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正刚简介(陶正刚考古家)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16:36:23 浏览
1、陶正刚考古家

“大墓,咱们村就有一座,”1979年,山西晋祠附近,一只考古队寻找晋王陵无果,失望地收拾工具,正要打道回府之时,冷不丁一位围观看稀罕的老乡嘀咕一句。说者无心听着有意,这句话正好路过的陶正刚听到,陶正刚立刻拉上王天庥一起走到老乡面前,问老乡:老乡你哪里人,你村真有大墓?老乡说他是晋王陵东边的王郭村人,1971年的时候,村里挖到了斛律金的墓,据说里面有好多人人马马,满地的瓶瓶罐罐。两人一听,决定去王郭村一探究竟。第二天,他们到王郭村走访,问了几位当地的老乡,老乡很热情地带着一座宽五六米,高七八米的圆形大土冢他们看着眼前残破不堪的土冢,满脸的疑惑,热心的村民告诉他们,其实在1953年,当时为了探寻地下水资源,曾经在冢顶上开了一个洞,还派人下去探秘过。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害怕墓里有,受此传说的影响,下去的人也是颤颤惊惊,没怎么看清楚底下是啥情况,回来只是含糊的说“里面很黑,好像画着很多人人马马”。到了1971年,村里人挖出了墓门和墓道壁画,正要开启走入古墓时,被文管会及时阻止,让他们回填古墓。由于当时回填是用水冲土掩埋,再用拖拉机压几遍。陶正刚一听,心里暗叫不好,这样的处理对古墓的壁画和文物都会造成一定损坏,他们经过商量,决定先行抢救发掘这座古墓。很快他们对大土冢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墓道两旁发现了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人物和动物都画得活灵活现。王天庥指着一个侍女笑着对陶正刚说:“老陶,这眉眼真不错,挺漂亮啊!”墓道和墓门被彻底清理干净后,考古队急切地想知道,墓中除了壁画还有陪葬品吗?让专家庆幸的是,古墓多次受到干扰,仍出土大量陶器、古瓷器和精美装饰品,共计有848件,这些珍贵的文物,后来都被收藏于山西博物院。古墓珍贵的还是墙上精美的壁画,墓中的壁画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墓道东西两壁,一部分是在墓的四壁和甬道内,这些精美的壁画大致分为五个场景81处,现存总面积为200多平方米,壁画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记录墓主生前威仪和奢华的生活,二:展现墓主人去世后,依然过着神仙般日子的场景。其中主壁画高2.9米,其他的壁画大致高有1.5至1.7米,壁画整体给人一种气势恢弘,构图整齐,密度交错,节奏分明,充分体现了细腻构思和高超绘画的技巧。特别让专家惊叹的是,刚打开墓室时,考古专家还隐约看到壁画上的朝服的金光闪烁,而让人疑惑的是,壁画中的乐姬们弹着琵琶、吹着觱篥,乐队中还有乐手奏着竖琴,这些都是来自西域乐器,应该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而在墓室第二层,还发现了残存的十二辰图,这幅图是现今在古墓中发现十二生肖图,可惜大部分的壁画脱落了。让考古专家十分吃惊的是,主墓室东西两壁壁画上,竟然描绘了五六个昆仑奴在牵牛拉马,伺候主人出行场景。从这幅壁画可以看出,但是山西的太原,已经是一个云集了开自世界各地商旅的大都市。考古专家还发现,壁画中驼队商旅人物中,出现了大食人和波斯人,看着这位文物和壁画,专家不禁疑惑,墓主人是谁?属于哪朝哪代?壁画是谁画的?由于一开始没有找到墓志铭,因此专家翻阅典籍,认为是文献记载和乡亲口中的斛律金墓,不过我国著名的考古学泰斗宿白教授,实地考察提出“会不会是娄睿?”后来在古墓的淤泥中,考古专家终于找到了墓志,墓志上刻着“齐故假黄钺右丞相东安王娄睿墓志之铭”,终于证实了这座古墓主人并非斛律金,而是娄睿,娄睿是谁?为何他的墓里会有如此精美的壁画,生前还享受奢华的宫廷生活?娄睿是北齐东安王,生活于公元5世纪,是鲜卑望族、其姑母娄昭君嫁给了高欢,助高欢建立北齐,娄睿作为贵戚被北齐君主重用,成为了北齐宰相,卒后葬于晋阳。专家认为古墓的壁画,出自杨子华之手,杨子华是谁?杨子华号称北齐画圣,特别擅长人物、宫苑、车马,花卉等绘画,其画风细腻,他的画风影响了唐朝,在中国绘画界,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即便是到了宋朝,苏东坡还有诗云:“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古墓中的壁画,有200多匹马,但每一匹马动态的都没有重复,而且线条流畅,足见绘画技巧之妙。根据文献记载杨子华擅长正是画马,专家用现存杨子华画马的宋朝临本,作为重要的参考,根据画风和绘画技巧,认为娄睿墓的壁画,极有可能是杨子华作品,依照墓主人当时的身份,专家认为,作为宫廷御用画家,娄昭君完全有可能请杨子华为娄睿作画。这些精美的壁画,其价值胜过万千珍宝,讽刺它们在盗墓者眼中却是一文不值!娄睿精湛的壁画技巧和涉及的众多事物,成为衡量北齐绘画发展水平参考、我也是研究北齐音乐、服饰、内廷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作为北齐壁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娄睿墓发掘成为了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2 年《鞍马出行图》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陶正刚简介#

