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龄奇简介(廖龄 奇)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06:08:42 浏览
1、廖龄 奇

廖龄奇参加了上海会战、南京保卫战、淞沪会战和长沙会战,但在1941年被蒋介石冤杀。1937年,日寇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88师奉命进驻南翔一线抵抗日寇。在炮火连天的淞沪战场上,廖龄奇接任旅长,指挥全旅与日寇奋战八十余天。从上海战场撤退后,廖龄奇调任南京雨花台和中华门一带的守备任务。在南京保卫战中,88师首当其冲,廖龄奇旅更是伤亡惨重。两名团长先后阵亡,廖龄奇仍坚持在前线指挥作战。直到12月12日,南京卫戍长官部下令全面撤退,廖龄奇才率部撤过江北。1938年,廖龄奇调升为74军第58师副师长,不久升任师长。1939年9月,第一次湘北会战爆发,日寇集中约两个师团的兵力分路向湘北进攻。为了配合攻势,干北日寇采用护炮控配合作战。大举进犯高安,58师迎头痛击,取得了第一次湘北会战的胜利。1941年9月,58师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损失惨重。战后,蒋介石下令枪决廖龄奇,但经过调查了解,发现这是一起冤案。

2、廖龄奇简历

1939年国民政府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从全军挑选出国军第1军、2军、5军、71军、74军、85军这六支战略进攻部队,换苏械装备,组建18个苏械师。然而只有74军一直与日军正面交锋,第5军血战昆仑关。1938年7月5日,德国迫于日本压力,将中国的德国军事顾问全部撤离。苏联随即与国民政府展开军事合作,第一批27名苏联军事顾问进驻重庆。之后苏联军事顾问团扩大到300余人,由锲列潘诺夫将军担任顾问团团长。在锲列潘诺夫的建议将国军一个机械化步兵师——200师,扩编成一个突击军,装备苏械,由军委会直辖。就这样后来抗战中威名远扬的第5军成立了,军长杜聿明,下辖新编第22师(师长余韶)、200师(师长戴安澜)、荣誉1师(师长郑洞国)。之后又在全国野战部队中筛选合适的战略攻击部队,经过筛选终确定国军第1军(军长陶峙岳)、2军(军长李延年)、71军(军长王敬久)、74军(军长王耀武)、85军(军长王仲廉),第1军下辖第1师(师长李先正)、78师(师长李文)、167师(师长赵锡光)。第2军下辖第9师(师长郑作民)、76师(师长王凌云)、103师(师长何绍周)。第71军下辖第36师(师长陈瑞珂)、87师(师长钟松)、88师(师长沈发藻)。第74军下辖第51师(师长李天霞)、57师(师长余程万)、58师(师长廖龄奇、副师长张灵甫)。第85军下辖第第4师(师长王万龄)、23师(师长倪祖耀)、89师(师长张雪中)。共计6个军18个师,装备由苏械装备,配备轻重机枪、战防炮。1939年6月20从苏联进口的200门M 1930型37MM 战防炮、1000挺PM 1910马克沁重机枪、400挺马克沁—脱托卡列夫轻机枪、3000支PPD 34(波波德)冲锋枪、50000支M 1981/30莫辛—纳甘步枪(陪子弹1亿发)。之后又从苏联进口3700万发子弹,1300挺勃朗乌宁格枪。以上装备全部装备这6支部队,组建成18个苏械师。苏械师的成立目的与当初组建德械师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能在抗日战场上与日军正面抗衡。国民政府既想苏械师投入战场发挥应有的效果。又想采取保护措施,以避免像精锐的德械师在一两次会战中消耗殆尽。苏械师在组建之后到1942年,第2军、5军、71军、74军、85军这5个军都被投入战场与日军作战。在桂南会战中,第5军千里驰援,与日军血战昆仑关,以全军28000人伤亡的代价,全歼日军号称“钢军”的第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第5军也因此元气大伤,被调到后方休整。也因此改编了军委会对苏械部队的使用方针。从1940年开始,在6个苏械军中,仅有第74军一直活跃于抗日战场第一线,充当战略机动部队,一直保持与日军正面作战。也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被日军成为“军”。被国民政府视为“御林军”。对于其余各部的安排是:将第1军调至潼关依托黄河与日军对持。第1军在这里与日军的战事,仅限于双方的炮击。因此第1军不得不经常经常修补被日军炮弹炸毁的公路,俨然成了一支工程兵部队。第2军调至湖北监视宜昌方向日军动向。第5军在血战昆仑关后,被调至大后方长期整训。之后参加第一次远征,赴缅作战时,再次遭受重创。第71军被调至晋南地区,与日军开展游击作战。第85军则长期部署在河南与日军对持,仅在1942年兰封会战时,与日军有过一次作战。这种部署,显然是要将15个苏械师保护起来。以期望在之后战略反攻时使用,给于日军重创。然而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使中苏军事合作急转直下。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政府无暇顾及中国战场,军事援助也随之不被提及。后来国民政府寻找到新的外援—美国,开始与美国展开军事合作。随着美械装备的到来,苏械师退出历史舞台,“美械师”随之诞生。国民政府苦心经营的8个德械师在3个月的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伤亡过半。在之后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殆尽。由此后来完成整编6个苏械军,18个师。国民政府对其使用态度慎之又慎。再加上桂南会战中,第5军与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血战昆仑关。一战伤亡28000余人,使军委会的大员们再次想起德械师的故事。为避免前车之鉴,因此只有第74军留在战场继续与日军正面作战。其余5个军均被保护起来,留待对日军战略反攻时,做主力使用。可惜世事无常,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无暇再提供军事援助。中美军事合作的确定,苏械部队随之成为历史。也因此苏械部队,没有全部像74军那样,在抗日战场大放异彩,立下赫赫战功,被世人所铭记。透过迷雾步入历史长河,我为你还原历史真相,呈现不一样的历史视角!

