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4号星期六,农历正月十四,早安,今日立春,冬已尽,春已至,立是开始,春是希望,和冬天告别 ,与春天相拥,静候春暖花开,立春偶成(宋•张栻)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2、张栻是什么朝代的晨读历史——南宋文学家、理学家,主战派人物杨杨(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监博、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为金朝贺正旦使接伴使。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乞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开禧二年(1206年)卒于家中。谥号文节。杨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诗4200余首。人物生平广师博学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杨出生于吉州吉水县中鹄乡新嘉里南溪滥塘村(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乡椪塘村)。绍兴二年(1132年),杨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绍兴三年(1134年),父亲在乡里招生,杨跟随父亲学习经书,刘成功成为他的同学。绍兴四年(1135年),母亲毛氏去世,继母为罗氏。绍兴七年(1137年),杨从父宦学四方,常过曾表民家。绍兴十年(1140年),杨拜高守道为师,与他的儿子高德顺成为好友。绍兴十三年(1143年),杨就学于安福,拜王庭珪为师。绍兴十七年(1147年),杨又拜刘安世为师,仍问学于王庭珪、刘廷直,和刘承弼、刘浚、李燧、彭仲庄成为好友,认识了刘安世之子刘知非。绍兴十九年(1149年),杨从安福回到吉水。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参加乡举,中试。绍兴二十二年(1151年)夏,杨同叔父杨辅世及周必大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杨拜刘才邵为师。绍兴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1154年4月18日),杨进士及第,中丙科。交友作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杨被授赣州司户参军。在赣州司户任上期间,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以重要的影响。同年,还结识了赣县宰陈鼐和赣州主簿黄文昌。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杨结识赣州观察推官邹敦礼每次相见必然论诗。因仰慕任尽言,杨为任尽言的《小丑集》作序。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赣州司户参军任满,杨返回吉水,在乡间常与叔父杨辅世往来。不久,朝廷任命杨为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县丞。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杨前往零陵上任的途中,经过安福,前往探望王庭珪,未遇,留下了一封信。经过湘江,杨遇到了刘廷直。到达零陵后,杨结识了刘琥、刘芮。绍兴三十年(1160年),杨与张浚之子张栻结识,并成为朋友。经张栻推荐,杨结识了胡铨、吴松年、李发。当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杨三次前往拜见而不得见,之后写书信请求拜访,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张浚对他说:“元符年间的官员中,有多少高官贪污,只有邹浩、陈瓘刚正不阿!”同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杨终身服膺张峻的教导,他把读书之室命名为“诚斋”,用来明确自己的志向。胡铨此时正因罪谪居衡州,杨又请他为此写了《诚斋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月,和张栻共同创作《望月词》。冬季,发生采石之战,南宋军队大挫金兵,为《海鰌赋》以壮之。对虞允文指挥之功,尤深推仰。张浚官复原职,杨写了贺词。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杨烧毁年轻时作的江西体诗篇千余篇。从秋季起,诗歌开始保存手稿。不久到了长沙,担任湖南漕司主试。回到零陵后,杨出城视察境内旱情。隆兴元年(1163年)正月,杨任期满,移居到郡士唐人监家,给他家的玉立斋、书斋、建一斋写文章、题诗。回到家乡后,写下了《新居翦茅》。秋季,开始游山玩水。冬季,前往胡铨的住宅,宋孝宗与胡铨谈及当代诗人,胡铨举荐杨,他在胡铨的住宅见到了金安节、王十朋、陈良翰。十二月,张浚再次拜相,杨有贺启。因宰相张浚推荐,杨担任临安府教授。隆兴二年(1164年)上元节,其父大病,杨辞官回乡。晚春到达田南原,和族叔刘文速、叔祖刘彦通互相倡和。八月初四,杨的父亲去世,胡铨为他写墓志铭。不久,张浚去世,杨有挽词及祭文。(待续1)
