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怀素简介(唐朝怀素)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15:54:35 浏览
1、唐朝怀素

怀素(725—785)是唐代书法家,湖南长沙人。他精勤学书、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有《自叙》、《苦笋》等帖。怀素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但他喜爱书法,练字临帖,废寝忘食。一次,他练字练到兴头上,就把字写在墙上,他见观音菩萨的衣带又白又长,就在衣带上写下了一首诗,被一位香客看见了,告诉了长老。长老为惩戒他,打他三十大板,还差点把他赶出山门。从此,寺里不准怀素再写字,把所有的纸张都收回来了。没有纸,怎么练字呢?怀素在想新法子,这时,他看见窗外的芭蕉叶迎风摇曳,顿觉眼睛一亮,何不试试在芭蕉叶上练字呢?芭蕉叶多得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若能在上面练字,纸张问题就解决了。他砍下几片芭蕉叶,在上面可以练字!他太高兴了。这以后,怀素每天就砍芭蕉叶练字,一张芭蕉叶写满了,他又换张新的。为了芭蕉叶的货源不断,他就在寺里寺外栽种很多芭蕉树,半年后,新的芭蕉树就长起来了。怀素以芭蕉叶当纸,砍了写,写光了再砍。他的字突飞猛进,越练越好,并创造出独特的风格。他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多变化,而法度具备。当时书法家张旭的草书逸势奇状,连绵回绕,独具风格,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谓之“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点评】怀素草书精妙绝伦,独树一帜,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他的成就是靠勤学苦练练出来的,非一日之功,他还曾用漆盘、漆板代纸,他写坏了的笔头埋在一起,名为“笔冢”。怀素的故事说明,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付出艰苦努力。

2、唐代怀素草书

怀素真迹在辽宁发现,距今1000多年,无瑕,堪称书坛的“稀世珍宝”!学书法的人都知道,唐代的两位草书大家“颠张狂素”,其中的“素”指的就是怀素,“狂”指的是怀素狂放奔腾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怀素留给众人的固有印象。在宏大奔放的作品之外,怀素还有一部罕见的意气平和之作:《论书帖》。不论是著书作文还是学习书法,都有一个特定的原则:取法乎上。其中的这个“上”便是指晋唐。唐代书法写作自然是以魏晋为法,魏晋之中,又以“二王”王羲之与王献之为上。怀素的书法便是取法自两人,尤其是这一卷《论书帖》。与往常极度夸张浪漫的风格不同,《论书帖》当中洋溢着的是王羲之的恬淡静和之美。作品没有纵横捭阖的气势,但是由于怀素擅长中锋,所以每一个字都颇有风骨,显得沉稳。在沉稳之外,字的笔势是圆转的,在圆转流畅之中自然就见出作品意气平和,悠然自得之气。作为草书,其运笔流畅轻盈,让每一个字都血肉丰满,加上字体中锋的骨力,《论书帖》是难得的骨肉兼备的佳作。除了圆转流畅的笔势,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论书帖》中怀素对“折势”的运用。怀素《论书帖》的折笔用得很精细。一般每行第一个字的第一笔或者是蘸墨后所写的第一笔用折锋,此后的第二三笔用搭锋,前后相互配合,形成连贯之势。牵引勾连之中又干错利落,绝不拖沓。这也是怀素草书作品当中难得的精谨纯熟。这篇《论书帖》相对于王羲之的笔法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论书帖》字字珠玉不仅是在于其书法成就之上,还在于它的内容。《论书帖》的内容简单,通篇只有八十五个字,但却是怀素学习书法的内在总结:“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怀素自幼出家,生活贫寒买不起纸张,瓦罐上,芭蕉叶上,墙上各处都是他练字的地方,所以他流传下来的纸本真迹珍贵异常,千金难买。几百年间,《论书帖》作为稀世珍宝一直流传有序,并且一直被官方收藏,装裱精致,上面还有赵孟頫、项元汴等人的题跋,有“政和”、“绍兴”、“丘壑图书”、“内务府图书之印”等印鉴,可谓是锦上添花,珍贵异常。这卷作品一直传到上个世纪兵荒马乱之际才流落民间,后来所幸在东北辽宁被发现,经鉴定过后是怀素真迹,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今,我们采用进口微喷技术将《论书帖》进行了1:1的高清扫描和复制,观其如观原作,期待您喜欢

