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春社简介(荣春社哪年成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12:18:40 浏览
1、荣春社哪年成立

带您走进东椿树胡同形成于金代金中都城考古勘察发现,椿树胡同(现在的东椿树胡同)为金中都遗留至今的胡同。115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下令迁都燕京,增广燕城,将旧城的城郭向东、西、南各扩展约三里,把椿树胡同包揽在东城垣内,遂改名为中都。得名于明代这里因广植椿树,逐渐被老百姓口口相传,而命名为椿树胡同,成为北京以树命名早的胡同。明嘉靖时,椿树胡同列入南城宣北坊。兴盛于清代清朝时随着琉璃厂的兴起,大量外官、举子纷纷住到琉璃厂附近。椿树胡同自然成为首选居处。主要以文人和戏曲名人为主,雍正时期的吏部尚书汪由敦曾在春树三条住过,并把他的宅子命名为时晴斋,文人墨客常聚于此,成为当时京城著名的“艺术沙龙”。乾隆时期的诗人钱大昕,那时住在椿树头条写他的《潜研堂集》,先后住在椿树的名人,数之不尽。同时这里也吸引了很多曲艺名人来此置业居住,例如余叔岩,荀慧生,尚小云,江顺仙,金少山,高庆奎等等。在椿树地区居住的戏曲名人多达数十位,其中尚小云在这里创办了荣春社,为京剧培养人才数百位。纵观椿树胡同的六百年历史,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有戏有诗有树有花的艺术街。

2、荣春社田喜秀

尚小云的南宫情结(二)来源:中国文化报|尧山壁后一个晚场,帷幕落下,观众不肯离去,欢呼掌声经久不息。先生谢幕多次,几千名观众约好了似的,岿然不动。先生带妆唱了一段,又唱了一段,激动地说:“感谢乡亲们、观众们对我盛情招待和欢迎。其实敝人也没有什么高超的艺术造诣,徒有虚名而已。承蒙各界关照,顺利地完成了这次演出任务。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抱拳拱手,连连鞠躬,缓缓退到后台,给南宫人民留下一个狂欢之夜、不眠之夜。先生走后四处奔忙,无暇再回南宫。乡亲们理解,尚小云是属于全国的,他的胸怀像我们的平原一样宽广。他热爱京剧而不固守京城,推广京剧,志在四方。一九五九年响应号召,全团移师西安,扎根西北。长子长春去了佳木斯,次子长麟去了济南,三子长荣去了上海。他历时十二年,倾家荡产创办的荣春社,两科五百九十名学员,一生收徒二百一十六名,遍布全国各地。得意弟子耿荣先、崔荣英来到邢台地区剧团,南宫籍的郭荣相、郭荣江、郭和永三兄弟返回故乡,创建县、村京剧团,播下众多京剧种子。如今南宫有京剧协会、京剧社、京剧研习社等票房十几家,涌现了一批京剧人才。齐玉柱、陈淑敏等被专业剧团选走,杨金祥、何桂林连续在全国电视票友大赛获金奖,高冬珍、肖为民被评为邢台市十大京剧名票。后会有期,故乡人民怀念大师,布置了尚小云纪念馆,筹建尚小云大剧院,成立了尚小云艺术研究院,印制、拍摄了画册和电视艺术片,连续三年举办尚派名家演唱会。游子更思念故乡,尚长荣二○○三年参加了南宫棉花大会,去年又回来参加演唱会,为尚小云纪念馆题词“文化南宫”,书风与乃父六十四年前的“古道热肠”一脉相承。二○一六年纪念尚小云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六周年全国尚派名家演唱会,人才济济,有亲传弟子王紫苓、周百穗,再传弟子李莉、张艳玲、鞠小苏、周利,四代传人金梦、高秋云、张蝉玉、周美慧、查斯娜、李兵。尚小云长孙女尚慧敏、尚先生琴师王君笙、荀慧生之子荀令言也来献艺助阵。大家演的都是尚派传统剧目,刚健婀娜的唱腔,各有千秋,异彩纷呈,高潮迭起。南宫观众感觉像是六十四年前一样,大师又回来了,眼前一个个是先生熟悉的形象,耳边一个个是先生熟悉的声音。不同的是戏棚换成了大剧场,场面更红火了,气氛更热烈了。六十四年前一个尚剧团,今天是一路尚家军。众多的艺术家来认祖归宗,认同南宫是他们艺术生命共同的故乡。