3、张栻人物介绍与事迹二月二十日野步城南晚与吴伯承诸友饮裴台分韵得江字宋•张栻春日烟沙岸,禅房风竹窗。有时倾绿酒,随处见清江。世路纷多辙,吾生老此邦。千林看不尽,白鸟去双双。作者简介:张栻(1133.9.15——1180.3.22)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张轼的简介#
4、张轼图片春节假期的后一天,陪有三年未归的亲属游岳麓山,还以为岳麓山这边应该游客都返程了,结果啪啪打脸了,下午3点左右整个景区周边了,车位紧张,游人如织。岳麓书院还是值得细细游历一方,始于北宋,至今一千多年的历史,院后一棵大樟树经历820年的岁月洗礼。其中介绍有段历史,张栻当任山长期间,朱熹从福建来访论学,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三天时间,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所以书院承载这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厚重,建议来访前可以做做功课,避免只是走马观灯,少了些趣味。
5、宋轼的简介胡适说:不是我的学生。他只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按照他当时的水平,根本考不上北大!在的履历里,他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与北大相去甚远。但是它的前身,是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当初是与岳麓书院齐名的。[作揖]1918年6月,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他作为新民学会会务的主持者,为帮助准备去法国工读的湖南学子组织勤工俭学事宜,和蔡和森等同学一起到了北京。从长沙到北京的路费,都是找朋友借的,到了北京已是身无分文。于是他找到了从前在第一师范的老师杨昌济,杨昌济当时已经被北大聘为教授,举家迁到了北京豆腐池胡同15号。杨昌济一直很欣赏,对他的革命行动一直都是持支持态度,师生二人能在北京相见,多少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杨昌济不但让和蔡和森借住在自己家,还将他们介绍给李大钊,拜托李大钊给他们寻个工作。到了秋天,李大钊推荐去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工作,当基层的佐理员,月俸八元。在北京大学工作的那段日子里,注册成了哲学系的旁听生,也加入了北大新闻研究会。和他一起注册旁听的同学,后来都考上了北大,只有没有去考。据他的同学罗章龙回忆,他当时没有意愿参考,他觉得北大的一些课程还是比较腐朽、陈旧的。有一次,胡适在北大图书馆演讲。曾经在《青年杂志》上看过胡适的文章,很是敬仰。看到有胡适的演讲,他站在后排专心地听着。到了提问环节,他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的普通话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胡适知道是个小职员提的问题后,竟然选择不回答,忽略而过。[中国赞]遭遇如此的“冷遇”,当然不会气馁,他仍然会去听他的课,听大家在新研究会讨论,虽然很少有人愿意和他接触讨论,觉得他是南方来的普通话都说不好的“乡下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向胡适问起,他说,不是我的学生,他是学校图书馆的一个工作人员,以他的水平,不一定能考上北大。但是不计较这些,人们有些刻板印象是正常的。到了第二年,大家慢慢了解了这个爱吃辣椒的大高个。由于多次虚心地向胡适请教一些问题,慢慢地胡适对他改观了,甚至在后来创办《湘江评论》时,他还给写了推荐。在北京大学,还认识了另一个他仰慕已久的人物——陈独秀。在工作的阅览室的上面,就是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办公室,一左一右。与他们的思想交流,大概是奠定成为革命的重要的一步。也是在北大的相互熟悉,陈独秀日后才会委托去湖南建d,将在d内资历提高。在图书馆工作后,经济宽松一些了,为了方便为新民学会相关事宜的对外联系,从杨昌济家搬到了吉祥所。吉祥所位于景山附近,是太监死后出殡的地方,一听就不是什么好地方,但是租金便宜。在吉祥所的这个小屋子里,住着、蔡和森、罗章龙、萧子升等8个湖南人。因为吃不惯北京的饭食,他们决定自己做饭。偏偏几个大男人没有一个会做饭的,北京大米比较贵,他们就买来面粉折腾着做,做出来难吃到无法下咽。[下雨]隔壁邻居是个旗人大妈,面食做得好,就教他们如何发面,如何蒸馍,后做出来有模有样的。日常就是馍馍就咸菜,终还是过成了“北方人”。冬天的北京冷,在那小屋里,八个人只有一件棉袄,谁出门谁穿。白天,大家可以在图书馆取暖,晚上就大家围着柴火堆“头脑风暴”。大家这样住了近一年,接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回湖南奔丧。后来回忆在北京的那两年,他说那段经历让他对政治的兴趣持续增长,头脑也越来越热烈,但是方向并不明确,还是很彷徨,想找“出路”。终,还是李大钊引导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参考资料:[1]张媛. 青年是实实在在“北漂”人[J]. 湖南日报, 20183, No.315(05):178.[2]李锐. 青年的思想方向[J]. 历史研究, 197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