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冠英简介(余冠英诗经)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11:40:26 浏览
1、余冠英诗经

第四十二章 周朝女子如何不畏强暴《诗经》第十七首“行露”的主旨,从古至今,聚讼纷纭。《毛诗序》联系《甘棠》而理解为召伯之时,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而《韩诗外传》、《列女传·贞顺篇》却认为是申女许嫁之后,夫礼不备,虽讼不行的诗作,清龚橙《诗本谊》、吴闿生《诗义会通》等承袭此说。明朱谋玮《诗故》又以为是寡妇执节不贰之词,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以为是贫士却婚以远嫌之作。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是一个女子嫌弃夫家贫穷,不肯回家,被丈夫讼于官府而作;余冠英《诗经选》认为是一个已有夫家的女子的家长对企图以打官司逼娶其女的强横男子的答复;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是一个女子拒绝与一个已有妻室的男子重婚的诗歌。笔者认为余说近是,但诗中的主人公应是那位女子。有专家分析,首章首句“厌浥行露”起调气韵悲慨,使全诗笼覃在一种阴郁压抑的氛围中,暗示这位女性所处的环境极其险恶,抗争的过程也将相当曲折漫长,次二句“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文笔稍曲,诗意转深,婉转道出这位女子的坚定意志。次章用比兴方法说明,即使强暴者无中生有,造谣诽谤,用诉讼来胁迫自己,她也决不屈服。“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四句是正话反说,表示:雀虽有嘴而无穿我屋之理,你已有妻则无致我陷狱之理。委婉巧妙;而“虽速我狱,室家不足”两句则是正面表态,斩钉截铁,气概凛然。第三章谓:鼠虽有牙而无穿我墙之理,你已有妻则无使我遭诉讼之理,但你若欲陷我于诉讼,我也不会屈从你。句式复沓以重言之,使得感染力和说服力进一步加强。全诗风骨遒劲,格调高昂,从中读者不难体会到女性为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爱情尊严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

2、余冠英教授

临崖书单2022一、读书清单1.《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李贺诗集》张立敏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3.《叶嘉莹讲中晚唐诗》叶嘉莹著,中华书局4.《叶嘉莹讲初盛唐诗》叶嘉莹著,中华书局5.《资治通鉴.唐纪十一》司马光著,中华书局6.《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著,湖南文艺出版社8.《魏晋南北朝简史》劳榦著,中华书局9.《中国通史》吕思勉著,中国画报出版社10.《唐史演义》蔡东藩著,中国书店出版社图片11.《楼庆西谈古建筑摄影》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2.《雕梁画栋》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3.《砖雕石刻》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4.《装饰之道》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5.《千门之美》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6.《户牖之艺》楼庆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7.《古建筑二十讲》楼庆西著,三联书店18.《宫殿建筑》本社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西泠日历2022》戴丛洁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0.《印学史》沙孟海著,西泠印社出版社21.《汉字演变500例》李乐毅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2.《篆书七言唐诗一百首》陈威遐书,西泠印社出版社23.《魏鼎讲巴林石》魏鼎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24.《寿山石全书》方宗珪著,新星出版社25.《烟云过眼》张伯驹著,中华书局26.《故宫藏美》朱家溍著,中华书局27.《书房一世界》冯骥才著,作家出版社28.《画室一洞天》冯骥才著,作家出版社29.《冯骥才的天津》冯骥才著,三联书店30.《荣宝斋》都梁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31.《烟火漫卷》迟子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32.《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33.《芙蓉镇》古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34.《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王旭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35.《读库1801-1806》张立宪编,新星出版社36.《读库2001-2006》张立宪编,新星出版社37.《读库2101-2106》张立宪编,新星出版社二、购书清单1.《唐才子传》[元]辛文房著,中华书局2.《李商隐传》董乃斌著,作家出版社3.《李白传》安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4.《奇才徐渭》刘超著,山西教育出版社5.《人物志》[三国]刘劭著,中华书局6.《文选(六册)》张启成、徐达等译注,中华书局7.《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张国刚著,中华书局8.《战国策》缪文远、罗永莲、缪伟译注,中华书局9.《金瓯缺(全四册)》徐兴业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0.《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1.《地缘看世界:战国》温俊轩著,自印12.《印学史》沙孟海著,西泠印社出版社13.《名印解读》陈龙海编著,岳麓书社14.《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三联书店15.《篆书七言唐诗一百首》陈威遐书,西泠印社出版社16.《汉字演变五百例》李乐毅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7.《汉字演变五百例续编》李乐毅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8.《新编篆刻五十讲》王义骅编著,西泠印社出版社19.《篆字辩识》林乾良、于良子著,西泠印出版社20.《醉文明:收藏马未都(套装7册)》马未都著,中信出版集团21.《篆刻日历2023》戴丛洁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2.《篆刻日历2022》戴丛洁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3.《篆刻日历2020》戴丛洁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4.《烟云过眼》张伯驹著,中华书局25.《故宫藏美》朱家溍著,中华书局26.《历史脉络中的收藏和鉴定》薛龙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7.《古文字学》黄德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8.《静静的顿河(四册)》肖洛霍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9.《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30.《烟火漫卷》迟子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31.《芙蓉镇》古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32.《秦腔》贾平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33.《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王旭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34.《茶人三部曲:不夜之侯》王旭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35.《茶人三部曲:筑草为城》王旭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36.《生命册》李佩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37.《长恨歌》王安忆著,人民文学出版社38.《群山之巅》迟子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39.《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著,花城出版社40.《一日三秋》刘震云著,花城出版社41.《一地鸡毛》刘震云著,花城出版社42.《书房一世界》冯骥才著,作家出版社43.《画室一洞天》冯骥才著,作家出版社44.《秋瑾女侠遗集》王燦芝著,朝华出版社45.《鲁迅全集(全20册)》鲁迅著,花城出版社46.《读库》(2018-2021年)张立宪编,新星出版社#余冠英简介#

