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图像简介(孟子三章原文)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02:10:58 浏览
1、孟子三章原文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名轲,字子舆。鲁桓公子仲庆父(亦称孟氏)之后,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发挥子思学说,形成思孟学派。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为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孟子以孔子继承者自居,抨击杨、墨和农家思想。提出“仁政”“王道”学说,主张“保民”而王天下,反对武力兼并战争。认为君主以爱人之心对待人民,“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梁惠王上》),给人民以固定产业,使免于饥寒痛苦,再用礼义教化,就可统一天下。孟子注意“民心”向背,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暴虐的君主可以废黜。主张任贤使能,但反对卑逾尊、疏逾戚。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的论点。孟子肯定人性本善,人人都有天赋道德意识仁、义、礼、智。人人都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孟子认为“人无不善,水无不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也”(《孟子·尽心上》),同时重视环境、教育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他要求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在逆境中磨练,提出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他还要求通过修养,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上)。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学说对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2、孟子真实样子

读完《孟子》一书,发现根本没有所说“愚忠”和“统治阶级镇压和麻痹人民的工具”的说法,通篇没有“忠君”二字。我简单分享一下读过《孟子》得到的感受。《孟子》代表了孔门八派之一的“思孟派”,代表人子思(中庸作者)、孟子,即孔孟之道,也称孟学。一、《孟子》中心思想是“人民至上”。《孟子.尽心》:“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众民而为天子。”(社稷指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政权)。意思“人民重要,国家次之,君王为轻”,人民才是一个国家中重要的的,国家和君王是为人民服务的,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戴,才有资格成为天子。二、“地位不同,而人格对等”。犹如我们与国家领导、单位领导职位不同,但人格平等。即“君臣相待以礼”,“君之礼”指二礼,给予俸禄,一礼也。给,对臣子保持尊重和礼貌,二礼也。“臣之礼”指二礼,做好本职工作,一礼也。对君王保持恭敬之心,二礼也。《孟子.离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即君仁则臣义,君不仁则臣不义。具体译文如下:1、君待臣有手足之情,臣就把君当作贴心人。2、君王只给臣子以俸禄,而无尊重和礼貌。臣子就把君王看作路人,即不感恩也不怨恨。3、君王把臣子当作土和草,任意践踏和砍除,臣子就把君王当作强盗和仇人。三、为国家和社会献身的思想。《孟子.告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段是要求背诵的,在抗日战争中,多少英烈为拯救民族存亡,抗击小日本,舍生取义,为国捐躯。在此致敬为中华独立和完整而牺牲的抗日英烈!英雄千古永垂!四、性善论即人性本善,性即初生之心,也就是国家倡导的“不忘初心”,初心指“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这个在《学习强国》中多次提到,不作解释了。以上是我读完《孟子》的个人感受,与大家交流对儒家亚圣孟子及孟学的理解,下一步将与大家交流一下被误认为法家的孔门另一门派儒家后圣荀子及荀学。《荀子》已经看到强国篇第十六。纯属个人见解,纯手写,请多多指教!

3、孟子复原图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四节》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解释〕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图片来源:网络)

4、孟子图片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出生于邹,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孟子是鲁国公族孙氏后代,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养大,(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孟子的母亲为了培养孟子而发生的故事。孟子推崇儒学,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和学术思想对儒学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后世尊封为“亚圣”,和孔子合称“孔孟”。孟子研究王道政治,他的学说不光是教育弟子,更重要的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孟子主张“与民同乐”,“民贵君轻”。他认为老百姓很重要,要想得天下,必须要有老百姓拥护。当时孟子还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述,他分强调人的主管精神作用,在儒家学说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即使这样孟子的思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闪烁的瑰宝。孟子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孟子的图像八年级上册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巜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6、孟子简介图集

《历史今天4月2日》孟子诞辰公元前374年4月2曰,中国古代箸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诞辰。#孟子图像简介#

7、孟子共多少篇

抄书打卡第2天[兔年大吉][兔年大吉][兔年大吉][机智][机智]书路导航孟子,名轲,邹国人。约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前304年)前后。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是孟轲自己著的。第二种看法,认为是孟轲死后他的门人弟子万章、公孙丑之徒共同记述的。第三种看法是有万章之徒参加,但主要作者还是孟子自己。以上三种说法,第三种看法更为可信。有一点应明白,即在唐代以前,《孟子》的地位并不高,与儒家的其他经典如《三礼》、《易》相比,相差甚远。中唐韩愈把孟子定为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尊为“亚圣”。但真正把孟子地位提升为与孔子平起平坐是在宋代,《孟子》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正因为如此,《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就开始显露。《孟子》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内容宽泛。今天的《孟子》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篇名与《论语》差不多,只是把每篇开头的两三个字抽出来而已。全书采用对话体,一般是一问一答,但也有不少是孟子的自言自语。《孟子》的中心思想,便是宣讲“仁”的学说,它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以“仁”为中心,构建出孟子的理论体系。

