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贾诩是三国第一“毒士”,实际贾诩是三国实用的谋士,他总是能为自己的服务对象献上立身保命的良策,使其渡过危机,可谓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如果说服务对象的能力决定了自己发展的上限,那贾诩就托住了他的下限,指出一条阳关道,能走多远就不是谋士所能决定的了。以下分享了演义中的七个故事,欢迎师友们补充。故事一:确说李傕、郭氾、张济、樊稠逃到陕西,派人到长安求赦免罪行,但王允不同意,于是准备各自逃生,但贾诩说:“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兵马,杀入长安,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草泥马]贾诩这主意虽便长安大乱,但确实给李傕等人指了一条阳关道,如四人能听贾诩之言,奉朝廷以正天下,好自为之,未尝不得好结果。故事二:却说李傕等人在杀回长安途中,初战不敌吕布,贾诩说:“吕布虽勇,然而无谋,不足为虑。我引军守住谷口,每日诱他厮杀;郭将军可领军抄击其后,效彭越挠楚之法,鸣金进兵,擂鼓收兵;张、樊二公却分兵两路,径取长安。彼首尾不能救应,必然大败。”[草泥马]众用其计,果然大败吕布,吕布弃了家小,带百余骑逃奔袁术去了。故事三:马腾、韩遂奉密诏讨伐李傕等,贾诩说:“二军远来,只宜深沟高垒,坚守以拒之。不过百日,彼兵粮尽,必将自退,然后引兵追之,二将可擒矣。”[草泥马]李蒙、王方不听其计,领兵出战果然败亡。李傕等才信贾诩,重用其计,果然西凉军粮尽退兵,李傕、郭汜安排张济、樊稠乘势追杀,西凉兵大败而归,诸侯再没有敢挑战的。贾诩又劝李傕等抚安百姓,结纳贤豪,朝廷也渐渐有了起色。此时李傕等若听从贾诩,也不致后败。故事四:李傕等人不能采纳贾诩建言,反而欲斩贾诩,于是贾诩就投奔了张绣。曹操讨伐张绣,贾诩就劝张绣投降曹操,张绣从其计。但曹操睡了张绣婶婶,张绣要报仇。[草泥马]于是贾诩设计败曹操,杀典韦、曹安民及曹操长子曹昂。故事五:曹操再次征伐刘表、张绣,张绣退守南阳城,贾诩见曹操令军士运土填壕,又用土布袋并柴薪、草把相杂,于城边作梯凳。又立云梯,窥望城中。操自骑马,绕城观之。如此三日,令军士于西门角上堆积柴薪,就对张绣曰:“某已知曹操之意矣。今可将计就计而行。”[草泥马]贾诩将计就计,打得曹操大败,逃了几十里地才停下来,结果折兵五万多人,失去辎重无数,吕虔、于禁等都受伤了。故事六:曹操兵败南阳城后,缓缓退兵,准备用计痛击刘表、张绣追兵,刚好袁绍准备兴兵袭击许都,曹操得知消息只有紧急退兵,刘表、张绣就要追击,贾诩说:“不可追也,追之必败”。[草泥马]刘表、张绣没听贾诩的意见,带万余军马追了十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军奋力接战,刘表、张绣两军大败。此时,贾诩却让二人再追击,刘表不听,张绣依计追击,果然大败曹军,张绣缴获大量军马辎重。故事七:却说曹操、袁绍争战,双方均想招安张绣,当时袁绍强曹操弱,但贾诩劝张绣不投袁绍投曹操,张绣虽然担心曹操会因杀子杀侄杀爱将之仇不肯接纳,但还是听取了贾诩的意见。[草泥马]张绣听从贾诩意见投降曹操后,曹操果然不计私怨,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使。
2、贾诩魏法盾提起贾诩,熟悉三国的朋友马上会想到一个词:“毒士”。作为三国中的谋士之一,贾诩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也十分受追捧,大家在崇拜他的高智商的同时,也对他的阴毒狠诈感到十分畏惧。但是翻开历史印象的浮云,细究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似乎他的本性并不毒辣,更多的只是想在乱世中保命而已,偶尔还有些厚道。 #贾诩言简介#
3、贾诩三势阵话说曹操病势越来越重,一天夜里,他“又”梦见“三马食槽”。天一亮就找贾诩解梦,之前梦过一次,以为是马腾父子,可当时马腾早死了,可为何还是三马呢?贾诩虽然号称谋士,但也不能预知未来,他也不明白啊,只好拣好听的说:"主公,这三马是祥马,是大大的吉兆!”曹操乃善猜忌之人,听贾诩言后虽然懵懵懂懂,但总感觉贾诩的解释有些牵强。毕竟这是他第二次梦见“三马食槽”了,第一次梦见时,曹操就认为这“三马”是马腾、马超、马铁父子,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借马超起兵抗曹之际,诛杀了马腾一家。可问题来了,马腾一家既然被诛,可为何偏偏又梦见了“三马食槽”了呢?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曹操还是留意了,因为他渐渐发现朝中崭露头角的谋士司马懿颇有雄心壮志,且其具鹰眼狼顾之相,乃不祥之兆!所以曹操就把太子曹丕找来,对其说:“司马懿不是个甘做人臣之人,将来必定会干预我们的家事。”《晋书-宣帝纪》记载:“帝(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曹操)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现在看来,曹操不愧为一代雄主,他是预感到了司马氏的威胁,也告诫了其子曹丕,而且曹丕也谨遵其父教诲,虽然他靠司马懿之功而登上太子之位,对司马懿非d信任,但是还是没放松对司马懿的警惕,从没有让其接触军权。可惜就可惜在曹丕、曹睿父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短命,在位时间都很短,从而导致司马懿能够以托孤之臣,任大魏三朝元老,加上曹家后代杰出的军事统帅也不多,待司马懿执掌军权后,终酿成高平陵之变,篡魏之事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难怪后人常说:“三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计,岂识朝中司马师”……#贾诩言简介#
