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年包拯出殡,然而,他在临终前,向女婿文效嘱咐道:“我死后,为我准备21口棺材,到时候,这些棺材从7座城门,同时抬出去。”900多年后,包公墓的挖掘,解开了千古谜团。1062年,51岁的宋仁宗,依旧在发愁究竟把皇位传给谁,虽然他已经在位41年的时间,但是宋仁宗是不幸的,他为数不多的几个儿子都夭折了,膝下无子的宋仁宗,又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因此太子的人选一直没有定下来。满朝文武大臣,都知道宋仁宗的心思,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劝谏皇帝,因为这毕竟是皇帝的家务事。在众位大臣中,只有一人直言进谏,让宋仁宗打消了这一念头,此人就是包拯。包拯此前和宋仁宗一样,都是膝下无子(包拯老年才找回年幼的次子包绶),于是包拯便对宋仁宗说道:“陛下,臣来劝谏,并非因为私心,立储之事关系到江山社稷,望陛下要三思而后行啊!”包拯的一番话,打开了宋仁宗的心结,没过多久,就立了赵曙为太子。只可惜包拯并没有看到这一幕,在劝谏完宋仁宗后没多久,包拯就在家中病逝了。包拯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他不仅断案入神,而且敢于直言进谏,不惧皇位。宋仁宗当时宠爱的张贵妃,原本想要为自己的哥哥,在官场中谋个一官半职,宋仁宗作为皇帝,这种事情对他而言,可谓是轻而易举。包拯在听说这件事后,立马进宫面见了宋仁宗,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打消这个念头。因为张贵妃的哥哥,并不是一位有才之人,在包拯看来,让这样的人入朝为官,就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任。事后张贵妃曾询问宋仁宗结果,宋仁宗也只能悻悻地对她说:“爱妃呀,包拯的口水,都喷在我脸上了,此事就不要再提了。”因为生前从不徇私枉法,包拯深得百姓的敬重,但是与此同时,他也得罪了不少权贵。为了防止在死后被那些记恨自己的人骚扰,包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临终前,他告诉自己的女婿,也就是文彦博之子文效,等自己去世之后,要打造21口棺材,出殡时,要同时从7个不同的城门出去,每一队的人数也必须要相同。这么做是为了设下疑冢,防止装有尸身的棺材被人找到。这一招也的确管用,因为棺材太多,又毫无关联,包拯这一招,让他在病逝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陵墓都没有遭到破坏。只可惜后包拯的陵墓,还是被人发现了,只不过发现陵墓的不是中原人,而是金人。当年金人南下攻打北宋,攻陷合肥后,包拯墓被破坏,当时的随葬器物也大多被盗。当时宋朝有一项规定,只要到了一定的官阶,官员在死后,可以在陵墓中修建十二时神佣,金兵在发现了十二时神佣后,知道这里一定是一座规模不小的陵墓,再加上他们痛恨宋朝,毫不犹豫地就把陵墓挖开了。1199年,淮西路、庐州府、合肥县三地联合重修包拯墓,并记录了下来,编成《庆元重修包孝肃公墓记》流传于后世。到了1956年,包拯墓被列为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不是1973年,当地的钢厂要进行扩建,考古人员或许还不知道包拯墓的秘密。当时因为工厂扩建,古墓不得不进行搬迁,可当考古人员进入古墓之后却傻眼了,因为古墓里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包拯和他妻子的尸骨都不见了。在转了一圈毫无收获后,考古人员只能暂时返回地面,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位老人过来告诉他们:“你们如果是要找包拯墓的话,就请跟我来吧。”考古人员将信将疑,后还是跟着老人一起走了,老人把他们带到了一片油菜花地,告诉他们:“这底下才是真正的包拯墓。”原来这位老人的祖祖辈辈,都是包拯墓的守陵人,传到他这一代也没有断。听说考古人员们正在寻找包拯墓,希望能将墓中的文物保护起来,老人主动找到了他们,考古人员这才找到了关键的地理位置。在老人的指引下,考古人员果真在地下发掘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墓群,除了包拯夫妇的陵墓之外,他的子孙后代,也都埋葬在这里。