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晁错简介(西汉诛晁错)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8-01 16:45:25 浏览
1、西汉诛晁错

公元前154年,大臣晁错被汉景帝公开腰斩于街头。临死前,晁错痛哭流涕,道:“我以忠心报国,皇帝奈何杀我?豺狼在野,奸臣当道,恨不听当初吾父之言!”说罢,晁错含恨而死,首级被送往前线。当时,汉朝因为分封制的原因,导致各地的诸侯王皆因手握重兵,对待君王阳奉阴违,各自藏着自己的小心思。当年汉文帝在位的时候,晁错就因为看出了分封制的弊端,曾对汉文帝提议削藩。但当时汉文帝并未同意,毕竟削藩牵涉太广,而当时的时机不对,盲目削藩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汉景帝继位后,因为年轻气盛,着急干一番大事证明自己。晁错看见新皇如此,就到汉景帝的前面,给汉景帝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并提出削藩的建议。汉景帝在听完晁错的建议以后,二人都觉得很不错。从那以后,汉景帝便开始重用晁错,而晁错也因此开始插手朝政。面对晁错这种行为,当时的丞相申屠嘉很不满,当着晁错的面批评晁错这种僭越的行为。晁错便进宫将此事告于汉景帝,希望汉景帝可以给自己做主。汉景帝也没有令晁错失望,他将丞相召入宫中,并将其痛骂了一顿。从那以后,丞相申屠嘉因为悲愤交加,后居然郁郁寡欢而病死在家中。从这以后,朝中大臣即便都看晁错不顺眼,但却再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公然对抗晁错,晁错的权利越来越大,一度达到了顶峰时期。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在早朝期间对着朝廷重臣公布了削藩之事。这件事情一经宣布,满朝文武都满脸震惊之色,但是碍于皇帝和晁错的威严,无一人敢反对,大家只好违背内心的表示赞同。但有一人不仅反对,还扇了晁错一耳光,这人是谁呢?这人就是晁错的父亲。当他听说晁错居然敢撺掇皇帝削藩的时候,立马从老家赶到长安,见到晁错时直接一耳光下去,大骂道:“皇帝的家事你也敢插手,你真的是活腻了,我们晁家也要因为你而走向灭亡了。”不过晁错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满腔的抱负就要实现了,正沾沾自喜。晁父见劝不动自己的儿子,便自杀而亡。可即便如此,也没能让晁错迷途知返,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无法让晁错明白他正在走一条不归路。之后,诸侯因为削藩而竖旗反抗,仅仅10天的功夫,就有7个诸侯国宣布独立,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这7个诸侯国不仅宣布独立,还要进攻长安,打算将汉景帝拉下马。当时的汉景帝十分信赖晁错,便去找晁错商量对策。但是令汉景帝没有想到的是,晁错给出的意见居然是让自己这个皇帝御驾亲征,而晁错则是留在长安。晁错这种有才无谋的行为让汉景帝就此远离了他,汉景帝宣来周亚夫,让他带领士兵击退敌军。周亚夫并没有立即答应汉景帝,而是提出了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就是杀掉晁错。只要汉景帝愿意杀掉晁错,周亚夫以及其他武臣愿意立即带兵击退敌军。原本汉景帝这个时候就已经不信任晁错了,眼下又是危头,自然答应了周亚夫的要求,不仅将晁错腰斩于街头,甚至还诛了晁错三族。晁错直到临死前才悔不当初,后悔以前没有听父亲的话,及时悬崖勒马。其实晁错真正的错就在于太过急功近利,有抱负没错,但是要学会审势。更何况,他入朝为官期间,不仅过多插手朝政,亦不懂得和文武百官交好,到处得罪人,后才会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怨不得旁人。作者/烟火

2、汉景帝诛晁错

“清君侧”的目的不是“清”,而是“君”,所谓的“侧”,只是个借口罢了。古往今来,“清君侧”都是造反的一块美好的遮休布。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清君侧的故事发生了不少,但是清君侧想要成功可不是那么容易。我大概想了想,反正太小的事想不起来了,有的“清君侧”就跟闹着玩似的,三五个人就造反了,那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清君侧”。我不知别人怎么看,反正我觉得能够称得上“清君侧”的事儿,在中国历史上好像只有四次,但这四次里面,好像只有一次成功了。头一个,发生在汉朝,以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刘濞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枚乘又写《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一意孤行,后兵败被杀。第二次“清君侧”发生在唐朝,主人公是安禄山。这场叛乱以安禄山为自己的儿子庆绪所杀,庆绪又为史思明所杀,史思明又为其子朝义所杀结束。第三次就到了元朝,帖木儿也来“清君侧”而且差点就成功了,他已经攻入元大都了,元朝太子吓的一溜烟跑了,于是元朝太子流亡了。到了后,元顺帝派人把这位“清君侧”得帖木儿给杀了,这次也没成功。三次“清君侧”都没成功,第四次终于成功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清君侧”,主人公就是燕王朱棣。也就是永乐大帝!建文元年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永乐六年编成《永乐大典》;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征漠北,病逝于榆木川。大家清楚了吗?[比心][比心][比心][比心]