2、陶正刚山西考古研究所

1974年,山西一青年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五六十斤重的木匣子,里面居然全是黄金!他当场将金子分给了队友,第二天他就后悔了。1974年4月,山西省平鲁公社屯军沟大队,正在组织大家打春草。没一会儿他们就将一个土沟底部的草都全收完了。这时有人看到,悬崖上还有一大捧草,但这条沟是被洪水冲刷成的,上面覆盖着4米多厚的黄沙土,攀爬容易出事。有人开玩笑说:“谁有这胆量上去打草?”这时队里的一个青年站了出来,“我来!”这人叫做黑云,他麻利地将工具背在身上,很快就顺着斜坡爬到了悬崖上。站稳后,他马上就开始打草,可没一会儿,他动作就慢了下来。底下的人看他半天没动静,喧闹起来,“黑云,你草要是打完了就下来,一动不动的,难道挖到金子啦!”大家在下面笑,但黑云却没有理会。他正盯着自己挖出来的一堆土,小心翼翼地将土里的东西拿了出来,原来竟是个木匣子。这木匣子的四周早就腐烂了,脆弱。黑云这么一动,木匣子原本就破损的边变成了一个洞。黑云凑过去一看,大吃一惊,这里面居然有不少青黄 色的链子。“难道这是黄金?”黑云心里想。听着催促声,黑云没法细看,只好脱下了上衣,将木匣子整个裹起来,用手抱着,原路返回。大家见黑云怀里突然多了一个大包袱,都很好奇。打开木匣子,看到里面的东西后,更是惊叹不已。“这是金子吗?”“瞎说,金子怎么会是这个色,这多就是铜的。”“这上面还有字呢!”大家连连感叹,但都不知道这是什么,黑云想着见者有份,干脆就将五六十斤的东西分给了大家。可黑云总想着东西上有字,第二天,还是将剩下的东西送到了公社。可公社的人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只好找到了朔州银行的人过来鉴定。银行工作人员一看就说:“这应该是金子!”然后立马给省里打了电话,雁北行署马上就派了专人过来鉴定。同时,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也接到了消息,赶紧赶来了平鲁县。考古工作人员陶正刚找到黑云,看到木匣子里的东西后,激动:“你哪儿找到的?”黑云将他带到了土沟附近,这里因为洪水冲刷,一时看不出什么,只好先对木匣子里的东西进行鉴定。不出所料,木匣子的西端放的是扁圆形的金片,还有金铤。光金铤就有4层交替叠压。而东端则有三捆金箔。在金铤和金箔中间,还有无数的金项链、金首饰,以及佩戴在官服腰带上的金銙等,总共193件,重达34810克。这些东西折合成纯金,重量为33025.64克,也就是说,含金量在95%以上!陶正刚十分惊讶,赶紧和其他人对木匣子的出土地进行勘探。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古后,可以确认这里有一个唐朝时期的房屋建筑遗址,木匣子就出土在这座建筑台基的西南角。但具体是哪段时期,陶正刚决定从木匣子里的金铤入手。金铤,是古代,用金子制作的一种钱币,有固定的形状。唐代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习惯,而唐中期以后,制作的金铤大多数都跟军需有关。唐玄宗就曾在714年规定:“所有服饰、金银器物、令付有司,令铸为铤,仍别贮掌,以供军国。”而木匣子里的金铤上,刻着一个年份:乾元二年。这是唐肃宗李亨的年号,他登基称帝时,正值安史之乱。另考古人员注意的是,其中一个金铤上,还写了“柱国魏国公臣张通儒进”的字样。张通儒是安禄山手下的重要人物。在天宝十五年,安禄山起兵时,册封张通儒为右相。而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篡位之后,张通儒还担任中书令,地位非同一般。后来史思明篡位称王,张通儒又继续辅佐太子史朝清,管理军务。虽然不知道,是安禄山父子,还是史思明父子册封张通儒为“柱国魏国公”,但这个爵位,不仅证明了张通儒的身份之高,也说明了张通儒战功卓著。毕竟“柱国”就是给予战功卓越的武将的荣誉称号。这样一来,文物的年代可以确定,应该在公元756年-761年间,是张通儒进献给对安禄山或史朝义的金铤。当然,随着张通儒死于乱军,安史之乱平定,这些金锭很有可能作为叛军的财物被官府收缴。许多金铤的铭文都被錾去,也说明金铤已经易主。后金铤的主人,将这批财富藏在了地下,直到千年之后,才被人发现。黑云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文物之后,赶紧将分出去的文物都找了回来,全部上交。为了表彰他的诚实之举,相关部门给他在的大队购置了一辆拖拉机,并给黑云安排了工作。考古人员担心金子的安全,一些委托银行保管,另一些则送到了山西博物院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果黑土将文物私藏,我们就会缺失一次还原历史的机会。多亏了他的诚实,才能窥探到历史一角。毕竟“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我们身上也扛着历史。”参考:山西平鲁屯军沟出土唐代金铤