3、廖龄奇精彩的一战

雨花台陵园的-“民国碉堡”它见证了雨花台之战的惨烈雨花台古称聚宝山等。相传因梁朝时有高僧在此讲经时,一时落花如雨,故称雨花台。从雨花台烈士陵园西门进入,行至不远接近大路口的左边小山上,矗立着一座民国碉堡。圆形堡垒上有5个射击孔,旁有观察口,堡垒上部还有2个小方口,碉堡进口通向外面的壕沟,这应该是目前保护比较完整的一座碉堡。雨花台及周边坚固的碉堡,在南京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日军攻占雨花台阵地后,看到进入碉堡的铁门是被焊死的,说明中国军人绝决的顽强抵抗意志。雨花台距中华门城堡约一公里,此地是扼守南京城南的军事要地,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当年岳飞与金兵、太平军与湘军都曾在这里进行过激战。在侵华日军看来,中华门代表着南京城和中国首都,攻占中华门的军事意义和象征意义都很重要。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就加强了雨花台一带的防御工事,陆续增修了反坦克壕、机枪掩体及碉堡。抗战全面爆发前,又制订的首都(南京)防御计划,将雨花台、紫金山及乌龙山、慕府山和南京城墙一起,共同构筑成保卫南京城的复廊防御区,而雨花台是御敌于南京城中华门城堡外的后一道屏障。1937年12月,驻守雨花台阵地的,是在淞沪会战中担任主力的国军三个德械师中的第88师。该师在淞沪会战中与日军激烈拼杀而大伤元气,他们从淞沪战场上刚撒下退至南京,部队尚未得到休整补给,就参加了南京保卫战。雨花台阵地的右翼防御由88师262旅负责旅长朱赤,左翼防御由264旅负责旅长高致嵩。两位都是黄埔三期毕业,淞沪会战后同升为少将旅长,在淞沪战斗中两人相互配合,斩杀日军深得官兵信任。1937年12月9日拂晓,两旅刚把从红土山到雨花台约30多里的战壕挖好,日机就临空轰炸了,雨花台之战打响。自9日至11日,雨花台血战,中国军人誓言宁死不屈,拼死抵抗,打退日军多次进攻,阵地前日军横尸累累,但88师也伤亡惨重。12日,久攻不下的日军集中两个师团主力,出动飞机和重炮猛烈轰击雨花台阵地,致使阵地上的浮土高达一米,用于作掩蔽的树木几乎被烧光。旅长朱赤在战斗中发现,只有与日军搅在一起,才能使他们的重武器和空中优势飞机无法发挥威力,于是组织敢死队进行反冲锋,一个多小时后,100名敢死队员仅4名生还。12日上午10时左右,身负重伤的朱赤,把流出体外的肠子塞回去,双手持枪打完8个弹夹后,终不支而倒下。12日下午,旅长高致嵩命副旅长廖龄奇带领百余伤兵突围后,率部冲入敌中短兵相接拼刺刀,他的一只耳朵被日军打掉,而他却不顾,忍痛与敌厮杀,誓死坚守阵地。后日机又猛烈轰炸,阵地被全毁,高致嵩与剩余所部将士一同壮烈殉国。88师官兵在外无援兵,内无弹药的绝境之下,全师官兵6千余人与日军血战至死,慷慨捐躯。而日军在进攻雨花台阵地所付出的人员伤亡占到了整个南京攻城战中一半以上兵力。12月12日,雨花台防御阵地失守,中华门直接暴露在日军面前。日军从雨花路向中华门方向增援攻击前进。接下来惨烈的中华门战斗随之全面打响。

