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春晓”与“东坡肉”。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文学造诣很深,同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名列唐宋八大家。为后人“雄视百代”。他的诗文,书画,名誉天下。但是他的烹调技艺更是堪称“一绝”。他经常亲自烧菜与好友品尝。他做红烧肉为拿手。后来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杭州,做团练副使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关心民间疾苦,发动数万民众除葑草,疏湖港,筑长堤。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恢复往日秀姿。引湖水灌田,改良环境民生,美化了西湖。又给人民带来了生计。也为后世留下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苏东坡给百姓带来了益处,人们纷纷传颂这位被谪的官,自然而然的关心起他来。人们听说:东坡喜吃红烧肉。到过年时,人们给他送许多猪肉,表示心意。苏东坡怎么能受老百姓的礼。于是,他让他的家人把肉改成方块,用他的方法烧制,连酒一起送到百姓家。沒想到,他的家人听错了,把,连酒一起送,听成了,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肥而不腻。食者盛贊苏东坡送来的肉适口好吃,烧法别致,众口传颂,趣闻传开。: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正直的人,除了学习继承他的文化遗产外,在杭州菜馆效法他的烧法烹制“东坡肉”供应于世。永远不忘他的功德。流传至今。也成了杭州传统名菜之一。今人品尝着美食“东坡肉”,望着西湖清秀的美景时。体会到,“火候足时它自美”的名言。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宋三苏简介#
2、唐韩柳宋三苏提到唐宋八人中的三苏,人们多提苏轼和苏洵。说起苏辙,人们似乎只知道他是暖男,但不知道他其实还是一个是宠哥狂魔。今天,让我们真正了解“暖男”苏辙的人生。苏辙比哥哥苏轼小三岁,所以,年幼时,他就是哥哥苏轼的小尾巴。随着年岁渐长,身边的人大都觉得苏辙偏稳重。事实上,他们错了。苏辙比苏轼更勇敢,更激烈。不久,苏辙充分展示了他的豪迈。嘉祐六年,科举在即,18岁的苏辙却突然一病不起。眼看与本次科举擦肩而过,宰相韩琦立刻向宋仁宗请示,“苏辙才华横溢,却因生病不能参加今年的科考,可惜了。可将殿试推迟一个月?”对于这个“荒唐”的建议,宋仁宗却同意了。一个月后,苏辙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惊讶的事情,在试卷中,他批评“未来的领导”沉迷女生,乱花钱,还懒惰没有朝气。不仅如此,他还将仁宗皇帝引以为傲的新政评价为没有任何功绩的“面子工程”。考官见苏辙的试卷,众说纷纭,有的考官当场拍案,斥责苏辙不尊重领导;有考官认为苏辙文采卓绝,是一位出色的人才。这场纠纷不断。终,考官范镇折中,将苏辙评为“四等”,既不会埋没苏辙,也给皇帝留了颜面。仁宗看完试卷后说:“苏辙敢直言,正是朝廷需要的人。”终,苏辙被任命为秘书省教书郎的官职。本以为潇洒一生的苏辙,却因为一件事改变了想法。元丰二年,哥哥苏轼刚从徐州调到湖州任知州。八月十八,苏辙听说哥哥被逮捕,然后送入御史台监狱。多方打听后,苏辙才得知哥哥被逮捕的真正原因,“乱说话,得罪人。”随即,苏辙开始四处找人救哥哥。正焦头烂额时,苏辙突然收到哥哥苏轼写给自己的绝笔信,信中表示“愿生生世世跟你成为兄弟”。年少的景象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他暗暗对自己说:“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救哥哥。”苏辙决定直接写信向“大的领导”神宗皇帝求情,并承诺“我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换哥哥的性命。”终,神宗竟然真的放了哥哥。这件事让苏辙明白,唯有收敛自己,努力向上爬,他才能在关键的时候挽救家人的性命。此后,苏辙更加谨言慎行,并一步步地经营官场。也许老天爷也想成全苏辙,终,苏辙官至尚书右丞,相当于副宰相的官职。苏辙虽政绩不多,可每次得知哥哥需要用钱帮助百姓时,他都会倾囊相助。在外人的眼中,他变成一个“扶哥魔”,哥哥没钱,就找他借。可无人知晓,这里也含着苏辙强烈的爱民之心。不管是在上升或处于低谷的时候,一旦百姓需要帮助,苏辙都会提供帮助。从此。苏辙被贴上“宠哥狂魔”的标识,而他的狂放不羁,他的爱国爱民被掩藏其中。可他依然无怨无悔,甘愿成为哥哥苏轼“背后的那个人”。作者:刘编辑:毛毛雨
3、宋三和苏有容被伟大领袖赞扬过的苏洵,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与其子苏轼、苏辙统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苏洵,四川眉山人,年少时不喜欢读书,就学别人到处游历,哪怕是成亲后,不满1岁的长女夭折,也依旧终日嬉戏,不务正业,不知责任为何物。直到母亲病故,再加上第一次应乡试举人的落败,才让苏洵彻底醒悟,随后搬出自己之前引以为傲的旧作细读,才悔不当初:“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其后,更是烧掉所有的旧作,搬出《论语》《孟子》等著作重新阅读,并发誓,在读书未成熟之前,不写任何文章。这就是梵高奋发的典故。也正是这股破釜沉舟的决心,才让苏洵写出多篇流传后世的散文及著作,更是得到多位名人的高度评价,其中我们的领袖就这样评价苏洵:“看何等渊谷。若大河深溪,虽有勇者,如不善水,无由跳越。此等皆书生欺人之谈。”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衣锦还乡做贤人。每个人都想躺平,可人活一世,都有自己不得不承担的责任,逃得了一时,逃得了一世吗?你可能会说:道理谁都懂,可做到太难了,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啃老族?苏洵因为母亲病故和考试失败才激发了自己的斗志,你也可以因为自己是儿子/女儿、父亲/母亲的责任而努力。也许当你没人依靠的时候,自然就开始奋斗了吧。