3、璧山区环卫所陶正刚

1965年,山西侯马的学生参与当地配电厂的建设,在挖泥的时候捡到一些带着符号的石片,本以为是一些普通碎片,没想到它们大有来头!1965年11月,在山西侯马市东郊浍河北岸的一块台地上,侯马发电厂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这里距离西北的侯马晋都新田古城遗址只有2.5公里。随着施工的不断推进,有一天,工人们在挖土方的时候,在这里发现了埋藏在地底下的文物。一天,在编号为16号的灰坑内发现了60件石片。上面有些曲曲折折的痕迹,很像是文字,可是学生们都没见过,也就没当回事。后来,有学生找到陶正刚让其辨认,虽然他也不认识这些字,但是直觉不一般,就组织人员对16号灰坑继续发掘。考古发现任何带文字的东西都是重要的,更何况属于先秦时期。陶正刚马上找到学生的老师,晓以利害,终收回了全部被拿走的玉片。终在40多个祭祀坑里都发现了类似的玉片,石片5000多件,其中有1500多枚都写有文字。能辨认的一共有650片。除了极少数字数较少,普遍每片都有几十个字,多的一片有220个字。这批盟书共有五千余件,且在侯马这个地方出土,所以统称为侯马盟书。经过考古工作者整理,还有更惊喜的发现。五千余件盟书中竟然有六百多件的文字内容可以识别辨认。这下子,立刻在史学界引起轰动。几千年之前的历史,真真正正地摆在现代人眼前了。盟书上记载,从可信度来讲,超越了任何一部史书的记载。侯马盟书的发现让整个书法界都为止颤动,堪称是中国早的毛笔字,其艺术价值真的是的宝贵,对于我们书法家研究书法艺术能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哦。[比心]关注句馆,每天分享一段有趣的文史

