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个网页版本的excel小工具,可以把下面的文字做成如图所示的excel文件,以后希望多做一些对别人有用的小功能。张瑞政,张明活,张京楚,张意昌,张太展,张原凡,张彬华,张鼐望,张鼐奉,张鹤镛,张鲸念,张鲸听,张鲸双,张鲁欲,张鲁大,张鲁之,张骞通,张骞西,张骞至,张骞复,张首春,张顺魂,张顺引,张顺大,张镇芳,张钟俊,张金称,张金牙#张钟俊简介#
2、张钟俊院长必看的自动化领域科普书籍(一)。无论你是自动化领域的专业人士还是爱好者,都不要错过这份推荐!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两本有关自动化的专业书籍。·1.《大话自动化》:从蒸汽机到人工智能,这本书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介绍了负反馈、PID等相关内容。书中涵盖了计算机、PLC/DCS、工业3.0和4.0等内容,以及自动化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看完这本书,你将对整个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理论和工程项目有更直观的了解。如果你想学习自动化,或者更好地掌握自动化技术,这本书值得一读!·2.《穿越自动化:穿越三千年的自动化》:这本书从周朝的水钟、秦朝的都江堰、诸葛亮的连弩,一直到东风一号,介绍了自动化的应用。书中还介绍了嫦娥号、钻井平台、高铁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动化应用。书中还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自动化发展,以及瓦特改良的蒸汽机、阿波罗11号、哈伯望远镜等跨时代的应用。后,书中介绍了我国在自动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如钱学森、张钟俊、方崇智等。这些科学家为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你想了解自动化的历史和未来,这本书值得一读!如果你有其他值得推荐的自动化领域的书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记得关注我哦!#张钟俊简介#
3、张钟俊照片1985年,上海交大想聘任做教授,但当时的正担任上海市市长一职,工作实在是忙,其实,也早就有这个意思,打算自己退休后,到母校交通大学担任教授,发挥自己的余热,培养更多的人才以服务于社会。1987年11月26日,回到了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接见在交通大学设立“东方奖学金”、捐赠五十万元筹建汽车试验室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领导时,就曾经表示等年龄到了,退休之后到上海交通大学来做教授的想法。同年底,聘任为教授一事才得以落实。聘任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之前,为了让交大的教授了解他在学术方面的情况,学校商定请他做两次学术报告。当交通大学的翁史烈校长把学校的想法告诉时,他当即表示同意学校的做法。接下来,认真仔细地填写了个人简历,还递交了两篇近期撰写的学术论文。1989年3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审后,决定聘请为交大教授。在《同志简介和书记校长联席会议关于授予教授职务的决议》中写道:“同志关心支持母校的改革与建设,近年来他不止一次来校参加学术活动和外事活动,给师生做形势报告……根据我校管理学院和电力学院的请示报告,经过1989 年第一次书记校长联席会议审议,一致同意聘请同志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当天下午,专程赶到母校参加教授聘任仪式暨首场学术报告会,会议由学校d委书记何友声主持,校长翁史烈教授向授予教授证书并亲自为其佩戴上海交通大学校徽,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交通大学教授、当年在交通大学读书时的老师朱物华、张钟俊亲自到会表示祝贺,管理学院院长潘介人教授、电力学院代院长张志竟教授致词热烈欢迎受聘为教授。聘任仪式结束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包兆龙图书馆演讲厅第一次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身份作了题为《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节能措施》的学术报告,能容纳500余人的演讲厅座无虚席,现场气氛热烈。