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嫦娥确有其人,她的悲剧人生与神话传说截然不同。现代学者们通过对《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孟子》等历史著作分析研究,并结合实地考察,终于还原了历史本来面目。嫦娥生活在距今四千年前,本名恒娥,是天台山西麓一个部落的公主,美貌异常。这个部落以月亮为图腾,所以叫月亮国。在天台山东麓有个太阳部落,叫十日国,以太阳为图腾。十日国是由十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后羿就是其中部落之一的首领。后羿又称大羿,是当时天下闻名的神射手,力大无比,箭无虚发。后羿射日确有其事,但是后羿射落的并不是九个太阳,而是射死了九个以太阳为图腾的十日国的九个部落首领,后人称其为九婴。九婴为非作歹,无恶不作,搞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后羿顺天应人,吊民伐罪,一举射杀九婴,也就是后世传说的九个太阳,当上了十日国的国君,改国名为有穷国。从此,老百姓过上了安定富庶的生活。有一天,后羿和月亮国公主恒娥在天台山上的一棵月桂树下相遇,因爱成婚,并结为夫妻。恒娥协助夫君治理国家,深受百姓爱戴。后羿和恒娥共同治理的有穷国声名显著,引起了远在昆仑山的母系氏族首领西王母的钦慕,愿意结为友好关系。她派人送来了一种珍奇的药材,即传说的长生不老药。所说的不死药,大概就是天山雪莲之类的补品。恰巧这天后羿出外狩猎,不在宫中,接待西王母使节的是大臣逢蒙。逢蒙也擅长射箭,他的师傅就是后羿。逢蒙追随后羿平定九婴有功,深得信任。后羿箭术天下第一,他被尊为天下第二。但是逢蒙心术不正,一是垂涎恒娥美貌,想占为己有;二是想超过后羿争天下第一射手称号;三是想谋权篡位,当有穷国国王。他想实现野心,方法只有一个,杀死后羿。欲杀后羿,首先挑拨后羿和恒娥关系,让其失去恒娥帮助。逢蒙将所谓的长生不老药送给了恒娥,说是西王母专门送给王后娘娘的。恒娥信以为真,当天就把补药吃了下去。后羿回来,逢蒙曲意逢迎,说了西王母送来长生不老药,被恒娥偷吃了。后羿闻听大怒,当即将恒娥逐出宫殿,安置在一个破旧的房子里,起名广寒宫。恒娥怨恨交加,不久就病死了。恒娥一死,后羿马上就后悔了。既然恒娥吃了不死药,怎么会死呢?一定是冤枉她了。后羿感念夫妻恩情,将恒娥葬在了天台山上那棵古老的月桂树一侧。恒娥墓至今尚存,不过已改名叫嫦娥墓。后来老百姓怀念恒娥,不愿接受她已经死去的事实,纷纷传说恒娥吃了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她所住的月宫就是广寒宫。又根据肉眼所见月亮的形象,编造了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的故事。恒娥去世后,后羿失去贤内助,不久被逢蒙用桃木棍所害,逢蒙自立为君。但老百姓不买他的账,冲入宫中,杀死了逢蒙。老百姓将后羿埋在了恒娥墓旁,并称之为大羿陵。恒娥为什么改为嫦娥呢?这是后世为了避讳一个皇帝的名字才改的。到了汉代,汉文帝名字叫刘恒,于是汉景帝时,就把恒娥改为姮娥。《淮南子》书中就是这么写的。到了汉武帝时代,姮恒毕竟同音,就把恒娥改为嫦娥,音不同意思相同,又能表示对汉武帝他爷爷文帝的尊重。时间虽然已过了四千多年,登上天台山,抬眼仍然可见两堆巨石南北排列,相距10余米远,石缝中低矮的松树和杂草丛生,这就是后羿和嫦娥的陵墓。两块简陋而原始的石质墓碑上,各刻有竖排的三个字。因为年代久远,损毁严重,字迹已经无法辨认。当地村民介绍,墓碑皆是原物,可惜,上面的字于上世纪破四旧时被人为凿毁。现在山上还有一片野生的月桂树,每年一到中秋节,附近的乡亲都会上山摘月桂果子吃。尽管事实如此,但善良的老百姓还是宁可相信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当人类足迹踏上月球之时,人们终于知道月亮上既没有广寒宫和桂树,更没有嫦娥、吴刚和玉兔,难免有些失望。但神话传说往往有现实依据,从嫦娥和后羿凄美故事中可见一斑。
2、孟子超简介历史上凡尔赛的故事是什么?孟母三迁必须有姓名!孟母三迁的故事很简单,孟轲家本来住在郊外,孟母觉得那里学习氛围不好,就搬到了集市;但是在集市住了几天,孟母还是觉得这里不是学习的地方,于是搬到了学宫旁边。要知道在战国时代,学宫里可都是天底下数得着的有才学的人,孟轲在他们的熏陶下终于成了孟子!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凡尔赛呢?这就相当于一个孩子,本来在北京郊区的别墅区住,她妈妈一看这里学习氛围不行,就带着孩子搬到了西单商业区!到了西单商业区一看,全是铜臭味,于是又带着孩子搬到了五道口,旁边就是清华和北大,终于可以让孩子安心学习了!重点不是三迁,而是有想住哪儿就能住哪儿的选择权,秒杀一众海淀妈妈!孟轲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如果你不太了解鲁国的孟孙氏和三桓政治,可以简单地将他们跟康熙朝的鳌拜做个比较,就是那种把国君架空了,自己掌权的大贵族!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里也介绍,说孟子贼有钱,生活豪华,当他游说各国时,乘车数十辆,仆从和门徒百余人,纵使当时的宰相出巡,也不过如此!