3、为什么诛晁错

剧本1、诛晁错,清君侧。剧本2、渔阳鼙鼓动地来。剧本3、陈桥事变。剧本4、靖难

4、晁错简介资料

景帝二年(公元前154),汉景帝派中尉陈嘉找老师晁错上朝议事。当车驾走到东市时,中尉拿出皇帝诏书,晁错惊得目瞪口呆时,被处以腰斩。晁错是颍川郡(禹州)人,年轻时和张挥学习法家治国理论。晁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理论实践家,汉文帝时代,提出"重农抑商”理论,对匈奴入侵问题,主张"以蛮制蛮"和“移民实边",深得汉文帝欣赏,成为太子刘启的老师。后元七年(公元前157),汉景帝继位,对晁错言听计从,升其为内史,不久又成为御史大夫,位居三公,地位尊贵。晁错是实干家,修改了许多法令,重要一条是提出"削藩”的建议,主张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晁错在《削藩策》中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召集公卿,列侯,宗室讨论这件事。群臣忌惮晁错地位尊宠,都不敢说话。只有外戚窦婴和晁错展开激烈辩论,二人因此结怨。晁错的父亲也反对削藩,且曰:"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今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竟然服毒自杀了。果然,削藩令颁布仅十余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拥兵几十万叛乱,声势浩大。晁错当御史大夫时,负责监察百官,得罪了一批人,关键时刻都出来发难。外戚窦婴劝汉景帝找袁盎商量对策,袁盎曾经做过吴国宰相,比较熟悉诸侯事务。袁盎献计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一人以安天下,拜袁盎为太常,秘密出使吴国。在讨论七国之乱时,晁错进退失据,让景帝御驾亲征,自己坐镇长安,引起忠臣们的一致愤怒。丞相陶青,中尉陈泰,廷尉张欧等人纷纷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他满门抄斩。景帝沉默了半天,曰:"可!",于是,中尉陈泰到晁错家,宣他上朝议政。当晁错车驾经过东市时,陈泰宣读圣旨,晁错没有入狱,没有审问,穿着朝服就被腰斩了。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对汉景帝说:"诸侯清君侧不过是借口,诛晁错是为了报仇,借以堵住天下众生之口,叛乱不会平息!"。汉景帝赞同这个观点,开始为杀了老师晁错而悔恨。后世对晁错争议不断,但对他公而无私的爱国情怀表示称颂。司马迁云∵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权才长划。