8、孟子图像

有一天,孟子回家,看到妻子两条腿盘起来坐着,姿势很"不雅"。他立刻上前,对妻子说:“你怎么可以做出如此不文明之事!”,随后进屋去找母亲讲述:"我老婆不讲礼仪,我要休了她!”。孟妈妈看了看儿子,淡定地问:"依我看,不讲礼仪的是你啊。”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有影响力的儒家代表人物,跟孔子并称“孔孟”,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只不过,到了他这一代,孟孙氏家族已经衰落下来。说起孟子,一定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孟母三迁”。孟子在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跟他幼年时母亲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孟子3岁丧父后,养育孟子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孟母仉氏身上。孟子小时候,他的住家附近有一片墓地。 孩子们时常看到送葬、吊丧的人群。 孟子那时候还小,耳闻目睹得多了,有样学样的跟个那些来祭祀的人一起作揖。仉氏一看,十分生气,心想,不能在这里继续住下去了。于是她就带着孟子搬到了一个市场旁边,没想到孟子又开始学那些小商贩不停地吆喝叫卖。仉氏这时候意识到了孟子的模仿能力不一般,但是她觉得孩子还小,灌入太多的利益观念,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所以这个市场也是万万不可以再住下去了,孟母决定再次搬家。吃一堑长一智。经过前两次搬家的教训,孟母第三次直接搬家到学堂附近,发现这里的孩子全是聪明好学的孩子,并且知书达理,孟子很快又跟这些孩子打成一片,从一个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变成了爱读书、懂礼仪的好孩子。这次搬家仉氏满意极了。孟母三迁,虽然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今日看来并不过时。 每一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孟母不惜多次周转,只为孩子能多学一些正统的诗书礼义,做人的道理,从小使他打下良好的德育基础,以便将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能有良好的心理素养抵挡人生的风风雨雨。知书识礼也深深的烙在了孟子的骨子里。孟子长大成亲之后,有一天孟子回家之后就看见他的夫人正岔开着腿坐在卧室里面。这对于受过“教育”的孟子来说是万万接受不了的,他觉得这不合礼法,有失风化。对着妻子吼道:“坐没坐相,真是失礼。”于是,转头甩门而去,来到母亲的房间,很生气的禀告母亲,这媳妇我不要了,一定要休了她,仉氏很奇怪,好好的两口子,怎么说不过就不过了,到底咋回事,说给我听听。孟子说:我刚才走进卧室居然看到她岔开腿坐着,她一个妇道人家姿势竟然如此“豪放”,这不是没有教养又是什么?这样的女人我不能要。孟妈妈反问道:“你是怎么知道她不讲礼仪的?”孟子说:"我亲眼看到了!” 孟母笑了笑说道:“儿啊,你自己无礼在先,怎么有反说别人不懂礼节呢?”孟子不解,孟母继续说道:“按照礼法,进入房间之前,要先问一声,谁在屋里,以表示敬意。 将要进入厅堂时,必须先大声传话,给屋里的人打声招呼,以免冒犯失礼。进入房间后,眼睛要往下看,以免看到他人的尴尬行为,以保存他人的颜面。”“你刚刚回卧室,走路时没有发出声音,所以你看到妻子坐姿随意。这是你不知道礼仪,而不是你妻子的不礼貌!”孟子听后,自惭形秽,再不提休妻的事。在我国古代,因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大家都很重视礼仪,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你或许什么都可以借得到,唯独智慧借不到,不妨读一读《智囊》。你只要每天睡觉前花十几分钟读一段故事,然后躺下结合现实想一想,日结月累智慧一定与你如期而遇。《智囊全集》就是这样一部“谋略与智慧的锦囊”,它汇集了中国3000年历史中的1000多个故事,对我们现实生活和工作、人际交往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智囊》中有1200余篇,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仆奴、僧道、农夫等小人物的奇谋机智。既有教人如何做人成事、也有教人经商谋职、应对急难的故事,看了这些智慧故事,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这些真实的故事,对生活中的疑虑,人生困境,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康熙、曾国藩当作枕边书,纪晓岚爱不释手,杜月笙让人读给他听,说“读懂了此书,才算读懂了社会”。杜月笙也甚喜《智囊》。一次,偶得此书,立刻如获至宝,让人边读边讲解,以至忘了吃饭,感慨道:“读懂此书,才算读懂了社会。”我推崇这部书!普通人要学习精通谋略,应该把这部书当成基本教材。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会对职场、情场大有裨益。历史的背后是人心,自古以来,成大事的人,都窥破了人性、人心,所以我们无论身在官场、职场、生意场,都要多读些增长智慧的书籍,借鉴学习别人的智慧,用智慧谋身、谋事,帮人、帮己。刚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看一看”获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