报告结束后,听报告的交通大学师生对的学术报告普遍反映很好,此次学术报告成功。在报告中以丰富的材料、翔实的数据,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比较了中国与世界能源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节能方面的一系列措施。后来,这篇学术报告以《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节能措施》为题目发表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9年第三期。多年后,对自己被母校聘请为教授的事仍然记忆犹新。一次,他在讲话中还谈到:“现在授学位、聘教授太容易了,要加强管理。当年上海交大聘我做教授时,审查得很严,要求我做两次学术报告。”批评了当时对评聘教授要求不严格,太随便。
4、【与老师张钟俊】 张钟俊院士是我国系统工程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自动控制学家。张钟俊幼年天资聪慧,不满16岁即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23岁时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抗战时期返回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在抗日大后方的重庆交大执教。解放前夕,他爱国爱校,义无反顾谢绝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请他到该校任教授的邀请,选择留在母校,为建设新中国,培养高层次的交大学子奋斗终身。张钟俊在交大开设过许多课程,教过无数的学生,但有一位身材高挑、衣着朴素,四方脸庞略显清瘦,一副黑框眼镜后面闪烁着一双智慧眼睛,善于思考勤奋踏实的学生,给他留下的印象颇深。在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悠悠岁月中,一直默默关注着这位学生的成长和取得的成就。张钟俊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与众不同,他从不照本宣科,总是把当今世界前沿的的科学技术作为讲课的重点,上课很自由,但考试却是极严格。江同志曾选修过他开设的《运筹微积分》课程,他在科学研究中的大胆求新和培养学生上的宽严相济,给江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后,他仍保持着对张钟俊的一份特殊的师生情谊。1985年江同志出任上海市市长,回到阔别以久的上海。由于工作上的关系,师生有了见面的机会,但张钟俊一向为人低调,从不向人提起与江同志的师生之谊。有时到市里开会,遇见昔日的学生也总是刻意回避,不想给身为市领导的学生添麻烦。每逢这样的场合,江同志总会风趣地说:“我的老师在这里,今天的话就不能放开讲喽!”1985年张钟俊和同事们辛苦创办的微电脑应用学会及其会刊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时任学会理事长的他想到了担任上海市市长的高足,想请江市长担任学会的名誉理事长,并希望获得市里的一些支持和帮助。在一次开会时,张钟俊遇见江市长,犹豫再三将这一想法告诉他。不久,江市长便回复同意担任学会的名誉理事长。其实,担任这个理事长,他是有顾虑的。正如他在出席学会的第二届年会时谈到的,一是觉得自己学术不专业,不敢贸然担此重任;二是作为市长要考虑全市有许多行当,怕做了微电脑应用学会的名誉理事长,其他部门也请他做,不好平衡。他把自己的顾虑坦诚地跟老师做了交流,张钟俊想一想说:“你曾做过电子工业部部长,出任学会名誉理事长也是顺理成章。”他便很爽快地答应了此事。其实,真正说服他应允此事的是师生之情,正如他在讲话中说的:“张钟俊教授是我的老师,老师之命不能不从。”此后在微电脑应用学会的发展过程中,他始终予以极大的关注,并尽己所能给予支持和帮助。1988年,他还应学会之邀,为会刊题写了刊名。1990年10月,正值张钟俊执教50周年,上海交大为张钟俊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会后将有关资料编成一本纪念册。江同志闻讯后欣然挥笔,为老师的纪念册题写了书名,还特意写了直、竖两种格式供选择,并亲笔致信老师。信中饱含着对老师桃李满天下的赞誉。信中说:“您执教五十年,桃李满天下。我相信,这本纪念册对促进我国电力控制自动技术的发展大有裨益。”江同志与张钟俊常有书信往来,并互赠新年贺卡。1995年张钟俊去世,他还专门发了唁电。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江同志在与老师的交往中以他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尊师美德,留下了一段感人的尊师佳话。文:张文渊(张钟俊之子)。