4、贾诩和郭嘉贾诩,字文和,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臣、战略家,曹操麾下五大谋士之一,曹魏的开国功臣。贾诩善出奇计,足智多谋,算无遗策,虽然数次更换阵营却能保全自身,后世有人称赞贾诩为“三国第一谋士”。贾诩举孝廉出身,一开始被任命为郎官,后来成为了董卓的部下。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设计,让吕布除掉了董卓,之后贾诩暂时依附在了李傕、郭汜麾下。李傕、郭汜是董卓的部将,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等人害怕自己也会被王允所杀,于是打算散伙儿,各自逃跑保命。贾诩阻止了李傕郭汜,说道:“我听说王允想把凉州将士斩尽杀绝,而你们打算抛弃自己的部众单独逃亡,这样的话半路上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着将士们往西走,收聚沿路的散兵,然后带兵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成功攻下长安,则可以遵从天子之令讨伐天下的诸侯,如果失败了,那再逃走也不迟。”李傕认为贾诩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和郭汜等人召集凉州的将士进攻长安,一路之上不断有士兵前来投奔,等到了长安城下,李傕统率的部众已经超过了十万。凉州军围攻长安,司徒王允和吕布率军坚守,但是寡不敌众,城池被攻破,吕布逃走了。凉州军在长安城内为所欲为,李傕恨司徒王允,进城以后将王允杀了,又进宫欺凌汉献帝,把汉献帝当成了傀儡。李傕和郭汜把持朝政,朝廷大乱,一片乌烟瘴气。李傕认为贾诩立了大功,要给贾诩封侯,贾诩推辞道:“这只不过是保命的计策罢了,我哪里会有什么功劳呢?”李傕又想任命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还是推辞。李傕又任命贾诩为尚书,让贾诩负责选拔人才,李傕表面上亲近贾诩,内心却忌惮贾诩。不久以后,贾诩的母亲去世,贾诩辞掉了官职。将军段煨和贾诩是同乡,段煨驻扎在华阴,贾诩前去投靠。段煨知道贾诩很有名气,表面上尊敬贾诩,心里却总是担心贾诩夺走自己的兵权。贾诩看穿了段煨的心思,便准备离开段煨,投奔了张绣。有人问贾诩:“段煨对你不薄,你为什么要离开他?”贾诩回道:“段煨为人多疑,一直在猜忌我,现在是对我很好,可是时间长了,我就会被他所害。如果我主动离开,他一定很高兴,还会指望通过我连接外援,因此会善待我的家人。张绣身边缺少谋士,很想让我过去,如此一来我和我的家人都会被善待。”贾诩走后,段煨果然善待了贾诩的家里人。张绣得到了贾诩,待之甚厚。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军南下讨伐张绣。两军对峙时,曹操听闻袁绍想偷袭许昌,他担心后方有失,只能下令撤退。张绣得知曹操率军撤退,想带兵去追,谋士贾诩对张绣说道:“你不能去追,去追的话一定会失败。”张绣不听,执意带兵去追,果然大败而归。贾诩又对张绣说道:“你赶快整顿兵马再去追,肯定能获胜。”张绣一听,有点儿懵,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听你的话,才打了败仗,现在为什么又让我去追呀?”贾诩回道:“兵势有变,你现在赶快去追,一定能胜。”张绣听了,带兵再一次追击,果然打了一个胜仗。张绣越发疑惑了,问贾诩其中的缘由。贾诩回道:“将军你虽然善于用兵,但是你不是曹操的对手,曹操撤退,必然会亲自断后,你带的是精兵,而曹操带的兵也是曹军中的精锐,所以你肯定会失败;曹操前来攻打将军,在战术上并没有失误的地方,还没有用尽全力就率军撤退了,肯定是他的后方发生了变故,曹操已经击败了将军的追兵,肯定就会急着赶回去,而让麾下的大将来断后,那些大将虽然勇猛,但不是将军你的对手,所以将军第二次追击肯定能获胜。”官渡之战前,袁绍派使者拉拢张绣,想让张绣归顺他。张绣想同意,贾诩直接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劝张绣归顺曹操。张绣问道:“袁绍势力大,曹操势力小,你为什么要让我归顺曹操呢?况且我之前害死了他的长子曹昂,他能容下我吗?”贾诩回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势力小,如果我们去投奔,定会善待我们,袁绍势力大,如果去投奔可能会被轻视。曹操此人志向远大,为人大度,他不会因为过去的事情为难你。”张绣听从了贾诩之言,率众投奔了曹操,而曹操果真没有为难张绣。曹操欣赏贾诩,上表汉献帝,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公元208年,曹操攻下荆州后,想乘胜进攻江东,贾诩劝曹操先安抚百姓,等待时机再用兵。曹操不听,结果在赤壁被孙刘联军击败。曹操率军讨伐马超和韩遂时,贾诩劝曹操写书信离间马超和韩遂,曹操采纳其计,使马超和韩遂反目成仇,而后曹操进兵,击败了马超。曹操在立世子时,询问贾诩的意见,该立曹丕还是曹植。贾诩一开始不愿意回答,曹操问他为何不说话,贾诩回道:“我在想袁绍和刘表。”曹操瞬间明白了,贾诩是在提醒他不要废长立幼。于是曹操有了主意,宣布立曹丕为世子。曹丕感激贾诩,他称帝以后,拜贾诩为太尉,封寿乡侯,奉为帝师。公元223年八月,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谥号为“肃”,配享魏文帝庙庭。(图片来源于网络)