整个包拯家族墓中,有价值的文物,就是6块墓志铭,和上面的1万多文字记载。在12座陵墓中,考古人员共发现了50多件瓷银铜器,而包拯的棺椁,则是用金丝楠木打造而成的。在对遗骨进行检查之后,考古人员发现, 遗骨中的汞含量极高。在翻阅了大量的史料后,考古人员弄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来包拯病逝的时候正是夏天,而他的家乡在合肥,想要从开封把尸身完好无损地运送回合肥,就只能把大量的朱砂放在棺材里。时间久了,朱砂渗透进了尸身中,这才会产生汞超标的现象。包拯墓的神秘面纱,也就此被考古人员揭开。后来,考古人员想把包拯的遗骨运送回他的老家,可因为各种原因,后没能实现。1985年,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历时3年竣工。墓园共有包氏家族的6个墓冢,由古建筑家潘谷西先生,按宋《营造法式》建造,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开封府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一生为人清廉、刚正不阿的“包青天”, 在他去世之后,仍然被人们所记忆,所爱戴。#宋代包拯简介#
2、宋代包拯官服从包拯的官场履历表看懂宋朝的文官官职体系北宋名臣包拯官职全称为:龙图阁直学士朝散大夫给事中枢密副使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包拯。乍一看不知所云。宋朝文官官职体系比较复杂,一般包括散官阶、寄禄官阶、职、差遣、勋、爵等六类。如果简单归纳,可以大致这样理解:1.散官是定级别的,如现在的厅级、初级;2.寄禄官是定薪酬的,如现在的职务工资级别;3.差遣是定岗位的,如现在的局长、市长;4.职是定职称的,如现在的高级工程师;5.勋是定荣誉的,如现在的“紫江学者”称号;6.爵是定福利的,包括享有的一些特权。可以看出,宋代文官重要也是核心的官职包括寄禄官、职(贴职)和差遣(职事官)这三个,而决定官员实权的不是官(寄禄官),也不是职(殿阁学士,文臣被赐予的荣誉衔头),而是差遣。从包拯的履历上看:包拯生前高官阶(寄禄官)为给事中,正四品。虽然之后朝廷调任礼部侍郎,但包拯力辞不受。死后获赠礼部尚书(寄禄官阶,正三品);差遣高为枢密副使,从二品;职高为龙图阁直学士,为正三品;散官阶(共分29阶)高为朝散大夫(第13阶),从五品下;勋官(共分12等)高为上轻车都尉(第8等),正四品;爵位(共分12级)高为东海郡开国侯(第9级),从三品。这样梳理下来,再来看包拯的官职就比较清晰了:龙图阁直学士(职,殿学士,正三品)、朝散大夫(文散官,从五品下)、给事中(寄禄官阶,正四品)、枢密副使(差遣,从二品)、上轻车都尉(勋八等,正四品)、东海郡开国侯(爵9等,从三品)、食邑一千八百户(名誉上的特权封赏)、食实封四百户(实际上的福利补贴)、赐紫金鱼袋(三品以上官员的特殊配饰)、赠礼部尚书(追赠寄禄官阶,正三品)包拯。宋代官职体系比较复杂,欢迎大家多多指正,留言讨论[作揖][作揖]
3、北宋时期包拯的资料大全野史:1062年,包拯离世出殡。然而,他在临终前向女婿文效交待了一事:“我死后,为我准备21口棺材,到时这些棺材从7座城门同时抬出去。”900多年后,包公墓的挖掘,千古谜团得以解开。包拯号称铁面无私,不畏强权,名声在外。北宋时期,由于朝廷对官员的优待,各地都有大量的贪赃枉法之人,包拯在奏章中点名揭发了贪官污吏的劣迹。曾经多次上疏朝廷,严惩奸佞,削减赋税。包公强硬的做事风格,招惹了不少皇室贵族和权势集团,所以他们对包公恨之入骨,早有“粉尸碎骨”之心。包公也知道自己死后,必定有小人报复,想要将他“挫骨扬灰”,于是提前吩咐女婿文效,制作了21口相同的棺木,从七个城门同时抬出,希望能迷惑他们。1062年,包拯离世,女婿文效也如包拯的吩咐,同时从7个城门出殡。这样,包拯正在藏身的棺木,便无人可知。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包拯出生于安徽合肥,但是包拯曾经是河南开封的官员,因此,许多人都以为包拯的墓就在河南。因此,包拯的埋骨地点究竟是在河南,还是在安徽?这两个地方,历史上也有数百年的争议。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包拯的墓穴被发现于安徽合肥,才揭开了九百多年来的神秘面纱。九百多年来,连包公的后人都不知道他的确切下葬地点。