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孔庆鹏:怀念江苏省体委老主任、体育局老局长!农历二月初五是他的生日,按南京人的说法,今年是他八十岁的寿辰。可惜二O一六年六月十二日,老人家早早的离我们而去,六月十二日成了他的忌日。二O一六年五月一日,我去邀请他参加儿子的婚礼,老人家在省人民医院老干部病房住院调节,临别时老人家想站起来送我,但病痛已经折磨得他腿疼难以站起来了,我让他坐着别起来,好好保养身体好了以后回老家聚聚,谁知这却成了永别。那天,江都区教育局的帅科长电话告诉我老人家走了,我吃惊,赶紧打电话给在江苏省男子篮球队任队医的儿子:你的孔老老去世了,儿子也极吃惊,很多个星期六或星期日,儿子都去老人家家里陪他聊天,聆听老人家的教诲,也许是年纪大儿女都不在身边的缘故,老人家把我儿子当成了他的孙子辈,每次去都留他吃饭,甚至亲自下厨炒两个菜,两人喝点酒聊个大半天。一是家乡人,二是老人家也是篮球专业,三是体育学院校友,老领导,江苏省体育大省的领军人物,投缘啊,儿子成了老人家的小小忘年交,短短几年的教诲胜过我这当爸的二十多年的培养。、等国家都是他老人家当时的老领导,他退了还是对江苏的体育事业念念不忘,跟我说要向老领导们提建议,希望他们关心支持江苏省的体育事业!江苏省的体育在他老人家操劳中成为了体育大省强省,国家对他对体育事业的贡献的认可:他是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副秘书长,为他出版了《孔庆鹏文集》,他是我们江苏省体育事业的骄傲,扬州体育事业的骄傲,江都、浦头人的骄傲!写此短文以为对老人家永远的怀念!
2、孔庆鹏新视频1992年,江苏足球队以全国甲B组联赛第一名的成绩晋升为甲A。1993年,因全运会,甲A暂停。1994年,迎来职业联赛。遗憾的是,征战了一个赛季之后,江苏 足球队终排名倒数第一降入甲B。这一段历史期间,江苏足球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辉煌。不但球队升入联赛, 球队也涌现出一些高水平球员, 国脚李红兵、国家二队门将李志高、国奥门将孙刚 、国青小将刘飞等国字号球员,都是那个时期培养并慢慢涌现出来的。应该说,那个时期的江苏足球,在专业化体制的培养之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跌入低谷但随着1994年降级之后,江苏足球跌入第一个低谷。1995年,该队再次降级, 跌入乙级行列,再次跌入低谷。这一段历史,是江苏足球史上一个灰暗的时期。回首这一段历史,江苏足球跌入低谷其实并非完全在于球队实力不够,更多失败原因在于,在专业足球向着职业足球转轨过程中,没能跟上形势。体制、理念、 运作手段等都不成熟。或者说,未能跟上市场化步伐的脚步,未能摸准职业足球的脉搏,终导致江苏足球跌入低谷。例如,当时江苏足球队并非真正意义上职业俱乐部,事实上还是省体育局主管,赞助企业仅仅有一位副总经理参与工作。这样的业余体制与职业足球抗衡,导致江苏足球跌入低谷实乃自然规律。降级之后,对江苏足球界反响大,足球工作者、球迷纷纷写信给省领导,要求省政府领导关心足球,张怀西、姜永荣作为当时的足球省长出现了,这对当时的江苏足球重要 。反弹维持当时体育局局长孔庆鹏说:假如江苏没有足球了,那真的不用搞足球了。如果有这个牌子,那就不能让这个牌子垮掉。1997年,随着江苏足球队重新杀回甲B联赛, 江苏足球水平也开始回升。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段时期江苏足球得到恢复,同样离不开江苏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关注。当时的张怀西、姜永荣两位副省长关心江苏足球。但遗憾的是,当时关注和支持江苏足球的企业不是很多,实力也不是很强大,每年经费大约也就是在500万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投入对于企业当时来说, 负担已经相当重。但对于一支职业球队来说,这笔投入仅仅能够球队基本运作。甚至可以说,仅仅是简单的维持。无论是伙食、训练条件、比赛条件等都是出于较低的水平线。俱乐部梯队建设更是谈不上。但是即使这样,江苏迈特、江苏加佳、江苏太湖水、一品梅等都曾经介入过江苏足球的企业,对于江苏足球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因为正是这些企业的友情赞助,才使得江苏足球的火种得以保留、江苏足球生命得以延续。——2008年9月27日,搜狐体育
