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叔段简介(共叔段是怎么死的)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10:51:35 浏览
1、共叔段是怎么死的

郑庄公终成功即位,然而他的母亲还是想要共叔段得到更多的利益,于是,总是为共叔段求封,甚至为共叔段谋逆甘愿做内应,这些都被郑庄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而,郑庄公的城府也十分深沉,他故意装作不清楚母亲和弟弟的想法,任由他们越来越过分,后纵容共叔段做出来了不可挽回的谋逆行为,他立刻以正当理由杀掉了弟弟。而作为卿士,在周王朝上,他仰仗祖先的功劳,在王朝内专横跋扈。前面的时候庄公与其弟公叔段不和,经常不理王室之政,于是周平王就打算让虢公与庄公为左右卿士共同掌管王事。郑庄公得知这个消息后,即责问平王。平王矢口否认,并提出君臣交质,以示信任。

2、共叔段庄公

《知易行难》之三:春秋无义战一,老谋深算的国君驾驭足智多谋的臣子,共襄盛举。1,《左传》开篇第一章就讲了共叔段谋反,众多有识之臣力谏庄公除之。庄公阴险地讲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此言令后世人读到此,每每后脊发凉。郑庄公的城府可谓深得其父其祖之三昧。2,齐桓公得管仲而成为春秋首霸。但齐桓公当年差点被管仲一箭射死,假装中箭身亡才骗过管仲。后来得管仲而重用之,小样,当年我就能骗过你,现在还怕你能造反?3,管仲助恒公尊王攘夷也是“欺小怕大”,有当今美国行事之作风。管仲打的都是小国,等到非得征伐楚国这个大国时,也仅是陈兵相逼。当然楚国更不想打,楚使者讲了那句著名的外交辞令: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伐吾,何也?而管仲仅提了两个小问题(其中一个还是三百年前的事),在得到答复后,立马认同有共同价值观,回见。当然齐桓公也如此,一个姬妾因跟他玩笑开过了头,而她的母国又是个小国,于是桓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征讨此国。二,楚庄王的性格与“唯楚有才”1,作为春秋五霸第三位的楚庄王,可谓谍报战线的资深人士,其扬名立万的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楚庄王三年不鸣,暗中把忠奸之臣调查的一清二楚,一鸣惊人,强国兴邦(当然后来齐威王也有九年不鸣,一鸣惊人之举)。2,掩饰调戏爱妃的将领,终得其舍命相报。楚庄王夜宴群臣,让爱妃给将军们敬酒。风过烛灭,有人趁机拉了爱妃的袖子。那妃子也多谋,一把将对方头盔上红缨扯下,并报告庄王点烛查验。不曾想庄王立即下令:一,不准点烛;二,所有将军都将红缨扯下,抛到妃子身边去。然后才让点烛宴饮。后来有次攻战中,庄王身处危境,数次身欲亡,皆赖有个将军舍命相救方化险为夷。庄王问他,我并没有对你有特殊关心,你为何要如此舍命相救?我百思不得其解,你务必要告诉我。无奈之下那个将领只好坦白了,他就是当年夜宴中的失缨之将。这也从小事中可见楚庄王雄才大略。3,问鼎中原足见其得意。楚庄王让楚国日益强大,那能力棒,就会想多管点事了,于是“问鼎中原”之事就发生了。但还是被王孙满的一句“在德不在鼎”给怼的哑口无言。4,为了美人夏姬而失良臣,为自己找了个掘墓人。虽己身未受伤害,但祸及子孙了。“唯楚有才”,但当楚材为敌国所用,那楚才则变成了楚国的掘墓人。当然,楚虽有才,其他之国也有,而又唯鲁国为。谁能想到中华文明之生生不息,竟得益于鲁国一位比父亲小73岁,比母亲小18岁,生来脑门凹陷如丘的孔子。而他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没有之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也伟大,但其武功文治只是在伤害别国的前提下,去追求本国的利益。但孔子的儒家学说理论,却是中华民族至今屹立不倒于世界民族之林,惠及世代的强大理论。

