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勾践简介(孟子谓宋勾践全文翻译)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02:05:14 浏览
1、孟子谓宋勾践全文翻译

滕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绣于滕国故地而建立的姬姓滕国,始封君姬绣是为滕叔绣。滕国爵位为侯爵,疆域在山东省滕州市境内,大体上为微山县东北部、滕州市西部、邹城市南部、山亭区西部。对于春秋之前滕国的认知,大多来于考古资料而较为零散,到了春秋早期之后,滕国历史开始见于《春秋》、《左传》的记载而较为系统了。张志鹏先生根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结合众家学说,对滕国的来龙去脉、国君世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研究,他认为:滕为周文王第十四子叔绣的封国。叔绣初采错,武王克商之后封其于河南卫辉古滕国故地,建立滕国。成康之际西周王朝迁滕于今山东滕州,都城在今滕州市西南七公里处的汉公丘城。公元前414年滕初亡于越,后乘越乱复国,公元前296年终亡于宋,其地入宋。公元前286年宋亡于齐,公元前284年五国破齐,滕国故地又先后入齐、楚,因此文献记载有滕灭于齐、楚的讹误。滕国从始封到初亡于越,历三十一世。复国后至终亡于宋,滕又历若干世,然仅有滕考公(滕定公)、滕元公父子二世见载。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权势的衰落,诸侯争霸,大国欺侮或兼并小国,已是屡见不鲜。滕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大国的庇护,抱大国的大腿,唯大国马首是瞻!滕国从公元前575年滕文公去世后,到公元前506年,就一直忙活于和大国结盟的路途中,跟着大国屁颠屁颠、小心翼翼地行事。公元前572年正月,滕随晋、鲁、卫、曹、莒、邾、薛等围宋之彭城。公元前568年秋,滕参加晋、鲁、齐、宋、陈、卫、郑、曹、莒、邾、薛、鄫、吴等国在戚的盟会,因楚伐陈,诸侯救陈。前564年冬,滕随晋、齐、宋、卫、曹、莒、邾、薛、杞、小邾伐郑,因郑附楚之故。次年春,又与诸侯会吴于柤,以对付楚国。秋又伐郑。等等不一而足矣。随着越国在越王勾践的统领下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并迁都琅琊,滕国成为越的近邻。到了勾践孙子不寿在位时,其子朱勾弑父自立,是为越王朱勾。朱勾是越王勾践之后国势强、武功为显赫的君王。公元前414年,越王朱勾出兵灭掉滕国。不过,随后越国发生内乱,滕国乘越国之乱复国。但复国后的滕国历史,虽文献乏载,仍有滕定公、滕元公父子二世见载。滕元公,也就是孟子见过的那个滕文公。根据史料,他应该是滕元公,是战国时滕国复国后的贤君,名姬宏,当时世称元公。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途经宋国时,曾两次拜见孟子,聆听其治理国家的办法。滕文公做国君后,从善如流,又依孟子学说,在国内大力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等。不久,滕文公名声大震,远近都称文公为“贤君”,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数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贤君,善国之名远扬。大国也好,小国也罢,都得有明主才行!滕文公也只能算滕国算历史上的浪花一朵,滕文公之后,滕国也就在没有什么起色了。至公元前296年,宋康王灭掉滕国,滕国再一次国亡了。(本文为资料收集编辑整理而成,侵权告知删)

