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西蒙简介(沈西蒙个人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31 22:44:20 浏览
1、沈西蒙个人简介

前线话剧团的团长们:创造话剧神话有几部话剧拍成了电影几乎家喻户晓一个军队文艺团体,在几十年里辛勤耕耘,创作排演了多部话剧,轰动全国。这就是原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前线话剧团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解放军艺术剧院。该团由国防部正式命名,成立于1955年5月。首任团长是沈西蒙。继后,先后又由阮若珊、张泽易、胡石言、穆雁、俞冠潮、姚远、张哲、韩为民、邵钧林等10人接任团长。团长们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抓创作,推精品,好戏连连。这个团建团以来,创作演出了《东进序曲》、《霓虹灯下的哨兵》、《虎踞钟山》等话剧几十部。其中,《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东进序曲》、《霓虹灯下的哨兵》被拍成同名电影,在全国放映,那个年代里几乎家喻户晓。1954年,首演《东海前线》。1956年,推出话剧《杨根思》,获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演出一等奖。1959年,八场话剧《东进序曲》,获国庆十周年献礼优秀剧目奖。1963年,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首都演出大获成功,成为全国文艺团体争相排演的样板剧目。1982年,话剧《宋指导员的日记》获首届解放军文艺奖。1996年,话剧《虎踞钟山》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1985年,前线话剧团成立了电视艺术中心,先后拍摄了《豫东之战》、《黑水洋》、《山那边有个海》、《夏天的故事》、《虎踞钟山》等电视剧。2004年,这个团和前线歌舞团合并,成立了"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至此,前线话剧团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2、沈西蒙职务

1961年,南京前线话剧团排了一个话剧,遭遇禁演。周总理获悉后,亲自指点。一时间该话剧火遍全国,还拍成了电影,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经典之作。1961年,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剧作家沈西蒙受邀编写一个话剧剧本,传颂当时轰动全国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接受邀请后,沈西蒙剃了个光头,搬进八连,和官兵们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他在八连蹲点40多天,又闭门谢客1个月,终于完成剧本,起名为《霓虹灯下的哨兵》。前线话剧团召集多名骨干演员彩排话剧,可是提交到军区领导审核时,剧本却被枪毙了。理由是剧本里描写的军队干部和士兵都有很多缺陷,不符合人民解放军的正面形象。那么剧本到底写了什么呢?该剧讲述了上海解放初期,解放军某部八连奉命驻防南京路,面对大上海的“十里洋场”,一群普通的士兵遭受到“糖衣炮弹”考验的故事。要说剧中人物形象,有几位的确是有缺点的。比如三排长陈喜经不起“香风”熏染,瞧不起自己乡下来的妻子春妮;上海籍新兵童阿男自由散漫,私自外出被连长批评一下,就要脱军装走人;八班长赵大大则看不惯上海滩的乌烟瘴气,坚决要求上前线去等等。可是大家都认为,解放军的官兵有缺点是正常的,况且这些缺点在指导员及同志们的帮助下都及时改正了。官兵们开始时迷茫不适,到后来都经受住了新的考验,找回了为国为民的初心。剧目遭到禁演,甚至有领导下令,禁止剧本外传。剧团团长沈西蒙也只能将其放置一边。直到1961年秋天,在总理的指示下,中国戏剧家协会到全国调研各地文艺创作情况,调研组幸运地发现了这个被枪毙的剧目。他们把相关情况,向周总理做了详细汇报。周总理听后很意外,特意来到副总理办公室,讲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的遭遇。面对这位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周总理还开玩笑地说:你管的部队真了不起,一个排长、班长都不能犯错误!副总理听明白事情缘由后,当场和周总理讨论,要让前线话剧团来北京演一场,让大家都来评判一下。1962年12月,《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来到北京。周总理和大姐一起看了试演出,他肯定这是一部优秀的革命现代戏,感谢剧团为首都人民送来了一台好戏。随后他提出了几点意见,让剧组尽量修改。两周后,在原来的剧场,话剧又重新上演。这次,周总理请来了文艺界很多领导和名家,有周扬、田汉、曹禺、老舍等,当然还有副总理。演出很成功,结束时,现场掌声经久不息。周总理把这些特殊观众都留了下来,请他们给这出新剧提意见,并要求,称赞的话可以少讲,主要是提出批评和建议。快言快语的田汉首先发言说:“好久没看过这样好的话剧了,演员们演得生动而形象,特别是连长和春妮两个演员特别出色,只是剧中几个反面人物有点公式化。”有人开了头,大家都活跃起来,对剧目纷纷评论。副总理也深有感触地说:“有人说部队里不能有缺点、有矛盾,哪有这种道理呢?我们的部队之所以战无不胜,就是不断克服困难和缺点才壮大起来的呀!”这次演出后,周总理又专门召集剧组开了几次座谈会,还亲自提出了70多条建议,涉及剧本、导演、表演、服装、道具、化妆、舞台效果、台词等多方面。周总理的建议即专业又中肯,大家都说周总理堪称总导演。周总理的关怀点燃了剧组人员的热情,大家认真探讨,反复修改、排演。历时3个月,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终于正式演出。那一次演出是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观看了演出后,连声称赞:“演得好,话剧是有生命力的。”演出结束,毛主席与演员一一握手,还和演职人员合影留念,鼓励大家创作出更多的好戏。随后,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北京一炮打响,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观众好评如潮。在首都公演了3个月,场场爆满。1963年,全国各地有30多家文艺院团争相排演该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像一道道“彩虹”,红遍大江南北。还是在这一年,周总理指示,要把这台话剧搬上大银幕,并且特别关照:电影要用前线话剧团的原班人马,一句台词不能改,一个演员不能换,导演要用熟悉部队生活又熟悉上海的王苹导演。就这样,经过另一番辛苦的艺术创作,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诞生了。它把“好八连”的故事生动地展现给了亿万观众,成为是我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霓虹灯下的哨兵》从话剧到电影,从审核未过到成为经典,周总理功不可没。然而,这只不过是周总理长期关心和关注文艺、戏剧事业的一个缩影。周总理对文艺事业的关爱,让很多文艺界人士难以忘怀,他的关注也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文艺戏剧电影事业的发展。作者/筱米编辑/呆呆 幽