3、余冠英作品

民主斗士闻一多。1899 年 11月 24 日,闻一多先生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 年5 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 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 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 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后献出了宝贵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闻一多潜心于教学,他讲课满腔热情、爱憎分明,他的讲授简直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让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他常常将早上的课调到黄昏时候上,认为这样有气氛,容易讲得精彩。上课时闻一多往往抱着一大叠自己写的稿本,昂首阔步走进教室,学生起立致敬坐下后,他也在讲台上坐下,然后慢慢掏出一包烟,对着学生笑一笑,绅士般地问:“哪位吸?”学生一阵笑,当然没人吸,他自己便点上一支,吸了后才开始讲课。他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道:“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闻一多每次上课时,教室总是座无虚席,除了本系的以外,外系的、甚至是外校的都来听,连走道里窗外都站满了人。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踏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一多楼”。闻一多的学问做得是那样的好,得到了同行的公认。他在学术研究上富有大胆革新精神,敢于突破陈说,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创见。冯友兰说:“由学西洋文学而转入中国文学,一多是当时的成功者。”但有多少人明白他内心的压抑和苦闷?做名士,过隐居生活,绝非这个浪漫主义诗人的个性和本愿。闻一多原本是那么的对世界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憧憬,面对黑暗的现实,他会像狮子一般地发出阵阵吼声,将他的一捧捧悲愤揉入诗句里,宣泄情感奔放的浪漫主义和对传统的背叛激情。闻一多终于还是难以完全摆脱政治的纠缠。抗日战争爆发后,闻一多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1944 年以后,面对国民d政府日益腐朽,发动反人民内战,使得民不聊生,闻一多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国民d统治的革命洪流中去。抗战胜利,闻先生剃掉他那蓄积了八年的美髯正是“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家”得一副好心情。然而,抗战方罢,内战又兴,满怀报国理想的闻先生为实现中国之独立与民主,继一二·一”昆明四烈士惨遭屠戮和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不幸遇难之后,前仆后继,抱定“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即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凛然决心,终于求仁得仁,以鲜血和生命彰显了专制者的罪恶,捍卫了一代具有近代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崇高气节。1946年7月 15 日,他横眉怒对国民d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闻一多从小就接受了丰厚的文化教育,他在清华毕业留学罢考事件上,表现了他的挚守人格尊严与纯美。在闻一多22岁尚未得到真正的专业训练前,他的艺术生涯的处女作《梦笔生花》中,其中西画法结合之和谐,令当代人惊叹。闻一多的一生是曲折的,在漫长的探求真理的道路上,他彷徨过、苦闷过,但一经发现真理的曙光,就不管荆棘遍野,义无反顾地大步向前,直至为民主和真理,献出宝贵的生命。闻一多先生遇难不久,遗著手稿陆续运抵北京。1946 年 11 月,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聘请朱自清、雷海宗、潘光旦、吴晗、浦江清、许维通、余冠英7人组成“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负责遗著的整理、编辑和出版。闻一多先生的遗著手稿是一笔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据统计,它包括了自1919年元旦以后直至1946年著者遇难时绝大部分作品,共计178种9021页,内容有新诗、杂文、文学论文、古典文学研究、日记、书信以及大量的读书札记、报告提纲、授课笔记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闻一多全集》终于编竣。1948年7月15日,在闻一多先生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朱自清先生召开“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后一次会议,对编辑工作进行小结,并宣布该委员会解散。1948年8月,四卷精装本《闻一多全集》由开明书店正式出版。