2、勾践简介及人物介绍

公元前494年,越国大败,勾践垂头丧气。一天,范蠡劝勾践别灰心,大不了替别人马坠镫。果不其然,吴国要勾践去吴国做人质,实际上就是人家的奴隶。勾践痛哭,败了祖先基业,给祖先丢了脸。范蠡说:“你不是怕丢了祖先的脸,而是怕丢了自己的脸。从现在开始你已经不是越王了,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奴隶。忘了以前的自己吧!”勾践很担心,范蠡说:“我和你一起去。没什么可担忧的。”临走时,范蠡把越国托付给挚友文种。文种诚惶诚恐,怕范蠡走了以后把越过治理不好,于是担心。求教范蠡。范蠡对文种说:“先解散军队吧,让他们回家种地,这样吴国便少了戒心。”范蠡把献给吴王的财宝一般留下来,藏好,作为复国的资本。文种放心了,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勾践和范蠡。就这样,范蠡和勾践被一起押送入了吴国。到了吴国之后,越王勾践整天被异样的眼光注视着,范蠡劝勾践别在意。成王败寇是正常的事情,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只有保护自己,先生存再谈发展。半年后,勾践想明白了,范蠡说的没错,只有活着才有机会复国。忍不了一时就没有一世。活着都没机会,个人抱负无从谈起。三年后,勾践回到了越国。在范蠡和文种的支持下恢复了气血。养民用民,越国越来越强,后灭掉了吴国,成了霸主。当越国强势回归的时候,范蠡辞去国相成了一个商人。范蠡不是知难而退,而是见好就收。为了善终只能离开危机重重的官场。范蠡辗转到了渤海湾,化名邸夷子皮,在齐国做起了买卖,数年之后,赚取了巨额财富。当真实身份暴露、齐国要请他出山为官的时候,他再次选择放弃,散尽家财,悄然离去。范蠡迁徙来到陶地,敏锐地觉察到,陶地东齐、鲁,南达楚、宋,西通韩、魏,北接赵、卫,诸侯使者来往,商旅走南闯北,这里是必经之地,便在陶地定居下来。范蠡在这里重新创业,自号“陶朱公”,几年之后,经商积资又成巨富,终成一代巨贾陶朱公。范蠡是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像水一样活着。当官为国相,在商成为巨富,从而善始善终。终年88岁。在那个年代,范蠡是老寿星,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宋勾践简介#

