越大,付出的才智辛劳越大,自然功劳就越多,当然也会受到君王忌惮。一不小心,获罪之后,还会株连九族。所以禄大压身,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而现代,禄的价值主体客体有所变化。古代的君王即是今天的客户,价值受众。臣子依然是自己。你炒的菜不好吃,客户不满意,就是背禄。你做的设计不好看,客户不满意,依然是背禄。费尽心机的耍客户,把小聪明都用在如何榨取客户身上,依然也是背禄。禄的源头在哪,哪里就是君王。所以有的人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是客户就是喜欢他输出的价值。这也不影响禄的获取。有的人好像人品很好,但是当厨子不会炒菜,当拳击手不会打拳,送餐跑错楼,写PPT不会打字,也是背禄。简而言之,谁出资源,就要兢兢业业的对出资源的人负责,要把工作做好。这里没有可取巧的余地。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也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个道理很简单。
3、清陕西大庆关百货局银锭 铸制规整原味包浆清代厘金制度的创立,是财政史上的大事。随着征收范围的扩大和收数的增多,逐渐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之一。存世有不同省份不同种类的厘金银锭以厘金或厘局的名目存世。陕西是具代表性的省份之一。陕西厘金创办于咸丰八年(1858),初名捐厘总局,设于省城,有潼关、大庆关、白河等分局十六个。同治年间改名为厘税总局,光绪三十四年与善后粮务等局合并为财政总局。大庆关厘金局是开设早的厘局之一,设于朝邑县城东南里许,距黄河大庆关渡口八九里。以征收百货厘金为主,有大荔,辛村二分卡。光绪十一年起蒲城皮厘也归大庆关厘金局征收。年征厘金一万四千九百五十余两。存世与大庆关厘局相关的银锭有大庆关厘金局,大庆关百货局,大庆关统税局三种,前者年份早,后两种更是陕西厘金银锭的名誉品种,存世极少。大庆关百货局银锭的出现应该和土药厘金单独奏报有关。土药厘金原本附在百货厘金内奏报,光绪八年(1882)开始单独奏报收支。光绪三十四年财政总局成立后,设有厘税科负责百货厘,土药厘和盐斤加价。统税就是土药厘金,是中央与各省争夺土药厘金控制权的产物,各省于扼要之地设专局征收。陕西开办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宣统三年裁撤。目前存世的三种大庆关厘金银锭实物,铸造工艺和文字风格相近,结合相关史料,个人认为都是清末的实物遗存,百货局更有可能是财政总局成立后铸造上解的实物,存世稀少,足堪宝藏。
4、老盐山县八大家之“韩集韩”:韩集韩氏家族,明初由枣强迁入今盐山韩集村。明清韩氏家族中,举人、进士及为官七品以上者有:明代:韩镈,举人,隰州知州;韩文,洋县知县;韩甯,泗水县知县。清代:韩重辉,顺治三年丙戌科进士,官至荣泽县知县;韩峰起,邹县知县;韩瑾(乾隆举人),沙县知县;韩珵,候选卫千总;韩以仁,国子监学正;韩汝霞,候选州同;韩波,领运千总;韩汝沛,候补卫千总;韩埕,候选卫千总;韩永澍,领运千总;韩永治,领运千总;韩文远,领运千总;韩之芬,通永镇千总;韩公远,武进士(顺治);韩波,武举人(雍正);韩士宏,武举人(雍正);韩扬会,韩巨源,道光年间武举人。韩氏家族文化代表人物韩峰起:韩峰起,生卒年代不详,字伯伏,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任邹县知县。他崇尚简朴,布衣素食,为政期间,政绩显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韩峰起在邹县县城西门内兴办一所义学。为一进院落,“地基一亩二分二厘,草房十一间,计三座。”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娄一均在原来义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增筑草房四间,改为为两进院落。免费供贫家子弟求学读书。清乾隆元年(1736年),邹县县令李时乘在义学旧址捐俸创立书院,题名“近圣书院”。以后,邹县官府对近圣书院屡次修建、扩建。由韩峰起兴办义学开端的近圣书院,对邹县科举考试、人文士气的影响发挥了巨大影响。韩峰起对邹县的文化贡献被邹城人记入史册。韩峰起著有《四书解》。韩公远,康熙庚辰科武进士,官至威海卫守奋。他善书法、好厨艺。因常带兵征战,为方便行军作战,韩公经多次烹调精心研制成“韩公烤全羊”,当时深受官兵青睐。后传入家乡盐山,得以发扬光大和传承。2013年,盐山小楼全羊宴制作技艺入选沧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5、1、淸陳璸重修聖廟併建文昌閣碑2、施松齡張邑侯奎光閣祀典碑文大中丞雷陽陳公往者之蒞玉田也捐俸創奎光閣月課士議論其中披閲甲乙須臾已周士之師其說者悉有法度可觀數#厘俸简介#
6、古代官员能领多少工资?晒一晒“唐、宋、明、清”各朝官员的工资。唐朝官员的工资分为俸和禄两种。俸,发的是钱和布匹,禄,发的是粮食。还有一块耕地“职田”,可以租出去,获得的收入即为工资。不过,唐朝会扣官员的工资,修宫殿、打仗军费都会从官员的工资里扣。宋朝官员的工资分为:俸钱、禄粟等本俸;各种职务补贴,“添给”。《宋史·职官志》记载,宋朝宰相、枢密使等高官,每月俸钱为300贯;还有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的县令级别每月二十贯,禄粟每月五石,另外还有盐、茶、薪、酒等各种添给。除此之外,宋朝还给官员配仆人,低级别的官员可以配一个,宰相可以配一百个,仆人的衣食开销全由国家报销。明朝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一品官员每月俸禄发米八十七石,低的从九品每月发米五石。但明朝官员的工资经常不够发,会折成其他东西,宣德年间折过布匹,折换时的定价比市场价高好几倍,拿出去卖就赔钱。清朝官员一品的总督年俸银为一百八十两,禄米为一百八十石。因为工资不高,清朝官员会征收耗羡,加征率一般是百分之十。雍正时期,为了打击地方官吏腐败并减轻民众负担,实行了耗羡归公制度,将全部耗羡固定为正税并上交中央,取而代之的是给地方官员的养廉银。“炭敬”、“冰敬”、“喜敬”、“门敬”等地方官的送礼,是清朝京官的额外收入。#厘俸简介#
7、如果真是石头的,就值干万以上了,如果你老公是公职人员,够你老公免费吃十年以上盒饭]。但具目测估计只值人民1000厘!