3、唐朝对怀素的评价

他是草书的“中兴之主”,这件绝笔之作,笔笔都是血泪,不比黄庭坚功力低!在草书发展史上,索靖是“章草之祖”,王羲之是“今草之祖”,张旭的“狂草之祖”,自唐代张旭、怀素的狂草之后,草书的体势变化几乎就已经结束了。后代虽然也有不少在草书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但能真正称得上开宗立派式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北宋的黄庭坚,一个是明代的王铎。黄庭坚独创长枪大戟式的“荡桨笔法”,依靠理性的草书在草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而王铎,则是依靠无与伦比雄强的笔力和对墨法的拓荒,争得了这个席位。王铎是明末清初人,因为晚明时镇守金陵,为保护城中百姓,让清人重开科举,选择了投降清军,名字被写上了《贰臣录》。他自己也在极度的痛苦中,走完了自己人生的后九年。在他沉郁顿挫的九年间,书法创作的水平达到了顶峰。他的这件草书《拟古帖》是他的绝笔,作于清顺治八年,时年王铎五十八岁,走到了人生的后一年。这件作品是王铎背负着“贰臣”的痛苦写下的,每一笔都是血泪,在人生的晚年,其笔力也愈加劲健,书法线条愈加老辣。这件《拟古帖》的笔力用启功先生的话来评价就是:“觉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也”。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洇晕的墨团,这正是王铎所创的“涨墨法”的表现。在王铎之前,我们的书法墨法可分为湿磨法和枯墨法,而王铎独创涨墨笔法,让笔尖吸满墨水,自然落纸,再用雄强的笔力将其铺开,让墨色的枯润、浓淡对比展现到,形成一种笔画难辨的天然意趣。书法家沙孟海曾经这样评价王铎的书法:“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之所以说王铎矫正了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是因为在元代赵孟頫之后,其圆融秀逸的书法就一直统领着书坛,董其昌虽然公开与赵孟頫宣战,但不过是换了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只有王铎这种浑穆劲健的书法,才算是真正矫正了书坛积弊,这种风格的作品在明代是极其难得的。王铎一生根植于“二王”法帖,这件《拟古帖》中独特的笔力和涨墨笔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欣赏。现在这件《拟古帖》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我们采用进口微喷技术,将这件作品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与原作别无二致,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4、唐朝怀素与谁齐名

流入美国的一件怀素真迹,据传此作在宋代已失传,想不到尚在人间!在美国有这样的一个古董商,他从小就酷爱收藏,而后经过了数十年的收集,成为了亚洲具的收藏家,还曾经一度到中国购买了大量的珍宝文物,并且有着“中国古董教父”之称。此作便是著名的古董家安思远。在书法领域,安思远收藏甚富,其中近代的名人比如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等人为优秀的诸多画作,皆被安思远所收藏,连为著名的宋拓本《淳化阁帖》,以及许多汉魏碑刻,也曾被他收入囊中。而其中为珍贵的要属一件怀素的巨幅草书,此作便是赫赫有名的《大草千字文》。对于学习书法的朋友而言,如果见到古代传世的名家《千字文》,每一件都值得万分珍视。这是因为从梁武帝时期楷书,《千字文》不仅成为了衡量每一个书法家创作的水平依据。《千字文》终的创作便是梁武帝要求周兴嗣集王羲之的字而成,所以与书法有着直接的关联属性,也成为了历代书法家渴求与前人一较长短以及欲流传于后世的一种夙愿。唐代我们熟知的书法名家几乎个个都有创作《千字文》的经历,而其中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有张旭、孙过庭、高闲诸人,而怀素一生当中有两件《千字文》传世,皆是旷古绝今的书法。一件是他的《小草千字文》,此作因为太过珍贵,甚至可以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所以被誉为了“千金帖”,而他的这件《大草千字文》则更加珍贵,可惜的是此作原作在宋代就已经失传,如今好的版本,便是藏于安思远手中的“宋拓本”《大草千字文》。清代的鉴定大师也是金石大师吴云有幸见到过此作,并且评价道:观其往收垂缩,若断还连,运神明于操纵之中,寓规矩于旋转之内,良由诣精纯熟斯能一气贯注,有从心不逾之妙,洵为素师剧迹也。这里的“运神明于操纵之中,寓规矩于旋转之内”与唐代对于怀素的评价深为契合,这件作品下笔从容,如同风驰电掣一般,在书写的时候,从容衍裕毫无迟滞,但笔笔深合古人妙法,这便是书法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境界。对于一般水平的书法家,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兼顾字与字之间的从属以及气韵和安排,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往往有“作字”之嫌。姜寿田先生更是认为这件怀素的《大草千字文》的美学意境,甚至已经远远超越了他盛年时期的《自叙帖》。当代人学习大字,古能够追寻到的便是这件唐代怀素的《大草千字文》,此作全卷1000个字,无一字缺损,并且章法奇崛,行气生动,将此作作为自己大草学习的一生之基准,对于你的书法气格以及“草法”的建立将会有莫大的帮助。而今,我们将这件极为罕见的美国安思远藏本“宋拓本”怀素《大草千字文》原作,进行了超高清的博物馆级别的1:1复刻,还原出跟原作毫无二致的作品,以供大家学习和临摹。欲购此怀素《大草千字文》全卷本,请点击下面“看一看”#唐代怀素简介#