3、勾践简介

绍兴十一年,宋金和议达成。南宋对金称臣,高宗授意遵照金国要求,由秦桧执行,以白绫勒断肋骨杀害民族英雄岳飞,同时遇害的还有岳飞之子岳云及一批抗金将领,大批主战派大臣也被罢黜。作为南宋“忠心可嘉”回报,金国归还宋徽宗及皇后灵柩,高宗生母韦太后也还归慈宁宫。高宗大喜,觉得再也不用担心半夜风雨飘摇一叶孤舟出海跑路了,大摆宴席庆贺,加封秦桧秦、魏两国公。大权在握的秦桧开始对政敌实行无差别打击,主战的罢免,主和的也罢免。这一年,贬宰相赵鼎于潮州、王庶于道州、胡铨于新州,罢曾开、李弥逊、张俊等人。绍兴十三年,秦桧养子秦熺任秘书少监负责撰修国史,焚毁涉及秦桧所有诏书和奏章;禁止北宋时期有主战思想的程颐、张载等人著作传播;被金国扣留15年坚贞不屈、人称“南宋苏武”的礼部尚书洪皓,因知道秦桧曾在金帅完颜昌府中做事被论奏;胡舜陟、张九成、张邵也因言语冒犯秦桧被贬。绍兴十四年,秦桧大兴文字狱,黄龟年、白锷、解潜(抗金大将)、辛永宗(西军老将)等因言获罪。太学张伯麟因在墙上题词“夫差,尔忘勾践杀汝父乎?”讽刺高宗和秦桧,被严刑拷打,折磨的体无完肤后流放海南;罢吴表臣、苏符等7人。绍兴十六年,老将张浚上疏说朝廷目前形势严峻,要早作预备。秦桧削其兵权,贬到连州。绍兴十八年,李显忠上奏请战,被削去军职。这位因抗金全家两百多口被杀、曾生擒金国大将完颜撒八、从陕北辗转千里南下归宋的悍将,就此被束之高阁,空叹白发早生。绍兴十九年,秦桧再禁野史,允许民间告发,一时间诬告成风,不知多少人无辜入狱。绍兴二十年,秦桧上朝时,殿司小校施全持斩马刀于望仙桥刺杀,斩断轿子立柱却未砍中秦桧。秦桧亲自审讯,施全大骂:“举天下皆欲杀虏人,汝独不肯,故我欲杀汝也”。秦桧大怒,将施全当众斩杀于街市;李光(秦桧曾经的副手)之子李孟坚撰写私史,秦桧担心涉及自己,将李孟坚贬至峡州,连坐八人;五月,汤思退奏请把秦桧忠于赵氏的事迹(自然不乏捏造内容)加入正史;六月,汪大圭、惠俊、刘纪中等因诽谤秦桧而获罪。绍兴二十二年,秦桧以诽谤朝政罪兴起王庶二子、叶三省、杨炜、袁敏求四大狱案。绍兴二十三年进士黄友龙指责秦桧,被处黥刑发配岭南;高宗身边内侍裴咏也因指斥秦桧被发配琼州。绍兴二十四年秦桧孙子秦埙以省试第一的身份参加殿试,拟定为状元。高宗实在看不下去了,擢张孝祥为第一,降秦埙为第三。不久,被称为小苏轼的张孝祥身陷牢狱,家人被诬陷谋反,受尽坎坷磨难。这些遭受秦桧清算、迫害的,还只是在史书上有名、有姓、有级别的官员,其他的不知有多少。倘若以为只是罢免、流放就完事,就太低估秦桧的阴险了。只要远离中枢,随后有一千种方法让你生不如死。有人被反复调动,活活累死在流放路上;有人直接被下黑手整死;有人被斩草除根。如前宰相赵鼎,只因和秦桧意见不合便被贬,秦桧千方百计罗织罪名诬陷其子谋反,欲灭其族。赵鼎被迫自杀。宋太祖赵的五世孙赵令衿看到秦桧所作的《家庙记》,顺口说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被人告发送入大理寺。逼赵鼎之子赵汾自诬与赵令衿、张浚、胡寅谋划叛乱,想将他们一网打尽,此案受牵连者达53人。1155年,老贼秦桧终于病入膏肓,高宗去探望,当面拒绝拜其子秦熺为相请求。次日晚,秦桧去世,老贼终年66岁。此时,高宗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吾今日始去靴中匕首!”可见高宗只是把秦桧当走狗,用他对金和议,自己安心享乐。这君臣两位真是狼狈为奸。高宗生活奢靡,秦桧及其d羽层层上下其手,官吏横征暴敛,百姓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因此民变频繁。如福建建州张大一起义、江西兵变、广东渔民陈演添起义等等。宋军不对外作战,专事对内镇压,才导致民变不曾扩大而已。《宋史》中评价秦桧:“桧两据相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斁伦。桧立久任之说,士淹滞失职,有十年不解者。附己者立与擢用。自其独相,至死之日,易执政二十八人,皆世无一誉。”马端临(宋)论秦桧:“秦桧自得政以来,动兴大狱,胁制天下。岳飞愈死,桧势焰愈炽。贤士大夫,时系诏狱,死、徙相继,天下冤之。又置察事卒数百游市间,闻言其奸者,即送大理狱杀之。”朱熹论秦桧:“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历史学家梁启超把秦桧比作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明之刘瑾、魏忠贤。把秦桧比作千刀万剐的死太监,笔墨之中恨不得将其生剐了去,以梁先生的涵养,行此戾文也是绝无仅有。史书煌煌之言,写不尽秦桧阴险狡诈;百姓灼灼之口,道不完秦桧重重罪恶。从宋朝至今,各地先后出现一千多尊秦桧跪像,有的地方将油条称作“油炸桧”, 可见百姓对其恨之入骨。甚至清朝一位秦姓状元写下一幅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更有一句“太师坟上土,遗臭遍天涯”流传民间。可怜岳武穆,忠君爱国,一心收复河山,却无辜惨死,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4、宋勾践

微小说 孟子讲游说要悠然自得□ 桃花三月生 原创 取材《孟子尽心上第九章》孟子对宋勾践说:“你乐于到处游说吗?你听我对游说的态度。人家理你悠然自得无求;人家不理你也悠然自得无求。”宋勾践问:“如何能悠然自得无求呢?”孟子说:“崇德好义就悠然自得无求。士穷不失义,得志有道。穷不失义,因士人有操守;得志不离道,民不失望。古人得志,施民恩泽;不得志修身立世,贫能独守善良,得志能恩泽天下。”〇 2023-02-07- 20:24:09.于云山海市晚上.

