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秧简介(公孙鞅为什么变法)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04:58:39 浏览
1、公孙鞅为什么变法

公元前361年,魏国两朝相国公孙痤即将撒手人寰,魏惠王亲往看望,问公孙痤:万一相国有不测,国家还有谁来担负相国?公孙痤说:我有一个侍从名叫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胸怀大志有安邦定国之才,我死之后,大王若对他委以重任,他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魏惠王听后只是沉默,过了一会便要起身离开。公孙痤见状,就急忙喊住魏王说:大王请留步。魏王停止脚步问:相国还有什么话要说?公孙痤屏退左右对魏惠王说:大王若不任用公孙鞅,就除掉他,不能让他走出国境。魏惠王含糊其辞应承了一声就离开了。魏惠王离开之后,公孙痤愈想愈觉得不安,就急忙叫来了公孙鞅,对他说:魏才来了,我向他推荐你接我的班,他没有答应。为了魏国利益,我又建议大王杀了你。我所以把这些告诉你,这是先君后友,你还是快逃离魏国吧。公孙痤这里说的公孙鞅,便是后来的商鞅。商鞅淡定地说:没关系,魏王既然不想重用我,肯定也不会杀了我。公孙痤惊异地打量着面前这个年轻人,他叹了一口气说:可惜了,大王不能用你这样的人才,将是魏国的大的损失!不出商鞅所料,魏惠王离开后对侍从说:看来相国病得糊涂了,他竟然劝我任用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为相国,见我没有答应,又劝我杀了他,我能听一个病人的胡言乱语吗?商鞅在魏国呆了几个月,仍然找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就在这时,他听到了一个让他振奋的消息――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广招天下贤才。他来到秦国,找到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景监和他谈论治国之道,发现他是一个奇才,就把他推荐给秦孝公。可是,秦孝公对商鞅并不感兴趣,商鞅滔滔不绝讲着,秦孝公却昏昏欲睡。事后,孝公责备景监说:你怎么把这样狂人推荐给寡人呢?景监问商鞅怎么回事,商鞅笑而不答,只是恳求再见孝公。直到第四次见到孝公时,商鞅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得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孝公意在争霸天下,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我摸清了孝公思路,才把富国强兵之策献出来。在孝公强有力支持下,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商鞅变法之前,贵族们吃香的喝辣的,就算是个白痴,也能够承袭爵位,吃喝不愁主宰一方。但是商鞅变法以后,这些贵族的特权被剥夺殆尽,想要升官发财,就要和平民一样拿着弓箭长矛上战场去立战功。可气的是,过去那些任贵族驱使的奴隶,通过在战场上立军功,逐渐步步高升,居然和贵族们平起平坐,甚至爬到他们头上了!贵族们忍无可忍,就联合起来反抗新法,商鞅却毫不手软,一次杀了七百多人,连孝公的哥哥也被削了鼻子!于是,他们挑唆太子触犯新法,商鞅知道,不处理太子,新法就无法贯彻,思来想去,他以太子两个老师教导无方为由,割了太子老师公子虔的鼻子,又在公子贾的脸上刺了字。这一下,全国震动,再也没有人敢反对所法法了。变法实行20年之后,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看不起秦国的诸侯国,现在对秦国也刮目相看了。有一天,商鞅的好朋友赵良求见,二人一见面,商鞅就得意洋洋地问赵良:你看我治理的秦国,比百里奚如何?赵良想了想,说:一千人对你唱赞歌,不如一个人敢对你提出忠告,如果你承诺不杀我,我愿意直言不讳。商鞅说:好吧,我答应你。赵良说:百里奚原来不过是楚国一个奴仆逃犯,秦国国君把他擢升到万人之上,除了国君,没有人比他更有权势。他当宰相仅六七年,攻击郑国,取得胜利;晋国一连三任的国君,都由他选任。他当宰相疲劳时也不肯坐在车上,炎夏酷暑,车上也不设伞盖。外出巡视,从来不带一大群侍从前呼后拥,戒备森严。百里奚去世之后,秦国百姓无比悲伤,男女老少失声痛哭。而你恰恰相反,对百姓使用峻法酷刑,不但贵族反对你,老百姓也胆战心惊,虽然一时有效,但是积怨太深。您出门的时候没有车在前边开路,没有卫队就不敢出门,生怕被刺杀。由此可见,您不得人心,跟百里奚根本没法比,也说明了你处境危险。您要是现在立刻放弃您的封地和官职归隐深林,或许还能保住性命。商鞅不以为然,没有把赵良的忠告放在心里。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他知道,离开秦孝公支持,,他在秦国无立足之地。太子嬴驷即位,即秦惠文王。原被削鼻子的公子虔等人借机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王立即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想去住宿,客舍主人见他没有证明,便不敢留宿,并告诉他说:商君之法规定,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连坐”治罪的。商鞅万万没想到,自己制定的法律却害了自己!商鞅想逃到魏国去避难,魏国因他曾经背信攻破魏帅,并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无奈,商鞅便潜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组织邑兵和秦军对抗,结果被杀。其尸身被运回咸阳,秦惠王下令处以“车裂之刑”,并把他家族人员全部被杀害。商鞅死了,秦国却更强大了。

2、公孙鞅变法

《漫画中国史1》商鞅变法商鞅本名“公孙鞅”。秦孝公时期,被任命主持变法。商鞅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进行变法,效果显著。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蒸蒸日上,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可惜的是,商鞅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功绩而得善待,反而在秦孝公去世后,被秦国贵族势力迫害,落得不可言说的悲惨下场……#公孙秧简介#