5、贾诩个人简介戏说三国谋士贾诩,为什么被称为“毒士”?在三国演义中,第一谋士的头衔给了诸葛亮,都已经有点妖化的感觉了。今天书虫想给大家说一下另一个人,纵观其一生,可谓“善奇谋算无遗策,计安邦鼎定乾坤”,并且得到了善终,这个人就是“三国第一聪明人”贾诩,贾文和。那这么一个人,为什么会被称为“毒士”呢?咱们要澄清一点,毒士这个称呼不是来源三国演义,也不是三国志,而是来自于日本的三国游戏,后来以讹传讹,就成为了理所当然了。贾诩被称为“毒士”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贾诩一计使得王允丧身、吕布逃命,长安大乱,百姓死亡无数。贾诩的很多计谋都有两个特点: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另一个就是损人利己。贾诩眼光毒辣,乱世中看人极为准确,屡试不爽。还有就是在保命这件事上,三国演义里没有比他更牛了,所以他是三国里谋士少有善终的。在曹操死后,曹丕继位,贾诩还能位列三公,但是却不结d营私,保持孤臣身份,屹立朝堂不倒。活到了77岁,这在三国乱世来说,简直就是奇迹。
6、贾诩名言在三国时期,有很多聪明智慧的人物,每个人的才智和贡献都不同。贾诩作为一名谋士,确实有着很高的智慧和计谋,他在一些关键时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说贾诩是三国聪明的人,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聪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很难用单一标准来衡量。另外,三国时期有很多出色的人才,如诸葛亮、郭嘉、荀彧等人也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智慧和才能,为各自所在的势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无法简单地将贾诩称为三国聪明的人,需要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背景来进行评估和比较。
7、贾诩简介贾诩(147年-223年),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投效李傕、张绣,终归降曹操,无论主家如何变换,自己都能有所建树为世所罕见。董卓年轻时力大无双,身经百战,作战时佩戴两副箭囊,骑马飞驰时左右射击很是威武。189年,为了护驾受邀讨伐乱朝纲的十常侍,进京后却废少帝,立刘协即位,自己专断朝政,令大家瞠目结舌。他大权在握却狼戾贼忍,暴虐不仁,导致民怨沸腾。这时贾诩是一个小有战功,可带5000步兵的校尉。李傕原为董卓部将,性格勇猛诡谲,善于用兵。192年,董卓被吕布刺杀后,王允准备清算董卓残余势力。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这时贾诩镇定地说:“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此计为众人采纳。李傕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结果大获全胜。李傕等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坚决不受。只出任尚书,在人才选拔方面做了些贡献。李傕内讧被杀前,贾诩早就投奔同乡人张绣。张绣初随义父张济征伐,张济死后与刘表联合。后降曹操,因不满其言行而突袭曹操,复与刘表联合,成为曹操的心腹大患。199年,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不如投降曹操。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大喜过望。后参加官渡之战,张绣官至破羌将军,封宣威侯。曹操是一个天分极高同时生性多疑、狠毒残忍的人。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交战。曹军军粮快吃光了,问贾诩怎么办,贾诩说:“您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取胜,是想得太多了,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曹操后来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后任贾诩为太中大夫。208年,曹操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听,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211年,以韩遂、马超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曹操无计可施,后采用贾诩的计谋,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先使他们内乱,再发起进攻,结果大胜而回。217年,曹操正考虑立太子,曹丕派人来求教,贾诩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就行了。”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大笑,于是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220年,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封其幼子为列侯,任命其长子为驸马都尉。223年,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纵观贾诩的一生,身处乱世,审时度势,冷静地趋利避害,对人性有精准把握,攻守有度,动静有致,说话把握时机,关键时刻一字千金,听者受益不听受挫,当下立现。是一个纯粹的靠智谋安身立命的人。
