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简介(教育观概述中学)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12:04:53 浏览
1、教育观概述中学

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罗森塔尔实验,颠覆的你教育观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等人做了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的1~6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于是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这个心理学实验说明,老师对孩子的心理上认定对一个孩子的发展重要,如果孩子一时的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在心理上否认这个孩子,那对整个孩子的发展将是致命的,所以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态度决着孩子的未来,我希望作为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对孩子充满期待,给予他们鼓励,相信他们一定可以。

2、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今日看到一小学生穿“万元”裙子上学,被同学孤立,甚至还招致妒忌和嘲讽,而变得寡言内向。我看了这些评论绝的有点过分,谁没有虚荣心,何必对孩子家长恶语攻击,孩子幼小的心灵也会受伤,我觉得老师和家长应该好好交流利弊,引导向好的方向发展,不是恶语伤人

3、教育观解析

教育观决定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评价也是教育观的一种反映,什么是优秀老师?我想所以教育工作者都会在脑中很多次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老师绝大部分都想做一个优秀的老师。是分数来衡量优秀教师还是用综合评价来衡量教师?教育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所以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分数。如果让于漪去和我们学校老师去比学生的考试分数,我估计大多数老师的教学成绩都不一定比她差,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否定她作为教育家的伟大?所以有时网上有不少人去评价某某教学成绩差,其实都带有一种偏颇的认识,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全面的,你可以看看具体学校的老师,他们能带好毕业班也只是很短暂的几年,这就是由于学校工作的特殊性。

4、教育观例子

教资备考第二天教育观—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5、教师教育观

《传习录》里的教育观《传习录》上第一一五篇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这里说的是养心,立志的道理。我从教育小孩的角度看他,王阳明是说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人,不要着急从小报各种兴趣班,着急给小孩教授各种才艺技能,而应该先打好做人的根基,就是高尚的品行、良好的习惯、处事的智慧。根基扎的越稳,未来越有可能真正的枝繁叶茂。一个拥有好品行,好习惯,大智慧的人,未来无论做什么都会更加坚定,人生的路会走的更加长远。根基扎的稳,长的深,人的心更加纯粹笃定,不易被在外纷扰诱惑,有利于由心立志,去繁从简,直指目标。我们很多家长从一开始就焦虑,恨不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美其名曰不输在起跑线上,岂不知于初生之时或许繁盛,而根基不深,未来大树有倾倒之危。高学历,低智慧的孩子层出不穷,遇到挫折就寻死觅活,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究其根源在幼年时期只重学业技能,不重品行修养,后付出沉重代价。而王阳明百年前已经讲这个道理讲明,有缘得见者共勉。

6、教育观口诀

此文一出,又得招致某些人拍砖。我的教育观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思考力、理解力。专注培养孩子机械记忆一大堆知识,根本没用。网上神童特别多,特别是幼儿园孩子,动不动识字五千,背诗几百首,英语上万个单词。我就说是瞎扯淡。很多人误区,因为孩子在学前记忆力好,拼命灌输知识,这种机械化记忆塞满大脑毫无意义。记忆力好不代表未来学习能力好。若把眼光放远,我们要迎合未来需求,而非眼前应试教育。只能大量过早灌输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与创造力,思考力,理解力背道而驰。有人开始质疑,能背诵那么多古诗,汉字,单词。思考力,理解力,创造力肯定不错啊!那是错误的,它们没有必然联系,我个人认为过早大量背诵还有相反作用。又有人开始质疑,那么小怎么样创造力,思考力,理解力。方法肯定得综合看待。我提到一个重要概念得会“玩”。不仅仅是玩些玩具,还有角色扮演,规则游戏,精细化游戏,创造力输出游戏,PK游戏等等。我认为让孩子死记硬背大量没用的知识,主要是应付学校,二来证明孩子是“神童”。当然,少数真正的“神童”除外,这种孩子天生对语言文字超级好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而且也是兴趣使然,不是填鸭式教育。有人提出孩子自己愿意学啊!有可能,但是极少,更多是家长什么每天打卡。这种就是填鸭式。其实幼儿创造力,思考力,理解力容易引导,孩子天生的好学者,充满好奇心。当孩子不断发问时,就是提高创造力,思考力,理解力的时候。要引导,不是直接给答案。要探索,不是直接给方法。让孩子养成创造、思考、深度理解的习惯,而非记忆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