3、共叔段人物简介

从公元前722年开始,郑庄公就一直比较忙,图谋叛乱的共叔段虽然被赶出了郑国,可这件事情的影响还在,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逃到卫国,向当时的卫国国君卫桓公求援,请他出兵攻打郑国。我们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卫国。卫国也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国了,它的第一任国君姬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九个儿子,跟周武王是同母兄弟。周成王时期,周公旦辅政,商纣王的儿子武庚本来被封在商国故地,后来联合周公旦的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造反了。周公旦发兵平定了这次叛乱,就把姬封封到了商国故地,让他治理商国遗民,建立了卫国,人们一般称他为卫康叔。卫康叔也继承了父亲的遗风,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一度协助周天子治理天下。卫康叔去世以后,他的子孙们继续治理卫国。等到西周末年的时候,时任卫国国君是卫武公,周平王东迁的时候,他也曾出兵相助过。卫武公去世以后,儿子继位,就是卫庄公。卫庄公把儿子卫完立为太子,可除了太子以外,他还有个特别宠爱的儿子叫卫州吁,这个卫州吁给卫国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我们后面会讲到,这里暂且不提。卫庄公去世以后,太子卫完继位,就是卫桓公。不知道公孙滑跟卫桓公许下了什么好处,还是卫桓公本身就看不惯郑国,反正他就以郑庄公驱赶共叔段为理由,发兵前来攻打郑国了。卫国从卫武公时期开始强大,这个时候还是有些实力的,这大军直下,就把郑国一个叫廪延的地方给占领了。弟弟想图谋自己,郑庄公都不答应,何况是邻居了。要说论实力,经过了三代人的经营,郑国一点也不比卫国差,可郑庄公看问题更长远,自己赶走图谋作乱的兄弟是家务事,卫国来攻本来就理亏,何况打仗这个事情,多个帮手总是好的,自己是周天子的助手,方方面面还是有些号召力的。于是乎,郑庄公就利用自己的势力,联合了周天子和虢国,计划共同出兵攻打卫国,具体目标是卫国的南部边境。后来郑庄公又更进一步,请求邾国也出兵相助,并且同邾国,以及鲁国的使者公子豫在邾国举行会盟,这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小型的会合诸侯仪式了。郑庄公组织的这次联军,在第二年发动了对卫国的攻击,具体同卫国的交战结果怎么样,史书里没有明确记录,不过根据常理来推断,这一次郑庄公应该是尝到了甜头,郑国和卫国也就此结下了冤仇。除了同卫国结仇,郑国跟宋国也开始有了矛盾,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了解这段历史,我们这里在简单介绍一下宋国的情况。还是在周公平定武庚等人反叛之后,为了让商朝的祖先有人祭祀,周成王把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封到了商朝的老都城商丘,建立了宋国。经过多少代父子相传之后,就传到了宋宣公的手里。到了公元前729年,宋宣公病重就要不行,按理来说,就该太子与夷等着接班,可宋宣公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举动。据说宋宣公跟弟弟公子和的关系特别好,甚至到了比自己儿子还要亲的程度,所以宋宣公跟公子和商量,要把君位让给他。公子和是再三的推让,终还是接受了,就在这一年,宋宣公去世,公子和继位就是宋穆公。到了公元前720年,宋穆公得了重病,也要不行了,他就召来了大司马孔父嘉,嘱咐他说,哥哥舍弃了他的太子与夷,把国家交给了我,这件事情我一直牢记在心,我死了以后,你要辅佐与夷继承君位,这样我的心里也就踏实了。孔父嘉有点犹豫,您这么想没错,可是大臣们都很拥护您的儿子公子冯啊!宋穆公用尽力气摇了摇头,不行啊,哥哥认为我德行好,才把君位让给我,我要是辜负了他,那还算什么有德行。拿定主意之后,宋穆公就叫公子冯去郑国,就在同一年,宋穆公去世,与夷继位,这就是宋殇公。而去了郑国的公子冯,对这种结局十分的不满,这也间接导致了郑宋两国不和。

