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福院简介(宿资福院诗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09:12:33 浏览
1、宿资福院诗词

这里是晋江池店潘湖村。此塔,官方名为“佛教造像塔”,俗称“欧塔”、“嘉惠塔”、“潘湖塔”……根据塔身文字记载,塔为大宋淳熙七年(1180年)重建,清康熙、嘉庆年间均有重修……村里老人说,它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据说此地原为欧阳氏祖宅,唐代建成“资福院”,此塔便是资福院附属建筑物。史载,资福院规模宏大,文风昌盛!唐泉州第一进士欧阳詹少年时曾读书于此。#资福院简介#

2、晋江池店潘湖村资福院介绍

闹钟取静的西黄寺,难约的寺庙之一,今天有幸参观[比心][比心][比心]。西黄寺,曾是历代达赖、班禅在北京驻锡之地;集藏、汉、印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赞为藏传佛教皇家寺院建筑瑰宝。“历史上,黄寺的建筑面积大。”博物馆一张老照片显示,黄寺包含东黄寺、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和资福院。过去的战争损毁了部分建筑,如今的西黄寺博物馆以清净化城塔院为主体。老北京俗称这塔为‘班禅塔’。”黎嘉才仁介绍,清净化城塔为纪念六世班禅而修建。1780年,乾隆帝七十大寿之际,邀请六世班禅赴京。自西藏扎什伦布寺启程,经长途跋涉,六世班禅至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为乾隆祝寿,之后来到北京,于九月初二驻锡西黄寺。在寺期间,班禅多次觐见乾隆帝,并在寺内讲经说法。同年十一月初二,班禅因病圆寂于西黄寺。“班禅笃诚远来,并未能平安回藏,朕心实为悼惜。”六世班禅患病期间,乾隆曾亲自探视,班禅圆寂让他悲伤,下旨拨内帑修建清净化城塔以纪念其功德,并书碑文《清净化城塔记》《写寿班禅圣僧并赞》。如今探访西黄寺院落,穿过牌坊即步入清净化城塔建筑群。建筑群由牌坊、护塔兽、塔以及东、西碑亭组成。护塔兽分立塔两侧。镇守清净化城塔百年、通体洁白的朝天吼,脖子上系有一圈圈不同颜色的哈达,气象庄严。清净化城塔高二十余米。由下至上,塔身雕有“佛本生传”、三十五忏悔佛、八大菩萨。塔核心处是位于顶部的衣冠塔。​“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众生肉体凡胎、成佛的路太遥远,释迦牟尼用神通化现一座城池让众生休息,这就是化城。”一塔见证近三百年汉藏交往[祈祷][祈祷][祈祷]

3、潘湖资福院

八会寺位于县城八公里处的“雕刻之乡”黄山上,素有冀中佛圣地之称。八会寺始建于我国南北朝时的北齐,后周又续建,因寺有八院而得名:“上阁院”、“下阁院”、“菩萨院”、“钟楼院”、“普同院”、“资福院”、“圣寿院”、“静岩院”。#资福院简介#

4、资福院地址

马鞍山游记,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鞍山广济寺!马鞍山市采石矶广济寺万年香炉启建缘起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以心印心,大开禅门。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达摩西来,法水漫流于东土。据史料可查,马鞍山市采石矶广济寺原名石矶院,又名资福院。始建于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已有近2000年历史。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皆在此留下丰富的人文景观。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末年东吴孙策、孙权兄弟在此把采石改为古渡镇。其母及后宫多来礼佛。南北朝时期号称菩萨皇帝,梁武帝公元(557年)易名为“资福寺”。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等帝王都曾到广济寺朝山礼佛。其中宋太宗把“石矶院”改为“广济寺”。明太宗朱元璋亲笔题名“广济寺”沿用至今。清朝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三朝皇帝曾在广济寺暂住礼佛避暑。历代文人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留下著名诗篇:“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堂”。白居易、刘禹锡,宋代苏东坡、陆游等,直到近代大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到此视察。留下著名诗篇:“我来采石矶,徐登太白楼,吾蜀李清莲,举杯犹在手,遥对江心洲,似思大曲酒”。广济寺地处于秀美的翠螺山,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趋之若鹜,心之所往之灵山,充满文化与传承的地方。古寺在经历了岁月蹉跎,几经兴衰,改革开放后,于1984年十二月三十日,列为“安徽省重点寺院”。地址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矶风景区内广济寺。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5、宿资福院

北京西黄寺它曾是历代达赖、班禅在北京驻锡之地;集藏、汉、印建筑艺术于一体,为藏传佛教皇家寺院建筑瑰宝。西黄寺始建于1651年,次年五世达赖喇嘛来京朝觐顺治皇帝。为供五世达赖喇嘛在京驻锡之用,该寺2018年方才对外开放。历史上的黄寺包含东黄寺、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和资福院,部分建筑损毁,如今的西黄寺博物馆以清净化城塔院为主体。“清净化城塔又称为‘班禅塔’,是乾隆为纪念六世班禅而建,塔高二十余米。由下至上,塔身雕有“佛本生传”、三十五忏悔佛、八大菩萨。塔核心处是位于顶部的衣冠塔。该清净化城塔建筑群由牌坊、护塔兽、塔以及东、西碑亭组成。护塔兽分立塔两侧。六世班禅圆寂后,法体在西黄寺停留百日,此后运回扎什伦布寺。如今,衣冠塔中保存着六世班禅用过的帽子、靴子、袈裟、佛珠和碗。院中石牌坊,形制是汉式建筑,匾额由乾隆亲题;又雕有藏传佛教吉祥八宝和印度梵文六字真言。

6、

灵音寺,嵊泗大一座寺庙,位于浙江省嵊泗县大悲山,原名”资福院”,始建于五代十国后晋八年(943年),后几经兴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改名“灵音寺”,相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扩建。灵音寺依山而建面朝大海,历史悠久,气势宏伟,精巧夺目 。这正是:山巅拜寺,香火慈佛,扑怀千古遗风福地观光,祥云秀海,醉眼万年壮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