3、老孟子简介中国古代有哪些令人惊艳的政论文?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政论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些政论文既是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智者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建言献策。以下将介绍几篇令人惊艳的中国古代政论文。《管子》中的《焚藤》。《管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政治著作,其中的《焚藤》一篇是古代政论文中的经典之作。文章以“焚藤而以明道”为题,以一种寓言的形式,通过描绘焚烧藤蔓的场景,表达了治理国家应该采取果断而彻底的措施,摒弃陈旧的制度和,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篇政论文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语言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孟子》中的《公孙丑下》。《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公孙丑下》是一篇着重探讨君主与臣民关系的政论文。文章通过对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阐述了君主应该怀有仁爱之心,关心民生,尊重臣民,并倡导“仁政”为国家治理的核心。这篇政论文以其理论深邃、论述犀利的特点,成为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范本。《资治通鉴》中的《贤愚篇》。《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纵贯全史的编年体史书,其中的《贤愚篇》是一篇以智者和愚者为主题的政论文。文章通过对历代君主和重要人物的述评,展示了智者的明智决策和愚者的愚蠢行径对国家命运的巨大影响。这篇政论文不仅具备历史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重视智慧和明智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的《素问》一篇也具有政论文的性质。文章以问答形式,探讨了医学、养生和社会伦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道观天下”的治国思想,强调了政治决策和社会管理对人民健康的重要性。这篇政论文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着重要地位,也为政治和社会提供了借鉴。庄子《逍遥游》。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强调人应该自由自在地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在《逍遥游》中,庄子用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描述了一个自由自在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追求自由、超越自我的精神。这篇文章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斯《谏逐客书》。李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秦始皇时期的宰相。在秦始皇下令驱逐六国食客时,李斯写了一封《谏逐客书》,劝说秦始皇收回成命。这篇文章采用了书信的形式,文笔流畅,言辞恳切,表达了李斯对秦国发展的深刻思考和见解。这篇文章终打动了秦始皇,让他坚定了重用六国人才的决心。荀子《劝学》。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代表作《劝学》中,荀子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思想。他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这篇文章言辞简练,思想深刻,对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描述了他在草原上与友人相送离别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友情和自然的赞美。这篇文章语言简练,富有诗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上介绍了几篇令人惊艳的中国古代政论文。这些政论文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它们的思想触动和智慧启示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也能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在阅读此文后,您可以点击一下关注,以便后续作品的及时推荐,给您的闲暇时光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您的支持,也将成为我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谢谢您![比心]