4、共叔段结局

春秋战争史:京城之战(前722年)一、交战双方:这次战争,是郑国的国内战争。交战双方是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正规军与郑庄公亲弟弟共叔段的雇佣军。二、战争背景: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在生郑庄公的时候差点难产丧命,于是很不喜欢这个大儿子。小儿子段出生后,武姜尤其宠溺,就愈发看大儿子不顺眼。武姜一直给郑庄公的老爹郑武公施压,希望把太子的位置给二儿子段。但郑武公坚持遵守“嫡长子”制,没有同意武姜的无礼要求。郑武公去世后,武姜以母亲的身份,不断为共叔段向郑庄公争取逾越制度的要求。终,共叔段被封在京城这个地方。共叔段到京城后,违规加高城墙,强令周边城邑听从自己指挥,强取周边城邑的赋税。郑庄公的手下公子吕跟子封为此忿忿不平,郑庄公只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等着瞧。终等来了这场战争。三、战争经过:共叔段经过加高城墙、储备粮食、补充兵器、打造战车、招募士卒等一系列动作后,跟武姜约好里应外合,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夺取国君之位。郑庄公早就对弟弟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还没等共叔段出兵,就派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堵在京城门口。共叔段试图兵分三路,从京城两侧出兵包围子封部队。子封则退后一矢之地,腾出空间,让共叔段主力部队出城 同时派细作进入城内,晓瑜居民不要跟随共叔段作恶。结果子封还没有发起攻击,共叔段的兵卒已经倒戈相向,京城的大门也关上了。共叔段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只好驾车逃跑。子封带着战车一直追到鄢地。当地人民早已腻烦了共叔段的无赖行径,二话不说,就把他包围了起来。共叔段突围不成战死,他的儿子公孙滑则逃亡去了卫国。四、战争分析:这场战争的胜负,一开始就决定了。郑庄公代表“义”,共叔段代表“不义”,这在道德高地,共叔段已经输了。郑庄公拥有训练有素的正规部队,共叔段有的只是被胁迫的“雇佣军”,战斗力上,共叔段明显处于下风。郑庄公一直以来就监视着共叔段的一举一动,而共叔段却不清楚郑庄公的动作。郑庄公知己知彼,共叔段盲目自信。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共叔段就已经输了。后,郑庄公靠的是国家的实力,而共叔段靠的是母亲的内应,武姜的这点能量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完全微不足道。共叔段以小犯大,完全是以卵击石。一场战争,在国际舆论上、国内民生上、情报上、兵力上都完全处于劣势,共叔段怎么能打赢?五、战争总结:1.欲擒故纵,实时监控。自古以来,情报战都是战争激烈具决定性的没有硝烟的战场。不能知己知彼,必然会失败。2.制造舆论,强占道德高地。“师出无名”,即使打赢了局部战争,终你还是输家。看看美国就知道了。 战争,是人类行为艺术的高体现。战争很残酷,但对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却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不好战,但若战争来了,就泰然处之吧。

5、共叔段为何叫共叔段

《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君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其母姜氏恶长爱幼,宠溺共叔段,且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正当讨伐共叔段,杀弟驱母。在这个骨肉相残的故事中,我觉得根源在于姜氏的一恶一爱,让郑庄公更易心狠手辣,也让共叔段骄横,埋下了祸端。偏疼的果子不上色,偏疼的儿女不得济,再加上郑庄公看似无奈退让的“捧杀”,共叔段低能低谋,只能惨败。而郑庄公心中有怨恨,不收权打压共叔段的野心让其清醒,反而助长共叔段的骄横欲望,让他走上不归路。而整件事情中,在外人看来,是郑庄公有情有义,听母亲的话,只能容忍,很是被动,实则都是他一手谋划,设下的陷阱,但这是一个长久的棋局,若中间其母其弟能清醒,不对郑庄公用心如此险恶,结果或许会不同;若一开始其母没有恨长子爱幼子,或许还不至于骨肉相残……所以我觉得,对于现在的家庭教育而言,我也觉得不应该偏疼偏爱一方,否则很容易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不偏爱的容易养成自卑、讨好型人格或成为如郑庄公般的狠毒狡猾之人,当然在现代,有老师、朋友等的陪伴关怀,网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小世界,大多还是心理比较健康的。所以为人父母,不可偏爱,也不可不爱,要正确引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活得阳光灿烂。