3、沈西蒙真实年轻照

我心中的《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年底,我当兵入伍。我是苏北人,入伍时在27军,属南京军区。当年看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这是因为该电影是话剧改编,话剧是南京军区沈西蒙等集体创作,首演是南京军区话剧团。电影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电影中的演员基本是原班人马。1968年,我出席南京军区第三届"学毛选积代会",又见过陶玉玲等演《收租院》。陶玉玲在电影中扮演三排长陈喜的爱人春妮。她又是《柳堡的故事中》二妹子的扮演者。而《柳堡的故事》中好象是扮演村长的一位配角演员此时下放在我们军,他是我们军直代表队拉歌的指挥,很有一套。我有印象的是他强调《大海航行靠航手》这首歌后一句"思想是不落的太阳"结尾这个"阳"要扬起,加上他那手势,喝出来是不一样的响亮。《霓虹灯下的哨兵》这个电影,嵌在我脑海中的一个镜头是排长陈喜把他那双补了又补的袜子仍掉"再见"了。一句深入观众心中的话,即班长赵大大脸黑个粗人单纯,陈喜认为他不适合在灯红酒绿的南京路上站岗,说了一句"黑古溜秋的靠边站"的经典台词。全剧以上海解放后,南京路上某部八连,在d领导下,在思想指引下,抵制资产阶级思想腐浊,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的故事。话剧不太好演,为大众喜欢不太容易,它要思想性,也要艺术性。《霓虹灯下的哨兵》当年红遍全国,至今仍是经典,我怎不怀念。今见网上报道南京上演红高梁家族话剧,引起这段回忆,与网友共享。但愿今天多出现几部抵制腐朽意识形态的好作品。

4、沈西蒙回忆录

每天6班,天长龙岗红色旅游专线说起天长铜城的龙岗,不能不说起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这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就坐落于古镇之中,与古民居交相辉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粟裕、张云逸、罗炳辉、郑位三、、张劲夫等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文化界著名人士贺禄汀、范长江、沈亚威、沈西蒙、涂克等先后在这里任教生活过,使得这座千年古镇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为大力支持龙岗红色旅游,自2023年3月1日正式开通天长至龙岗红色旅游专线。线路名称:222线(天长至龙岗);班次安排:每日6班;发班时间:天长客运中心发班(6:50、10:20、14:30)、龙岗游客服务驿站发班(8:30、11:50、17:00);线路走向:天长客运中心-千秋大道-仁和南路-炳辉路-市政府(北门)-新河路(天发广场)-蓝德集团-S204新线-光明路-彩虹桥-龙岗游客服务驿站。