4、陶正刚

1965年12月,电力工人在侯马市东郊浍河北岸的台地上施工,没想到一铲下去,竟然打出了一个坑穴,里面还填满了骨头。这一下不要紧,被吓坏的工人马上报告了老板,在得知消息后,考古队长陶正刚立刻带着队员赶到了现场,他们试着在周围打了几个坑穴,没想到越打越多,竟然打出了400个。陶正刚本来以为这是一处平民墓葬群,结果鉴定后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填充在400多个坑穴里的骨头不是人骨,而是动物的骨骼,这意味着这里很可能是一个祭祀遗址。因为当时的人手不够,陶正刚就向附近学校借了很多勤工俭学的学生,来帮着一起挖掘,虽然陆续出了一些玉制品,不过都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有一天,陶正刚忙完事情回到考古现场,正好和一个学生擦肩而过,那个学生很开心,和他的同伴凑在一起,也不知道在说什么事,陶正刚好奇地看了一眼,心里“咯噔”一下。他看见几个学生的手里都攥着灰不溜秋的长方形的牌子,陶正刚接过来一看,发现是玉片,上面记载着文字,根据牌子上的字体和土锈来看,这件东西恐怕是先秦时期的文物。陶正刚问学生:“这个玉片片哪里来的?”被问的学生看着陶正刚严肃的表情,有些茫然,他们指着不远处的坑洞,说:“就在坑底,我们把那些骨头都清出来以后就看见了。”陶正刚大吃一惊,但没等他继续问,学生们就主动说:“我们好奇,就你一块我一块的分走了。”陶正刚连忙找到了学校领导,说清楚了这些牌子的重要性,然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将那些被分走的玉片找齐,而在400个祭祀坑里,考古队又发现了5000枚石片。其中有1500枚写有文字,能辨认出来的有650片,平均每片都记着几十个字,多的一片记着220个字,陶正刚立刻带着一部分玉片前往北京,找到了郭沫若和文物修复大师张颔。郭沫若在看后立刻表示这些东西太珍贵了,这就是各种典籍中经常提到的盟书,并将它们命名为“侯马晋国盟书”。他请陶正刚和张颔无论如何都要复原这批文物。于是,一场抢救文物的工作紧张地开始了,此时的侯马盟书在地下埋了几千年,盟书的表面已经附上一层厚重的土锈,上面的字迹也严重脱落。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的高级仪器和好条件,一切都靠自己,为了清洗盟书,张晗和陶正刚的手有时要泡在水里长达十几个小时。为了认清盟书上黄豆大小的字,他们要趴在桌上反复观察,而能帮到他们的只有一盏200瓦的台灯,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他们夜以继日地翻阅资料,解读着上面的文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重达3.5公斤的考古巨著《侯马盟书》问世,两千多年前的文字,跨越了时间长河来到了我们面前。文博工作者的使命,就是照亮历史,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和青春,去揭开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的记忆,与文物交相辉映的,还有他们的敬业精神,对中国文化深沉的爱。如今,位列十大国宝之一的“侯马盟书”正藏于山西博物馆。恰逢山西博物馆开放,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去那里看看,去看一看千年前文字的模样,品一品薄薄玉片上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热爱。

5、陶正刚考古

1965年,山西侯马的学生参与当地配电厂的建设,在挖泥的时候捡到一些带着符号的石片,本以为是一些普通碎片,没想到它们大有来头!当年,随着几家大型企业落户到山西,山西的电力明显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建设新的配电厂成了山西当前的燃眉之急,终政府决定,在侯马划出一块地方来建设配电厂。由于建设配电厂的地址,与侯马古城遗址离得比较近,政府为了慎重起见,在配电厂建设期间,特意派了考古人员配合勘探。当时,也有很多学生参与到配电厂的建设当中来,主要是帮忙挖土和运输。有一天,考古人员陶正刚正在工地上勘探,突然发现有一位学生,拿着一块带着符号的石片在把玩,他连忙把石片要了过来。陶正刚细看石片上的符号,发现这些符号写的都是铭文,心里顿时震惊不已,忙问这位学生,是从哪里找到这块石片的。学生不以为然地说,是从泥土里挖出来的,好多同学都挖到了,有的同学还把它带回家了。陶正刚一听,赶忙找到带队的老师,通知在场学生聚集,然后向这些学生讲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并动员大家把带回家的石片都拿回来。经过老师的帮忙,学生们把石片都交了回来,一共有60多片,而且每一片上面都带有铭文。捧着手中珍贵的石片,陶正刚激动到脸色发红,身体颤抖,见到来换班的同事张守中时,话都差点说不出来。他们马上联络相关人员,对这片工地进行勘探,居然探出了400多个坑穴。通过长达半年多的挖掘,发现其中有40多个坑穴里,都有类似带着铭文的玉片或石片。这玉片和石片形状大小不一,大的长32厘米,小的长18厘米,上体字体的颜色有红有黑,铭文的篇幅也不相同,多的有两百多字,少的仅仅只有几个字。很快,侯马遗址发现古文字的消息传到了太原,随即北京文物局也收到了消息。带文字的玉片先上交到国家文物局王冶秋的手里,王冶秋又找到考古所所长郭沫若,郭沫若看完后激动地连叹三声:“太珍贵了!”经过严谨的研究,郭沫若断定,侯马出土的这些玉片,上面的文字所记录的正是“晋国盟书”。为了记录这次重要的发现,郭沫若特意将其命名为“侯马晋国盟书”,大家简称它“侯马盟书”。1966年,“文革”爆发,对侯马盟书的研究也被迫停止。直到1973年,国家文物局成立了侯马盟书的研究小组,经过张颔、陶正刚、张守中三人3年多的努力,《侯马盟书》终于得以展示于人前。侯马盟书记录了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以赵氏家族为首举行盟誓活动的官方文书,反映了晋国晚期上层阶级,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的残酷性。侯马盟书也为我们研究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有关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明。侯马盟书面世的价值远不止如此。据研究,侯马盟书玉片和石片上的文字,是晋国人用毛笔沾朱色或墨色,直接书写在上面的。字迹多变,运笔出锋;书法娴熟,或纤巧,或酒脱,不是一人所写,却都别具一格,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早的毛笔字。侯马盟书的毛笔字,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也是晋国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1995年,侯马盟书被评为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如今,侯马盟书成了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十大国宝之一。#陶正刚简介#