6、共叔段人物形象

话说,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大起来的是郑国。武姜夫人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姬寤和姬段。姬寤就是后来的郑庄公,姬段就是京邑太叔段(名字够长够气派吧[呲牙])。为什么姬段又被叫做共叔段?[灵光一闪]答案就是:他起兵失败后,逃到了共国!而共叔段的这种行为又被称作“政治避难”

7、共叔段具有什么特点

“不到黄泉,再不相见!”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儿子郑庄公对母亲姜氏发毒誓。是什么样的仇恨让儿子说出这样的话呢?姜氏因为生大儿子时难产受了惊吓,从此对这个孩子就很厌恶,处处看他不顺眼,甚⾄给他取名叫“寤⽣”,即“倒着⽣”。有了⼩⼉⼦共叔段后,姜⽒便把所有的母爱倾注在他⾝上,⼏次三番向郑武公吹枕边风,要他⽴共叔段为国君。但郑武公深信“后宫不得⼲政”,始终没有答应。郑武公去世后,“倒着⽣”的娃当了国君,就是郑庄公。还没等庄公的王位坐热乎,姜⽒就风风⽕⽕地赶来见他,张嘴就为⼩⼉⼦索要封地。庄公心里很不情愿,但表面上装出⼀副孝顺的模样,说:“好封地随您挑。”后姜⽒为共叔段选了京⾢做封地,满意地离去了。共叔段在京⾢作威作福,又仗着母亲的宠爱,野⼼⽇渐膨胀,没过多久,他强占了京⾢西边和北边的边⾢,进⼀步扩张地盘,紧接着整军备战,计划偷袭郑国的国都,⽽姜⽒作为他的内应,说好到时候开城门接应。郑庄公表⾯上不闻不问,其实早就安排好了一切。隐忍多年,终于等到了铲除弟弟的理由和机会,惩处了共叔段,庄公就来找他母亲算账了。⾯对自己的母亲,郑庄公的⼼情⼗分复杂:这⼀切都是由于母亲的过错,母亲的宠溺使弟弟⼀步步⾛到今天。弟弟想推翻自己的政权时,母亲还给他做内应!越想越生⽓,于是郑庄公下令把姜⽒赶到颍地安置起来,还发下毒誓,说和她“不到黄泉,不复相见!”但毕竟是母⼦,过了⼀段时间,等庄公冷静下来,他也后悔了,但碍于誓⾔没法去见母亲。有个叫颍考叔的⼈听说了这事,他是⼀个以“纯孝”出名的⼈,不但⾃⼰特别孝顺,还看不得别⼈不孝顺。于是,颍考叔借送礼物的名义给庄公进言,颍考叔故意把庄公赏赐的肉包起来,说要留给家中的母亲吃。庄公被他的话触动,叹息着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我想孝敬却不能啊!”颍考叔的值了前因后果,就帮庄公出了个主意。庄公派人挖地直到见了地下泉⽔,再打成地道,母子二人在地道中见了⾯,都很欢喜,也不算违背了誓⾔。庄公从一开始恨母亲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到后来掘地也要见到母亲,与其说是为了尽孝道,不如说是他与自己的和解,如果一直恨着母亲,那么他也会一直讨厌着那个被母亲厌恶的自己。接纳不的母亲,就是接纳曾经受伤的自己。大家觉得呢?#共叔段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