4、宋三苏是哪三苏他是史上有名的乐天派,宋代书坛的大人物,书法飘逸潇洒实为上品苏轼这个人颇得史书笔墨偏爱,喜欢他的人亦不在少数,不仅他写的诗词传颂度极高,他的书法也是一绝,是有名的“宋四家”之首,宋代书坛的领军人物。老苏家一家子都是名人,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宋代文坛为鼎盛的家族。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又是当时的朝廷命官,苏轼早也是很想搞仕途的,但是苦于官运不济,仕途走得十分不顺,只好转而搞搞文学和书法,这篇《新岁展庆人来得帖》就是苏轼被贬黄州后所写。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了当时的考官梅尧臣的青眼。梅尧臣将此文章拿给主考官欧阳修看,欧阳修看了也是大加赞赏,欲评苏轼的文章为第一。只是当时欧阳修以为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避其嫌,就只给了苏轼第二名,后来得知是苏轼写的,惊叹之余,还让苏轼作了自己的门生。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十四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不想却被新d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祸心”,对皇帝不忠,犯下如此大罪合该处死。同年七月二十八日,上任不过三月的苏轼被捕下狱,虽几经开脱苏轼得以从轻发落,但还是被贬黄州。谪居黄州时,苏轼结识了同居黄州的陈季常。二人常以书信往来,苏轼与他人之信中亦常提及陈季常,可知二人友谊深厚。后来这些信件作为苏轼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这其中就包括两封与陈季常之间的书信《新岁展庆帖》和《人来得书帖》。《新岁展庆帖》是苏轼邀约陈季常与公择,在上元节时一起在黄州相会之事。不得不说苏轼这个人真是的心态大师,都被贬了,还有心情呼朋唤友出去玩,研究怎么吃猪肉。他研究的名菜东坡肉,至今仍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而且苏轼这个人老是被贬也不全怨运气不好,他这个人特别让人搞不懂,人家都是趋利避害,他不,他是谁犯错,他就支持谁,所以老是跟着受连累。《人来得书帖》则是为了宽慰因哥哥去世而十分伤心的陈季常所作。《新岁展庆》与《人来得书》二帖裱于同一卷中,合称《新岁展庆人来得帖》。卷后有董其昌跋。鉴藏印有“御府书印”、“御府宝绘”、项元汴诸印、安岐诸印等《新岁展庆》《人来得书》二帖下笔自然流畅,劲媚秀逸,精心用意。虽为书札,却写得精致,字的入笔、收笔、牵连笔笔交代分明,是苏轼由早年书步入中年书的佳作,是学习、临摹苏轼作品的不二选择。现在,我们采用超高清扫描技术,1:1复刻出与原作丝毫不差的复制品,是欣赏、学习、临摹苏轼书法的理想选择。
5、宋三苏是谁你觉得苦哈哈惨兮兮的杜甫,他的人生起点是我们多少人的天花板?杜甫的远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杜预,出身京兆大族,是西晋的名将名儒,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著作家,出将入相,可谓是勋贵第一。其三子杜耽是杜甫的先祖,四子杜尹,是杜牧的先祖。杜如晦也出自京兆杜氏,也是杜预之后,所以杜如晦、杜甫、杜牧是同宗,妥妥的系出名门。杜甫的爷爷杜审言进士及第,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宋三苏的先祖)合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位终膳部员外郎,其妻(杜甫的奶奶)出自范阳卢氏南祖,是隋朝吏部尚书、容城侯卢柔五代孙女,渭南尉卢元懿的孙女,庐州慎县县丞卢元哲之女。杜甫的爸爸杜闲任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杜甫的妈妈清河崔氏(唐朝出了12位宰相)是“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七个士族,是隋朝时期整个士族集团的天花板)”之一,而且她还有皇家血脉,传承的就是李世民这一支,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杜甫的外祖母李氏,父亲叫李琮,李琮的父亲叫李慎,被封为纪王,李慎另一个身份——李世民的第十子。杜甫的妻子杨氏,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据说此杨氏与杨玉环是同宗。杜甫少年时期在干啥?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相当于杨丽萍级别)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唐睿宗李旦第四子)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相当于周杰伦那么火)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圣)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唐书法家,李白的上李邕,就是他)、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七岁便能作诗;十九岁出游郇瑕;二十岁漫游吴越,历时数年;考进士落榜,又去旅游,24岁雄心壮志,豪情万丈,写下《望岳》。在古代,能读书本来就不是穷人老百姓家能干起的事,杜甫又饱读诗书,因此,你还觉得杜甫家穷吗?以上随便一项拿出来,都是我等屌丝的天花板啊!
6、三苏为什么叫宋王辟之苏洵,字明允,字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皆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三人也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力,其文见解精辟,观点鲜明,论据有语言犀利,雄齐道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集》15卷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面对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外交攻势下,六国大多割地求和,相继灭亡。下面请欣赏《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立,战不善,弊在贿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叛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亦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泊牧以逸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而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本文借评析六国灭亡的根源--"弊在赂秦",讽谏。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切不可采用贿赂辽、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否则,其结果将比六国更为可悲。#宋三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