5、诛晁错灭三族

公元前154年,袁盎跪在汉景帝脚下坚定的说道:“陛下,为今之计只有诛杀晁错,停止削藩,让诸侯们没了造反的理由,自然会相安无事。”汉景帝听了袁盎的话低头沉思,来回踱步,忽然,停住脚步,抬头对袁盎说道:“朕任命你为太常卿,马上暗地里准备行装,带着朕的诏书出使吴国,赦免吴王造反的罪过,朕诛晁错。”袁盎大喜,马上起身回府去准备出使吴国的大事。晁错,颍川人(河南禹州),为人严正刚直、苛刻严峻。曾经被汉文帝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管家)。晁错多次上书汉文帝说“削藩”的事,汉文帝没有采纳,但认为他很有才能,升任他为中大夫(皇帝的高级顾问)。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赞同晁错的意见,很信任他,称他是自己的“智囊”。但朝廷里面的很多重臣却很不喜欢晁错,如申屠嘉、窦婴、袁盎等。尤其袁盎和晁错关系差,只要有晁错的地方,袁盎就赶紧走开;有袁盎的地方,晁错也会走开。公元前157年,汉景帝继承皇位。马上任命晁错为内史(天子近臣)。晁错多次请求单独跟皇帝商讨政事,景帝言听计从,晁错成了皇帝身边受宠的大臣。丞相申屠嘉不服气,总想着找晁错的麻烦。内史府处在太上庙(刘邦父亲之庙)围墙里的空地之中,门设在东面,出入很不方便,晁错就命人将太上庙南面的围墙凿开两个门,方便出进。申屠嘉听说后大怒,马上上书皇上请以“大不敬罪”诛杀晁错。晁错收到风声,连夜抢先面见景帝,主动将事情原委告诉景帝。第二天,景帝对申屠嘉说:“晁错凿穿的不是太上庙的垣墙,而是庙外空地的围墙,没有触犯法律。”申屠嘉自讨没趣,恨恨而回,没多久就病死了。晁错越来越显贵,没多久升为御史大夫。晁错一次次对汉景帝陈说诸侯国的罪过,请求削减诸侯的封地,收回诸侯国边缘上的郡。景帝命令朝廷公卿、列侯以及宗室一起讨论晁错的建议,很多人都畏惧晁错的威势,没有人敢提反对意见,只有窦婴出来和他争辩,因此两人产生嫌隙。诸侯们得知也更加痛恨晁错。公元前155年,晁错写的《削藩策》摆到了景帝的案头。看着晁错写的奏疏:“当务之急是削藩,诸侯势大,削也会反,不削也会反,早削,早反,祸害小;迟削,迟反,祸害大!”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动手削藩。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削夺吴国的豫章、会稽两郡。晁错父亲得知儿子上书“削藩”,马上从颍川老家赶来劝儿子,说道:“皇上即位不久,你当权理政,却劝皇帝削弱诸侯,离间皇家骨肉,人们对你议论纷纷,很多人恨你,指责你,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告诉父亲:“不这样做的话,天子受不到尊敬,国家也得不到安宁。”晁父说:“刘氏安定了,晁氏就危险了,你不听我的话,我只有早点离开你,我不想看到祸患殃及我身!”回去后,晁父吃药身亡。晁父死后十多天,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借口,公开发动叛乱。消息传来,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本来对晁错不满的很多大臣借机攻击晁错,窦婴指责晁错:“自己留守安全的京城,却置天子于险境!”窦婴建议景帝立刻召见袁盎,因为袁盎曾经做过吴国的丞相,了解实际情况。袁盎趁机单独求见景帝,跪求景帝:“诛晁错以谢天下,诛晁错以绝诸侯之口!”也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景帝思考良久,采纳了袁盎的建议。封袁盎为太常卿,命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同意了他们的意见。此时晁错对这一切毫不知情。汉景帝派廷尉到晁错家,下诏让晁错立刻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廷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皇上有旨,腰斩晁错于东市,立即执行!”晁错并没特别震惊,当他力主削藩的时候,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哪怕是他的父亲以死相劝也没有动摇他的信念。晁错从容赴死,穿着朝服被腰斩于东市。景帝赦免了他的家人。杀死晁错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以吴为首的七国联军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刘濞拒绝和袁盎见面,将他扣在军中,并计划将他杀死。袁盎想办法逃回长安,将所有经过告诉景帝,景帝才得知吴王刘濞诛晁错完全是借口而已。景帝这才下定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朝廷大军不到三个月就取得平叛胜利。“七国之乱”从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除。西汉中央政府取得彻底胜利,国家的统一得以加强,为以后汉武帝北击匈奴打下坚实的基础。晁错为什么会招致杀身之祸呢?景帝将他腰斩可惜他了。晁错没有顾及自己的个人安危,格局宏大,可敬可佩!资料参考《史记》

6、诛晁错清君侧

汉景帝的作为,汉景帝刘启为人诟弊多的事情,主要有三个:将晁错腰斩于市;对待功臣周亚夫的刻薄寡恩;对待弟弟梁王刘武的骨肉相残。实际上这正是刘启的作为,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刘启将晁错腰斩于市,是因为政治需要,当时的叛军来势汹汹,他们的口号就是“清君侧,诛晁错”,这个当年那些打着平定“诸吕之乱”旗号的诸侯何其相似!为了不让他们继续有口实,汉景帝做出了艰难的选择。周亚夫是功臣,是能臣,也是权臣。他做了丞相后多次在政治问题上和刘启有分歧,相权对于皇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样的人留下来辅佐刘彻,刘启是不放心的,就像当初周亚夫的父亲周勃,安汉兴刘的能臣也是对孝惠帝刘盈一脉挥起屠刀之人。刘启不想让历史再次重演,为了防微杜渐,他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哪怕自己背负骂名也在所不惜。梁王刘武是自己的亲兄弟,是功臣,是剿灭七王之乱的中坚力量。但同时也是威胁到皇权的重要势力,因为他也是一方诸侯。把袁盎推到前台,坚决反对刘武继承皇位,袁盎被杀,同时也给了刘启惩治自己弟弟刘武的口实。当一切尘埃落定,汉景帝刘启终于可以安然而去,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我亦于心无愧矣! #诛晁错简介#