4、廖龄奇真实视频

“鬼子闯进我家找花姑娘,祖母耳背没有回答,他们就用刀背打她;又问祖父,他当时睡在床上,因听不懂鬼子的话,就被他们在肚子和大腿连捅三刀,接着就不行了。鬼子还不罢休,看见后屋里的表姐,她被扇了几巴掌,就被抓去慰安所了…军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在74军任炮兵排长。上高会战的时候,我们军布置在第三道防线。那是国共两d通力合作,取得完胜的一次战役。上高会战将近一个月,那些天里,我们没有好好吃过一餐饭,没有洗过一次澡,拉着大炮不停地走,鬼子走到哪里,我们就布置在哪里。而为了拉大炮上山,我们把大炮拆成零部件,背着上山,遇到悬崖峭壁,还需要用绳索把这些铁家伙绑牢后,吊上去。鬼子为了对付我们的大炮,派飞机轰炸。有一次,炮弹就在我的身边爆炸,爆炸的气浪将我掀起了好高,万幸的是,大炮完好无损,没有遭到破坏。我们军队没有飞机,好的武器就是这些大炮。 到了上高以后,当地对我们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前线给我们送粮食、送水。他们还提前破坏了交通要道,让鬼子的坦克、大炮运不上前线。1941年元宵节的前一天晚上,上高县政府请我们吃饭,饭还没有吃完,就接到师部命令,让我们赶往阵地,说是要打仗了。我们的师长本来是廖龄奇,但是这时候在外地,就让张灵甫代理师长。当时,上高县县长叫黄贤度,是中共地下d员,他对上高会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黄贤度组织了三万人给我们搞后勤。他说上高县有三个:第一,把粮食、弹药送到前线作战的中国军队手中;第二,把上高附近的道路破坏彻底,不让鬼子坦克、大炮行走;第三,上高县不出一个汉奸。这“三个”很了不起,了上高会战的胜利。上高会战的时候,我们营坚守的那座山叫龙形山,山上全是石头,不能挖掘工事,就只能把石头垒起来,用来抵挡。天上飞机炸,不停地轰炸,我们和鬼子打得很苦。可那时候我一点也不怕,心里想:自己反正就一个人,死了就死了,没有什么。营长叫邹继衍,在我们防区里,有一座米山,地势险要,营长就派一连携带一挺重机枪登上米山,据险坚守;二连坚守米山下的开阔地带,挖掘壕沟;三连连作为全营的预备队,坚守第二道防线。那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多地雷,为了对付鬼子的坦克,战士们把集束手榴弹埋在土坑里,然后用绳子牵引着,躲藏在路边的草丛中,等到鬼子的坦克经过,就拉响手榴弹。这样,即使手榴弹侥幸炸毁了坦克,但拉响手榴弹的战士因为行踪暴露,也难以生还。有天晚上,米山的前哨阵地上突然出现了十几名老百姓,他们满脸惊恐,对着前哨阵地坚守的一个班打着手势,让别开枪,还用含混不清的话语喊着。我们感到很蹊跷,阵地上怎么会出现老百姓?战前老百姓不是都已经被疏散了吗?这十几个老百姓来到前哨阵地,突然从衣服下掏出短枪射击,原来这些人是鬼子的便衣。我们接着反应过来了,打了几分钟,双方展开了白刃战,这下鬼子吃了大亏,他们手中都是短枪,而我们手中都是上了刺刀的步枪。一番激战,鬼子一个个倒了下去,后只剩下了一个。我们提着滴着鲜血的刺刀围着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作揖,口中喊着:“爸爸饶命,爸爸饶命。”我们愣住了,这个鬼子兵竟然还会说中国话。我们就把这鬼子兵拎起来审问,他说他是台湾的,是被鬼子抓了壮丁。那时候,一天不吃饭,一晚不睡觉,那是经常的事情;而且没有枪支,新扩充的战士就拿着梭镖大刀打仗,为了抢一杆鬼子的三八大盖,总是要搭上好几条人命。我们不富裕,八路军就更穷。那时候,八路军的营连一级都没有医务人员。受了伤,就按照农村的土方子,抓把黄土按在枪眼上,止住了血,然后用布片包扎,跟着战友撤退了。八路军的兵工厂也没什么资源,技术人才都是大学里的爱国流亡学生和南洋归来的华侨,工人则是乡间的铁匠,地址就在人烟稀少的山洞里。兵工厂当初不会造枪,损坏的枪支修一修接着用。我们都知道一个故事:当德国的兵工厂里生产出了飞机和潜艇的时候,当美国一艘艘航空母舰从兵工厂里下水的时候,八路兵工厂里才生产出了第一杆步枪——命名为五五式步枪。上高战役打的苦,不仅在装备的差距,更是鬼子的枪法。他们普遍枪法很准,抬枪就打,不用瞄准,就能击中目标,这是用子弹喂出来的。每一个鬼子在上战场前,已经打过了至少三百发子弹。可中国士兵上战场前很多人连枪都没有摸过,尤其是八路军,一杆步枪只能发到几粒子弹,没有子弹,又怎么能训练出神枪手?鬼子把八路军叫三枪八路:因为八路军一支步枪一般只有四发子弹,伏击的时候,打过三枪,就一定要发起冲锋,和鬼子拼刺刀。能够拼过就不开枪。如果拼不过,就用枪里后一颗子弹对他们射击。当时的艰苦条件,还能够打赢这场战役,现在想想真是不容易啊!”@锅子哥论文史 观点:历史是真实发生的,我们没有经受那个时代的残酷岁月,但不忘老兵精神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义务!