5、先生曾讲,他在学业上取得的成就,跟上海交大“天才”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他口中的天才老师到底是谁?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江先生所说的天才老师,是指朱物华与张钟俊两位老师。朱物华老师与江先生是老乡,也是江苏扬州人。1924年9月,朱物华考入美国哈佛大学。他取得硕士与博士学位后,就到了英国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27年,朱物华回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来到交通大学任教,成为了先生的老师。朱物华是我国第一代水声工程学与电子学的开拓者。我们再来了解下,江先生眼中的另外一位天才老师——张钟俊。张钟俊出生于浙江嘉善县,从小他就天赋过人。聪明的张钟俊还好学上进,当地的人们都称他“神童”。1930年,15岁的张钟俊,就考上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他是嘉善县第一个考上这所大学的人。人们都为他纷纷点赞。8年后,也就是1938年,23岁成绩优异的张钟俊,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对于当时的国立交通大学来说,这也是十分值得称道的事。可当张钟俊打算继续留在美国深造时,抗日战争爆发了。满怀爱国热忱的张钟俊,果断放弃在美国的学业,然后回来报效祖国。他先在武汉大学担任教授。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侵扰,张钟俊与交通大学的校友,一起筹建交通大学在重庆的分校,并担任校电机系主任和教授。张钟俊是我国著名的自动控制学家,是我国系统工程创始人之一。朱物华教授与张钟俊教授上课时,都擅长把数学科目与工科的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江先生听了他们课后,很有收获。于是,江先生就选修了张钟俊教授的《运算微积分》与朱物华教授的《电力传送》。江先生本来就喜欢数学,听了张教授的课后,他对数学更感兴趣了。而朱教授则喜欢用英语讲课。这让江先生在听机电课时,英语水平也随之提高了。江先生有次回母校视察时,他回忆道:朱老师与张老师上课时,从不照本宣科,他们的讲课风格独具特色,常引人入胜,因此他们的课堂氛围很活跃。特别是他们教授教研究生课程时,从不按照课本内容来讲,而是及时向学生传授,世界上先进与前言的科学技术。张老师平时说话和和气气,对学生也爱护有加;但在治学方面,他严谨。他对考试的纪律要求,严格,这种教学方法宽中有严,让学生受益终身。这两位老师给江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给江先生的人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遇见很多老师,你的老师是否也像江先生的老师一样,充满智慧与学识呢?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像江先生一样,尊重与爱戴自己的老师。你说呢?文:竹笛清韵
6、南京大学院士校友名录(截至2021年11月)2021年新当选院士校友:谈哲敏,马余强,张平、宋保亮、朱敏,杨为民,鲍哲南中国科学院院士(229人)数学物理学部(41人)叶企孙、吴有训、严济慈、赵忠尧、程开甲、陈彪、戴元本、方成、冯端、冯康、吴岳良、张宗燧、王业宁、胡世华、经福谦、林同骥、陆学善、闵乃本、钱临照、周同庆、龚昌德、余瑞璜、章综、魏荣爵、曲钦岳、施汝为、苏定强、孙义燧、汤定元、 童秉纲、朱光亚、陆埮、张淑仪、邢定钰、杨澄中、杨立铭、 田刚、王广厚、张钰哲、王贻芳、陈志明。/化学部(41人)陈家镛、陈鉴远、陈荣悌、程鎔时、戴安邦、高鸿、曾昭抡、陈洪渊、王葆仁、吴学周、楼南泉、高济宇、高怡生、郭燮贤、胡宏纹、黄葆同、黄耀曾、张存浩、陈懿、吴征铠、游效曾、陆婉珍、嵇汝运、江元生、李方训、梁晓天、刘有成、柳大纲、赵承嘏、庄长恭、袁翰青、恽子强、陆熙炎、闵恩泽、时钧、汪猷、赵宗燠、郭子建、丁奎岭、刘云圻、樊春海。