4、孟子简介【国学小章 -《孟子节文》.三七】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人一定先有自取侮辱的地方,别人才去侮辱他;家一定先有自招毁灭的原因,别人才去毁灭它;国一定先有自遭攻伐的暴政,别国才去攻伐它。《太甲》上说:“天降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做尽坏事,就一定逃脱不了灭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这是一段流传度极广的“警世名言”,起初并不理解为何会被老朱删掉。古代士子讲究修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要修身,必须“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灾)然必以自恶也。”如此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即“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反之若成了“不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就是不自重、自甘下贱。一个不自重、自甘下贱的人,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只能引起他人的厌恶甚至痛恨。“然后人侮之”,就会成为必然的结果。老朱公子们的荒唐事太多,其数量与程度用不胜枚举和瞠目结舌去形容毫不为过。在《节文.廿九》里曾做了部分介绍——有“擅将民间女子入宫,不用者打死,烧成灰送出外来”;有使用不值钱的纸钞“强买百姓金子”;有“将大便丸成弹丸”令他人“吞服”;有把平民男女剥光衣服取乐;有为了炼丹,抓捕男童进行阉割……种种恶行背离修身之道,终将招来“取侮”的结果。“国必自伐”,意指推行苛政、暴政。了解了底层百姓的真实处境,就理解学者对老朱统治的厌恶——“这以《大诰》构筑起来的洪武时代,是一座人间地狱。”看清了洪武时代的全貌,就明白大师对那段历史的总结——“一个王朝的初期,农民起义竟如此频繁,地域如此广泛,这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也是少见的。”而老朱对功臣的清洗运动,则对应了“家必自毁”。“胡惟庸d案”主要针对朝中的元老重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老朱设立了锦衣卫,大肆逮捕“胡d”,刑讯逼供、罗织罪状,编成《昭示奸d录》。《实录》记载:“丞相胡惟庸等谋逆,内史云奇发其事,皆伏诛。”钱谦益在《太祖实录辨证》里分析:“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吴晗《胡惟庸d案考》的结论:“云奇事件之无稽荒谬,已决然无可疑。”一个“胡惟庸d案”肃清的“奸d”,就有三万人之多。洪武二十六年,屠刀终于指向了蓝玉——锦衣卫指挥蒋某控告蓝玉“谋反”:“(蓝)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俟上出耤田举事。”事后专门公布《逆臣录》,以示“蓝d”谋反证据确凿。其中搜罗了近千人的口供,唯独没有两位主犯凉国公蓝玉、景川侯曹震的口供。但《逆臣录》记录的其他口供,却显示出了罗织罪状的伎俩实在是拙劣——证人蒋富招供——蓝玉出征回来,在酒席上对他说:“……你是我的旧人……如今我要谋大事,已与众头目每都商量定了,你回去到家打听着,若下手时,你便来讨分晓,久后也抬举你一步。”这个蒋富是蓝玉家的“打渔网户”。证人张仁孙招供——蓝玉吩咐他们置备军器,听候接应,日后事成都做大官。这个张仁孙是乡里的染匠。蓝玉身为统领三军的大将军,竟然亲自与无足轻重的“打渔网户”、“染匠”之流去谋事,《逆臣录》的胡编乱造于此可见一斑。“蓝玉案”连坐处死的功臣及其家属达一万五千人。史家感叹:“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屠戮功臣的直接后果,就是老朱亲自选定、培养的“圣孙”,在靖难之役中无将可用并被出卖。其延续的后果,则是仁宣两代连续“缩边”,终有了土木堡之变。此时距朱明建立仅八十年。老旧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军队战力下降之快,以朱明为。这都与老朱屠戮功臣的“自保”密不可分。自侮、自毁、自伐——这段名言里的三个警示,都有其在洪武朝的对应。如此一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在老朱眼里就很像一种诅咒,必须要删掉了。☆ ☆ ☆【按 : “《孟子》一书,中间词气之间抑扬太过者八十五条。其余一百七十余条,悉颁之中外校官,俾读是书者知所本旨。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壹以圣贤中正之学为本。”(刘三吾.《孟子节文题辞》)//民国时期,学者容肇祖依据国立北平图书馆所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刻本《孟子节文》,与《孟子》足本比对,梳理了被删减掉的内容。】(网络图片,侵权必删。)
5、孟子的作者简介有一本经典的为人处世的哲学书,叫做《孟子》。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著作,记录了孟子关于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以下是对《孟子》的详细介绍:《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这本书记录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性的善良和自我完善。他认为,人类天性善良,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会受到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失衡。因此,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教育和修养,就能够使人性得到发挥和完善。在为人处世方面,孟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仁”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只有通过“仁”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他还提出了“兼爱”、“尊师重道”、“知止而后有定”等重要的为人处世原则,这些原则都是在强调“仁”的基础上,指导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除了为人处世方面,孟子还关注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为目标,让人们能够自我完善和发挥自己的潜力。