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安简介(袁子安个人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10:57:13 浏览
1、袁子安个人简介

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北伐大军节节胜利 书院召开重要会议 一致抗日共御外侮红色革命活动纪念地的历史故事吸引人。今天,霞城书院及附近古迹虽已荡然无存,不见踪影,但其曾经的历史,却值得人们回忆,其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所作的贡献,人们将永远铭记。话讲河东,过去是一个大区,比一般区大,所辖范围横跨湘江、包括今天的市、县两界。自古乃人口众多、商贾云集、市井繁华之地。当地民风淳朴,加上地方治理得好,比之外地,这一带社会较安定,无战乱之时,基本上匪盗罕见。1926年,中国农民运动逐渐兴起,继而蓬勃发展,这一带以殷福田、向正益、袁子安、唐三鼎、罗玉林、韩民普、等为首,建立起农民协会,农会会员从开始的秘密集会,到后来的公开挂牌、公开活动,发展渐如燎原之势。农民协会提出“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带有建立革命政权性质的口号,农会企图成为地方权力。向地主,土豪,劣绅等进行斗争打击,带领穷人进行抗税、减租斗争,组织“吃大户”等。那时,区、乡官员出入,没有小汽车,一般是坐轿,也有步行。当地都团总桂伍出行喜欢骑马挎枪,农会负责人之一罗玉林曾带领一群人在某深夜将都团总桂伍的坐骑弄到水塘淹死。农协会带领穷苦农民到财主家,杀财主家的猪,煮财主的粮食,让农会干部和穷人们大家去“吃排饭”,开财主家的仓分发粮食等。农协会将都团总桂五用麻绳子五花大绑,又将桂五头戴“高帽子”游乡示众,农协会打开土豪戴瑞麟家粮仓分发谷物近2万斤等。一时,河东一带农协会声威大振。湘潭河东霞城书院,历史悠久,霞城书院与昭潭书院、龙潭书院并称清代湘潭的三大书院。霞城书院,始建于清朝同治年代,当时湘潭县教谕邹湘倜主持兴建,知县麻维绪以入官房屋转鬻取资。光绪二十七年废科举,书院改办小学。霞城书院,前有湘江环绕,江流似带,后面背靠青山,千里来龙。左方有人字山拱卫,金霞山隔江远护,右方有易家嘴相守,稍远阳塘衬托。依山傍水,视野开阔,附近农居众多,民风淳朴,周围没有厂矿,环境清静,确实为天然办学之宝地。依风水之说,在此开办书院,定然会出人才。霞城书院,虽然是乡村学校,学生中却也出过不少人才,中央部级干部、省、市、区、乡镇干部,部队军官,各行各业人才等。原湖南省省长、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d组书记周伯华,便曾在此上过小学。霞城书院,虽然是乡村学校,在这乡村学校附中读书的学生,也有许多考上大学、中专。霞城书院相邻的高基屋场,清朝袁教之公府上早在附近盖造过学堂、开办过私塾,清朝年间学生中也曾出过举人,中过进士。高基屋场边原有一道土筑瓦屋10余间,古称“学堂屋”,即为袁氏先人办学授学生之专建。相传建造学堂屋时,曾有老虎来过三次,故又称“学堂屋”为“来虎三行”,寓意学堂出人才。据前人相传,学生中确实中过多位举人、出过进士。湘潭自古就是江南名镇,人杰地灵, 湘潭历史上几座书院影响深远,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为湖南乃至全国的文化继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书院,是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朝,完备于宋代,废止于清末,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古代社会教育与文化的继承、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清朝县教谕邹湘倜所撰碑文云:书院为人才渊薮,所以处学古有获之士。其要在先择胜地,复得贤师,故山川灵秀之区,多为古人讲学遗迹。湖南如岳麓、城南、濂溪、石鼓,皆先儒先贤之所营。后人追念流风,增修继善,群居讲习,人文至今不衰。请接看下文春 风2015年5月10日初槁2021年4月17日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