5、关于唐怀素的故事

唐朝传世的怀素真迹,笔笔都是出自“二王”,这才叫“下笔如神”!前不久,有一位“田姓”书法家,在一段视频当中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自己不懂草书、篆书,也不建议学书法学习这两种书体。这位“田姓”书法家基本上所有的书法观点,都有“取悦”大众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书法受众面极广的一个原因。殊不知,真正高明的艺术,在认知和学习上,往往都会有与自己的习惯和认知相悖的一面,只有突破了某种思维局限,才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草书与篆书乃是学习书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水到渠成的一部分,书法当中的五体是相通的,倘若你的方法正确,那么精通一体,则会触类旁通,这就是赵子昂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的道理,而仅仅会写一种书体,难以触类到其他书体的人,往往是学习方法的不正确所致。从历代传世的书法名家来看,学习草书绕不过去的就是怀素大师了,因为东汉的“书圣”张芝无真迹传世,唐代的“草圣”张旭也没有能够留下真迹,而同样被誉为“草圣”的怀素,却仅有一件真迹流传了下来。探求古人笔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找到“笔法”传承谱序当中的重要人物,从他的墨迹当中,就能够找到蛛丝马迹,而“笔法”传承谱序当中怀素可以说是重要的枢纽人物,他从邬彤那里得到了笔法,并且将这种笔法传了下去。我们熟知的《自叙帖》等作品,都已被证实是后世的双钩之作,而怀素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一件墨迹本,也被学界公认为是怀素的真迹,对于草书学习者而言,我们能够从这件作品当中找到古人“笔法”的蛛丝马迹,并且能够从中学到了为纯正的“草法”。这件作品就是怀素的《论书帖》。在这件《论书帖》上面,有着“宣和书谱”的大印,曾被宋徽宗重点收藏过,也有这乾隆皇帝的鉴赏印,并且将其收录在了“三希堂法帖”当中,可见此作的价值。有人说怀素是“狂僧”,他写的草书也狂态横生,但从这件《论书帖》当中,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沉稳而内敛的细腻笔触,是悠然自得,意气平和的自然书写,是空灵的笔触和骨力沉稳的姿态,想不到的是怀素也有如此稳健的一面。从草书的取法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件《论书帖》没有奇诡的超逸神风,而是自然的精致书写,一笔一画皆从“二王”中来。从内容上我们也能够看出,这件作品乃是怀素在临摹王羲之的《二谢帖》之后,有了新的感悟之后书写而成的作品。在唐代的草书名家群体当中,我们已知的真迹极少,甚至屈指可数,而能够堪为小草教科书的,怀素的这件《论书帖》堪为其中的模范,并且此作后面还有项元汴、赵子昂、董其昌诸人的题跋,同样蔚为大观。而今,我们将这件怀素的《论书帖》原作进行了超高清的1:1复刻,极度清晰地复原出了跟原作毫无二致的作品,以便于大家学习临摹。欲购此怀素《论书帖》,请点击下面“看一看”