由于当地正在往郊区发展房地产,在勘测地势之时,却意外发现了一座宋朝的陵墓。所以公司的测量工作人员马上向相关部门汇报,希望他们能把这座古墓挖掘出来,并对其进行保护。没过几天,几十位专家就被派了过来,他们商量着如何挖掘和保护古墓。他们先是发现了一座小型的墓穴,这个墓穴从结构来看,是相当简陋的土墓,甚至连夯土层都没有,也没有任何被盗过的痕迹。一开始,专家们还以为这是一座普通的墓穴。按照惯例,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一些,然后就进入到了墓穴的正门,一路上都很顺利,并没有什么意外的收获。不过,当这位专家将手电筒照射在了棺材上,发出了耀眼的光芒。等他们的眼睛适应了光线,才发现这是一块用上好材料的金丝楠木做的棺木。专家们小心地将棺材拆开,发现里面竟然有一件只有宋朝两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的十二时辰神仆。棺木底部有6个铁环,整齐地吊挂在棺材底部。而在这座小小的坟墓之中,还有两块残破的墓碑,里面的骸骨很是杂乱无章,有的骸骨更是残缺不全。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这座坟墓不是原墓主的坟墓,而是一座临时埋葬的坟墓,被人很仓促的将骸骨转移。二是,墓主的遗体,很可能是被人造成了破坏,所以才会被草草掩埋。可见,包公墓一开始并不是葬于小土墓,而是在主墓里遭到破坏后仓促转移。幸好,虽然碑文已经残缺不全,但在拼凑之后,仍能大致复原出几分本来面目。一幅是包公墓铭,一幅是董氏夫人墓志,这竟是包拯与妻子的墓志铭。专家从散落的骸骨中找出34块尸骨,送到北京进行化验,发现34块尸骨都是男性,而且年龄都超过60岁。这与历史上的包拯64岁的死亡时间吻合,于是断定这就是包拯正在藏身的墓穴。专家们看着包拯的墓穴,心中都是一片敬佩。比起同期的其他官员,他们的坟墓都是十分宏伟,规模也很大,墓穴之中堆满了金银珠宝。而包拯,一生为官,却被埋在了一处偏僻之地,不但地理位置不好,规模也小,连坟头都没有。不过,这倒也很符合包拯的为人。我估计这金丝楠木就是他的救命恩人,或者是皇帝的赏赐,要不然他也不会拿出这副棺材来。包拯墓的发掘,也揭开了九百年来尘封的谜题。关于包拯之死,历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包拯于北宋嘉佑七年五月十三日,病逝于十二日,故包拯之死,可能是因为中毒而亡。但是经过专家的检查,包拯的尸骸中的砷浓度,远远低于普通人,但水银浓度却超过了正常值,所以他们得出结论,包拯并没有中毒,只是生病而亡,至于水银超标,则是在开封运送到安徽的路上,为了防止腐烂。包公当年执法公正,得罪过许多大人物,后来被一些达官贵人暗中指使,扰乱安宁。包公的后人无奈,只能将包公的骸骨转移安葬在了一座小小的坟墓里。不过,埋葬的时间并不长,但包公的后人明显更聪明,或许是得到了什么高人的指引,第一座坟墓远离了主墓区,而且前方还有一个疑墓,扰乱视线。再加上其他的古墓都很大,吸引了不少卑鄙小人的目光,所以包公的遗骸才没有经过多次盗窃而被毁掉。参考资料:《包拯千年之谜》 春江,2008年
4、宋代包拯的真实身份图解宋朝官职等级从北宋名臣司包拯、司马光、李迪三人的官职全称上可以更好地了解北宋官制。一、司马光(1019-1086)官职全称: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户赐紫金鱼袋-端明殿学士:职官,正三品官职-翰林侍读学士:皇帝顾问-太中大夫:散官阶,从四品-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兼职-上柱国:勋位级别,正二品-河内郡开国公:爵位等级,正二品-食邑二千六百户:名誉上的特权封赏-食实封一千户:实际上的福利,相当于一千户所纳税收--赐紫金鱼袋:三品以上官员的特殊配饰二、包拯(999-1062)官职全称: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枢密副使:职官,正二品高官-朝散大夫:散官阶,从五品;-给事中:工资等级;-上轻车都尉:勋位等级,属于八等四品-东海郡开国侯:爵位等级,属于九等从三品-食邑一千八百户:名誉上的特权封赏-食实封四百户:实际上的福利补贴,相当于四百户所纳税收-赐紫金鱼袋:三品以上官员的特殊配饰-赠礼部尚书:去世后皇帝的追封三、李迪(971-1047)官职全称: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工部尚书判尚书都省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实封七百户-资政殿大学士:官职,殿学士,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文散官阶,正三品)-工部尚书:寄禄官阶,正三品)-判尚书都省:差遣-上柱国:勋位等级,正二品-陇西郡开国公:爵位等级,正二品-食邑二千五百户:名誉上的特权封赏-食实封七百户:实际上的福利补贴,相当于七百户所纳税收