5、勾践为什么被俘虏

您知道南京历史上有哪些名称吗?春秋时南京为吴国之地,吴王夫差时,筑冶城以备楚。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了吴国,第二年勾践令范蠡在秦淮河畔长干里构筑越城,又称范蠡城、越台,南京主城区建城由此开始。李白有一首诗《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国,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石头城并设置金陵邑,意为埋金之地。这是南京主城区建置政区治所开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第五次出巡,毁金陵邑城,改名为秣陵,意思是喂马之地,南京现在还有苜蓿园大街,苜蓿就是马的草料。唐代许浑有诗:吴僧秣陵寺,楚客洞庭舟。公元211年,吴主孙权将统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到秣陵,第二年,改秣陵为建业,寓意“建立帝王大业”,又在楚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建筑军事要塞石头城。229年,吴大帝孙权从武昌迁都建业,是为南京建都之始,从此,“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的帝王之宅—南京作为国都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王安石诗曰:迢迢建业水,中有武昌鱼。晋灭吴后,改建业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建邺为建康。五胡乱华后衣冠南渡,晋元帝继位建立东晋并定都于建康。之后南朝宋、齐、梁、陈皆定都于此,前后共320余年,史称六朝。“吐槽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六朝上承两汉,下开盛唐,在中华文明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后,采取压低六朝故都地位的政策,毁建康城邑,于石头城设置蒋州,隋炀帝时,改蒋州为丹阳郡,我们上期还讲到过一个叫辅公袥的人在这里建都,定国号为宋。唐替代隋以后,620年,废丹阳郡改置扬州。5年后,扬州治所移至江都(今江苏扬州),从此扬州之名专指江都。757年,设置江宁郡,意为长江安宁。次年改江宁郡为昇州。五代十国时,杨吴政权于920年升昇州为金陵府,南京建置为府。937年十月,杨吴权臣徐知诰(即李昪)代吴称帝,史称南唐。南唐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并扩建城邑,将城垣扩张至秦淮河南北两岸。现在遗留下来的明城门汉西门就是原来的南唐城门大西门。975年,北宋灭南唐,改江宁府为升州。1018年,宋真宗立赵祯(宋仁宗)为升王,为避讳,改升州为江宁府。1127年,南宋建立,改江宁府为建康府,并以建康为东都。1279年,元灭南宋后,改建康为集庆,意思是喜庆汇集之地。整个元朝,集庆都是监督东南诸省、统领东南各道的江南行御史台驻地。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改集庆为应天,意为顺应天命。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在应天府设置南京,这不仅是南京地名之始,也是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的全国性的首都。第二年起花费五年时间建筑新城池,明城墙驰名中外。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1644年,朱由崧于南京建立南明。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军攻陷南京后改为江宁府,定为江南省省府。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改名天京,定为首都。1864年,天京被清军攻陷,太平天国灭亡,复改回旧名江宁府。清末,南京不仅是江苏省省会、江宁府城,还是两江总督、布政使、江宁织造、驻防将军等文武要员的治所所在。1911年12月29日,辛亥革命爆发,革命起义的17省代表齐聚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国号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设置南京府。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成立,定南京为首都,改江宁县主城部分为南京市;4月24日,南京市政厅成立,为南京成为现代意义的“市”行政建制的开始;6月1日,市政厅改为市政府;6月6日,定南京市为特别市,直隶于国民政府。1929年2月,江苏省省会自南京移至镇江县;4月16日,改南京特别市为首都特别市。1930年,又改首都特别市为南京直辖市,直属行政院。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过大江”,南京解放。南京政区曾有过“邑”“县”“州”“京”“郡”“首都”“特别市”“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等不同层级的行政建制。南京名称之多,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也属罕见,以政府名义明文确定的正式名称有金陵、秣陵、江乘、湖熟、建业、石头城、扬州、丹阳、丹杨、江宁、建邺、建康、金城、蒋州、昇州、白下、上元、集庆、应天、秦淮、天京等20多个,作为都城的别称有新京、南京、吴京、神京、上京、京师、京邑、京市、西都、留都、陪都、行都、新都、南都、天都、皇都、皇邑、帝里、天城、首都特别市等20来个,民间习惯性称谓有冶城、越城、范蠡城、虎踞龙盘、上国、江南佳丽地、白门、江南第一州、江城、南国、钟山等10个以上,一共有50多个。这些南京的旧称在现在的南京地名中很多都保留了下来。建制的更变、名称的繁多,折射出南京历史发展的兴衰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