6、唐代人怀素

这位神秘的平民书法家,写下一卷千古名作,却遭同行批评,米芾:没人比他更懂“二王”!一说到草书,人们想到的可能是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这几位,毕竟他们都是能称“圣”的大师。其实在唐代,有一位被长期低估的草书大家,此人的生卒年和籍贯甚至都存在争议,但只要学书法理论和草书,就肯定无法绕过他,此人就是孙过庭。孙过庭,名虔礼,过庭是他的字,约生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籍贯也有富阳和陈留两种说法,因为他自称为吴郡人,所以学界采信富阳这一说法。孙过庭家世寒微,出身贫民阶层,但酷爱书法,据说他奋斗到四十岁,才做了一名小官,但很快又被构陷丢官。在此之后他潜心书法并撰写书论,终因贫病交加暴卒于洛阳客舍。孙过庭与诗人陈子昂是至交,陈子昂称赞孙过庭:“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将他与钟繇相提并论。孙过庭深研魏晋笔法,尤其是“二王”,更是学到了精髓。米芾认为孙过庭是唐代懂“二王”笔法的人,他在《海岳名言》中点评:“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谱》既是孙过庭的草书经典作,也是他的书学理论精华。此帖完成于垂拱三年(687年),全卷共351行、3500余字,可谓煌煌巨制,单字大小约2.5厘米。此作完成后不久,就遭到了同行的批评,窦臮在《述书赋》中认为此作“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即是说出于凡夫俗子之手,写得也缺少变化。但窦臮的说法得到了后世一众书家的反驳,明代焦谓反驳道:“昔人评孙书,谓千字一律……余谓《书谱》虽运笔烂熟,而中藏轨法,故自森然。”此帖行笔自由洒脱但内蕴法度,笔法变化丰富,藏露、中侧变化自如,横画、捺画顿笔重按,后顺笔出锋,一笔中出现两种变化,值得玩味。《书谱》结字瘦挺、俯仰得宜,常有一笔书;用墨燥润参差,见浑然天成之妙。《书谱》自完成以来,收获的赞誉远多于诋毁,孙承泽认为:“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此帖不仅是学草书者不应错过的千古名帖,其中关于书法发展、师承、书写技巧的理论知识更是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学界称它是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中国书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此帖先后被宋宣和内府、孙承泽、安岐、清内府收藏,如今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在,我们孙过庭《书谱》进行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真迹。欲购此帖,请点击下面“看一看”!

7、怀素唐代书法家

怀素的小草真迹,像王羲之再生所写,有“一字千金”之称!书法史自王羲之之后,无人不学王羲之,但是大家后学成的面目、风格却各不相同,这是为何?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变化丰富且中正平和。能做到变化丰富的人不少,但是能做到中正平和的却少之又少,即便是米芾、黄庭坚也没有这等功力。唐代以狂草闻名于世的草书家怀素,有一件传世的小草《千字文》,却让我们开了眼界。此作是怀素传世的一件小草真迹,历来被视为书坛至宝。书法史上传世的名家小草《千字文》不下十件,只有怀素的这件《千字文》有“一字千金”之称,被称为“千金帖”。怀素一般的草书风格,都是纵横捭阖、狂放不羁的,这件小草《千字文》的风格却一改其往日面貌,风格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地再现了王羲之“中正平和”的艺术风格。怀素能有这样的表现,其实我们一点也不意外,他本就是“二王”的忠实信徒,为书法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怀素早年作书,因为没有名家指点传承笔法,一直在正统的书法大门之外。后来他为了追寻正统的“二王”笔法,作千里之行,几经求访,终于受到了邬彤和颜真卿的真传,成为了“根正苗红”的“二王”传人。这件小草《千字文》,写于贞元十五年,时年怀素六十三岁,这是他完全参悟“二王”之后,在人书俱老之时写下的一件作品。此作同时满足了王羲之书法变化丰富且中正平和的特征,仿佛是王羲之重生所写。这件《千字文》文字姿态的轻重缓急,还有墨色的枯湿浓淡,以及线条的变化都极其丰富,然而笔致却沉稳含蓄,不论怎么变化,其中的每一笔都严格遵循草法,没有任何的狂怪之形。对于这件《千字文》平淡闲雅的艺术风格,当代书法大师于右任评价说:“此为素师晚年佳之作。可谓‘松风流水天然调,抱得琴来不用弹’矣。”怀素的这件小草《千字文》是为数不多,流传在世的唐代草书真迹,里面有正统的“二王”笔法。其中正平和的风格,也更便于我们以后在此基础上,自由追寻自我的艺术风格表达。此作的法度和书风,决定了这是一件我们学草书,打基础不可错过的范本。我们采用十二色微喷工艺,将其原作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连细微的牵丝映带和墨色变化,都与原作别无二致,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