3、公孙鞅简介

笔记?商鞅变法商鞅本名其实不叫商鞅,而叫公孙鞅,因为他是卫国人,所以又称卫鞅,后来因为立功赫赫封为商君,所以才叫商鞅。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七国争雄的局面,他们是秦、楚、齐、燕、赵、魏、韩。当时的秦国可是七国中差的,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比较落后,新君秦孝公决定改变国家落后的状态,便发出了求贤令,意思是只要献出让秦国强盛的计策,就封他为高官、赏赐封地。求贤令一出,大量的人才陆陆续续到了秦国,其中就有公孙鞅。他一共见了秦孝公三次。第一次,他为秦孝公总结了过去三皇五帝以王道治国的理念;第二次谈了鲁国推行儒家孔子的礼制,鲁国君民同心,可秦孝公很务实,认为儒家思想不适合现在的争霸局面;第三次见面,他根据魏、齐、楚变法的利弊总结出《强秦九论》,这终于让秦孝公满意了。制定很容易,实施可没有那么容易。两人谈了足足三天三夜,正决心推出实施变法了,没曾想涉及到很多大臣和贵族的利益,加上秦孝公的帝位还未巩固,所以变 法之事便暂且搁置。直到两年后,秦孝公坐稳国君之后才将变法之事交给了公孙鞅。公孙鞅为了顺利实施变法,他认为获得民心很重要,于是他想了一个好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然后贴出告示:谁能把木杆从南门搬到北门的,就赏黄金十镒。(yi,一镒就是20两)谁知等了半天也没等着一个人。他又贴出告示:有人把木杆扛到北门去的,就赏黄金五十镒!终于有个人忍不住就试了一下,嘿嘿,没想到搬完木杆果然得到了五十镒黄金。这下子秦国所有的百姓都知道公孙鞅是个说话算话的人。口碑好了,名声也大了,《强秦九论》终于可以公布出来了!变法以后,总有人会触碰到这些律例,其中就有太子,为了让新法顺利实施,又要给秦王面子,公孙鞅只好惩治太子的老师,将公子虔的鼻子 割了,在公孙贾的脸上刺字,以示惩戒。这确实有些残忍,算是杀鸡儆猴吧!这事一出,秦国百姓都严格遵守法令,别说偷鸡摸狗,连掉在地上的东西都没有人捡。很快,秦国就变得民富国强,天下太平了。秦孝公也兑现了求贤令的承诺,封他为大良造,由于战功显赫又封给他商等十五座城,所以公孙鞅号为“商君”。

4、公孙鞅就是商鞅吗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解说:语出自《商君书•更法》。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卫国国君后代,姓公孙、名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秦孝公赐给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商鞅从小研究刑名法术之学,成年后,在魏国做过小官。由于地位低、权力小,没有显示出能力,因而得不到魏王的重用。后来,商鞅去到秦国。他和秦孝公说:“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愚蠢的人,看到成功后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智慧的人却在事情还没有做就预见到了。”秦孝公坚定地任用商鞅治国、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5、公孙鞅是什么意思

公孙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喜好法家刑名之学。公叔痤知道他很有才干,但还未来得及向魏王推荐公孙鞅,就得了重病。魏惠王看望公叔痤时,问起:“要是您真的有个三长两短,寡人该怎么办呢?”公叔痤说:“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了没有表态。公叔痤又说:“要是您不想重用公孙鞅,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公叔痤又派人找到公孙鞅,对他说:“作为大臣,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我先建议惠王杀你,现在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笑了笑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魏惠王离开后,果然对身边的人说:“公叔痤真是病得不轻。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他到底也没有接受公叔痤的意见。后来公孙鞅到了秦国,向秦孝公讲了自己富国强兵的主张。孝公听了大喜过望:“真是天助我也!”从此与公孙鞅共商国家大事。公孙鞅要实行变法,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要建成大业也不能去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传统。”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的事。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开始制定变法的法令。公孙鞅强行推行他的主张,终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公孙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人物,为了富国强兵的大业,他先是在魏国做事,但没有受到魏王的重视,就去了秦国。他与秦孝公谈到他的主张,孝公当即采纳,并让他全力推进变法。为了取信于人,使法令得到执行,公孙鞅命人在南门立了根木杆,贴出告示,说谁能把它移到北门,就赏五十两黄金。当时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当有一个人把杆子移到了北门,就真的得到了五十两黄金。于是威信就这样树立起来了。公孙鞅因为用法严、施恩少,得罪了很多当权者,又不被百姓所拥戴。所以孝公一死,他就被诬造反,受到车裂的酷刑。公孙鞅是卫国人,因此也被称作卫鞅。他的变法受到了孝公的好评,把他封在了商地,因此也叫商鞅。公孙鞅,也就是商鞅,向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赞扬他的人认为他是个革新者,实行了变法,反对者则认为他用法太苛,视百姓如草芥,搞愚民政策,而不去施仁政,兴教化。这些说法自然都有道理,商鞅后来的不幸下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食其果,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搞改革。套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只是片面地强调了法制,而不去实行民主。没有民主的监督,法制是不可能真正实行的。另一方面,道德和法律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有些问题和矛盾是不能单靠法律来解决的。如果像有些所谓的法治国家那样,吐块口香糖也要被拘留,说脏话也要算违法,那就会把人变成奴才或傻子。无论如何,商鞅确实是个之人,也成就了大业。他的变法无疑在短时期内是有效果的,而且效果明显,秦国从此变得强大起来,或者说,变得更加强大了。可以说,他为后来秦始皇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然,秦行苛法的根子大约也要从他那里算起。秦统一天下后,只传了二世,也是实行了严刑峻法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