6、陶正刚考古文集

周壁摩崖造像题记考——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河东争夺战的实证摘要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之间的河东争夺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影响的冲突。本文通过对周壁摩崖造像题记的考察,探讨了这场战争的实证。研究表明,周壁摩崖造像题记中的记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揭示了当时的战争动态、军事战略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题记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河东争夺战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影响。周壁摩崖造像题记的背景与内容周壁摩崖造像位于河东地区,是一处古代石刻遗址。这些石刻中保存着大量的题记,其中包括了许多与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河东争夺战相关的信息。这些题记主要记载了当时的战争动态、军事战略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周壁摩崖造像题记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战争的起因和背景。这场战争主要是由于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对河东地区的统治权发生冲突而引发的。题记中记载了双方为了争夺河东地区而进行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和交锋。其中包括双方军队的编制、指挥官的任命以及作战计划等细节。通过对这些题记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当时战争的规模和战略部署有更加清晰的了解。此外,周壁摩崖造像题记还记录了战争的进展和结果。题记中描述了战争的胜负,损失和收获,以及双方交战的地点和时间。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战争的持续时间、战况以及终的结果。周壁摩崖造像题记的解读和实证通过对周壁摩崖造像题记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实证性的结论。题记中的内容揭示了当时的军事战略。通过对指挥官的任命、战争计划和部署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双方在战争中采取的具体策略和战术。例如,题记中提到了东魏北齐采取的围魏救赵战略,以及西魏北周的攻势和反攻等策略。这些信息为我们分析双方军事指挥能力、战争技巧以及战争结果提供了实证。题记中的文化交流内容也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在周壁摩崖造像题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例如,题记中出现了一些汉字和梵文,反映了佛教在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这表明当时的文化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军事行动,还涉及宗教、语言和文字等方面。这些文化交流的实证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多元性和文化交流的程度提供了线索。河东争夺战的历史背景与影响根据周壁摩崖造像题记的实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河东争夺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河东争夺战发生在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中国政治格局动荡不安,各个王朝争夺统治权。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作为南北朝时期的两个重要王朝,在河东争夺战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冲突。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为了争夺地理边界和资源,更体现了南北朝政权之间的政治斗争和争夺统一中国的愿望。河东争夺战的结果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论通过对周壁摩崖造像题记的考察和实证,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河东争夺战的历史背景、战争动态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些实证为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地方割据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陶正刚,《山西祁县白圭北齐韩裔墓》,文物,19752.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韩祖念墓》,科学出版社,20203.刘勇,《金石证史》,三晋出版社,20184.杨兰阶;田九德,《阳城金石记 沁水贾氏茔庙石刻文稿》, 三晋出版社,20185.张建华;刘国华,《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碑志集萃》,山西经济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