5、宋代包拯的简历贪污者不归本家包拯是北宋年间有名的清官,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因为其名气太大,于是演义出不少有关的故事。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包拯也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当朝为官之后,清廉,对待下一代也抓的很紧,曾经留下这么一条家训,我后代的包式子孙,如果有因为贪污受贿被革职的人,都不允许回家乡,死了之后,也不允许葬在家族的祖坟里,老祖宗不认你这个人,还有就是不继承我志向的人,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这是包拯作为一代贤官,留给子孙后代好的教诲。
6、历史包拯简介宋朝年间,有农夫报案,称自家的耕牛被人割掉了舌头,包拯沉思片刻:“你把牛杀了,小偷自然会现身。”在当时,杀耕牛可是大罪,听闻包拯的话,农夫又惊又疑,但还是照做了。第二天,小偷果然自投罗网。包拯出生于北宋时期,那个朝代以孝治国,越是孝顺的官员,就越会得到皇帝的重用。因此,朝廷上下,为了晋升官职,官员们莫不崇尚孝道。这样一来,社会风气也变得越来越良好了。而包拯则是其中的吾辈楷模,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于明道年间,因此,那几年,包拯日日以泪洗面,为父母哭丧。为了更好的守护住父母的坟墓,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他直接不再归家,而是在父母的坟墓旁边搭建起了一个小棚屋,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日日在棚屋附近为父母守孝。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包拯的脸色也变得日渐消瘦憔悴,朋友们实在看不下去,挨个来劝说他下山重振旗鼓,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包拯终尝试着走出棚屋,下山开始重新过好自己的生活。至此,他已经为父母守了十年的孝。景佑四年,包拯出山,因其孝顺的表现颇受上司的青睐,因此将其任命为天长县知县,为当地百姓解决一些邻里纠纷之事。本来也做的只算中规中矩,但经过一件奇案后,包拯受到了百姓们深深的爱戴。原来,有一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就有人敲响了衙门口放置的鸣冤鼓,那声音是如此凄惨与急切,包拯听到后顾不得吃饭就去通知手下升堂,听取百姓的冤屈。来告状的是一个老农,他一见到包拯就急忙向其磕起了头,连声说道,青天大老爷啊,请为草民做主啊,说着就将一个布包打开,并将其放在地上呈现开来,包拯一看,原来包里装着的是一条牛舌。看切口整齐,想必是前天刚割下的,宋朝向来重视耕牛地位,因此百姓家里一般是不可以随意宰杀或者伤害耕牛的,即便是耕牛死去,也要向朝廷报备后才可以杀掉,其过程手续十分复杂,并且随意宰杀耕牛的惩罚异常严重,因此鲜少有人伤害耕牛。紧接着老农说到,他家的这头耕牛昨天夜里哀叫不止,老农向前查看后,发现牛的嘴里满是鲜血,仔细一看,舌头被人割去甩在一旁,而贼人早已不知所踪,因此老农第二天一早就来衙门报案,想要为自家耕牛申冤。包拯仔细揣摩了一会后,脑子里灵光乍现,于是他对老农说,你先不要着急,这样吧,你把耕牛杀掉放到市场上去卖,等到收摊的时候,贼人自会出现。老农连忙摆手说道,虽然自己没读过什么书,并不熟知法律,但是宋朝对待伤害以及私自宰杀耕牛的情况处罚异常严厉,若是被人举报,他岂不是要去蹲大狱了,因此不敢随意宰杀耕牛。包拯却让他放下心来,说道,一切包在我身上,你只管去卖牛肉,出了事自有我为你做担保,放心去吧。