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林宋代孔师祖墓志从侄孔宗哲书,孔若某撰,45代孔师祖五世祖为唐代节度使39代孔温裕,唐代咸通年间修曲阜孔庙,孔绪为曲阜令,孔邈为文宣公,都是晚唐两朝宰相孔纬家族,出自河南荥泽37代孔岑父,孔巢父之后38代唐礼部尚书孔戣之后。可见曲阜并不都是中兴祖孔仁玉之后,这也许是“孔末”的演义来源。孔仁玉墓志出土后也证明了孔末乱孔是子虚无有的事,元代衍圣公孔思诲时期才有此故事,与曲阜当时内部争夺爵位有关。后人就不要再以讹传讹,内孔外孔之分。内孔应是指宋代孔仁玉袭爵位的后人,外孔是指孔仁玉后人以外的旁支孔氏的简称,也为内院孔氏,外院孔氏之说。自汉代以来孔子九代孙就分三大支后人,迁移河南,陕西,河北等地,到唐代孔氏有五支郡望,会稽郡,鲁国郡,下博郡,南阳郡,常山郡等。唐代国子祭酒孔颖达,孔巢父为下博郡22代孔杨之后。会稽郡是以汉末太子少傅孔潜之后,鲁国郡是以唐代褒圣候孔德伦之后为主。
2、浅析五代十国时期官员主动致仕的原因疾病健康状况是影响官员能否继续任职的重要因素,官员因身体状况欠佳提出致仕申请,希望远离庙堂、安度晚年。后唐韩恭染病,请求“类张留侯之归里,同范丞相之泛湖”,庄宗“乃垂君父之恩,迥赐庄田之老”。薛昭序常年患病,多次服药都无好转,于是提出致仕申请,得到皇帝的批准;梁汉颥因眼疾于长兴四年(933)请致仕,后唐明宗准之。官员致仕虽享有一定的待遇,但是离开官场,影响力及待遇大不如从前,为体恤官员,皇帝在官员患病时有时并不立即同意致仕的请求,而是先授予清闲官职使其有足够的时间休整,若官员依旧因健康问题无法上任时,才会准许官员致仕。追随朱温南征北战、军功卓著的葛从周抱病许久,朱温命康怀英代之,且授予左金吾上将军一职,准许其不上朝,因葛从周身体状况依旧差才准许以右卫上将军致仕。与此情况类似的是为官多年的王延因生病分司洛阳,授太子少保一职位,因连月请告才准许致仕;卢价染疾,后周太祖授予宾客分司一职,数年后卢价病情加重请求致仕才得到同意;安审晖因目疾发作,在京城养病数年,周太祖即位后才批准以太子太师致仕。年老官员年老精力衰竭,反应迟缓,影响从政,古人提出“七十致仕”的标准,后世沿袭成为传统,唐代官员普遍认同且遵循此要求,并于中后期对不愿致仕者予以猛烈的舆论攻击。五代十国时期官员以年老请退的事例很多,年老极有可能只是他们因为政治斗争被迫离开官场的由头,若不把这种情况纳入其中,真正以年老离开官场的人数并不多,正史材料仅见一例。五代孔邈是文宣王孔子的四十一代孙,历校书郎、万年尉,充集贤校理,后为谏议大夫,职位清闲,后因年老请求致仕。无意为官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官员言辞稍有激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且政权统治者多为武将出身,他们在登上权力顶端时会对往日的大将处处提防,或授予闲职,或调至中央进行监控。部分武将深知帝王城府,在帝王尚未猜疑之前主动离开官场,过上悠闲丰富的致仕生活,从而避免灾祸。李建勋娶徐温女,生活富足,曾在建州之役赎买俘虏帮助他们回到家乡,当后唐军队平定湖南的时候,唯有建勋担忧“祸始此矣”,于是以疾病为由多次上表请求致仕,南唐元宗赐号“钟山公”,其妻也自号“钟山老媪”。后周太祖即位后,在内殿召见因目疾修养多年的安审晖,希望再度起用,但安审晖“辞以暮齿,愿就颐养”。又如后唐明宗即位后欲重新起用前建雄军节度使朱汉宾为潞州平阳节度使,汉宾以“旧有风痹,上表求退”,宋人王钦若称赞他“乃近朝知止之良将也”。五代十国时期还有一些隐士淡泊名利、退居山林、与世无争,统治者出于宗教信仰等个人因素赏赐他们清闲的官职,隐士多前往京师与帝王交谈后上表乞骸骨,帝王批准请求并进行赏赐。昭宗曾召久居四明山的许寂问《易经》,事后许寂以“君在淫声,不在政矣。寂闻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百官或象之。今不厌贱事,自求其工,君道替矣”为由请求归隐山林,不久以工部尚书致仕。也有一些隐士在问策时得到皇帝的肯定后,继续留在朝堂,南唐道士周惟简便是一例。隐居洪州西山的道士周惟简在南唐后主召见之后,常在紫极宫讲《周易》,以虞部郎中致仕后,后主又遣周惟简与修文馆学士承旨徐铉前往向宋太祖求和,求和失败周惟简上言宋太祖“臣本居山野,非有仕进意,李煜强遣臣来耳。臣素闻终南山多灵药,它日愿得栖隐”,再度隐居终南山。#孔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