3、荣春社是干什么的

没事闲暇时总喜欢逛北京的胡同。一是全当遛弯健身。二是打小五岁起就有自己溜达的爱好,这五十多后发现自己和五岁时的习性差不许多。三是看看历史的遗迹,仿佛徜徉在时光机里,一方面了解古迹背后的文化历史,一方面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的时光和生活。今天遛弯去的北火扇胡同,在前门大栅栏西边,是比商业气息浓厚的大栅栏文化生活味道更浓厚的一条小胡同。从煤市街西侧可以找到北火扇胡同。胡同里有个分岔,南侧是南火扇胡同。至于为何叫“火扇”,有一种说法认为,以煤市街为核心,周边的胡同有炭儿胡同、取灯胡同等,都是跟取火相关。有炭有火,还要用扇子扇火,大概即是这样的来历。据说当年义和团烧洋货铺时,前门外周边有一百多家当铺,大多也都遭了火灾。这北火扇胡同距大栅栏街不过二三百米,所以也有益顺兴商行、鼎盛当等老字号,至今,还存留有一些老字号的遗存,看看这鼎盛当铺的砖雕牌匾还在,如今物是人非,后人都不知去哪里发达了,这当铺里当年发生了多少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啊,是什么人为了什么过不去的坎要来当铺,后来赎回去了没有,又是什么人在这里做账房先生,这当铺的主人又延续了几代人,发生了什么故事?我现在当铺前,不禁思绪万千……北京的胡同里承载着很多历史。说也说不完,看也看不够。这里还是京剧大师尚小云创办的梨园荣春社小科班所在地。1920年,《商业日报》在此创刊。

4、荣春社

尚小云,京剧大师,河北人,出生北京,是平南王尚可喜的后裔。他在演出时无论天气多热脸上也无汗,等演完戏卸了妆一身汗才“哗”地下来。他还有个习惯就是在演出时喝滚烫的刚沏的茶,刚倒出来的热水他能用来漱口。他的戏是文武相间,时间长,嗓子越唱越亮,大气磅礴,穿云裂石,有“铁嗓铜喉”之称。创办荣春社,为了戏曲教育事业,变卖北京多处房产。建国后尚先生无偿捐献给国家个人收藏的文玩、字画、古器等几百件文物,其中不乏唐寅、板桥等的字画,钧窑、汝窑、唐三彩等国宝。