5、廖龄奇新比赛

相比刘若英的爷爷刘咏尧,和他同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而且同样有个明星后代(秦汉)的孙元良则要有名得多。当然,孙元良自己可能宁可没那么有名,因为他出名的原因是擅长逃跑。早在北伐战争时,时任团长的孙元良就在南昌城下临阵脱逃,结果被蒋介石骂为“黄埔军校的耻辱”,甚至一度想将他枪毙。不过好在他毕竟是黄埔学生,后老蒋还是网开一面,为了掩人耳目,还将孙元良送到日本去深造,回国后继续步步高升,也算因祸得福。孙元良第二次逃跑是在南京保卫战中。据部分当事人回忆,早在战斗期间,身为88师师长孙元良就曾经想先走一步,只是正好遇到了老同学宋希濂。深知孙元良秉性的宋希濂没卖老同学面子,直接架起机枪将他“劝”了回去。后来战局恶化,孙元良干脆扔下部队化装逃入烟花柳巷之中躲了起来,然后才寻机逃出南京。这也导致他在军中的威望进一步下降,88师逃出一劫的的官兵在264旅旅长廖龄奇领衔下更是上书要求把孙元良枪毙,总算靠着黄埔一期和叔父孙震的关系,孙元良后还是平安落地。孙元良第二次逃跑是在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时孙元良担任第16兵团司令,跟着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一起被困陈官庄。按照杜聿明的回忆,这次又是孙元良第一个提议突围跑路。杜聿明开始同意了这个建议,不过邱清泉、李弥在经过尝试发现突围不现实以后,杜聿明打算取消突围计划时,才发现孙元良早就切断了指挥部的联系。而且孙元良这一次首先考虑的还是自己安全跑路,所以直接下令第16兵团分散突围,自己则再次扔下部队化装潜逃,在牺牲第16兵团主力以后,成功逃脱。几次在绝境中成功跑路,让孙元良也多了一个“飞将军”的外号,名气盖过了不少同学。