/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0人)鲍文奎、秉志、蔡翘、蔡旭、陈焕镛、陈桢、戴芳澜、郑国錩、杨惟义、尹文英、王应睐、戴松恩、邓叔群、冯泽芳、侯学煜、胡经甫、金善宝、李季伦、郑万钧、俞大绂、张广学、魏曦、李继侗、梁希、罗宗洛、钱崇澍、秦仁昌、裘维蕃、沈韫芬、朱壬葆、张景钺、张肇骞、吴中伦、盛彤笙、孙曼霁、汤飞凡、童第周、王德宝、王家楫、王世真、庄巧生、张致一、张经、伍献文、徐冠仁、薛社普、阳含熙、陈晓亚、李林、蒋华良。/地学部(51人)李四光、竺可桢、叶笃正、刘东生、安芷生、巢纪平、戴金星、方俊、高由禧、郭令智、朱显谟、金玉玕、薛禹群、业治铮、、李吉均、刘振兴、任美锷、黄汲清、符淙斌、俞建章、袁见齐、贾承造、孙枢、陶诗言、田在艺、涂长望、王德滋、王颖、郑永飞、章申、周志炎、郭华东、王水、翁文波、吴传钧、吴汝康、伍荣生、徐克勤、张本仁、周忠和、朱夏、刘丛强。陈骏、周成虎、杨树锋、王焰新、杨经绥、沈树忠、许志琴、陈颙。/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35人)毕德显、陈学俊、戴念慈、胡聿贤、黄纬禄、黄文熙、童秉纲、朱森元、夏培肃、徐芝纶、都有为、李济生、陆元九、刘敦桢、茅以升、钱宁、钱钟韩、赵仁恺、祝世宁、严恺、颜鸣皋、周仁、任新民、孙钟秀、汪胡桢、童宪章、汪闻韶、吴良镛、周惠久、吴培亨、杨廷宝、张钟俊、郑有炓、吕建、邹志刚。/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吴健雄(美国)、冯元桢(美国)、许靖华(瑞士)、张翔(美国)、陈德亮(瑞典)。哲学社会科学部(6人)狄超白、陆志韦、吕叔湘、向达、马寅初 、汤用彤。/中国工程院院士(53人)陈俊愉、陈联寿、陈毓川、戴复东、丁衡高、胡海涛、卢良恕、许绍燮、曾德超、张涤生、王士雯、何凤生、黄宗道、黄熙龄、蒋亦元、姜泗长、黎介寿、朱光亚、时铭显、赵仁恺、郑绵平、王正国、黎磊石、李玶、刘大钧、刘守仁、汪菊渊、伦世仪、朱尊权、张全兴、夏德全、方家熊、吴良镛、陆元九、陆孝彭、闵恩泽、齐康、乔登江、任继周、周镜、刘志红、严恺、文伏波、吴中伟、钟训正、童晓光、于全、茆智、冯宗炜、刘守仁、徐寿波、赵沁平、任洪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4人)冯元桢、吴健雄、李卓皓、田炳耕、许靖华、王国金、易家训、沈申甫、李耀滋、张德慈、张翔、周忠和、鲍哲南、阿龙·切哈诺沃。/中央研究院院士(30人)数理组:吴有训、吴学周、赵忠尧、严济慈、胡世桢、冯元桢、沈申甫、周仁、许靖华、吴健雄、柏实义、易家训、田炳耕、张翔。生物组:王家楫、伍献文、吴定良、艾世勋、李景均、陈桢、俞大绂、李卓皓。人文组:张伯毅、柳诒徵、芮逸夫、黄彰健、凌纯声、周法高、郭廷以、赵元任。
7、抗战胜利后的1945至1947年,同志在交通大学电机系读书。当时,朱物华教授就在电机系任教。同志听过朱物华教授用英语讲授的《电力传送》课。1996年4月29日,同志回母校参观校史博物馆时,曾俯身认真地看了放在玻璃柜中的两本英文原版教材,其中一本就是朱物华教授讲课用的《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电力传送)。同志还听过朱物华教授的《电视学》讲座。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无线电工业十分落后,根本谈不上电视工业。为使中国能紧跟这一科技潮流,1946年朱物华教授就首先开设了《电视学》、《电传真》课程,讲授天线、发送、接收、显示设备等理论和技术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因为当时就是国外培养研究生的课程,对这门学科也未见任何书面计划。1987年上海交大为朱老庆祝85岁诞辰。那天,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同志也到交大祝贺。—进会场,他就走到朱物华教授面前,恭恭敬敬地拱手向老师表示祝贺。会上同志说,我读书时,朱老就讲电视原理课了,他敢于创新,给我印象很深。在交大工作的老同志都知道,同志对教过他的老师尊重。每逢春节,同志心里总是惦念着他们,从未忘记给朱物华、张钟俊、张煦等老教授送贺卡。贺卡中间还夹了一张红色的纸片,上面有同志亲笔写的贺词。小小纸片,寄托了学生对老师的深深关切之情。1992年,上海交大举行朱物华教授执教65周年纪念活动,同志从北京写信给朱老表示祝贺,并祝他健康长寿。信中说,“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为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志得知朱老的文集即将出版,还特地题写了书名。这封贺信的原件如今也陈列在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