老农听了包拯的话,将耕牛宰杀了放在市场上售卖,那个朝代,牛肉是紧俏货,鲜少有人售卖,百姓们也很少能够尝到牛肉的滋味,因此不一会儿就被卖完了。没想到这一时刻的衙门里却有人偷偷来报了案。控告老农一家在市场上公然售卖牛肉,包拯一看来人,长得贼眉鼠眼,虽然有理告状,却满脸是幸灾乐祸之色。于是他微微一笑,心中已经有了数,紧接着,惊堂木一拍下,整个衙门人员皆是被吓得一愣。台下报案之人也不例外,抖得如筛糠似的。包拯大吼道,你这贼人,还不速速招来,为何割去老农家牛舌。报案小人本还想狡辩,却因为太过心虚被吓得一愣,于是急忙全盘托出,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说自己是因为与老农发生了纠纷,一时间起了报复的心,才会这样做。但是他始终不明白包拯又是如何得知自己的所作所为的。于是包拯亲自解答了他的疑惑。他早就知道,割去老农牛舌的人必定与他有了过结,因此想要趁机设计陷害,见老农在市场上卖肉,并定会来主动报案,而包拯这一招就叫做引蛇出洞,后来个瓮中捉鳖。这一招实在是妙啊,终,老农获得赔偿款后又重新买了一头耕牛,皆大欢喜。而包拯也因此一战成名,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清官。
7、宋朝包拯的历史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大臣、孝子和名士。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族世代为官。包拯因为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被尊称为“包青天”,成为了 历史上为著名的廉政象征之一。包拯年轻时举子及第,后参加殿试,成为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知庐州、知扬州、知东京御史台、知开封府等职。在任内,他严格要求自己,处事公正,秉公执法。包拯曾因执法不阿、敢于直言而得罪了权贵,被贬到边疆地区,但他并未气馁,继续积极为民办实事。包拯在平民百姓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他在任内,坚决反对贪污腐败,严惩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包拯的故事,如“包公断案”、“包公审石碑”等,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包拯正义、公正的形象。在包拯的家庭中,他尽孝道更是出了名。他的母亲在世时,包拯对她尽孝,母亲去世后,他更是哀痛欲绝,举世皆知。因此,包拯也成为了孝子的典范。总之,包拯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名士,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品质和事迹,一直以来都被后人传颂,成为了 历史上廉洁奉公的代表人物。尽管包拯被誉为“铁面无私包青天”,对触犯大宋律法的人从不手软,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然而,有一个人让包拯无法轻易施以刑罚,他就是柴文意柴文意,他的名字在大宋朝传为佳话。柴文意不仅智勇双全,而且背景非同一般。他的祖父柴光辉曾是武则天时期的大将,有着丰功伟绩。他的父亲柴彦昭则是大宋朝的重臣,因其忠诚和智慧成为了皇帝的得力辅佐。柴文意自小便受到父辈们的熏陶,如日中天,成为了大宋朝风云人物。柴文意长相英俊,武艺高强,更有着过人的才智。他的经历丰富多彩,曾游学于各地,广交天下英才。在他的身边,总有一群忠诚的朋友和手下,他们为柴文意所倾倒,愿意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柴文意的背景和成就使得他在大宋朝的地位举足轻重。包拯,大宋朝著名的正直清廉的大官,也对柴文意敬畏有加。因为他深知,柴文意不仅拥有高强的武艺和才智,更有强大的势力和背景。这使得包拯在处理柴文意的事务时,倍感压力,不敢轻易对他铡刀。放眼大宋,的确没几个人敢惹柴文意。但柴文意并非一味倚仗背景和势力,他也懂得行侠仗义,帮助百姓解决困难。因此,民间对他评价颇高,认为他是一位英勇善战的侠士。在历史长河中,柴文意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无论是勇敢救国的壮丽战役,还是风花雪月的浪漫传说,他都成为了一时佳话。