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孟子的思想和观点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的为人处世哲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自我完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原则和社会价值观,对于我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有着很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6、孟子简介手写孔孟之乡你去过吗?没想到背后还有那么多的典故!说起孔孟之乡,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其实它就在山东的济宁市,济宁又被称为运河之都,孔孟之乡,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面积约为1.1万平方公里,下面管辖11个县市区。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儒家文化,水浒文化和运河文化的发祥地,常住人口约800多万,除汉族外,还有38个少数名族,人口约为5万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城市。济宁市境内风景名胜众多,而且自然和人文景观种类齐全,众所周知,济宁的曲阜市就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出生地,曲阜孔府,孔子庙,孔林就是纪念孔子的著名古迹,也是很多游人打卡旅游的景点。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有三千弟子,其中贤人就有七十二位,他来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晚年的时候,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一直流传至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199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孔子的故里成立了孔子研究院,主要进行博物展览,文献收藏,学术的研究和交流,孔子及儒学研究信息交流和人才培训,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孟子也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济宁邹城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著有《孟子》一书,被称为“亚圣”,孟子的成功也得益于母亲的教诲,而孟母三迁就是讲的孟子学习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惜三次搬迁,终于使孟子学而有成,说明了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山东济宁不仅有儒家文化,同时也是水浒文化的发源地,水浒传于1998年1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这部电视剧播出的时候,受到很多观众的青睐。主要讲述的是宋朝的历史故事,宋徽宗时期,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官府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很多正直善良的百姓被官府逼上梁山,终108条好汉聚义梁山泊,后以宋江对朝廷投降,而导致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走向失败的悲惨故事。前几天女儿还在和我商量,想和同学一起去济宁游玩,感受一下孔孟之乡的儒家文化,但是对于从没出过远门的大学生来说,我还是有一些担心她的安全问题,所以在暑假期间,决定陪她一起去孔孟之乡走一趟,好好的转一转,仔细的,,近距离地提升一下自己的文化底蕴。朋友们,你们去过孔孟之乡——济宁市吗?有去过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介绍一下当地比较好玩的风景和好吃的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济宁,领略中国的儒家文化。#没孟子简介#