7、晁错简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腰斩老师晁错,晁错破口大骂道:“刘启果然薄情寡义,杀我全家去换造反的七王退兵,他终会落个杀忠臣的名声。”监斩官严肃道:“你算什么忠臣?你劝陛下御驾亲征,自己留守长安!”晁错生于颍川,早年师从张恢学习法家,后因能文被汉文帝派去学儒家,学习归来担任太子刘启的管家,由于能言善辩,刘启对他十分信任,称他为自己的智囊。公元前169年,匈奴兵犯狄道,晁错乘机向汉文帝提出以胡攻胡的策略,和主动出击的建议,汉文帝自知汉朝的实力不如匈奴,没有采用晁错主动出击的建议。不过,晁错不死心,提出鼓励百姓移民到边塞,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匈奴,又认为诸侯王实力远超朝廷,就多次请求削藩,但汉文帝只采纳了移民实边的建议。刘启却十分赞成晁错的建议,而丞相申屠嘉和袁盎、窦婴等大臣则不喜欢晁错,对他的削藩持反对态度,加上汉文帝认为机会还没到,因此没有采纳。公元前157年,刘启即位为汉景帝,晁错得到重用,汉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多次地单独召见晁错商讨天下大事,宠爱的程度仅次于三公,超过了九卿,而且朝廷的许多法令都是经过晁错的手修改的。晁错仗着汉景帝宠信,为了能方便出入自己的内史府,凿开了太上皇刘煓的宗庙墙当门口,将原来的门口当后门。申屠嘉听说此事,就以擅凿宗庙为由,请求用大不逆杀了晁错,不料汉景帝称墙是自己让凿的,凿的只是外墙,申屠嘉见晁错没被杀,气得吐血而死。申屠嘉死后,晁错被命为御史大夫,他一直与袁盎有矛盾,趁机查袁盎在吴国收受吴王刘濞财物一事。袁盎受贿证据确凿,晁盖就奏请汉景帝按律将其处死,汉景帝没有同意,免去了袁盎的死罪,同时免去吴国丞相一职,贬为平民。公元前155年,薄太皇太后去世,晁错听说楚王刘戊在服丧期间饮酒作乐和羞辱宫女,便亲自到楚国将刘戊抓到长安。按律刘戊会被削去封国和处死,晁盖便请汉景帝按律处死刘戊,然而汉景帝念及同宗之情,削去一个郡作为惩罚。当时,晁错再次向汉景帝提出削藩,认为削和不削而诸侯迟早是谋反的,等到奏章送上去,汉景帝召来群臣商议,群臣知汉景帝宠信晁错,没有一个敢在场表示反对,只有窦婴不支持。而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认为削藩会得罪全天下的诸侯,就劝阻晁错,晁错不听执意要汉景帝下令。于是,汉景帝听从晁错,下诏削去吴王、楚王、吴王和胶西王的封地,晁错的父亲见劝解无效,服毒自杀,结果如他所料。公元前154年,刘濞和刘戊等七位诸侯王不满削藩,以诛杀晁错为由联合起兵谋反,晁错却劝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长安,又想趁机让汉景帝惩罚袁盎,可他的属下不同意。恰好窦婴带着袁盎入宫求见,汉景帝就单独与袁盎商讨,向他问七王退兵的策略,袁盎说:“七王之所以谋反不是因陛下,目的是御史大夫晁错,只要杀了他,把原来被削夺的封地还给七王,再赦免起兵的罪名,七王自然退兵。”袁盎献策后,与晁错不和的丞相陶青、廷尉张欧等大臣,也联名参奏七王谋反是晁错引起的,就建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汉景帝同意了这道奏章,派人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结果半路将其腰斩。晁错被杀后,七王没有退兵反而称帝,被骗的汉景帝派周亚夫去平叛,周亚夫仅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汉景帝趁机下令诸侯王不准继续治理封国,由朝廷派去的负责治理。晁错不应该劝皇帝御驾亲征而自己留下,否则很容易被人当作过失,不过七王在表面上已经将起兵的理由归咎于他,所以无论他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只要能用晁错换七王退兵作为条件,汉景帝就算诛他三族也肯。

