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与感悟:一路跟随张向阳老师学习,从黄埔军校SCI培训班,到自然心理疗法培训班,每次培训都收获满满,这三天的学习更是如此,我全神贯注地倾听、认真记录每个关键的词句,吸收着张老师自然心理疗法的精神营养,感觉张老师正为我的心理咨询注入了生命与活力,使我今后的心理咨询更充满力量。感恩张老师的倾囊相授!感谢史老师精彩的现场咨询分享!感谢会务组辛勤的付出!感动每一名学员的勤奋与努力!“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会浸泡在自然心理疗法的精神与理念当中,本着顺其自然的理念,进入生命,影响生命,与灵魂交流,疗愈遇到的每一颗受伤的心灵,将自然心理疗法运用到咨询过程中,并不断传承,使其发扬光大。总结自然心理疗法的核心理念:1.顺其自然,为所当为。2.内心唤起,方能。3. 24字方针:忍受痛苦,为所当为,接纳痛苦,有所不为,寻找痛苦,为所怕为。4. 14字方针:不理、不怕、不对抗、不逃避,积极行动。5.两大克制:克制强迫行为,克制继发性思维。6.书写调节或咨询写日记。崔静怡2023年6月5日然也的分享:三天自然心理疗法培训班圆满结束了,第一次提笔记录,不是因为没有感受,实在是怕作为理科生文笔差的我写的东西有点拿不出手,尤其是看到了我们组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谢文荟组长第一天记录,其流畅的文笔让我太过震撼,但我今天也“为所怕为”一次,在这里简单梳理一下我的感受。首先感谢张向阳老师在嗓子极其不舒服情况下的用心教学、倾囊相授,回答了我每一个不成熟的问题,让我对自然心理疗法有了一个从无到有全新的认识;感谢史占彪老师用了宝贵的一小时时间,帮我耐心地梳理自己的内心,主动悟出教育的真谛“相信种子的力量,静待花开”;感谢王冬梅老师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优秀的母亲可以把事业和家庭平衡地那么好;更是感恩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课上一起欢乐地讨论关于自然心理疗法甚至其他心理学相关问题,课下真诚地给予我力量,真的特别开心!我因为既不是心理咨询师又不是精神科医生,来之前还带着一丝顾虑,“我是不是能听懂,是不是能有所收获?”。今天我可以肯定的说,我有收获,而且收获很大。我之前也学过一些心理学知识,心理师说的一些方法技巧我也知道,就是知行不能合一。“内心唤起,方能”,这三天学习我不断地把自然疗法的核心内化,我仿佛真的开悟了,即使回家面对孩子也能变得更平和放松一点了。我也和孩子说:“妈妈,相信你能靠自己做的更好”。以后在生活中也要有所克制,尽量践行台上承诺的那些“多一些期待,少一些焦虑。多给一些自由,少一些控制。”先疗愈自己才能别人,未来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一名自然心理疗法的推广者。收获和感悟:记得第一天早上到会场,看到了桌上的向日葵? ,习惯性的伸手摸一摸,哇,是真的,内心略过一丝惊喜。随后又想,为什么是向日葵呢?哇,是张向阳老师,向阳花啊!而完成了整个培训后的今天,我感受到向日葵,张向阳老师,以及自然心理疗法,有一种内在的联系。那就是生命的自然的力量。特别是调节方案中提到轻体力劳动要拖地,打扫,重体力劳动,可以从事园艺劳动,特别是看到自然心理疗法还有农园基地,内心有一种亲切感。通过三天的培训,基于张向阳老师和史占彪老师的讲解,我学习到了自然心理疗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身体和自然思维疗法。成长过程中,过去不良的经验以及情绪感受,以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也就是说我的身体是不自然的,不自然的身体感受,就带来我们对于外界反馈的不自然的解读(思维),然后就有了不自然的行为。而自然心理疗法,有两条主线,第一条就是通过运动对于身体的调节,第二条就是通过对话对于思维的调整,在调节过程中,两条主线交织推进,达到心脑身的合一自然。罗萝,6月5日? ? ?来自于美丽的漂流书屋梁丽的分享:老师和同学们好,跟着张老师学习,我也要顺其自然地接受自己是一只学习蜗牛的本性,三天时间来源于老师和同学们的太多知识和经验,至少需要我用一周的时间慢慢消化吸收。我会认真回顾三天来我所接收到的信息和能量,尽可能的理解并内化,感恩遇见感恩大家!自然心理疗法,是充分借鉴来源于东方文化的心理疗法(森田疗法和正念疗法等)和西方文化的心理疗法(认知、人本等),基于对受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道家、儒家、佛家)影响下的国人临床调节实践,总结出的应用范围广泛(强迫症、神经症、焦虑症、轻中度抑郁症等)的中国本土化心理疗法。自然心理疗法的名称本土化,便于国人理解和接受,也便于向国外推广,建议能否把调节期的名称(卧床期、轻体力、重体力、康复期),也斟酌为本土化的名称或加入别名(比如:闭关、抚尘、百钧、回归),以突出本土化特色,亦更有别于他法。个人不成熟的建议让老师和同学们见笑了,仅供老师们参考。