7、孟子离娄篇简介【历史与管理】再议一议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或许,一种新的解释更有深意。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乙编卷一中有一段关于赵普的记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段记载的主要意思是说,赵普在读书治学方面,也就局限于懂些《论语》而已,宋太宗赵光义曾就此事问赵普,赵普回答说,早年他靠半部《论语》辅佐宋太祖平定天下,而现在也要靠半部《论语》辅佐宋太宗治理好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关于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法的出处。历来,对于“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这里介绍一种新的解释,或许更有道理。《论语》是儒家第一经典,这部关于孔子思想的典籍被认为阐述了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其中包括儒家的“仁政”思想和“德治”理论,古代儒家一整套的治国理论其基本思想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所以,在先秦各家各派的治国学说中,《论语》是儒家重要的典籍,就像《道德经》之于道家,《孙子兵法》之于兵家,《韩非子》之于法家一样,儒家的治国方略都包含在《论语》里了。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建立了“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治”管理天下,其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政治与伦理统一起来,主张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伦理关理念来巩固政治体制,以道德礼仪来维护仁政秩序,强调“家国同构”,将“家”看成是小型化的“国”,而将“家”看成是扩大了的“国”,将仁(心)、孝(道)原则作为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要素。所以,“德治”是“仁政”的手段,而“仁政”是“德治”的成果。因此,《论语》这一部儒家典籍,从治国理论来看,说到底就是阐述了伦理政治一体化的治国理论,是把道德理论融入政治学说,以之来论证“仁政”秩序合理性的政治学著作。《论语》中的“仁政”思想和“德治”理论被后世儒家解释和发挥为“内圣外王”之道,“内圣”重在修养,如孟子所强调的“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外王”重在治国平天下,演化为王道学说和仁德智术。孔子的继承者孟子和荀子从各自的方面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孟子从“内圣”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重视内心修养;而荀子侧重从“外王”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重视治国平天下。因而,在后来,孟子的思想被程朱理学所继承;而荀子却培养了韩非、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而由荀子发挥的方面,经由韩非、李斯等进一步发展的治国思想后来成了战国时期治国理论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说,荀子这一系统的更注重发挥《论语》中“外王”方面的理论,比如,韩非的理论被认为是具系统性的“帝王权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孔子的学说只是治国谋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此说来,要治理好国家就不能全靠孔子的《论语》,而只能部分靠《论语》,部分靠别的典籍。也就是说,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治国典籍只是诸多管理书中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全部,要管理好国家,还需要了解其他典籍,如《道德经》《韩非子》《孙子兵法》《商君书》等,换句话说,治国理政只能靠“半部《论语》”,而不能靠整部《论语》,如果只知《论语》而不知其它,全信《论语》而不信其它,治国是不可能成功的。《论语》是可以用来治国的,孔子之后的政治家们也很重视用儒家思想来治国,但是,治国不能仅仅靠《论语》,虽然说儒家的“仁政”学说,儒家的“内圣外王”对于治国理政影响很大,但是,也只是诸多治国理论中的一部分,治国只能用半部《论语》,就是说,把儒家的治理学说作为治国理论的策略的一部分,但不能作为全部。在古代,并非只是用儒家来治国,比如,汉初“文景之治”主要靠道家学说取得成功的,直到汉武帝时期,才采用董仲舒的儒家学说。汉武帝颁令确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东汉时,倡导孝道,加上《孝经》和《论语》,“五经”变成了“七经”,《论语》跻身于“经”的行列;唐代初期,《诗》《书》《易》加上《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称“九经”,而《论语》落选了,直到太和年间,“九经”之上增加了《论语》《孝经》和《尔雅》,合称“十二经”;再到北宋,加上《孟子》,成了“十三经”。从汉代到宋代,《论语》几次跻身“经书”之列,成了儒家治国的经典。赵普所处的时代,《论语》是经典,但非的经典,而只是“十三经”之一。赵普说他“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方面是回应人们的对他的轻蔑讥笑,另一方面却是他故意强调只需一半《论语》就足以治理天下了,可辅佐赵匡胤夺天下,亦可辅佐赵光义治天下。治理天下,不能用整部《论语》,只能用半部《论语》,治国需要用“德治”措施,但不能只要儒家,也要用道家、法家、纵横家和兵家等。如此解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含义,虽未必是赵普原意,但却说出了事实:古代政治家们并非只用儒家,也用其它各派的管理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