5、沈西蒙小说

1963年,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出了一部10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兼备的剧本,作者沈西蒙,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动人事迹为素材,表现了革命军人身居闹市,拒腐蚀、永不沾的高尚品德,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许。随即,前线话剧团奉命到北京汇报演出《霓虹灯下的哨兵》,陶玉玲在剧中扮演女主角春妮。到剧场观看演出后,十分高兴,休息时接见了作者和导演。演出结束后,又登上舞台和演职员一一握手。后来,曾同陶玉玲说起过,看完戏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为了使这出戏得到提高,他先后看了6遍。不仅一次又一次地看戏,而且认真,几乎每一次都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如第二场赵大大捡到林乃娴的钱包没有马上还她,到第六场才还,指出:这样不妥,有损赵大大的形象。解放军拾金不昧。钱包应该马上交还。对演员如何塑造好角色也极为重视,要求演什么人就像什么人,既要符合人物身份,又不能概念化。例如女特务曲曼丽穿了一身考究的裙服,马上指出:“上海解放初期,这样的人是不会穿这种服装的,好改穿工装裤,要朴素些。”导演遵照的意见,让演员换上了工装裤。不久,又来看戏,发现曲曼丽的裤腿改得又瘦又短,看上去像个阿飞,他马上又提出来,裤子要再改一改,既然要给她穿工装裤,就要像个工人,不能妖里妖气,不要一出场就让人看出她是个坏人,应该随着剧情的发展,矛盾的加深,逐步揭露出来,不然就看不出她的伪装。不仅亲自指导修改,还请来了文艺界老前辈田汉、夏衍、曹禺等和许多领导同志来看演出,并且亲自主持座谈会,让大家提意见。在一次座谈会上,对陶玉玲说:“春妮,你念的那封信写得好,念得也好,很使人感动。但是我来问问你:春妮是什么文化程度?”陶玉玲回答说:“小学文化程度。”笑了,说:“高小文化程度,能说出‘两小无猜’吗?”大家不由得笑了起来,他又说,“这句词也很不口语化,可以改一改嘛。”陶玉玲想了想,说:“那就改成‘从小在一块儿’,好吗?”马上给以肯定:“对,很好哇!”很喜欢《霓虹灯下的哨兵》这个话剧,可以说是百看不厌。在百忙之中他又来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观看由该厂演员剧团演出的这出话剧。听说要来观看这出话剧,全团上下一片欢腾。团长李力制止了大家热情的交谈,说:“今天各部门的工作都要做得认真些、扎实些、紧凑些,谁也不许出差错!”要求是谁也不许出差错,但还是出了一点小纰漏。当林媛媛和童阿男在南京路上准备去迎接解放军时,发现了特务老K潜入大楼里,童阿男叫林媛媛速去报告解放军,他留守在楼外监视特务的活动,林媛媛便带着这个任务紧急地跑下台去。当扮演林媛媛的演员师伟飞快地跑进侧幕条时,突然撞在了一个坚硬的东西上,“嗡”的一下头立时便蒙了过去。原来,她刚好撞在了扮演赵大大的李炎胸前佩挂的冲锋枪上。平常李炎都是站在幕条很远的地方候场,今天,他也是小心谨慎,提前来到了侧幕旁。边幕里黑糊糊的,师伟从台上跑下来又很快,什么也看不清,幸好她跑的时候是半张着嘴,冲锋枪撞在了她的门牙上,没有把嘴唇磕破,否则将是一个“新形象”的林媛媛了。她缓了缓气,硬着头皮带着解放军跑上场去,台词怎么说的也顾不上了,只是在该她说话的时候,指指画画地胡乱哼唧了几句,便跟着抬童阿男的担架下场了。一般人也许没有看出这个小纰漏,不过,还是觉得有点“问题”。戏演完后,走上台接见全体演出人员,并和大家一一握手,当他和师伟握手时,师伟难为情,觉得没有拿出好的成绩向汇报。没想到却表扬了她:“这个戏你演得很好嘛!”“你是从上海来的?”师伟说:“是从上海电影制片厂调来的。”点了点头,接着说:“你在第一场里有句台词没有说清楚,以后应该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哪!”师伟当然清楚说的是哪句台词,不过这种尴尬的场面,又怎么解释呢?事后回想起来,倒是禁不住地笑,这种纰漏也算是难得一遇呀!

6、沈西蒙人物

电影《南征北战》幕后的隐秘往事《南征北战》剧本创作之初,曾经要求“先进的人物要写,落后的人物也要写”。并且明确要求,创作一个在我军大踏步后退时,叛逃的团长,在我军大踏步前进时被俘获。当时的编剧沈默君、顾宝璋、沈西蒙没有一个敢下笔的,就说:指挥员都叛逃了,何况是一个团长。这句话,说的正是1938年叛逃的张国焘。终,编剧们创作了一个从主力部队跑到地方打游击的战士王春。终电影剧本送审时,这个人物还是被砍掉了。不然,《南征北战》在后来的红色浪潮期间根本就不能上映。黑白版《南征北战》上映后,好评如潮。却感到很不满意,她认为:我军指战员没有挂红领章,没有带帽徽,完全影响我军形象。上过战场的老兵都知道,红色的帽徽、红色的领章,基本上就是给敌人提供靶子用的。而参演的这支部队,正是刚刚参加过抗美援朝回国的100师下属的一个团。从导演到演员都是经历过战火的,也没有人认为此举不妥。有些人的执念是放不下的,到了1972年毛主席要求重拍故事片。就决定重拍《南征北战》。此时演“国军”的战士已经学会了样板戏的反派人物,演起国军”来大部分歪戴着帽子,手夹烟卷,有的甚至把枪当拐棍使,一副弱不禁风的颓废样子。而扮演我军的部队又显得过于严肃 脸上的表情呆板、僵化。一位任过“国军””指挥官的政协委员看了后找到成荫说:看你把我们“国军”糟蹋成什么样子了,真那样还用你们打呀?好在成荫、汤晓丹再拍此片已是经验十足,修改起来还算顺利。只是稍不注意常在“触雷”,有一次在拍摄战斗中的战士时,为了增加点战斗气氛,成荫给两个战士脸上涂了点黑色油彩,结果被指责为“肆意歪曲我军英雄形象”。后面《渡江侦察记》翻拍的时候,审核更加严格。每天拍一个镜头,每个镜头都要从拍摄地江苏运到北京审查,领导满意后再拍下一个镜头。尽管彩色版在其拍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在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终还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