8、古代俸禄:浅论古代官员的俸禄水平俸禄是官员在任职期间的一种经济收入,它是官员因任职而取得的报酬,也就是官吏的工资。古代官员俸禄,大体可分为职田、俸禄、职俸三类。职田,即官府土地。在古代,官府拥有大量土地,这为官吏的俸禄提供了保障。《周礼》记载:“官吏有司食官田之租,有司衣官田之税,有司设及朝执爵、禄、甲、盾、剑之士”。在职田制下,各级官吏可以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并获得相应的粮食、布帛等财物。 俸禄是官员的工资收入。古代官员俸禄与现代不同。在现代公职人员的工资中,基本工资只占很小部分,其他部分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如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等,而古代官员的工资则由国家财政全额供养。职俸是官吏工资中的一部分。在古代社会中,除了俸禄外,官吏还有一定数量的职俸和俸田。这些职俸与俸田通常是同时存在的。官员既有俸禄又有职俸时,称为“两薪一俸”;官员只有职俸而无俸田时,称为“一薪一禄”;官员既有职俸又有俸田时,称为“两薪一禄制”。古代官吏除了通过朝廷发放的“月例”或“年例”外,还有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额外收入——“月例钱”和“年例银”。一、月例钱月例钱,即官员因任职而获得的额外收入,一般由皇帝临时下诏或敕令各地官吏发放。月例钱多在农历四月、八月和十一月发放,时间长短不一。月例钱一般按月发给,长不超过一年。月例钱的多少与官员所任官职大小有关,官职越大,月例钱越多。月例钱的发放,还与朝廷财政收入有关,通常是以“三夏”和“秋冬”两季农作物丰收之时发放的。 月例钱的发放方式也不固定,由地方官吏自行决定明代时,为鼓励地方官吏认真做事,朝廷规定凡有月例的地方官每月给地方官吏的俸禄以外的额外收入就叫做“月例”。这种额外收入称为“例俸”,明代规定月例在当地官员中“行用”(即领取)的比例不得超过当地官员人数的三分之一。二、年例银年例银是按官员的等级规定不同的发放数额,一般是按照月例的倍数发放。如《宋史·食货志》记载:“天下额给正三品以上正员及三台、三司、武职,月例钱一分,加月例银五分。”年例的发放是按月发放,还是按年发放呢?这个问题在宋史上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推测,宋史中所说的“天下额给正三品以上正员及三台、三司、武职”,应该是指州县一级的官员。因此,州县一级的官员按月领取月例钱,州县一级的官员按年领取年例银。 为了鼓励官吏们积极地交纳年例银,朝廷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办法。如在宋太宗淳化年间,规定凡年满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和70岁以上、15岁以下的儿童均可免除一切差役;还可以获赠“彩币”或“彩锦”等礼品。三、俸禄的不同等级古代官员的俸禄大致可分为月例钱(也叫月钱、月粮)、年例钱(也叫年例,就是每个月给你的钱)、职俸三类。其中,月例钱和年例钱是主要的部分,这两项工资占官员工资总额的大部分,而且是固定的。月例钱即官员每月按月发给的费用。月例钱相当于现代社会中的津贴,是公务员生活补贴的一种形式。古代月例钱分为三个等级:一等为月例;二等为月例加二十石;三等为月例不加二十石。一般情况下,一位官员每月领取10两银子和10两黄金(相当于现代社会的30斤大米或30斤猪肉)。年例钱也称岁例银,是官员一年领取的额外收入,是官员除职俸外的另一笔收入。不同级别的官员,其年例钱数额也不一样,如一品官员年例银为2000两,二品1500两,三品为800两,四品为500两,五品为400两。岁例银一般是一次性发放,但有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发放。欢迎大家一起留言讨论,关注历史求知所,了解更多精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