2、史占彪事件同一个领导,不同的表现同一个领导,在面对领导时候极尽谄媚,在面对下属时候,摆出领导威严。像这样两面三刀的人,你能相信他能真心为民办事吗。“拍马屁”,人们对它的感情似乎很微妙,拍别人马屁时,大多数人心里多少有些别扭,不舒服,被人拍马屁时,初时还能抵制,而若被拍到了痒处,那股舒坦劲也让人受用不尽。职场中,几乎每个人都拍过和被拍过马屁,诸如“你这么年轻就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你是公司里美的女孩!你不当领导简直就是公司的失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史占彪研究员说,拍马屁更多的是人们为了给别人面子,获得人情,这种特意的行为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策略,也是社会文化现象的浓缩,极具普遍性!因而通常意义上的拍马屁不是心理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将拍马屁看成是生活的必须,没有任何目的而且拍得毫无意义,又使自己陷入窘境话,那就是一种病态,特别是见人就拍,就算是拍在“马蹄子”上也不回头的超级“马屁精”,就需要立即进行心理调节!采访中,史占彪研究员和资深心理咨询师姜筠不约而同地将拍马屁者分成以下3种类型:“媚上欺下型”、“只媚上不欺下型”、“既媚上也媚下型”。利欲熏心的“马屁精”,“媚上”一定会伴随着“欺下”,才能维持其内心的平衡之前电视台热播的《铜齿钢牙纪晓岚》中塑造的贪官和?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人们深恶痛绝的“媚上欺下型”马屁精的典型代表。这类人,往往以欺下的手段达到媚上的目的。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是不鲜见,在职场中,位处中层的小主管,常常为了拍上司的马屁,拍着胸脯在领导面前允诺超额超前完成工作任务,面对下属,则飞扬跋扈、作威作福,加班不加薪,牺牲下属的利益,讨好领导,以达到自己给领导留下好印象的目的。心理学家史占彪分析,这类人是完全的利己主义者,在他们眼中,任何事物都被利益化了。“媚上”是为了从上司那里得到好处,“欺下”则是由于刻意逢迎后,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压抑,特别是当拍到“马蹄子”上时,就会积累怨气,可面对领导的权力,也只有顺从,不敢怒不敢言,致使怒气长期被压抑在心里。当这种愤怒需要宣泄时,怒气就会理所当然地指向下级和同事中的弱者。纵观利欲熏心的“马屁精”,“媚上”一定会伴随着“欺下”,这样才能维持其内心的平衡。北京京师慧心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深心理咨询师说,“媚上欺下型”的“马屁精”必定会精明地权衡所拍的对象,面对位高权重的上司,如果不是具体分管他的工作,对他所看中的利益不能提供直接帮助的,那么这类“马屁精”也不会热脸贴上去。就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她看中贾母在家族中的至尊地位,故时时拍着贾母的马屁,挠着贾母的痒处,弄得贾母喜笑颜开。可对于其他人,她一概不放在眼里。所以表里不一的人,基本都是脸上一套,心里一套。天天带着两副面孔,自己表演累,别人看着也累。
