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逸如《诱惑》当我踏进林俊卿大夫的家门,林递过一盒外烟,那年头外烟是稀罕之物。我欣赏一下婉谢了,我不抽烟。林大夫谈兴极浓,时而引吭高歌,唱得玻璃簌籁震动,时而取出指甲大小的提琴在我耳边拨弦:“听,有声音!”快活得像个顽童。事后朋友告诉我,外烟是林的测试仪,假如谁抽了,他会很冷淡,急急的打发你走路。他的观点很有趣:连烟的诱惑都抵御不了的人,还有什么好谈呢?在多年后我总结出的一条经验中,有着林的外烟的影子:一个人抵抗诱惑的毅力有多大,他的能力也就有多大。#戴逸如简介#
2、戴逸如运动员戴逸如《两码事》圣.阿奎那说:“高级的美的享受,必当排除物欲私念。”艺术品拍卖业已沦落为暴发户的角斗场。但,霸占了高级艺术品的胜利者,是不是就获得了高级的美的享受了呢?不,不呐,他们哪有这个福份!占有欲的满足与美的享受,根本就是毫不相干的两回事。
3、戴逸如牛博士专利自画像探究传统文化视阈下老子“益生曰祥”养生思想对当代的启示关于生命的养护问题,各个学派和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道家作为春秋战国诸家之一,与儒学相比,更注重个人生命和精神的修养。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先提出了“摄生”、“益生曰祥”等理念,并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对生命进行了明确的阐释,是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一部分。对其深入剖析,合理吸收其有益成分,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老子强调生命的存在和价值,提出了“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理性思考,将生命置于名誉及财富之上,认为生命大于一切,指出重视身体应如同重视大患一样,“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注重生命,就要养护生命,因此他提出“摄生”的理念。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三分之一的人活得很长,三分之一的人活得很短,三分之一的人死得很快为什么养生还会导致死亡呢?老子明确指出“以其生生之厚”“‘生生’犹云养生也”,“生生之厚”即过度养护生命。在老子看来,厚自奉养太过度,并非真正的养生。真正善于养生之人,在陆地上行走遇不到犀牛及老虎,在战争中也不会为兵器所伤。犀牛无处施展它的角,老虎没有机会使用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境遇,也就是说善“摄生”之人,会恰当地躲避、防御外界的伤害,而不是过度厚养自己。老子认为,生命远胜于功名利禄,所以,我们应该“摄生”,保养自己的生命。但是,生命的养护也要尊重生命的本来面目,不可一味地追求“益生”,否则就会招致灾祸,损害生命。老子提倡“道法自然”,提倡顺应生命本来面目,而“益生曰祥”则表达了对生命本来面目的维护。增加自己的寿命,反而是一种灾难。正如前面所说,老子反对所谓的“生生之厚”,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把自己养得太过厚实,就会违背生命的本源,从而走向死亡。为此,他反复强调“摄生”切忌“生生之厚”,因为“益生曰祥”。老子认为“命重于名利”,所以,站在人的生命安危的立场上,主张“少私、少欲”,“少色、少口、少财”。老子认为,对功名利禄的过分重视,对耳目声色的追求,必然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所以,他一再强调贪欲的害处,并指出“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主张“去甚,去奢,去泰”“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只有摆脱名利的追求和过多的物欲羁绊,才会减少五色、五音、五味、田猎以及难得之货对人身心的伤害,生命才会久长。老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人与草木之初,其肢(枝)之柔弱;人死后,肢(枝)会变得坚韧而干枯。刚出生时,虽然身体孱弱,但却蕴藏着无穷的生命力;死的时候,身躯坚韧,但生机全无。老子从这一生命现象和人生感悟中,提出了“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著名论断,明确“柔弱”比“坚强”更富有生命力,更富有生机,因此,在生命养护上老子“贵柔”,主张“专气致柔”。自古至今,珍惜生命,维护生命,一直都是一个普遍关注并为之奋斗的重大课题。道家创始人老子重生贵身,首倡“摄生”,并以“道法自然”为指导思想,通过对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关系的深入考察,提出以“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等方式来摄养身心、养护生命。老子的养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2]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3]蒋锡昌:《老子校诂》[4]戴逸如:《益生曰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