柴文意这样的人物,其强大背景和超凡才能,让他在大宋朝乃至整个华夏史册上都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8、宋代包拯的家训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道贺,可他却失落地说:“我断子绝孙, 何乐之有啊!”听罢儿媳崔氏突然跪倒在地,呜咽道:“你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经2岁了。”包拯,北宋名臣,独子包繶死于风寒,的孙子生病夭折。包拯,天下清廉官史的代表,一生清廉,忧国忧民,没想到,临老却孤苦无依,儿子孙子都早自己一步离世。这天是包拯60大寿,众人纷纷前来为他贺寿,原本热闹喜气的场景,包拯却突然失落了起来,同僚们在这岁数都是儿孙满堂,可自己却孤零零的。这大寿宴席上竟没有一个自己的血脉来给自己贺寿的,悲从中来,一生硬汉的包拯红了眼眶。“我断子绝孙, 何乐之有!”看着场面越来越尴尬,儿媳崔氏连忙跪到面前,“父亲,您没有断子绝孙,这世上您还有个两岁的儿子。”儿媳崔氏的话,犹如惊天之雷,炸的包拯不知所措。这怎么可能!待崔氏说完,包拯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包拯早年只娶一妻,生育两女一子,女儿远嫁,一年都难得见上一次,儿子包繶承载着包拯的全部希望。包繶从小就聪明,又长得俊朗高大,很招包拯同僚的喜欢,婚姻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包拯为他寻的是当朝大员崔家嫡女为妻,婚后夫妻和睦,感情甚好,包家开枝散叶的重任就交到这对新婚夫妻身上。包繶和妻子崔氏也争气,崔氏很快就有了身孕,十月怀胎诞下包家嫡长孙,包拯取名包文辅。活泼开朗的包文辅深得包拯的疼爱,一家人就这样平静幸福的生活着。没想到,厄运却在无声无息中悄悄向包拯一家靠近。包繶外出时感染风寒,久治不愈,竟在盛年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和年迈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在包拯身上展露无疑,一夜之间,包拯白了头,驼了背。崔氏年纪轻轻就失去了丈夫,面对稚子和老人,崔氏只能强忍悲痛继续生活。包繶离世不久,年仅5岁的孩子包文辅也被感染风寒,大人都扛不住的病,发生在孩子身上,这对孩子来说,更是致命的。看着日渐消瘦的小脸,崔氏担心不已,越来越没精神的包文辅终还是没抵御住风寒的侵蚀,小小年纪就夭折了。一连失去长子长孙的包拯,被打击的卧床不起,老妻看着这一家子嗣凋零,就建议包拯纳房小妾,延续包家的血脉。无奈之下,包拯也只好听取建议,纳了妻子房中的丫鬟孙氏为妾。孙氏年轻,胜在貌美。孙氏没想到有朝一日竟能飞上枝头做凤凰,一时忘了形,对主母不敬,对下人不友,众人明白,孙氏承载着为包家延续香火的重任,对她也都只有敬而远之。被收多年,孙氏肚子虽没有动静,但那脾气却越发没了边际,包拯在家时一味的拈酸吃醋,撒娇撒泼,包拯不在家时,飞扬跋扈,目中无人,不敬正妻。清廉官家如何能容她!包拯正妻一气之下,直接将孙氏打发出去,撵回娘家。孙氏的娘家本就是贫困之人,看着被“退货”的孙氏更是不待见她。崔氏生于大户人家,见识广,看着孙氏离开时,身形有些异常,也就多留了个心眼。果然孙氏被撵回娘家不久就发现怀孕了,在当下社会,妾氏所出皆为庶子,主家仁厚,可视为亲生,主家刻薄,那就是贱种。哪怕孙氏肚子里是包家的血脉,孙氏面对动真格的主母也不敢造次。崔氏私下接济孙氏,让其平安诞下孩子,再给孙氏一笔巨款后便抱走了孩子。孩子被崔氏偷偷的养了起来,崔氏不确定婆母的想法,所以不敢贸然交出孩子,只有等合适的机会在公布于众。孩子一天天长大,包拯因为在家时日少,所以一直不知孩子的存在。时间回到包拯六十大寿席间,崔氏看着时机刚好,就把事情一五一十的交待了出来。面对突然而来的儿子,包拯甚是欣慰,包家总算有后了,看过孩子后,取名包綖,意喻福气延绵不断。这个孩子到来时,包拯夫妻已经年迈,养育之责就落到崔氏身上,长嫂如母,崔氏也承担起养育包家后人的责任。崔氏在丈夫和孩子离世后一直未改嫁,并把包綖视为己出,待包綖成年之后,借娘家势力和包拯留下的名声,为其求娶到当朝宰相文彦博之嫡女。胸怀大义的崔氏,被后世人称赞不已,虽崔氏膝下无子,但老年时光却在包綖孩子们的孝顺下幸福的度过,终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