5、荣春社是哪年关闭的

【转发】张君秋的岳父赵砚奎(节选)作者lsjxs赵砚奎是张君秋的岳父,张君秋1940年娶了赵砚奎的大女儿赵玉蓉,张氏门中学津、学海、学济、学敏、学治均为赵氏夫人所生。赵砚奎1894年生人,赵砚奎幼年随贾丽川学文武老生,与王啸奎(即王凤卿)、高庆奎,并称“贾门三奎”,“三奎”是贾丽川得意的门生。后嗓子倒仓改学胡琴,赵砚奎的胡琴师从方秉忠,宗梅雨田一派。他傍尚小云很早,在尚小云受了龚云甫的挤兑,发奋练功学艺的阶段,赵砚奎就是尚小云的琴师。唐鲁孙评价赵砚奎:“他的琴艺不务矜奇,自然苍劲,跟小云的铁嗓钢喉,相得益彰。”尚小云《秦玉良》丶的《林四娘》丶《花蕊夫人》丶《峨眉剑》、《三娘教子》、《忠孝牌》、《相思寨》等唱片都是赵砚奎操琴,应该说,赵砚奎在尚派唱腔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立言画刊》1942年214期有文曰:“琴师操琴之优劣,足以影响伶人之唱,伶人成名,亦端赖琴师之伴奏适宜,方能收红花绿叶之妙。京市琴师之多不可胜计,然著名者亦只有数几个,而有“三杰”、“四义”、“五棒槌”,另外有“二十八宿”之称,此四十人均傍有名伶,是为文场中有名人物。”其中“四义”为赵砚奎、王瑞芝、王少卿、杨宝忠,可见赵砚奎在琴界的造诣和地位。赵砚奎的第三个身份是北平梨园公会董事。1936年7月28日,北平市梨园公会召集成立大会,选出首届董事、监事。15名董事按得票是顺序是:杨小楼、尚小云、于连泉、荀慧生、程砚秋、梅兰芳、余叔岩、谭富英、赵砚奎、马连良、高庆奎、王又宸等。赵砚奎能够跻身于这些鼎级著名演员之中,足见其梨园耕耘至深,人脉广泛。1942年重新选举,尚小云被选为正会长,赵砚奎当选为副会长。从此之后,但凡涉及北京梨园行的重大事件,都少不了赵砚奎。许多事情都是赵砚奎代表尚小云去处理和决断,诸如班社成立丶戏院开张、拜师收徒也得会长代表见证等等,此时赵砚奎已经是北京京剧界炙手可热的“闻人”了。1942年10月13日《新北京》第四个身份是经励科。赵砚奎先是给尚小云拉琴,1922年尚小云挑班玉华社、1925年挑班协庆社、1931年挑班重庆社,赵砚奎就兼做大管事了。由于赵砚奎头脑活络、办事妥善,又是尚小云心腹铁杆,让赵砚奎管事,尚小云比较放心。翁偶虹先生有一篇纪念尚小云先生的文章《芳信斋与尚小云》,其中谈到1943年翁先生与吴幻荪、吴宗祜同办合作戏,拟请尚小云与谭富英合演《桑园寄子》,文中有那么一句话:“惟尚小云处须通过赵砚奎宛转致意。”也就是说,尚小云的公事必须经过赵砚奎谈,尚小云对赵砚奎的无比信任和赵砚奎在尚小云面前的说话分量可见一斑。景孤血曾经在他的“梨园点将录”中将赵砚奎、高登甲、王松龄三人合称经励科“三大士”,可见并不是所有经励科都名声那么差。第五个身份是荣春社科班的社长,相当于现在的戏校的校长。荣春社1937初夏开始筹建,1938年3月1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正式成立,创办人尚小云,赵砚奎担任社长,学生称赵砚奎为“赵四爷”。当时还印行一本精致《荣春社纪念刊》,不但有赵砚奎的单人肖像,还有赵砚奎作为社长的一篇小文:尚君绮霞有荣春社科班之组织,赐砚奎主其事。砚奎侧身梨园界虽历三十余年,惟以才薄质鲁,经验毫无,膺斯重任,深虞陨越。顾奎与尚君相处廿有余载,交非泛泛,年来甘苦相共,患难相扶,而尚君此项组织,既无牟利企图,又非ー时兴至之举,纯以救济梨园贫寒子弟及作育人オ为目的,大义所在,不容固辞,乃不得不勉为其难,稍尽绵薄。……内部组织,设备カ求完善,教育力求合理。一切均仍前辈先进之准绳,……而各种珍贵秘本,连台巨制,仍在排练之中……如果说从赵砚奎的履历,我们大概了解的是他职业状况,而从这篇短文中,可以大略了解赵砚奎的精神境界。尽管是一种表白,但是字里行间还是“义”字当先,他与尚小云“义”气相投,求诸梨园界是十分难得的。尚小云与赵砚奎在荣春社科班京剧界的演员家庭互为婚姻的比较多,赵砚奎娶了李顺德的长女(程派李文敏的大姨),育有二子二女,长子嘉祥、次子和春、长女玉蓉、次女淑蓉。赵砚奎把女儿玉蓉嫁给张君秋,1942年,在赵砚奎和他的徒弟佟瑞三的奔走张罗下,张君秋脱离马连良扶风社挑班谦和社,赵砚奎亲任社长,主持大局,为张君秋保驾护航,这也是赵砚奎第六个身份。谦和社初期,赵砚奎按照张君秋当时的能力量身定制一套办法,而且卓有成效,使得谦和社一度成为北京剧坛上卖座好的班社,声势甚至超过程砚秋和马连良。然而张君秋挑班一年多,因为与吴小姐恋爱,而且铸成事实,1944年张君秋在其母张秀琴点头同意之后娶了二夫人吴励箴,让赵砚奎伤心透顶。一辈子以“义”字当先的赵砚奎,周旋在梨园行无往而不利,但在自己女儿的婚姻家庭关系上却深感心力交瘁无能为力。赵砚奎身体本来就不太好,1941年3月因为操劳过度生过一场大病,休养了两个月才慢慢恢复过来。1945年去世时才51岁。#荣春社简介#