6、廖龄奇新消息

国民d比较能打的将领,大多数岀自以下几个部队:18军。有陈诚,罗卓英,黄维,霍揆彰,罗广文,肖乾,方天,胡琏,杨伯涛,宋瑞珂,邱行湘,高魁元,伊俊,王元直。74军,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李天霞,余程万,廖龄奇,张灵甫,邱维达,周志道,蔡仁杰,陈嘘云,陈传钧,卢醒。5军,杜聿明,邱清泉,廖耀湘,戴安澜,高吉人,郑庭笈,李涛,熊笑三,黄翔,罗又伦,胡长青,邓军林,郭吉谦,李汉萍,张绪滋。新1军,孙立人,齐学启,李鸿,潘裕昆,史说。52军,关麟征,杜聿明,郑洞国,张耀明,刘玉章。#廖龄奇简介#

7、廖龄奇真实照片

而在北伐结束后不久的1933年,张灵甫被调到了国军的第一师,担任团长。而在此时张灵甫所在的队伍正在与中央军第四军交战。之后便是一直参与到“围剿”的战事中,而后又因为追击红军,其打法凶悍,屡次立下战功,在战争结束后便受到嘉奖,升任成为了第一师独立旅第一团团长。而后跟随者国军四处征战,直到后面后面的甘肃追击红军之时,从马上摔落,随即转至西安养伤。1937年10月底,因为国军51师要南进,而在经过郑州时需要一个补充团,而此时张灵甫担任了该团团长,之后大部队奔赴上海抗日。1938年春,因为其在上海的战役奉献巨大升职,而在之后的成绩评定中,名列全师第一,之后升为少将旅长。在1940年被任命为副师长。但是由于当时师长廖龄奇的指挥错误,以及这场战役本身就不好打,张灵甫代理58师师长参加上高会战。而在战后廖龄奇被执行枪决,张灵甫也随之被任命为第74军第58师代师长,冬,升为少将师长。而后在1942年的浙赣会战中,对日苦苦抗战三日,收复了翁安。而在同年11月,在常德与日军对战中,张灵甫率领的58师收复黄石,九溪,为抗日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1944年,张灵甫身兼副军长和师长前往长沙参加战役,之后张灵甫便一直在湘乡至邵阳一带作战,而之后又与增援而来的19师一起克服永丰地区,再战后尽心战后修整。之后就是和日军作战,并且在之后的作战中,逐渐的作为国军指挥任务中,受老蒋喜欢的一个。随着1945年8月日军投降,国共合作再一次破裂,国军继续以歼灭共军为目标战斗。

