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就必须是张中行?那为什么不承认《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就是莫言?典型的双标。
2、张中行的人品如何什刹海名人故居之 国学大师张中行故居——鸦儿胡同35号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字仲衡。与杨沫同居四年半,二人育有一女。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学者,国学大师,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张中行与杨沫1931年相识,当时杨沫因为反对包办婚姻谋自立,托人请张中行帮忙,到了香河县立小学教书,之后二人鸿雁往来,互生情愫。1932年春,杨沫从香河回到北京,就和张中行同居在北京沙滩大丰公寓。张中行北大毕业后到南开中学教书,这时杨沫又回到香河。1936年早春,张中行把杨沫接到天津,在南开中学附近租了两间西房,重过朝夕相处的生活,可两人心中却逐渐产生了隔阂。1936年,张中行被南开中学解聘,于是和杨沫二人回到北京。经过反复思量,张中行终向杨沫提出分手,而杨沫也“面色木然”地应允了,两人情分由此划上句号。20世纪50年代,杨沫出版了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许多人认为小说中的人物余永泽就是影射张中行,张中行总是讲自己“没有在意”保持沉默。文革期间,有人找到张中行希望他揭露杨沫的“罪行”,可张中行却在揭发材料上写上了“她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理想,并且有求其实现的魄力”。落实政策后,杨沫了解了此情,激动地给张中行写信:想不到你还能为我说好话,对你的宽容公道表示感谢,并让他们的女儿,给张中行送去一张老照片以作永久纪念。但是,后来有人著文谈杨沫当年感情,杨沫以为是张中行指使,两人关系再度恶化。1995年杨沫因肝癌去世,她的子女曾经请张中行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却遭到张中行意外拒绝,“是她不再是,或早已不再是昔日的她”。在张中行的心中对杨沫仅存的美好印象终究破灭了。张中行后来谈到和杨沫分手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两个人在思想上有距离了,“道不同不相为谋”。有人曾告诉张中行,杨沫在追述往事时,言及分手总暗示张中行负心、落后。而张中行认为,认定负心,是人各有见;认定落后,是人各有道。
3、张中行的资料简介张中行(1909年1月7日—2006年2月24日),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字仲衡,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顺生论》。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三人又与邓广铭合称“未名四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每日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___张中行
4、张中行资料介绍『我记得张中行晚年身边有几个有趣的朋友,都是部队资深的干部,他们的思想却是五四的自由精神。联想起南京大学的老校长董健,人民大学的老校长谢韬,中组部的老部长李锐,都没有官僚气,保持了一种精神的纯洁。这个现象值得研究,那些从极左的年月,从革命的激流中走过的人的生命体验,如果还有真与善的光泽的话,一定是美的。这要比那些书斋里盲目涂改历史的人要更真实和动人。』——孙郁《写作的叛徒·看不见的诗文》有意思。孙郁谈到的这些旧人,时光并没有把他们变成我们以为的“他们该有的样子”,比如,颐指气使的老革命,他们竟然还是像在五四时的那样的纯洁!纯洁!作为经历过无数枪林弹雨和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的他们,还能有这样的品格?太可贵了。
5、张中行个人资料简介看张中行先生的文章,说朱自清先生是1920年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本是学哲学的,后来搞了文学。跟他同班毕业的学生还有顾颉刚,后来改为搞历史了;还有康白情,改为搞新诗了;还有一位反面人物陈公博,改搞政治了,终身败名裂。这几位都从哲学改行了,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