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头乡东昌峪村文艺流传我们东昌峪村的大秧歌班子,那时,在方圆百里,是挺有名气。村里人说起,都感到自豪、荣耀。大秧歌班子是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踢鼓秧歌,二是舞台演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生活是极度匮乏。一切娱乐活动,村里男女老少都寄托于大秧歌班子。小时候听村里人说,老辈的大秧歌艺人,出类拔萃的,是王来成老人,不过那时的他已是八十来岁了,走路歪趄趔倒。我怎么也看不出,他是令人尊敬的台柱子角色。我的父亲说,王来成在踢鼓秧歌里是拉花的,在舞台上是唱青衣的。拉花,他姿态优美,舞动起来像十八九岁的姑娘。至于舞台上的演出,不论扮演姑娘,还是少妇,他都演得栩栩如生。看过他表演的老辈人,在他拄拐杖上街时,仍然能热情问候,是对他在踢鼓场和舞台上表演的崇敬。大概村里的大秧歌班子赓承了老辈艺术家们的技艺,才获得眼下人们的喜欢。每年,正月初一,早上,那锣鼓便敲响了。我们孩子们,都亢奋起来,同村的人穿戴一新,骑驴、赶牛,都去迎喜神。听说,喜神是转换的,比方,去年在南面,今年在东面。一般都是在地里,摆上桌子,上香、磕头、响炮,祈求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完了,便人和牲畜浩浩荡荡地回村了。人们又站在街上围着看踢鼓子,这才是开心的。妇女们站在高处,男人们靠墙伫立,脸上都漾溢出喜庆的欢乐。我记忆中,打鼓的是乔文亮,他头一仰一仰,又眯缝着眼。拍镲的敲锣的,紧跟他的节奏。场子上踢的拉的,踩着鼓点。头对鼓子二对鼓子吹胡瞪眼,一招一式,踢腿伸手,都有讲究。头对鼓子二对鼓子干得一致,不能有差错。拉花的也一样,摆扇、蹲卧,得自然、舒适。1958年正月,在刘家窑乡有十几班踢鼓秧歌汇演比赛,我们村的踢鼓秧歌获得了第一。当然,这要功归于头对踢鼓的二对踢鼓的,头对拉花的二对拉花的。头对踢鼓的有刘三、刘迪汉,二对踢鼓的有刘四旦、任焕春,头对拉花的有海后旦、张华,二对拉花的有刘存柱、李富。红花还得绿叶扶,也不能忘了后面扮相的。当然,也不能忘了打鼓敲锣拍镲的。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目,有《走山》《杀狗》《泥窑》《斩子》《牧羊圈》等。二富元是唱青衣的,他扮相温柔贤淑,很受人们青睐。刘存柱是扮少年的,活泼矫健。还有刘迪佑 仁换崇 李越 张军 要富安等。至今,仍被村人津津乐道。他们都是大秧歌班子的台柱子,每场演出,不能缺失。一过了正月初三,大秧歌班子即出村了,按照腊月订的合同,在长城内外村里演出,但必须在元宵节前回来。在这期间,踢鼓秧歌得给村人进院,也就是到家家户户院里踢腾三五分钟,唱一支歌。家家户户知道,有锣鼓响动,是会一年大吉的。为了犒赏秧歌班子,家家户户又送上三道子、馍头、炸馓子、丸子等吃食。正月十五这天天一黑,踢鼓秧歌又走街串巷,咚咚嚓嚓,名曰查灯。这种时候,多数是一些十五六岁的男女扮的。老艺人们得准备演出,这是元宵节,都得卖力,不能马虎,我们跟在后边或跑在前面,那种愉悦,是难以描述的。可惜,这些村里的艺人都走了。80年代前后,踢鼓秧歌头队有李义 刘振。二队有李文亮等。拉花的有仁金花 仁云花 乔爱 李润堂(小润堂)等很多年轻人,当时着重舞台演出。舞台演出剧目有《打金枝》《明公断》《算粮》《茶瓶计》上下本,《陆月雪》《金水桥》《走山》《空城计》《连环计》等很多剧目。演员;青衣 李玉琴,须生 陈福民 根云 王玉芬等。小生 仁金花 李润花,小旦 乔爱 李青枝,老旦 仁云花 小润堂,老生 李文秀,花脸 李文亮 李义,二花脸 李长青,丑角 张荣国 要业。等等好多演员。司鼓 潘俊 刘章飞 乔林等,文场;张新亮 二占 三占 陈福亮 刘章业等。如今,在村里都是老人们了,自然,也没有了大秧歌班子。我很怀念我们村的大秧歌班子,那些艺人表演的形象不断地在我脑海里复活。
2、茶瓶计唱段评戏茶瓶计[玫瑰][玫瑰][祈祷]
3、茶瓶计原唱我可以说,看过王杏花在剧场演出的戏迷无锡恐怕只有我一人了。1953年,王杏花率上海振奋越剧团在无锡金城大戏院演″茶瓶计″,当时我9岁,今年我已81岁。剧场中我是的小孩子。#茶瓶计简介#
4、茶瓶计内容简介赵三岛、朱元红老师合绘连环画包公故事选《茶瓶计》画页欣赏包拯作媒,工部侍郎龚孝的女儿秀英许配与户部尚书的儿子宝童为妻。尚书回乡后家遭遇火灾,龚家嫌贫决意毀婚。
5、茶瓶计实景版本我是看过王杏花,趙瑞花演出的,52年以振奋越剧团在无锡金城戏院出演″茶瓶计",可能象我这样的越迷不太多了。
6、茶瓶计故事简介赵三岛、朱元红合作连环画作品包公故事之《茶瓶计》画页欣赏#茶瓶计简介#
7、茶瓶计后传洛阳曲剧院老艺术家郭凤饿,马宝贞二位不可多得的老艺人演茶瓶计,郭凤娥戏路宽广,u退休多年,请平台多挖掘二位唱段。
8、茶瓶计评剧五八年后此剧场划归由长春市评剧院使用,直至拆迁。五八年王曼玲主演的评剧(密建游宫)即在此剧场。花淑兰在此剧场演出(茶瓶计)都轰动春城。拆迁后长春评剧院可能再无恢复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