8、贾诩的读音《三国演义》中300个重要人物之刘晔(下)刘晔(?-234年),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战略家。精于知人一一魏讽在东汉末年很有名声,卿相以下的官员都与他诚心结交。公元220年(延康元年),刘备将领孟达率众投降,曹丕对孟达甚为器重,任命他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当时的人都称他有“乐毅之量”。而刘晔一见他们二人,都说他们必定会叛变。终魏讽于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在邺城叛变;而孟达则于公元227年(太和元年)与诸葛亮通信,意图叛乱。太和元年(226年),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继位,进封刘晔东亭侯,食邑三百户。次年,辽东公孙渊胁逼叔父公孙恭让位,自立为辽东太守,刘晔认为公孙氏占领辽东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会像胡族一样难以制约,甚至发动叛乱。建议应趁公孙渊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讨伐,并开设悬赏引诱他的反对者协助,可能未必开战就能解决辽东割据问题。但终都没有被接纳,公孙渊亦与于景初元年(237年)叛魏。郁郁而终一一刘晔得到曹叡宠信亲近,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汉,朝臣都说不可以,但刘晔私下却对曹叡说可以;后出去和朝臣又说不可以,因为刘晔的胆识,说时都好像是真心的,曹叡和各大臣都没有怀疑。当时中领军杨暨被明帝宠信,亦敬重刘晔,他是为反对曹叡伐蜀的大臣,刘晔与杨暨见面时亦有向他说不可攻伐的理由,杨暨于是以为刘晔一定会支持自己。到后来杨暨再和曹叡讨论攻伐蜀汉之事,杨暨恳切地进谏反对;曹叡指责他是儒生出身,不通军事,杨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对伐蜀,亦是重臣的刘晔去劝告曹叡,但曹叡却一直听刘晔说可以攻伐,于是找来与杨暨对质,但召见时刘晔却不发一言。后来刘晔再私下见曹叡,刘晔指责曹叡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诉其他人,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曹叡要来攻的情报;曹叡更是感谢刘晔。后见杨暨又指责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应要婉转地表达;杨暨亦感谢他。有人见到刘晔这样巧妙奉迎这两方面,甚为厌恶,于是向明帝诋毁刘晔,更建议明帝召见刘晔时特地以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来问他,如果每样他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刘晔他是揣摩上意了。后来曹叡一试,果然如此,便因此疏远刘晔。刘晔因而发狂,在太和六年(232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鸿胪。两年后再任太中大夫,及后死去。谥景侯。人物评价一一刘晔一生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司空仓曹掾,主簿,行军长史兼领军,在曹丕时代但任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务,虽然职务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历代魏主的心腹,参与重大事情的谋划决策,“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始终是魏主的重要参谋。也正是有了一批这样优秀的谋士,才有了魏武扫荡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业。许劭:“晔有佐世之才。”傅玄:“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谚曰巧‘ 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岂不惜哉! ”郝经:“当是之时,魏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司马懿为之谋,吴有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运其筹。”胡三省:“言者谓晔善迎合上意,上若有所问,试反上意而问之,晔之对必与上之问反,而与上意所向者合。每问皆然,则可以见晔迎合之情矣。”王夫之:“迨于子桓之世,贾诩、辛毗、刘晔、孙资皆坐照千里之外,而持之也定。”何焯:“为帷幄之臣,本之以忠信,持之以慎密,则无败矣。若窥伺机诈,未有令终者也。”