4、余冠英唐诗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源头,里面名篇众多。我喜欢蒹葭,王国维说“诗蒹葭一篇,得风人深致。”诗里伊人在水一方的形象也成了永恒的经典。琼瑶根据这首诗改编的歌曲在水一方,也极受欢迎广为传唱。历代研究诗经的著述数不胜数,有注释的白话文译本以余冠英先生的影响大。五六年余冠英先生就出了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八年策划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以余先生的诗经为第一种。从五八年到九零年,诗经先后出了三版。我搜全了每一版的精装,幸何如之!

5、余冠英精神品质

众所周知,李白喜欢旅游,但他也不工作,钱从哪儿来呢?大体归纳有三种说法:第一种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认为李白可能是富二代,家里是经商的;第二种以余冠英先生为代表,认为是两任白富美妻子的帮助,他的两任妻子都是宰相的孙女;第三种以刘大杰、裴斐先生为代表,认为是在天宝三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就是给了李白一笔钱,让他“滚蛋”,但这种说法解释不了李白早年就很潇洒有钱;当然还有说法是因为他的名气太大,走到哪里都有“迷弟迷妹”接济他。不过,以上的说法都是猜测,没有确实的证据,原因之一大概是李白喜欢“吹牛”吧。

6、余冠英

众所周知,李白喜欢旅游,但他也不工作,钱从哪儿来呢?大体归纳有三种说法:第一种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认为李白可能是富二代,家里是经商的;第二种以余冠英先生为代表,认为是两任白富美妻子的帮助,他的两任妻子都是宰相的孙女;第三种以刘大杰、裴斐先生为代表,认为是在天宝三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就是给了李白一笔钱,让他“滚蛋”,但这种说法解释不了李白早年就很潇洒有钱;当然还有说法是因为他的名气太大,走到哪里都有“迷弟迷妹”接济他。不过,以上的说法都是猜测,没有确实的证据,原因之一大概是李白喜欢“吹牛”吧。

7、余冠英电影

一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各种文化观念纷纷输入中国,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呈现出新的面貌。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西方文化的输入改变了我们的‘史’的观念,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学’观念,我们有了文学史。”朱自清:《诗言志辨序》,《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7页。人们摆脱以往感悟式、诗话式的套路,运用历史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系统的方法,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关于汉魏之际文坛巨擘曹植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就。概括来说,研究成果的载体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期刊论文,二是研究专著,三是博士及硕士学位论文。(一)曹植作品的整理及研究代表性著作如黄节先生《曹子建诗注》。黄节是民国时期研究汉魏六朝诗歌的名家,对建安诗歌的研究用力尤勤。《曹子建诗注》分古诗和乐府两部分,注释诗歌71篇,作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出新见,成为后人研究曹植的重要参考书。1956年,余冠英先生《三曹诗选》问世,该书结合曹植生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曹植的优秀诗歌进行注释,解析精审,论断惬当。1984年,赵幼文先生《曹植集校注》问世,此书是曹植作品搜辑、校订、注释方面的重要作品,不计零篇单句,共收作品230余篇,在数量上超过前人。作品的编排,打破了体裁界限,以时间为顺序,分为建安、黄初、太和三个部分,这样,就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了作品以后,对曹植的文学创作在各个阶段的特色及前后期的变化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二)曹植生平资料的整理和研究《魏志·曹植传》对曹植生平事迹的记载相当粗略,这与曹植作为文学大家的地位很不相符,以致长期以来曹植的一些生平事迹仍不能明晰,一些作品的写作时代和写作背景仍不能弄清。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情况有了较大改观,出版了俞绍初先生《曹植年谱》,张可礼先生《三曹年谱》,尤其是《三曹年谱》,用比较丰富的史料,勾勒出三曹的生平事迹,让人们在了解三曹生平的同时,了解了建安时期的社会形势、文学发展面貌及三曹各自的思想状态和文学创作的前后变化情况。这时也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专题论文,徐公持先生的《曹植生平八考》是这类文章的代表作,文章对曹植生平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考证。俞绍初先生也对曹植生平事迹的考证作出了贡献,如其《曹植生平若干事迹考辨》《关于曹植初次就国的问题》等,材料确凿,论证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