6、北京荣春社

京剧中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旦角是京剧的主要行当之一,女角色的统称。花旦是旦角中的一种,除了花旦外、且角中还有正旦、武旦、老旦之分。花旦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也有的是性格活泼或泼辣的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花旦一词,来自元代夏庭芝的《青楼集》:“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在元杂剧中就有花旦杂剧一类。京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赵盼儿就是一个典型花旦的例子。提起花旦一词,很多人都会想起赫赫有名的“四大花旦”、四大花旦主要是指我国20世纪20年代先后成名的四位京剧旦角演员,他们都是男性,但以扮相秀丽,真切、动人的塑造了妇女形象而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为什么独独他们四人被誉为“四大花且”呢?原来,其中还有一个评选过程。早在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就举办了一个评选“首届京剧旦角佳演员”活动。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顺利当选,被老百姓赞为京“四大花旦"。接着在1931年,上海《戏剧月刊》发起了征文评论梅、尚、程、荀“四大花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梅兰芳以565分的成绩名列榜首,而后是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这次征文评论活动,使得四人的名气更大。1932年,长城唱片公司约请他四人联合灌制了《四五花洞》唱片。正是通过这次联合灌制的活动,他们的“四大花旦”之名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而被载人了京剧史册。梅兰芳,生于1894年,卒于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腕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8岁时便进“云和堂”拜师学艺,工青衣,兼刀马旦。他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被誉为“四大花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他唱腔的大特点是: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音域宽广,音色极其纯净饱满,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从而高音宽圆,低音坚实。代表作品主要有《霸王别姬》《四郎探母》《麻姑献寿》《上元夫人》《千金一笑》《穆桂英挂帅》等。程砚秋,生于1904年,卒于1958年,生于北京,是满族正黄旗人。他原名承麟,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成名后,因讨厌媚俗的“艳”字,便改名“砚秋”。他自幼学戏,是梅兰芳的学生,后创立了“程派”。程砚秋大的特色是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追求“声、情、美、永”,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代表作品主要有《荒山泪》《春闺梦》《窦娥冤》《祝英台抗婚》《玉堂春》等。程砚秋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荀慧生,生于1900年,卒于1968年,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自从与“四大须生”之一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用“荀慧生”这个名字。他特别擅长塑造天真,活泼、多情的少女形象,具有甜媚的风格,在旦行中有很大的影响,世称“荀派。”他唱腔的大特点是:将河北椰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华融入京剧的演唱之中,噪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外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致。主要代表作品有《红娘》《勘玉剑》《钗头凤》《十三妹》《金玉奴》等。尚小云。生于1900年,卒于1976年,河北南宫人。原名德泉,字绮霞。尚小云年幼的时候师从李春福学老生,是为“把手徒弟”。在他9岁的时候进人了“三乐社”科班,艺名为“锡”,先习武生,又学花脸,后因师辈们见其扮相秀丽、英俊,遂让他改学旦行,师从青衣名家孙怡云,改艺名为“小云"。他大的艺术特色为:唱腔刚劲有力,字正腔圆,善于使用颤音,崤拔高昂;念白爽朗明快,流利大方;做功身段寓刚健于婀娜,武功根底深厚,嗓音宽亮,世称“尚派”。代表作品主要有《玉堂春》《三娘教子》《御碑亭》《雷峰塔》《四郎探母》《王宝钏)《战金山》《银屏公主》等。他于1937年不惜变卖家产,创办了“荣春社”。教学中的他严谨,对人对己都要求很高,但在生活中却热情慷慨,深受学生喜爱。“荣春社”共培养学生两百余名,在京剧演出和京剧教育岗位上发挥了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