3、史占彪教授新冠两年,被改变的我我们不应该忘记疫情的痛苦新冠两年了,有人说过去两年是被偷走的两年,没有社会活动和人际圈子,想做的不能做,但日子过去就过去了。但对武汉、湖北受到疫情影响比较大的地方的人来说,对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说,对度日如年的小老板来说,还真不是偷走的两年能概括的,可能是痛苦的两年,可能是很煎熬的两年。总有人想回到过去,幻想如果回到疫情之前会怎么怎么样,但我想说的是,这是一种逃避心理,现在已经跟过去不同,疫情对社会的改变不是浅层次的,而是深层的,一定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来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想要回到过去,是逃避心态、敌对和否定心态。所有的生活都值得过,这两年的生活带给人类的反思、探索、觉察是很宝贵的。智慧的人一定能够收获很多。生活不能白过,痛苦不能白受。我从2020年春节疫情爆发后不久,就参与了字节跳动医务救助基金帮助受助感染医务人员的心理支持工作。刚开始是医务基金负责人找到我,说有些医务人员反馈焦虑、担心、害怕,需要心理支持。接触了不少医务人员,后来字节跳动医务救助基金与中科院心理所、中国心理学会决定在2020年的5月12日护士节,发起了“安心计划”心理支持的项目。通过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支持在抗疫一线感染和医务人员和去世医务人员的家庭。截至2021年5月12日,我们一共为295名医务人员及其家庭成员提供了729次一对一心理咨询。那些曾经冒着死亡危险的医护人员,我们曾经说好是一辈子的朋友,但近一年多来,因为我们都工作忙碌,联系变少了,我一直想去看看他们,跟他们好好聊聊天,他们真的比较难。这个时代太忙了,容易遗忘,容易让这个事儿过去,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要有回顾,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为我们拼过命的人。事实上我们正在忘记。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就忘掉了很多,结束之后都会彻底忘掉。疫情改良了医患关系2020年疫情爆发后,大年初五我们中科院心理所就开始行动了,八个房间,为一线的医护人员提供线上的心理咨询。4月,武汉封城之前,我们抵达了武汉。那时,医护们的害怕是真实的。我为什么那么脆弱、紧张、害怕?感染了新冠,好了,回去上班了,我为什么会那么在乎别人的眼神?为什么那么容易患得患失?他们想从心理学寻找答案。从去年底到现在,这些医护的生活也逐渐回归了日常。苦难和历史谈的少了,怎么处理和孩子和家人的关系,怎么处理医患关系,我的孩子要高考我该怎么跟他相处,我晚上睡不着怎么办,怎么应对难对付的患者和家属……医生群体因为疫情时接触到心理学,并获得帮助,现在他们主动来了解心理学,希望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好的改变。我们培养了500多个医务心理教练,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帮助身边的医务人员学到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和家人、病人、病人家属更好的相处。改变已经在发生了,有的医生反馈,以前他们觉得自己特别强大,有药就行,能解决一切问题,现在发现自己连一个新冠都搞不定。以前觉得自己一定对,现在觉得说的也不一定对的,患者也有自己的想法。以前会开药,吃不吃拉倒,现在会问病人,你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你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怎样做更适合?变成商量、启发,于是能更好地理解病人和家属了,相处也更柔和了。这也是我前面所说的,这两年的生活带给人类的反思。智慧的人会从中一定能够收获很多。新冠两年,对我的改变世界已经在改变,我们必须接受。这两年,中国人必须更加体会到老祖宗的《易经》:简易、变易、不易,只有变是永远不变的。人只有在变化中才能真正成长。比如以前我们不提倡互联网沟通,认为它碎片化、冷漠,但现在不得不依靠它。互联网在疫情中发展更加迅猛,只能迎头赶上,我现在就在学会上网课,享受在网上上课,否则心理学科普培训就会没活儿干。我不仅要接受,还要在接受中享受,受用,用到更好。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这两年不仅没有被偷走,反而比以前更加忙碌。在痛苦中思考人性、思考生活,体验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和力量。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后现代心理学研究者,心理教练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