3、孔庆鹏主任孔庆鹏研究组揭示末次盛冰期从中国北部沿海向美洲和日本的人群迁徙2023-05-12 来源:人类进化与疾病基因组学学科组 作者:李玉春 浏览量:18420美洲印第安人(Native Americans)也称美洲原住民,在欧洲移民到达美洲之前,他们的祖先已经在这片大陆上繁衍生息了上万年。美洲印第安人从何而来?他们的祖先是谁?这一直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以往研究表明,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主要来源于西伯利亚,在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26500-19000年前),随着海平面的下降在如今白令海峡区域形成了一条连通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的桥梁——白令陆桥(Beringia),他们的祖先通过此陆桥进入美洲。这一结论在单系遗传标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研究中得到了呼应,例如美洲印第安人mtDNA奠基类群A2、B2、C1、C4c和D1等,都可在西伯利亚找到近共同祖先。不过,少数mtDNA类群的起源和扩散至今仍存在疑问,例如美洲原住民的奠基类群(funder type)D4h3a。在2009年,该类群的姐妹类群(与其遗传关系近的类群)D4h3b在中国青岛(1个个体)被报道。在随后的十余年中,仅有另外两个个体在泰国人群中发现,这似乎提示,该类群可能有着区别于其他类群的起源。为系统追溯美洲印第安人建群类群D4h3a的起源和扩散历史,获取并分析D4h3a的祖先类群(D4h)的数据是关键。然而,D4h在亚洲人群的频率低(例如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仅为~0.5%),这对研究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的孔庆鹏团队与意大利帕维亚大学、成都二十三魔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司法鉴定研究院开展合作。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搜寻,终在超10万份的现代欧亚人群mtDNA数据集中,筛选到了216个D4h的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其中106个为本研究新获得)。同时,团队成员还在逾1.5万份古DNA数据中进行了查找,终获得了39个D4h的古DNA数据。这些数据对“重建”该类群的起源扩散历史提供了重要保障。结果表明,无论是从古DNA还是从现代人群DNA来看,D4h的分布主要在中国北方沿海地区。此外,较为古老的支系也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沿海。相比而言,西伯利亚地区仅有零星的发现。这提示,该类群的起源地可能与其他类群不同,可能是在较为南方的中国北部沿海地区。此外,综合古DNA和现代人DNA,采用分子钟校正的方法,研究人员发现了D4h在中国北方沿海地区经历了两次扩散事件:第一次是在LGM时期,D4h3a和D4h3b的祖先产生,而在该时期即将结束时(约19400年前),D4h3a与祖先人群分离,后进入美洲;第二次扩散发生在LGM后的冰消期,可能与该时期气候变暖有关。在这两个时期,由于海平面下降,现今中国北方沿海地区以陆地相连,使得两次扩散事件成为可能。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扩散还对日本原住居民,包括绳纹人(Jomons)和阿依努人(Ainu)产生了遗传贡献。巧合的是,这种遗传上的联系,与旧石器时期太平洋沿海地区尤其是日本和美洲的文化相似性(如尖状器或长矛(stemmed points))吻合。考虑到以往观点认为D4h3a进入美洲后主要沿海岸线迁徙,研究团队推测:在末次盛冰期后,D4h的部分类群可能主要沿海岸线迁徙到达日本和美洲。这也支持了部分早期美洲印第安人可能沿海岸线迁徙到达美洲的观点。相关研究论文“Mitogenome evidence shows two radiation events and dispersals of matrilineal ancestry from northern coastal China to the Americas and Japan”于5月10日发表在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Reports(网页链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李玉春、博士研究生郜宗亮为共同第一作者,孔庆鹏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意大利帕维亚大学Antonio Torroni教授、Alessandro Achilli教授、Ornella Semino教授,成都二十三魔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刘开军,以及上海司法鉴定研究院的李成涛教授、张素华教授对该工作给予了大量帮助和支持。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A类计划等项目的支持。图注:D4h类群在末次盛冰期(2.65-1.90万年)与冰消期(1.90-1.10万年)的两次扩散事件#孔庆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