8、诛晁错檄文

吴王刘濞谋反,晁错却对汉景帝说:“臣建议陛下御驾亲征讨伐逆臣,由臣留守长安。”汉景帝大吃一惊,看着晁错说:“当年代相陈豨谋反,高皇帝御驾亲征,丞相萧何留守长安,可是朕不能与高皇帝相比啊。”晁错听了很难堪,这时,窦婴带着原吴国丞相袁盎,向汉景帝禀报说:“臣带吴王丞相袁盎求见,他有七王退兵之策!”汉景帝大手一挥道:“左右皆退下,其他人也退下,朕要和袁盎单独聊聊。”待晁错等人退去,汉景帝问袁盎说:“朕知道你和晁大夫有过节,可是现在国家有难,请你放下个人恩怨为天下着想,你有什么方法能使七王罢兵?”袁盎回答说:“臣与晁大夫虽然有个人恩怨,但是绝不会有小人之心。如今七王起兵皆是削藩而起,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王起兵之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就可以兵不血刃了。”汉景帝一听,心里徘徊不定。十几天后,汉景帝骗晁错来上朝议事,不料在长安街市将身着朝服的晁错腰斩。晁错死后,刘濞不肯跪下听汉景帝的退兵诏令,笑着说:“我已是东帝,还须向谁跪拜呢?”三个月后,七王皆被杀……晁错,是西汉的名士,年少时学法家之学,因能文被汉文帝任他为太常掌故,又受太常的派遣学起了儒学。学成归来之后,晁错得到汉文帝的赞赏,被拜为太子刘启的家令,同时也深得刘启的喜爱和信任,因此晁错被刘启称为“智囊”。公元前169年,匈奴犯边,晁错对匈奴的态度比较强硬,他不主张与匈奴和亲,而主张备战用武力打匈奴,但是没被汉文帝接受。之后,他仍主张积极备战,又提出了被汉文帝所接受的移民实边的策略。公元前165年,晁错被推举为贤良,汉文帝亲自出题,参加答题的一百多位贤良中,只有晁错回答得好,于是汉文帝升晁错为中大夫。后来,晁错三番五次向汉文帝上书建议削弱诸侯,但都没有被采纳,唯有刘启赞成晁错的建议,而袁盎等大臣并不喜欢晁错,所以对他的策略都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公元前157年,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继位后提拔晁错为内史,常常单独被汉景帝召见讨论朝廷大事,而汉景帝又对他言听计从,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所以丞相申屠嘉对他心怀忌恨。有一次,晁错将宗庙的墙给凿穿了,申屠嘉以此为借口请求杀了晁错,不料,汉景帝却说:“晁错所凿之墙,只不过是外围的短墙而已,是朕让他这样做的,晁错没罪。”申屠嘉因此气得吐血身亡,他一死,晁错就成了御史大夫。公元前155年,晁错对汉景帝说:“不削也反,削也反,现在削了,祸害小。晚了再削,祸害就大了。”于是上书《削藩策》提议削藩,汉景帝便召开大臣讨论,但是大臣因晁错被宠信,都没有表示反对,只有窦婴一人不同意削藩。晁错的父亲知道此事后,极力劝谏晁错,但是晁错不听,晁错父亲在劝谏无效后服毒自尽。不久后,汉景帝下诏削去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和其它六王的削藩诏书。公元前154年正月,在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刘濞等七王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史称七王之乱。汉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竟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长安。恰好窦婴入宫,带着袁盎求见,于是就有了汉景帝屏退左右和晁错的一幕,袁盎才献策说:“七王起兵目的在于杀晁错,并想要恢复原来的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王起兵的罪名,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就可以兵不血刃了让七王退兵了。”就这样,汉景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派他出使吴国,十多天后,丞相等大臣联名上书参奏建议诛杀晁错全族,汉景帝便在斩杀晁错的奏章写下:“可”。于是,汉景帝派人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结果到了长安东市,就将身穿朝服的晁错给腰斩了。晁错死后,七王并没有因晁错的死而退兵。三个月后,周亚夫打败七王,七王也全被杀,七王之乱被平定,这一仗的胜利,汉景帝下诏收回诸侯王享有的治理权,为汉武帝的推恩令奠定了基础。晁错则成了为削藩而死于削藩,留下了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爱国之情。参考文献:《史记》#诛晁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