8、廖龄奇全部视频

第88师在南京到底咋回事?某音上已经疯了,“德械第88师”在南京保卫战中全体牺牲的视频,已经刷得遍地都是,然后义愤者众点赞如潮,笔者尝试着去解释实际情况,然而迅速被太多的口水淹没,某音再不管管,早晚出事。关于孙元良第88师在南京保卫战中的表现,几年前笔者就有文章介绍,翻出来整理修改一下,力求还原历史真相,对88师在南京保卫战中的整体表现,个人评价是四个字:虎头蛇尾!淞沪会战第二阶段,孙元良被火线晋升为第72军军长,职务虽然上去了,兵力没有多少增加,该军实际只辖第88师和一个新建的补充旅,由于88师在上海损失惨重,撤回南京后虽经整补,其实战力已不及原来一半:新兵太多了。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确定第72军的防区为:城南方向的雨花台,以及城垣的中华门,这里也是日军的主攻方向,任务是比较重的。该军左翼是俞济时第74军,右翼为王敬久第71军。雨花台山上筑有永备国防工事,筑有大量混凝土碉堡,各碉堡之间以战壕相连,阵地前沿还布有雷区。应该说,防御工事体系还是可以的。中将军长兼师长孙元良,作如下兵力布署:以88师之朱赤262旅、高致嵩264旅死守雨花台,自己亲率军直属队和补充旅,坐镇中华门。由于唐生智已颁布“死守南京,背水一战”的命令,因此下关码头剩余的少量船只,均由宋希濂第36师(也升格为第78军)切实掌握,未经命令擅自渡江北撤者,格杀勿论。没有了退路,各军各师也就做好了决死一战的准备,战前,孙元良对全体官兵进行了战斗动员,语言很简单:“敌人不是打不死的”!1937年12月10日下午1点,日军第6师团(谷寿夫)和第114师团(末松茂治),率先对雨花台发起进攻。先冲上来的,是战力一般的第114师团。日本兵先趟了地雷死伤一片,再被重迫击炮轰,后是猛烈的机枪火力扫射,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几个回合下来,主攻的第150联队,战死中佐大队长以下数百人。至12月11日,更加凶恶的第6师团牛岛旅团冈本联队担任进攻主力,这帮鬼子在重炮联队没有到达的情况下,贸然发起冲锋,又扔下500多具尸体。次日,臭名昭著的战犯谷寿夫率师团主力到达战场。谷寿夫发现步兵吃瘪,于是呼叫第三飞行团对雨花台阵地狂轰滥炸,由于雨花台山顶比较平缓,日机捕捉目标极易,第88师阵地尽毁。随后日军在重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一波又一波的疯狂冲锋,每次快冲到山顶时,又被88师官兵打下去,当然,第88师也出现了可怕的伤亡。第262旅、第264旅的四个团,八名正副团长仅存一名,官兵伤亡超过6000人。血战至12月12日上午10时,雨花台阵地终告失守,朱赤和高致嵩两位旅长皆力战而死。第88师的残部,由264旅副旅长廖龄奇(后来被冤杀的那个)率领向中华门撤退。然而孙元良发现雨花台陷落后,立即下令炸毁了护城河上的桥梁。这么干,则廖龄奇残率领的部就无法进城,只能且战且走,绕城撤往下关码头。中华门是南京坚固的城门,总高超过20米,瓮城中有藏兵洞27个,然而在现代化的攻城武器面前,古老的南京城墙是苍白无力的。日军在雨花台上架起重炮,居高临下直轰城门和城墙,到下午4时轰破数个缺口,中日两军围绕突破口展开厮杀,战场形势万分危急。前一天安徽当途陷落,南京守军的陆上退路被彻底截断,面临三面包围,除非北渡长江,否则已陷死地。如果日本海军舰队主力赶到,渡江也会变得极其困难,所以校长当日电嘱人在江北的顾祝同,可以通知唐生智相机撤退和突围。唐生智心理终于动摇了,12月12日傍晚召集各部队长开会,商量和布置撤退,并要求各部队长在撤退令上签字(没有上峰的直接命令),第72军军长孙元良第三个签字。唐生智随后下达了一个愚蠢的口头命令:变更原撤退预案,允第71军和第72军(也就是87师、88师)、教导总队,跟随第78军(36师)一起,自下关码头渡江撤向北岸。要命的是,宋希濂根本没有接到这个命令!因此12月12日的夜里,当两个德械师和教导总队的残部涌向下关时,非但渡船极少,第36师还奉原命令,开枪拦截。溃兵开枪冲卡,毕竟逃生是本能,双方发生严重火拼和踩踏,撤退组织实在太乱了。加之长江上的日军舰艇炮火连天,教导总队一名颇多战功的团长,竟被活活踩死,其状惨不忍睹。第88师从雨花台撤下来的残部2000人 ,由于不能进城,因祸得福,在廖龄奇的带领下先到达码头乘船撤出,这也是88师成建制突围的全部人马,所以瞪着眼睛说88师全体牺牲,明显属于瞎掰蹭流量。孙元良未等中华门陷落,即率师直属队逃往江边,遭36师拦阻后折回城内,部队被打散。孙在回忆录中写到:“带司令部600人从龙潭附近渡江,经泰兴、淮阴等地,于1938年3月下旬到达武汉”。这当然是编的,廖龄奇告状在先,孙元良随即在武汉被陈诚扣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